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肝炎综合征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隔离与消毒●传染病预防接种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肝脏穿刺抽脓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二甲)

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二甲)

目录一、小儿肺炎二、小儿腹泻三、支气管哮喘四、急性肾小球肾炎五、肾病综合征六、血尿七、病毒性心肌炎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九、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十、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十一、小儿急救1、心肺复苏2、感染性休克3、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综合征4、哮喘持续状态 5、呼吸衰竭6、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急性肾功能衰竭8、热性惊厥9、癫痫持续状态十二、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损伤十三、新生儿颅内出血十四、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十五、新生儿溶血病十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1、新生儿败血症2、新生儿感染性肺炎3、新生儿破伤风十七、小儿出血性疾病十八、各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1、房间隔缺损2、室间隔缺损3、动脉导管未闭4、法洛四联症十九、川崎病的诊治二十、小儿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二十一、过敏性紫癜二十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二十三、急性感染性喉炎二十三、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概述】小儿肺炎系有不同病原体或其它因素所至的肺部炎症。

【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

2、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或仅呼吸音粗糙,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叩诊多正常。

3、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2)CRP:细菌感染时CRP浓度上升。

(3)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和细菌分离鉴定。

如咽拭子、胸腔积液、痰、肺泡灌洗液等。

(4)血气分析:适用于重症肺炎有呼吸衰竭者。

(5)血清学检查:可做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等。

4、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等。

【肺炎的分类诊断】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指无免疫抑制儿童在医院外或住院48h内发生的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支原体为主。

2 、院内获得性肺炎(HAP) 指住院48h后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学除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葡菌、肺炎支原体外,尚有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等)、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厌氧菌、嗜肺军团菌、真菌、疱疹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婴儿肝炎综合征

婴儿肝炎综合征

4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
5 单纯疱疹病毒(Herps symplex virus, HSV ) 6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机理:是病毒直接侵犯的结果 或机体免疫反应的结果。
(二)细菌感染:
1. 病原菌: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 菌、沙门氏菌属、表皮葡萄球菌、链 球菌等. 2. 机 理: 败血症引起的中毒性肝炎 3. 常见侵入门户:口腔、脐部、呼吸道、泌 尿道 .
不确定
确诊 外科
治疗 (Treatment) 一、病因治疗:
1.积极控制细菌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
3.遗传代谢性疾病: 4. 先天性胆道畸形:及早手术治疗。
二、对症治疗:
1.退黄,护肝:
肌苷、VitC、阿拓莫兰、齐墩果酸片
思美泰 、激素 白蛋白、血浆等 2.补充VitA 、 D 、E 、 K
婴儿肝炎综合征
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儿科二
定义:
是指1岁以内婴儿出现不明原因 的黄疸、肝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
常的临床症侯群。
病因及发病机理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病因复杂,其发病机理 随病因而异。
一.感染:
(一)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 1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占本病40-80% 2 肝炎病毒(HAV、HBV、HCV) 3 EBV(Epstein-Bar virus, EBV)
半乳糖血症
临床表现:开奶后数天不久出现呕吐、拒
食、低血糖发作;黄疸、肝脾肿大、肝 硬化;白内障、智力低下等;如果继续 乳类喂养,病情进一步恶化,2-5周内出 现肝功能衰竭。 生化检查: 血糖↓、血半乳糖↑、尿还原 糖试验阳性 确 诊: 酶测定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感染科疾病诊疗指南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美国儿科学会破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黄粗玷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强儿可出现产虫高胆红素血在达至引起胆红素脑病,炉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找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杏,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Bi,避免胆红素腑病发’1.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年来努力的方向.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通干预指南[I],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1«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制订了我国的黄报干预推荐方案(2)。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从人的So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生[3J.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年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依业;.对1994年指向进行了更新审机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黄也够床诊疗指南[4、51,该指两演濯了成功母乳喂养、黄妇出现时间、黄疟高危因泰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货的流程图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索水平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的借鉴.一、指南的关键部分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跖胆红素肌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的前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期要性,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I)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祭:2)建立格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3)生后24小时内测法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或经皮胆红於(饮B)水平;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痘程度容垮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旭红来水平: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嘤养的H产儿,容易发生严很高胆红素血症,应该予以更严密的监测:7)在出院前,应该时发生产虫高胆红素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20(耳年指南中制定了个非常口.观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该流程图中,对TSB和TcB 的监测和对高服红素血症高危因素的评估贯穿始终,并强调严密的随访和适时的干预.二、关于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概念的区别核黄疸坳初是一个病理学名词,用来形容脑干神羟核和小脑被胆红素浸锹的情形,在给床上核黄疗和急、慢性胆红素脑病常常混为一谈。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儿科诊疗常规

儿科诊疗常规

第一篇儿科诊疗常规第一章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第一节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概述】本病又称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复合因子缺乏症,婴儿期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

发生严重出血倾向,多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主要见于母乳喂养儿,或有较长期消化功能紊乱,肝胆疾患,较长期服用抗生素者,用维生素K治疗效果显著。

【诊断标准】1、病史本症多见于10天-1岁的婴儿,以1-2个月的婴儿最为常见,性别无差异。

母乳喂养者占多数。

大部分母亲产后食蔬菜及水果甚少。

患儿可有长期消化功能紊乱史,注意有无应用抗生素史,有无肝胆疾病及感染史等。

2、临床表现本症的临床特点酷似新生儿自然出血症,仅发病年龄不同,病儿营养发育大多良好。

出血广泛,可有皮肤瘀斑,皮下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等,但颅内出血常为首发症状,发生率在25%-80%,以蛛网膜下、硬脑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最为多见,也常有脑实质出血,个别病例有硬膜外血肿。

颅内出血多在无外伤等诱因下突然发生,以颅内压增高征及血肿压迫脑组织所致的神经定位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出现脑疝、呼吸和循环衰竭。

约35%-50%可不伴有其它部位出血而单独发生。

其它可有贫血、黄疸、肝肿大,少数可有发热。

3、辅助检查(1)血象:红细胞、血红蛋白大多降低,呈低色素性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

(2)凝血象: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减低,凝血酶时间正常,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活酶生成时间延迟,Ⅱ、Ⅶ、Ⅸ、Ⅹ因子明显减少。

(3)肝功能:ALT、AST、ALP等均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严重肝功能异常提示肝脏疾病所致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头颅B超、CT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腰穿、硬膜下穿刺、头颅透光试验、眼底检查。

CT安全、可靠,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范围,且可随访疗效,判断预后。

【治疗方案】1、维生素K:最有效,剂量为2-5mg/日,肌注或静注,疗程一般5天。

2、出血严重:应输新鲜血,以纠正贫血及补充凝血因子,剂量为15ml/kg。

婴儿肝炎综合征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婴儿肝炎综合征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婴儿肝炎综合征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一组于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起病、具有黄疸、肝病理体征(肝大、质地异常)和肝功能损伤(主要为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的临床症候群,又称婴儿肝病综合征。

【护理常规】1.休息与运动尽量卧床休息,保持患儿安静。

2.饮食护理恰当的营养供给是促进肝功能恢复、减慢病情进展的基本措施。

(1)母乳喂养者除诊断期间外继续母乳喂养。

(2)已添加辅食的患儿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饮食。

(3)适量补充维生素。

(4)对拒乳、呕吐、不进食的患儿可给予静脉营养。

3.病情观察(1)黄染观察: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尿液、粪便的颜色及性状,观察有无淡黄色及白陶土样粪便。

(2)精神状况:精神、反应、食欲的情况。

(3)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及血压的情况,有无呼吸困难及咳嗽。

(4)有无出血倾向: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血便的情况。

4.皮肤护理黄疸患儿多有皮肤瘙痒,应勤剪指(趾)甲,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穿柔软宽松的棉质衣服,便后及时用温水冲洗臀部,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5.用药护理苯巴比妥应严格掌握服药的剂量、时间,观察有无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注意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有异常及时处理。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各项操作集中进行,减轻对患儿刺激。

2.饮食指导注意饮食卫生,指导合理喂养,6个月后添加辅食。

3.用药指导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私自用药,避免应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4.康复指导疾病疗程长,指导家长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

5.复诊须知定期2周门诊复查肝功能,一旦有其他异常,及时随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肝炎综合征诊疗常规
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简称婴肝征,是指一岁以内的婴儿(包括新生儿)出现黄疸、肝脏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此综合征的命名术语繁多,诊断名称各异,如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胆汁淤积性肝炎等。

本综合征病因复杂,症状程度不一,预后悬殊。

若能查出病因,就不再称婴儿肝炎综合征而改为病因诊断。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肝细胞损害
1.感染包括病毒、弓形虫、细菌、螺旋体等各类病原体感染。

TORCH(即指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即CMV、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见,其中以CMV感染占首位。

2.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糖、氨基酸、脂类等代谢异常所致疾病。

3.中毒如药物、化学物中毒等。

(二)肝内胆管疾病如肝内胆管发育不良、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肝内胆管缺如等。

本病的发病机理随病因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如病毒感染为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损伤肝细胞;细菌感染为毒素等使肝细胞受损;肝内胆管疾病先引起胆汁淤积,再影响肝细胞代谢而产生病变。

【诊断】
(一)临床表现
起病多缓慢而隐匿。

常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或退后又重现。

1.大便色泽可正常,多数随病情逐渐加深,呈浅黄色或白陶土色。

尿色逐渐呈深黄色。

2.程度不同的胃肠道症状: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3.黄疸轻重不一,以中、重度常见。

4.肝脏肿大,淤胆重时呈进行性,质地变硬。

可有脾脏肿大。

5.胆汁淤积时,肠内胆汁量减少或缺如,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表现佝偻病、生长停滞、出血等。

6.TORCH病原体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除引起黄疸、肝脾肿大外,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肌张力下降、软瘫等)、眼病变(如白内障、视网
膜病)、紫癜等,并可伴随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小头及眼小畸形等。

7.遗传代谢性疾病时,可有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等相应表现。

8.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二)辅助检查
1.肝功能检查:
⑴血清胆红素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常以前者升高为主。

⑵血清酶学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不同程度升高,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碱性磷酸酶(AKP)、5’核苷酸酶(5’-NT)在有胆汁淤积时升高显著。

⑶胆汁酸有淤胆时明显升高。

2.病原学检查:
⑴血清学检测:如检查TORCH病原体的特异性IgM抗体、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c、抗-HAVIgM等)、EB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如抗VCA-IgM 和IgG抗体、抗EA抗体和抗EBNA抗体)等。

⑵病毒分离可收集患儿鼻咽部冲洗液、尿、粪便、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

⑶细菌培养如血培养和中段尿培养以确定有无败血症和泌尿系感染。

3.代谢病筛查:检测血糖、半乳糖及尿中的还原物质以发现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等。

疑有脂类代谢性疾病时,可进行骨髓涂片检查及相应酶学检查如葡
糖脑苷脂酶测定等。

测血α
1-AT以判定有无α
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4.影像学检查:进行肝胆B型超声、CT检查、MRCP、胆道造影可发现肝内、外胆管疾病。

5.99m锝(99m Tc)同位素检查:用99m Tc标记各种亚氨基乙酸(IDA)衍生物肝胆闪烁显像有助于肝内、外胆道疾病的诊断。

6.肝活检:可从组织病理改变查找病因。

7.尿常规:尤其要注意尿胆红素、尿胆原的变化。

8.其他:低密度脂蛋白X测定及十二指肠液的动态观察有助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肝外胆道闭锁的鉴别。

肝外胆道闭锁时,前者明显升高,后者24小时无胆汁排出。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胆道闭锁鉴别,因后者须争取在3个月内进行手术治疗,否则易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鉴别
胆道闭锁婴肝征
生理性黄疸后粪便颜色
出生体重
生后食欲
胆红素
病程早期ALT
黄疸持续加深
生后即白,也可黄后转白
正常
正常
直胆持续升高,后转双相
不高
退而复现
黄后转白
胎内发病者偏低
食欲较差
双相,波动
较高
甲胎蛋白
超声显像
99m Tc-IDA显像
肝活检
十二指肠液24小时观察
低密度脂蛋白X 给苯巴比妥或胆阴性,可阳性但较低
发育不良或缺如
未见放射性物质
胆小管增生,胆栓
无胆汁
阳性
无改变
阳性,较高
回声均质或略增强
出现放射性物质
巨细胞变
有胆汁,重者可无
阴性,日龄大者也可阳性
可减轻
【治疗】
病因明确者,除病因治疗外,宜采用综合措施。

病因未明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快查找原因,避免盲目手术。

(一)一般治疗
1.保肝退黄可选用肌苷、腺苷蛋氨酸(思美泰)30~60mg/kg.d、(古拉定)、维生素C、促肝细胞生长素(HGF)等静注,必要时也可选用白蛋白每次1g/kg 或血浆25ml/次静脉滴注。

茵栀黄或黄腐酸钠口服。

2.营养及支持疗法宜给适量糖、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

3.改善肝脏微循环川芎嗪每次20~40mg加入25%葡萄糖40ml静滴,每日2次。

(二)病因治疗
1.抗病毒治疗:如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可用无环鸟苷每次5~10mg/kg 静滴,每日3次,连用10~14日。

对CMV感染者,宜选用丙氧鸟苷每次7.5mg/kg静滴,一天2次,持续2周,随后10mg/kg,一周3次,持续3个月。

2.抗生素应用: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3.其他:如半乳糖血症时,需停用奶类和奶制品,改用豆浆和蔗糖喂养。

酪氨酸血症时,应给予低苯丙氨酸、酪氨酸饮食。

(三)中医中药对改善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