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选择、理解性默写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第六单元课外诗词理解性默写(一)《秋词》刘禹锡1.刘禹锡在《秋词》中,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刘禹锡《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5.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
”极言秋之悲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刘禹锡在《秋词》中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一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秋词》(其一)中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刘禹锡《秋词(其一)》借鹤鸟临空引出豪迈诗情,表达出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刘禹锡在《秋词》中用“一鹤凌云”的动人图景展示自己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这两句诗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在羁旅中无奈、孤独的心情。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想象了团聚后的情景。
4.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试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关于《夜雨寄北》的主题思想,以下哪项描述最为准确?A.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B. 诗歌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C. 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渴望D. 诗歌讲述了诗人旅途中的奇遇答案:A2. 在“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中,“君”字所蕴含的情感色彩是什么?A. 感激B. 怀疑C. 期待D. 无奈答案:C二、填空题1.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______诗,它通过______和______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答案:抒情,问答,想象2. 在诗中,“______夜雨涨秋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______。
答案:巴山,孤寂与愁绪三、实词虚词意义1.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归期”是______词,在这里指的是______。
答案:实词,回家的具体日期2. “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何当”是______词,它在句中的意义是______。
答案: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不确定的时间四、句子翻译1. 请将“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句话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巴山地区连绵的夜雨使得秋天的池塘水位不断上升。
这句话象征着诗人内心因思念而波涛汹涌的情感。
五、内容理解概括1.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开头“君问归期未有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对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何影响?答案:这句开头设置了问答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思念与无奈的情感基调。
六、描写手法分析1. 在“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如何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表达?答案:诗人运用了设想未来场景的描写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设想与亲友团聚的温馨场景,与当前的孤独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中对未来团聚的渴望和现实中的无奈。
七、人物环境分析1. 诗中的“君”这一角色,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情感桥梁作用?答案:诗中的“君”代表了诗人思念的亲友,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交流对象。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参考答案】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参考答案】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05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05.中考必背古诗词之《夜雨寄北》原文诗意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②〔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却话]回头说,追述。
2.文题解读《夜雨寄北》,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夜雨寄北”就是在雨夜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3.写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二、主题思想《夜雨寄北》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写作特色1.借景抒情。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回信,诗人用问答的形式,将眼前景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2.运用想象。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运用想象,使“(魂)预飞到归家后”(《李义山诗集笺》),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一个来回。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理解性默写试题及答案

(1)《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用九个名词相连的白描手法,描绘一幅音节和谐、情景交融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九种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图,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摄取九种景物来写秋天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秋思》描绘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凄美的夕阳背景点缀,完美地表现漂泊天涯的旅人愁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刻画了一个行走在苍茫暮色中、内心悲苦惆怅的游子形象。
(10)《天净沙.秋思》中,词人面对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七年级古诗理解性默写答案

新七年级古诗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5.《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夜雨寄北》练习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材料18 《夜雨寄北》《无题》-2021年高考语文早读默写材料

高三语文早读默写材料(十八)编制:李洁雄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赏析】赏析一:开篇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荡气回肠。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赏析二: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一、理解性默写: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
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解析】D 并不是累赘。
4、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解析】A 归期是遥遥无期。
5、下列对《夜雨寄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前一句是想象与妻子会面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写实,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D、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和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解析】B,不是写实,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