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完整版)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完整版)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对其认识不断更新,为更好地指导我国IB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多名专家对IBS的定义与病因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投票,最终形成本专家共识意见。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对IBS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概念。
2016年罗马Ⅳ标准颁布后,我国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也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因此,在2015年中国IBS专家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本专家组组织国内专家对IBS共识意见进行了更新。
本专家共识意见的修订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首先成立共识意见工作小组,在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起草共识意见条目,先后进行4轮线上讨论和1轮线下讨论,最后邀请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线下讨论与投票,达成包括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共29条共识意见。
共识意见推荐级别分为6个等级:(A+)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
投票程序规定,同意推荐(A+、A、A-)比例≥80%的条目方可通过,<80%的条目将被删除。
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共识意见1: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概要

・298・主堡全叠医理苤盍兰Q竖生!旦筮!鲞筮!翅£!堕』鱼!£墅!,丛业!Q鲤:!生:Z:盟!:墨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缺乏町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
世界各地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显示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
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达10%一20%,我国的一项按罗马Ⅱ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人群IBS患病率为5.7%,其中22%曾凶IBS症状而就诊。
IBS的症状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有重叠。
IBS症状常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对患者的生存质鼍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与正常人相比,IBS患者较易寻求各种医疗帮助,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
同时患者因疾病而旷工、旷课也造成间接的经济损失。
因此,IBS是值得重视的临床与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现有研究结果显示IBS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肠道动力异常。
部分腹泻型IBS表现为胃肠通过时间缩短、结肠收缩增强等肠道动力亢进,而部分便秘型IBS则nr存在肠道动力不足表现。
②内脏敏感性增高。
直肠气囊扩张试验表明IBS患者痛阈下降,对直肠扩张等机械性刺激敏感性增高。
③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
功能性磁』}振(fMRI研究表明,IBS患者对直肠气囊扩张刺激所引起大脑反应区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且腹泻型IBS与便秘型IBS之间的大脑反应区也有所不同。
④脑.肠轴调节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传人信号的处理及对肠神经系统的调节异常可能与IBS的症状有关。
⑤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
有研究表明肠道急性细菌感染后部分患者发展为IBS,肠道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通透性增加及免疫功能激活与IBS发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⑥精神心理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

象,如发热、体重下降、便盘或黑粪、贫血、腹部包块 以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 时,应进行捆关的检查以明确摊除器质性疾癍。对 新近出现瘫状的患者或症状逐步加重、近期症状与 以往发作形式有不同、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年龄≥40 岁者,建议将结肠镜钱锲剂灌肠X线检查列为常规 梭查。如蔸上述情况、年龄在40岁以下、一般情况 良好、具有典型的IBS症状者,可常规行粪便常规 (红、皇缨脆稚隐盎试验、寄生虫)检查,根据结果决 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盔。也可以先予治疗,根据治 疗反应,必鼹时再选择进一步检查。
t
洛哌丁胺、
解痉药等
重度一[二的治疗流程
参加讨论专家:方秀才、王承党、刘新光、许国铭、张军、李 定国、杨云生、邹多武、陈曼湖、林琳、侯晓华、胡品津、徐肇敏、 袁耀宗、游苏宁、谢鹏雁、戴宁
(执笔:胡品津、方秀才、袁耀宗、陈曼湖)
参考文献
[1]saito YA,schoenfeld,Locke GRl 3 rd.The epidem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orth America:a systemic review. 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910一19l 5.
l黼患者,增烟纤维摄入量酶方法应个体纯。
三、药物治疗 尽管现在尚无一种药物能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 类型的lBs,但已证实鸯不少药物可敬不圈程度、青
万方数据
40
主堡遁丝苤查!!!!至!旦箜!!鲞箜!塑 竺!!!!型g!!塑!!!∑!!!!!!∑!!:!!:盟!:!
针对性地改善IBS症状。常用药物包括①解痉剂:抗 胆碱能药如阿托品、普鲁苯辛、东良菪碱等能改善腹 痛等症状,但应注意不良反应。目前使用较普遍的为 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匹维溴铵、奥 替溴铵等,或离子通道调节剂马来酸曲美布汀,均具 有较好的安全性。②止泻药:轻症者可选用吸附剂, 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等 可改善腹泻,但需注意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③导 泻药:便秘可使用导泻药,一般主张使用温和的轻泻 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常用的有容积性 泻药如欧车前制剂或甲基纤维素,渗透性轻泻剂如聚 乙二醇(PEG4000)、乳果糖或山梨醇。④肠道动力感 觉调节药。5一HTs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改善严重 IB孓D患者的腹痛及减少大便次数,但可引起缺血性 结肠炎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应注意。5一HT4 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因心血管不良反应目前已 暂停使用。⑤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具有调整宿主肠 道微生物群生态平衡而发挥生理作用的微生物制剂, 对改善IBS多种症状具有一定疗效。⑥抗抑郁药:对 腹痛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尤其对伴有较明显精神 症状者可试用。⑦中医药治疗:中药、针灸等治疗对 IBS具有一定疗效,但缺乏设计良好的随机平行对照的 研究结果,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2010 苏州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2003年重庆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大会公布了“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1]。
近年来,IBS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2006年罗马委员会公布了“IBS罗马Ó诊断标准”[2],英国胃肠疾病临床服务协会于2007年公布了“成人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新指南”[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于2007年公布了“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4],中华中医药学会也于2008年公布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5]。
我会专家近2年来对I BS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于2010年8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达成了专家共识意见,现公布如下。
1概念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
其发病可能与肠动力及内脏感知异常有关。
2临床表现参照文献[6]。
2.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多见于左下腹部,可伴腹胀,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每周<3次,或每天>3次。
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
2.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2.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有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3临床类型3.1西医分类参照文献[2]。
腹泻型(IBS-D):至少25%的排便为糊状粪或水样粪,且硬粪或干球粪<25%的排便。
便秘型(IBS-C):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且糊状粪或水样粪<25%的排便。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专家解读

frequency from 3 days/month to 1day pre week)
Rome IV Criteria for IBS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at least 1 day/week (on average) in the last 3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共识意见 专家解读
推/证据级别标准
推荐等级: A+ 非常同意 A 同意并有少许保留意见 A- 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 D- 不同意并有少许保留意见 D 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 D+ 完全不同意
证据等级:
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
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
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 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
极低质量: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邮件沟通-修改条目-现场投票-2016年5月正式发表
1、参与投票人员:28人 2、取消条目:2条、合并1条 3、修正条目:10条 4、新增条目:1条 最后 28条
内容
定义,流行病学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治疗
months associated with ≥ 2 of the following:
Related to defecation
Onset 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frequency
of stool
Onset 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form of stool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15)》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2015)》!来自:壹生 作者:王珊 整理自:9月5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分会场讲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熊理守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秀丽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方秀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劲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胜良教授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IBS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异常。
▶中国人群IBS总体患病率较高,约为5.0%~6.0%,而大学生及中小学生可分别高达15.7%及20.2%,依地域、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较大差异。
▶IBS患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病,但以中青年更为常见,在老年人中IBS患病率有所下降。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肠道感染是国人IBS的危险因素。
▶IBS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左秀丽教授解读:▶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不同IBS亚型肠道动力改变有所不同。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的肠道动力异常包括结肠、胃、小肠、肛门直肠以及胆囊的传输异常。
其中,IBS-C的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结肠对进餐反应减少,表现为进标准餐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反应减弱,持续时间缩短,高振幅推进收缩减少;IBS-D结肠传输时间缩短,结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中低频肌电波明显增加,餐后胃结肠反射亢进。
▶内脏高敏感是IBS核心发病机制之一,在IBS 症状发生及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感觉异常及脑-肠轴调节异常可能参与IBS的发生。
左秀丽教授解读:IBS患者的脑功能异常,有荟萃研究表明,给予IBS患者结直肠扩张可激活前扣带皮质、杏仁核和中脑;相似的国内外研究亦不少见。
神经-内分泌介质在IBS患者脑肠轴中起到了搭建连接桥梁和调控功能的作用,5-羟色胺是胃肠道的关键神经递质之一,影响IBS的动力、感觉和分泌功能。
西医合理使用中成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专家意见

西医合理使用中成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专家意见发布时间:2022-05-05T01:47:20.34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4期作者:张玉芬[导读]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0%~20%,中国的患病率约为1.5%~6.5张玉芬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人民医院651600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0%~20%,中国的患病率约为1.5%~6.5。
IBS以腹痛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排便习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交替型和不确定型等4个亚型。
IBS的西医和中医共识分别立足于西医学或中医学体系的特点、优势和研究证据,重点就IBS的诊疗等提供专家意见,对指导各自临床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凭借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色优势,中医药在解决IBS重要临床问题中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表现为方药安全性高、具有多效性、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低,除了可解决IBS 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的重叠问题,还可解决伴发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问题。
不仅如此,中医药研究者还就IBS发病机制、方药疗效机制、中医证候流行病学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长期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的积累逐渐形成证据链,客观反映出中医药诊治IBS的优势。
这些逐渐受到西医同行关注,并有意向联合中医药诊治IBS,但囿于中医学和西医学体系差异,临床运用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亟需制定能解释常见问题并指导西医运用中医药治疗IBS的共识意见。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和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主导下,《IBS中西医整合循证共识》获得立项并实施制定工作,经中医和西医IBS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方法学专家商讨,在整合共识制定过程中,需关注以下要点。
关键词:西医;中成药;肠易激综合征;专家意见引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具有排便异常的特征,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23年我国即制订了IBS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27 年又进行了修订。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IBS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我国学者对于IBS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不断深入,获得了不少国人的资料。
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研究资料和国际最新的共识意见,对我国IBS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本共识意见分为定义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4个部分,共28条。
共识意见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在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图书馆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起草共识意见初稿(共33个条目)。
核心专家针对初稿面对面地进行了讨论,确定了30个条目供全国相关领域28位专家网上投票。
经过两轮投票并参照专家建议进行修改,2015年8月15 日组织全国28位专家在上海召开会议,会议上专家们对共识意见稿进行充分讨论,直至达成共识意见;共修改10条,删除3条,增加1条。
共识意见分为6个推荐级别:A +,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 A -,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完全不同意。
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定义与流行病学1-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证据等级:高质量7.4%,中等质量88.9%,低质量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其中,脾胃虚弱是导致IBS的主要原因之一,湿邪内盛则会使病情加重,而肝气郁结则会使病程延长。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腹痛多为阵发性发作,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腹胀则表现为腹部胀满、排气增多等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则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
中医治疗IBS主要从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胃虚弱型IBS: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湿邪内盛型IBS:治疗以祛湿清热、健脾和胃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陈皮、半夏等。
肝气郁结型IBS: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等。
对于IBS患者,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使用解痉药、止泻药等。
然而,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不冲突,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IBS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也是缓解IBS症状的重要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治疗IBS的中药包括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而西药则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并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提出以下建议:对于IBS患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IBS的发病机制,为中医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应加强IBS患者的饮食调理和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本文旨在介绍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专家们针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诊疗指导。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
中医认为,该疾病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大肠湿热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介绍专家们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疗意见,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专家们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
病机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蕴结肠道。
因此,治疗时应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清热利湿。
专家们建议,对于疑似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主要诊断标准包括:专家们根据病因病机,提出以下中医治疗方案:调理脾胃:选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以健脾和胃,改善消化功能。
疏肝解郁: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以疏肝理气,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清热利湿:选用白头翁汤、芍药汤等方剂,以清除肠道湿热,改善排便习惯。
针灸治疗:选用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专家们强调,预防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性不亚于治疗。
以下为专家们提出的预防措施:饮食调整:避免过度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
同时,应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情志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采用冥想、瑜伽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
锻炼身体: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厕所,不要滥用泻药。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应保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诊疗指导。
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的重要性;在诊断标准方面,提出了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诊断方法;在治疗方案方面,总结了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多种方法;在预防措施方面,强调了饮食调整、情志调护、锻炼身体等多方面的注意事项。
在个人看法和建议方面,我认为患者在遵循专家共识意见进行治疗和预防的应根据自身情况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患者应积极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缓解压力,预防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医生和研究者也应进一步探索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IBS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IBS。
IBS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20%,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患者多见于中青年人,以女性为主。
主要症状包括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严重者可伴有失眠、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并发症包括营养不良、贫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IBS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与胃肠动力异常、神经调节障碍、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IBS与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导致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失司。
IB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结合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如肠镜、钡剂灌肠、腹部CT等,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IBS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分类型四种类型。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及病理生理机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方法。
西医方面,可使用解痉药如匹维溴铵缓解腹痛,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治疗腹泻,使用导泻药如乳果糖治疗便秘。
中医方面,根据辨证分型使用不同的方药,如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祛湿清热等。
可配合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症状。
心理治疗:IBS患者多伴有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方法,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饮食调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诱发因素,如辛辣、油腻、产气食物等。
推荐低纤维饮食,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
运动调理: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调理和运动调理等多种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IBS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需患者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为IB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疗指南,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
情志失调可导致肝气郁结,克伐脾胃,引起腹痛、泄泻等症状;饮食不当如过食生冷、油腻食物,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感受外邪如寒邪、湿热之邪,可侵入肠道,引起肠鸣、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则不能消化水谷,致泄泻、腹胀等症状。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多种证型。
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
同时,应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情志等情况,以全面评估其病情。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用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中脘、脾俞等。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选取相应穴位,采用毫针刺法或艾灸法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的优势在于副作用小、见效快,但需注意针灸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中药内服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肝郁气滞证患者宜疏肝解郁,可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证患者宜健脾益气,可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证患者宜温补脾肾,可使用理中丸加减。
中药内服的优势在于全面调节机体功能,改善症状彻底,但需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和禁忌症。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诊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显著。
通过观察指标的量化评估,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内服则能够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全面调节机体功能,使病情得到长期缓解。
同时,中医诊疗方法的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中医诊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内服等方法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患者对其疗效反应不一,且中医治疗需要辨证施治,对临床医生的中医理论水平要求较高。
未来发展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和患者依从性,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