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文学概论.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尔比尔吉和克哲 (一)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尔比尔吉和克哲(一)《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尔比尔吉和克哲,是一本介绍彝族民间文学的专著。
该书由彝族学者尔比尔吉和克哲共同编写,被广泛认为是目前研究彝族民间文学最权威的专著之一。
以下将就该书的内容、特点和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内容该书从彝族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彝族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彝族民间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书中不仅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传统神话、传说、歌谣、舞蹈、戏剧等作品,而且还探讨了彝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探讨了一些传统习俗、信仰和宗教的相关内容。
二、特点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1. 以彝族视角展开探讨。
该书的作者是彝族学者,从彝族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语言和信仰背景。
2. 文学类型齐全。
该书不仅涉及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还将彝族传统舞蹈、戏剧、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涵盖了彝族全部民间文学类型。
3. 语言通俗易懂。
该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图表,辅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彝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涵。
三、意义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彝族民间文学、了解彝族文化、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跨民族文化交流。
该书不仅向本民族的人们介绍自己的文化,也向其他民族的人们介绍了彝族民间文学;同时,该书为其他民族的学者提供了了解、研究彝族文化的参考。
2. 有助于保护彝族文化遗产。
通过对彝族民间文学的深入研究和介绍,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彝族民间文学的认识,从而促进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 有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
该书的出版,对于彝族人们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都具有巨大的正面作用。
综上所述,《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尔比尔吉和克哲,是介绍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专著之一。
该书的出版对于彝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了解、保护和传承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云南古代彝族文人文学概论

人
我 们 先 来 看 明代 云 南 彝 旗 诗 人 的 作 品。 高 乃 裕 海 溪 , 州 ( 安 ) 同知 。他 博 学 工 诗 , 号 姚 姚 土 著诗
有《 焚采集》 四卷 可惜 已散佳 , 著作有 《 续云南通 志》 仅有存
维普资讯
第 4 誊 第 1期 20 0 2年 1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凉 山 大 学 学 报
J u lo in a iest o ma fL a  ̄h n Unv ri y
V0 _ No 1 l 4
/n 2 0 a 0 2
安 尚育 ( 旗 ) 彝
目 云 龙编 篡 的《 安 县 志 》 姚 收有 部 分诗 篇 。他 的诗 作 清新 、 洗 蟓 有 意 境 , 诗 味 , 多 小 巧 玲珑 之 作 。 如 《 栖 百 寺 》 有 且 游
( 匕绝 ) 。 秋 独 自扣 云扉 , 后 千 峰 人 翠 微 。得 句 毫 呼 无 笔 :寻 雨
彝 族 历 史 上 的 文 人文 学 作 品 . 由 于 所 经 沧 桑 多 已散 佳
丁 。 从 现 有 资 料 来 看 传 下 来 的大 部 分 星 明 清两 代 文 凡的 流 作 品 。明 代 云 南 的彝 旗 文 人主 要 有 高 乃 裕 、 秦 左 正 、 文 高 翟、 左 彖 、 文 臣 、 叫 理 、 厚 、 洪 等 . 代 主 要 有 高 丽 映 、 大 左 矗 禄 禄 清 鲁
理 } 都 是 匠心 独 具 , 献 很 大 的 。 色, 贡
云 南 古 代 的 彝 旄 文 ^ 文 学 是 较 为 丰 富 的 . 与 云 南 彝 族 这 社 会 的发 展 与进 步 卫是 有 着 十 分密 切 的联 系 的 研 究 古 代 的 文 ^ 文 学 作 品 不 仅 是 丰 富 彝 旌 文 学 史 而且 有 助 于 全 面 了 解 彝 旗 文 化 的发 展 与 彝 族 社 会 的 进 步 另 一 方 面 文 ^ 文 学 也 是 民旗 文 化 的 塑 成 部 分 如今 民族 文 化 对 现代 旅 游 的 发 展 有 着 十分 重 要 的 关 系 , 古代 彝旗 文人 文 学 中 的 山水 诗 之 类 应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PPT 尔比尔吉和克哲

顺序上大体先主后宾,内容上只能 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而不能各 说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每个回合 之间一定要紧密联系,相互吻合, 环环紧扣,但也不是机械地约束在 这些环节中。中途可以另换话题和 转折,也可以跳跃,这些差不多都 用语气转折来承接。
二、克哲的内容
克哲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古今 等,无所不包。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的“百科全书”。在克哲里可以谈 “勒俄”即史诗,“玛木”即古训 世诗,以及远古开天辟地英雄史诗 等。它也涉及到人的道德行为的规 范,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 鞭挞。
跌宕的回环 它的结构凝炼,节奏铿锵,风格清新,意境优美。
它广泛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刻的哲理生活化,平凡的知识新鲜化,科学的规律情趣化。 它广泛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刻的哲理生活化,平凡的知识新鲜化,科学的规律情趣化。
鲜明的对比 (二)尔比尔吉的分类
每个回合之间一定要紧密联系,相互吻合,环环紧扣,但也不是机械地约束在这些环节中。 “前辈不传尔比,后代不明事理”。 从内容来看,包括着深刻的道理或训诫或讽喻,或某种经验的总结。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第7章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选、研究(可编辑)

第七章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选、研究一、历史概况我国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有悠久的历史,有优良的传统和极为丰富的遗产。
远古两、三千年前的周代即已有了自觉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
古代的历史学家、哲学家、阴阳家、地理学家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记录下不少谣谚、神话传说、寓言笑话、童话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在许多野史笔记、各地方志、诸子百家以及农医杂著之中保存了很多零散的民间文学原料,其中有不少真品。
以科学的方法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明确了向工农兵学习、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始自觉地、大规模地学习和搜集民间文艺作品。
二、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目的与任务1.为党政领导部门和各类社会研究人员、哲学、文艺学研究工作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2.调查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经过选择、整理,再推广到群众中去,使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发挥更广大的教育作用。
3.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推广,可以活跃群众的文艺生活,促进民间文学的健康发展。
三、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
第一、全面搜集。
就是要求搜集的作品在时代上包括当代、现代、近代乃至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在地区上从南到北、各个民族都要在内容上,从革命的、进步的到落后的乃至某些反动的伪造品;在体裁上,从长诗、戏曲到谚语、俗语,不分长短,只要是群众中流传的都要进行搜集。
第二、忠实记录。
这是搜集工作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1.韵文作品要一字不动地记录下来。
不能在记录时擅自改动、增删。
如果是唱的,最好记下曲谱。
2. 散文作品应尽可能按原来的语言风格进行记录,如不逐字记录而改述则非原貌,只剩下骨架子。
第三、慎重整理。
原始记录是庞杂的。
抄写誊清之后,要集中分类,并印成资料本,以作为研究或整理的基础原料。
但是资料本并不能作为向群众普遍推广的文学读物。
这就要进一步进行慎重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恢复劳动人民创作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大量印行。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第1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彝族大都居住在祖国西南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地处北纬22-29度、东经98-108度之间,面积约50多万平方公里,国内人口约650多万(1999年止)国外约有100多万散住在越南、缅甸、老挝及东南亚。
彝族支系繁多,自称和他称相当复杂,自称如“诺苏、诺苏濮、聂苏、纳苏、罗罗濮”等35种,他称为彝族、黑彝、倮彝、红彝、青彝、白彝、阿细等44种。
这些称谓有的是彝语方言的差异所造成,有的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等各种重要原因所至。
解放后统称为彝族。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大约在商代,古代羌族部落的一支沿四川、云南间的横断山脉南下,至希幕时居“邛之卤”,活动在金沙江北及安宁河流域。
希幕遮的后裔传30代到笃幕(笃幕俄??阿普笃牟??仲牟由)才南渡金沙江至滇。
后因洪水泛滥笃幕避实至罗宜山“仙女(他氏之女)结婚生六子,史称“六祖分支”,形成六个支系即武、咋、糯、恒、布、默。
彝族先民在定居西南以后,不断和其他的民族融合,因此,使得今天彝族与古代羌人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彝族是许多羌部落与别的部落经过长期融合,在西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体。
彝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尤其是彝族文学遗产十分丰富。
云、贵、川、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诗人歌手,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故事和歌谣。
丰富的民间文学歌颂了原始人类的创造能力。
曲折地反映了阶级社会人民的现实生活。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它们在内容上一般都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在语言上善于应用比兴手法。
正如《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昆明人和叟人)夷中有桀黔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
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
”一部彝族文学史大部分是民间文学史,正因为如此,学习、研究民间文学显得更加重要,一部中国文学史,少了民族民间文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有理由说,民间文学是彝族文学的源头,是彝族文学的母体,我们应该记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四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彝族文化概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 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文化 和艺术。
(
(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支语言还有纳西、哈尼、拉 祜、傈僳、基诺等语言)。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26个土语 ,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语言文字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 语 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 纳”、“聂苏索”、“纳苏缩”等。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 史志称之为“爨(cuan)文”、“毕摩文”、“倮倮文”、“韪 文”、“夷经”。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彝文是一种古老的 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彝 文 字 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 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婚嫁习俗
打扮新娘
饮食习俗
() (八)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 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 丰富,虽无海味,但山珍较多。彝 族的饮食比较粗糙,以就地取材为 主。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卜、 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 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 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 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 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 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
摘要:
1.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概述
2.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特点
3.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主题与内容
4.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意义与价值
5.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传承与发展
正文: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是我国彝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彝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彝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内容丰富,涉及历史、神话、传说、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实践和智慧。
其次,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形式多样,有说唱、对唱、合唱等多种表现形式,独具特色。
再次,彝族民间叙事长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主题与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对彝族历史事件的描绘,也有对彝族神话传说的演绎;既有对彝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对彝族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体现。
这些长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对于彝族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这些长诗
是彝族人民传承历史、传播知识、教育后代的重要载体。
其次,这些长诗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独特的瑰宝。
为了传承和发展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开展全面调查,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为研究、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料。
其次,加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普及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价值 文 学 价 值
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
哲学、历史、 生物、宗教、 民族学、美 学 法学、天文 学、伦理学、 数学、医学
教 动 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践
学生
实践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计划
章节 内容 课时安排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绪论
尔比尔吉 克智 博葩 彝族民间歌谣
5
4 4 4 6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彝族民间长诗研究
彝族民间故事 彝族戏剧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编选研究
6
10 4 5
(一)集体性
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特殊 文学。集体性也是民间口头文学与作 家书面文学相区别的重要特征。集体 性是指民间文学的作者不是那一个人 或那一代人,而是几千年来人们集体 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性不 排斥个人创作。
(二)人民性
就是诉出了人民的愿望、 理想,真实地反映一定时期的 社会生活。人民性是一个历史 概念,在原始社会,人民性就 是它的全民性;在阶级社会, 人民性是用以区别统治阶级的 阶级性。人民性分为“直接形 式的人民性”和“间接形式的 人民性”。
(五)变异性
民间文学大都是口传心授,靠记 忆保存是形成变动的内在原因,大量 的靠记忆储存起来的民间口头作品是 很难做到保持原貌的,从而有了变异。
(六)传统性
传统性又叫传承性或继承性。民间 文学有继承也有发展,地域的不同和人 文的影响使民间文学虽有变异,然而变 异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
毕 摩 经 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彝族,大都是居住在祖国大西南 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 地处北纬22-29度东经98-108度之间, 面积约有50多万平方米公里,国内人口 约770多万(2000年止),居少数民族 人口数第六位。
彝族美女
彝族婚俗
凉山美景
火把节
彝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尤 其是彝族文学遗产十分丰富。彝族民间文 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们在内容 上一般都有曲折的复杂的情节,在语言上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彝族的民间文学很丰富。在旧中国, 有抄本或刻本传奇的民间文学作品都用诗 歌体裁写成,包括史诗和教程,多数是供 诵读的,至于可以依声录谱的歌谣,其中, 有引吭高歌,响彻行云的《所地山歌》, 也有低吟轻唱、缠绵不绝的《幺表妹》, 种类繁多,情调各异。
事等诗《玛诗《《名 。。一放》一淡梅诗 此类鹅、类水葛歌彝 外有娄《有纪》,族 ,《记雪《》、属具 还妈》峨漏、《于有 有妈等养卧《查创丰 大 的 40山 鲁 彝 姆 作 富 量女多雀沟族》史的 的儿部》的史、诗文 民》。、婚诗《有学 间、属《礼》勒《遗 歌《于赛》等俄阿产 谣我长玻、,特细。 和的篇嫫《属依的已 民幺抒》阿于》先知 间表情、诗叙、基的 故妹 事 》著
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 导,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和素质化 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 中采取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 全体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 点拨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及各种教学 方法的灵活使用。
教学手段
首先在课时数上大量压缩, 但教学内容不减少;在教师的课 堂精讲指点下,让学生大量阅读 相关书籍,以完成教学内容,达 到教学目标。在现代教育技术的 应用上,积极制作课件,运用计 算机技术来支撑教学。
西昌学院彝文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尔比尔吉 第三章 克智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博葩 彝族民间歌谣 彝族民间长诗研究 彝族民间故事
第八章 彝族戏剧 第九章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编选研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基本 理论和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对彝 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调查研 究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进一步 学习和研究彝族民间文学及之 相关的学科研究打好牢固的基 础。
远抒和《磅诗《的 。情《妈礴,阿土纵 诗逃妈,像细地观 ,到的蔚四的,彝 四甜女为座先《族 条蜜儿壮巍基勒民 奔的》观然》俄间 腾地、。耸和特文 的方《《立《依学 大》我阿的查》这 河四的诗高姆、块 ,首幺玛山》《横 激叙表》,四梅亘 越事妹、气大葛古 深、》 势史》今
彝族民间文学中所表 现出的美丑标准,集中在 劳动、勇敢和智慧三个方 面。以“能”、“勇”、“智”为 中心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标 准,在彝族民间文学中一 直贯穿着、发展着。
(七)匿名性
彝族民间文学靠集体创作、 集体传播、集体保存,这就带来 了它的匿名性(又叫佚名性)。 集体创作、集体传播、集体保存, 不为某人所创作,当然也就匿名 了。
第三节
彝族民间文学的价值
彝族民间文学是彝族文学艺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生活 在彝人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 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发挥 社会职能作用。
(三)民族性
彝族民间文学是彝族人民所 创作的,所以其基本特征应包括 它的民族性。这些民族特点表现 为它的民族生活、民族习惯、民 族性格、宗教等,以及民族文学 上的传统表现手法,传统的语言 风格等各方面。
(四)口头性
彝民族虽然有着悠久的文学 历史,但是解放前,文字大都掌握 在统治阶级和毕摩的手上,广大人 民群众失去接受文字教育的机会而 变成文盲。这样,民间文学只有通 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下来。这就 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为性 流 来 彝 民 彝, 传 彝 族 间 族这 方 族 的 文 彝 民些 面 民 民 学 族 间特 有 间 间 的 民 文殊 它 文 特 特 间 学性 自 学 征 征 文 的通 己 在 , , 学 特常 的 创 几 又 具 征被 特 作 千 具 有 。称 殊 和 年 有
三 、 彝 族 特民 征间 文 学 的
第二节
彝族民间文学的概念、 分类及特征
一、彝族民间文学的概念
彝族民间文学就是彝族人民集体 的口头创作。它反映彝族人民的社会 生活和民族性格,表现彝族人们的审 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是彝族文学 的源头和载体。
《梅葛》
二、彝族民间文学的分类
彝族民间文学包括尔比,克智,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 寓言、童话、笑话等散文作品), 民间诗歌(民歌、民谣谚语、民间 长诗、谜语等韵文作品),民间相 声,民间戏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