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全文)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全文)《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1](以下简称“共识”)进行解读。
共识意见推荐级别分为6个等级,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达成了包括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共29条共识意见。
01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与分类肠易激综合征(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依据患者排便异常时的主要粪便性状。
如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
分为便秘型IBS(IBS-C)、腹泻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lBS(IBS-U)四型。
便秘型IBS腹泻型IBS02IBS的流行病学我国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仅25%患者到医院就诊。
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IBS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年龄为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年龄≥60岁)的IBS患病有所下降。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与IBS的亚型无关;肠道感染是中国人群患IBS的危险因素。
肠道感染史对中国人肠易激综合征患病风险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03I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脑-肠互动异常。
内脏高敏感是IBS的核心发病机制,在IB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内脏高敏感:即内脏组织对于刺激的感受性增强。
高达33-90%IBS 患者中可观察到)。
内脏高敏感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不同IBS亚型患者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
胃肠道动力异常主要表现在结肠,但食管和胃、小肠、肛门直肠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动力学异常。
肠道低度炎症可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神经系统参与部分IBS的发病。
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均可引起肠黏膜肥大细胞或其他免疫炎症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概要

・298・主堡全叠医理苤盍兰Q竖生!旦筮!鲞筮!翅£!堕』鱼!£墅!,丛业!Q鲤:!生:Z:盟!:墨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缺乏町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
世界各地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显示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
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达10%一20%,我国的一项按罗马Ⅱ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人群IBS患病率为5.7%,其中22%曾凶IBS症状而就诊。
IBS的症状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有重叠。
IBS症状常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对患者的生存质鼍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与正常人相比,IBS患者较易寻求各种医疗帮助,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
同时患者因疾病而旷工、旷课也造成间接的经济损失。
因此,IBS是值得重视的临床与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现有研究结果显示IBS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肠道动力异常。
部分腹泻型IBS表现为胃肠通过时间缩短、结肠收缩增强等肠道动力亢进,而部分便秘型IBS则nr存在肠道动力不足表现。
②内脏敏感性增高。
直肠气囊扩张试验表明IBS患者痛阈下降,对直肠扩张等机械性刺激敏感性增高。
③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
功能性磁』}振(fMRI研究表明,IBS患者对直肠气囊扩张刺激所引起大脑反应区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且腹泻型IBS与便秘型IBS之间的大脑反应区也有所不同。
④脑.肠轴调节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传人信号的处理及对肠神经系统的调节异常可能与IBS的症状有关。
⑤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
有研究表明肠道急性细菌感染后部分患者发展为IBS,肠道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通透性增加及免疫功能激活与IBS发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⑥精神心理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

象,如发热、体重下降、便盘或黑粪、贫血、腹部包块 以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 时,应进行捆关的检查以明确摊除器质性疾癍。对 新近出现瘫状的患者或症状逐步加重、近期症状与 以往发作形式有不同、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年龄≥40 岁者,建议将结肠镜钱锲剂灌肠X线检查列为常规 梭查。如蔸上述情况、年龄在40岁以下、一般情况 良好、具有典型的IBS症状者,可常规行粪便常规 (红、皇缨脆稚隐盎试验、寄生虫)检查,根据结果决 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盔。也可以先予治疗,根据治 疗反应,必鼹时再选择进一步检查。
t
洛哌丁胺、
解痉药等
重度一[二的治疗流程
参加讨论专家:方秀才、王承党、刘新光、许国铭、张军、李 定国、杨云生、邹多武、陈曼湖、林琳、侯晓华、胡品津、徐肇敏、 袁耀宗、游苏宁、谢鹏雁、戴宁
(执笔:胡品津、方秀才、袁耀宗、陈曼湖)
参考文献
[1]saito YA,schoenfeld,Locke GRl 3 rd.The epidem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orth America:a systemic review. 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910一19l 5.
l黼患者,增烟纤维摄入量酶方法应个体纯。
三、药物治疗 尽管现在尚无一种药物能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 类型的lBs,但已证实鸯不少药物可敬不圈程度、青
万方数据
40
主堡遁丝苤查!!!!至!旦箜!!鲞箜!塑 竺!!!!型g!!塑!!!∑!!!!!!∑!!:!!:盟!:!
针对性地改善IBS症状。常用药物包括①解痉剂:抗 胆碱能药如阿托品、普鲁苯辛、东良菪碱等能改善腹 痛等症状,但应注意不良反应。目前使用较普遍的为 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匹维溴铵、奥 替溴铵等,或离子通道调节剂马来酸曲美布汀,均具 有较好的安全性。②止泻药:轻症者可选用吸附剂, 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等 可改善腹泻,但需注意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③导 泻药:便秘可使用导泻药,一般主张使用温和的轻泻 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常用的有容积性 泻药如欧车前制剂或甲基纤维素,渗透性轻泻剂如聚 乙二醇(PEG4000)、乳果糖或山梨醇。④肠道动力感 觉调节药。5一HTs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改善严重 IB孓D患者的腹痛及减少大便次数,但可引起缺血性 结肠炎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应注意。5一HT4 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因心血管不良反应目前已 暂停使用。⑤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具有调整宿主肠 道微生物群生态平衡而发挥生理作用的微生物制剂, 对改善IBS多种症状具有一定疗效。⑥抗抑郁药:对 腹痛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尤其对伴有较明显精神 症状者可试用。⑦中医药治疗:中药、针灸等治疗对 IBS具有一定疗效,但缺乏设计良好的随机平行对照的 研究结果,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2010 苏州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2003年重庆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大会公布了“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1]。
近年来,IBS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2006年罗马委员会公布了“IBS罗马Ó诊断标准”[2],英国胃肠疾病临床服务协会于2007年公布了“成人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新指南”[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于2007年公布了“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4],中华中医药学会也于2008年公布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5]。
我会专家近2年来对I BS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于2010年8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达成了专家共识意见,现公布如下。
1概念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
其发病可能与肠动力及内脏感知异常有关。
2临床表现参照文献[6]。
2.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多见于左下腹部,可伴腹胀,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每周<3次,或每天>3次。
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
2.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2.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有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3临床类型3.1西医分类参照文献[2]。
腹泻型(IBS-D):至少25%的排便为糊状粪或水样粪,且硬粪或干球粪<25%的排便。
便秘型(IBS-C):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且糊状粪或水样粪<25%的排便。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15)》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15)》!来自:壹生 作者:王珊 整理自:9月5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分会场讲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熊理守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秀丽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方秀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劲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胜良教授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IBS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异常。
▶中国人群IBS总体患病率较高,约为5.0%~6.0%,而大学生及中小学生可分别高达15.7%及20.2%,依地域、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较大差异。
▶IBS患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更为常见,在老年人中IBS患病率有所下降。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肠道感染是国人IBS的危险因素。
▶IBS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左秀丽教授解读:▶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不同IBS亚型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的肠道动力异常包括结肠、胃、小肠、肛门直肠以及胆囊的传输异常。
其中,IBS-C的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结肠对进餐反应减少,表现为进标准餐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反应减弱,持续时间缩短,高振幅推进收缩减少;IBS-D结肠传输时间缩短,结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中低频肌电波明显增加,餐后胃结肠反射亢进。
▶内脏高敏感是IBS核心发病机制之一,在IBS 症状发生及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感觉异常及脑-肠轴调节异常可能参与IBS的发生。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患者的脑功能异常,有荟萃研究表明,给予IBS患者结直肠扩张可激活前扣带皮质、杏仁核和中脑;相似的国内外研究亦不少见。
神经-内分泌介质在IBS患者脑肠轴中起到了搭建连接桥梁和调控功能的作用,5-羟色胺是胃肠道的关键神经递质之一,影响IBS的动力、感觉和分泌功能。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专家解读

frequency from 3 days/month to 1day pre week)
Rome IV Criteria for IBS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at least 1 day/week (on average) in the last 3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 专家解读
推/证据级别标准
推荐等级: A+ 非常同意 A 同意并有少许保留意见 A- 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 D- 不同意并有少许保留意见 D 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 D+ 完全不同意
证据等级:
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
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
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
极低质量: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邮件沟通-修改条目-现场投票-2016年5月正式发表
1、参与投票人员:28人 2、取消条目:2条、合并1条 3、修正条目:10条 4、新增条目:1条 最后 28条
内容
定义,流行病学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治疗
months associated with ≥ 2 of the following:
Related to defecation
Onset 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frequency
of stool
Onset 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form of stool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推荐下载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 1062一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 38一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
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

硬或块状便:Bristol分级1~2级;糊状或水样便: Bristol分级6~7级
诊断步骤
▪ 在严格遵循上述诊断标准并排除器质性疾
病的基础上作出
▪ 对检查方法的选择,要求既不漏诊器质性
疾病,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诊断步骤
▪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系统的体格检查
IBS鉴别诊断时‘报警症状’
▪ 年龄≥40岁
IBS罗马Ⅲ分型
IBS伴便秘
(IBS-C)
硬或块状便≥25%,同时糊状或水样 便<25%
IBS伴腹泻
(IBS-D)
糊状或水样便≥25%,同时硬或块状 便<25%
IBS混合型
(IBS-M)
硬或块状便≥25%,同时糊状或水样 便≥25%
IBS不定型 不符合上述各种分型标准者
(IBS-unsubtyped)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近3月内至少每月有3
天出现症状,合并有以下两个或更多的表现:
– 排便后症状改善 – 发作时伴排便频率改变 –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指不舒服的感觉而非疼痛 科研及临床试验时,每周至少有2天出现疼痛或不适方能入选
IBS罗马Ⅲ诊断标准
–血、尿、粪常规,粪便细菌培养 –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沉 –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断
▪ 炎症性肠病 ▪ 结直肠肿瘤 ▪ IBS-D与乳糖不耐受 ▪ 小肠细菌过长 ▪ 寄生虫感染 ▪ 憩室 / 憩室炎 ▪ 吸收不良综合征: 乳靡泻, 胰腺功能不全 ▪ 感染性腹泻 ▪ 药物源性腹泻 ▪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疾病, 糖尿病 ▪ 内分泌肿瘤: VIP, 胃泌素 ▪ 假性肠梗阻
IBS-U IBS-D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1-2]。
2008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协作组”和“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在充分地讨论后,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结合国内外现有诊治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制订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
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同道参考。
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1. 定义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
2. 流行病学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很高,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各地研究的报道显示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我国城市的患病率约为5%左右,在欧美国家则为1 0%-20%[3]。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多数研究显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
肠易激综合征是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疾病,仅美国每年治疗IBS的相关费用就达300亿美元[5]。
在我国,IBS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就诊的比例达20%-50%[6]。
3. 发病机制一般认为IBS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I 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
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开展,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肠道动力和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机制、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小肠细菌移位等[7-8]。
4.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则横逆犯脾;水湿不行,痰湿内阻;日久失治,损伤脾肾等所致。
诸多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形成水湿、痰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则腹胀、腹泻;若腑气通降不利则腹痛;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
因此,本病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脾胃虚弱和肝气疏泄障碍存在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整个过程,肝郁脾虚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9-13]。
诊断1. 临床表现[14-15]肠易激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是腹部不适或腹痛,与排便相关。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频率、腹痛伴排便异常、排便后腹痛缓解及黏液便等有详细的描述。
询问病史时需了解:①腹痛部位及其程度和频度;②症状的发生与排便的关系,有无夜间出现症状以及症状与体位的关系;③与进餐有无关系,有无体质下降以及营养状况变化;④患者的进食行为、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⑤有无重叠症状,如烧心、反酸、焦虑、抑郁等;⑥引起腹泻或便秘的可能病因,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报警征象包括:发热、消瘦、贫血、腹部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岁的初发病者、有肿瘤(结肠癌)家族史等。
对有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行相关检查。
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心理评估,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2.相关检查[14-15]对初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在详细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
一般情况良好、具有典型IBS症状者,粪便常规(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寄生虫)为必要的检查,可视情况选择相关检查,也可先予治疗,视治疗反应,有必要时再选择进一步检查。
建议将结肠镜检查做为除外器质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粪便潜血及镜检、粪便培养、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必要时行腹部CT扫描,钡剂灌肠检查酌情使用。
对诊断可疑和症状顽固、治疗无效者,应有选择地做进一步的检查:血钙、甲状腺功能检查、乳糖氢呼气试验、72h粪便脂肪定量、胃肠通过时间测定、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等对其动力和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3. 诊断标准 IBS罗马Ⅲ诊断标准[15]: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IBS诊断多依赖于临床症状,“报警症状”不归咎于IBS,但可伴随发生,如果无报警症状,不须过多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性大,根据IBS患者的主要症状特点以及病理生理基础将IBS分为4个亚型,对临床治疗将有一定帮助。
在IBS的诊断中还需注意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重叠。
4. 中医病名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可命名为“腹痛”;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可命名为“泄泻”;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范畴,可命名为“便秘”。
5. 证候分类标准5.1 脾虚湿阻证主症:①大便时溏时泻;②腹痛隐隐。
次症: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④脉虚弱。
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5.2 肝郁脾虚证主症:①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和情绪有关;②急躁易怒,善叹息。
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脉弦细;舌淡胖,也有齿痕。
5.3 脾肾阳虚证主症:①晨起腹痛即泻;②腹部冷痛,得温痛减;③形寒肢冷。
次症:①腰膝酸软;②不思饮食;③舌淡胖,苔白滑;④脉沉细。
5.4 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腹痛泻泄;②泄下急迫或不爽;③肛门灼热。
次症:①胸闷不舒,烦渴引饮;②口干口苦;③舌红,苔黄腻;④脉滑数。
5.5 肝郁气滞证主症:①大便干结;②腹痛腹胀;③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
次症:①胸闷不舒,喜善太息;②嗳气频作,心情不畅;③脉弦。
5.6 肠道燥热证主症:①大便硬结难下;②舌红,苔黄燥少津。
次症:①少腹疼痛,按之胀痛;②口干口臭;③脉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治疗1. 辨证治疗1.1 脾虚湿阻证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消滞。
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薏苡仁、莲肉。
1.2 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味。
药物:党参、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
1.3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
主方:附子理中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和四神丸(《内科摘要》)加减。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
1.4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苦参、秦皮、炒莱菔子、生薏苡仁。
1.5 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行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郁金。
1.6 肠道燥热证治法:泻热通便,润肠通便。
主方:麻子仁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
2. 随症加减腹痛明显者,可加醋元胡、炒白芍;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滑脱不禁加诃子、补骨脂;忧郁寡欢加合欢花、玫瑰花。
3. 中成药治疗3.1 参苓白术丸(颗粒)每次6-9g,每日2次;补脾益肠丸:每次6g,每日3次;人参健脾丸:每次6g,每日2次。
适用于脾虚湿阻导致的泄泻。
3.2 固本益肠片每次8片,每日3次;四神丸:9g,每日1-2次。
适于脾肾阳虚导致的泄泻。
3.3 葛根芩连微丸每次6g,每日2次;香连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湿热导致的泄泻。
3.4 麻仁丸每次6-9g,每日2次;麻仁润肠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肠道燥热导致的便秘。
3.5 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适用于肝郁气滞导致的便秘。
4. 其他疗法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经济、副作用少的优点,泄泻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脾虚湿阻加脾俞、章门;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脘痞纳呆加公孙;肝郁加肝俞、行间;便秘取背俞穴和腹部募穴及下合穴为主,一般取大肠俞、天枢、支沟、丰隆,实证宜泻,虚证宜补,寒证加灸;肠道燥热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用泻法。
另外,中医按摩、药浴等外治法对缓解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诊治流程见图1。
图1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流程图疗效评定1. 症状疗效评价标准[16]1.1 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症状判定标准:①腹痛和腹胀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经提示后方觉有症状为1分,轻度;不经提示即有症状为2分,中度;患者主诉为主要症状为3分,重度。
②腹泻的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每日3次为1分,轻度;每日3-5次为2分,中度;每日6次为3分,重度。
③便秘的频率评分:排便正常为0分;排便≥3次/周为1分,轻度;排便1-2次/周为2分,中度;排便<1次/周为3分,重度。
单一症状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②有效:症状减轻,积分下降2分以上(含2分);③进步:症状减轻,1分<积分值下降<2分;④无效:症状无改善。
改善包括显效、有效和进步,计算各主要症状的总改善率进行症状评价。
1.2 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按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
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80%为显效,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为进步,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为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时为恶化。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①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