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机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毕业设计1473小型电动播种机设计计算书

机械毕业设计1473小型电动播种机设计计算书

播种机的发展历史公元前1世纪,中国已推广使用耧,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条播机具,至今仍在北方旱作区广泛应用(如图1—1)。

图1—1三耧车欧洲第一台播种机于1636年在希腊制成。

1830年,俄国人在畜力多铧犁上加装播种装置制成犁播机。

英、美等国在1860年以后开始大量生产畜力谷物条播机。

20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牵引和悬挂式谷物条播机,以及运用气力排种的播种机。

1958年挪威出现第一台离心式播种机,5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各种精密播种机(如图1—2)。

图1—2气吸式播种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从国外引进谷物条播机、棉花播种机等,60年代先后研制成功悬挂式谷物播种机(如图1-3)、离心式播种机、通用机架播种机和气吸式播种机等多种机型,并研制成功了磨纹式排种器。

到70年代,已形成播种中耕通用机和谷物联合播种机两个系列并投入生产。

供谷物、中耕作物、牧草、蔬菜用的各种条播机和穴播机都已得到推广使用。

与此同时,还研制成功了多种精密播种机。

播种方式及常见播种类型条播穴播图1—3 国内常见的谷物播种机1.2 播种方式及常见播种类型播种方式应根据作物品种和当地农业技术要求而定,并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基本播种方式有:条播、穴播(点播)、撤播、精密播种、及联合作业播种机五种。

与播种方式对应,播种机主要有谷物条播机、玉米穴播机、棉花穴播机、牧草撒播机等。

这几种机型的辅助部件基本相同,只是其核心工作部件——排种器有较大差异。

1.2.1条播:按要求的行距、播深和播量将种子播成条行,称为条播。

条播一般不计较种子粒距,只注意一定长度区段内的粒数。

条播的作物便于进行中耕除草、追肥、喷药等田间管理工作,故应用广泛。

条播根据作物生长习性不同,有窄行条播、宽带条播、宽窄行条播等不同形式。

其条播机主要用于谷物、蔬菜、牧草等小粒种子的播种作业。

1.2.2穴播(点播):按规定的行距、穴距、播深将种子定点播入土中,称为点播。

在地上定点掘穴,将几粒种子成簇的播入种穴,称为穴播。

基于无人机技术的精准播种机设计及应用

基于无人机技术的精准播种机设计及应用

基于无人机技术的精准播种机设计及应用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之一就是基于无人机技术的精准播种机。

该技术结合了无人机的高空俯视能力和精准定位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药和种子的使用量,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

一、精准播种机的设计原理精准播种机利用无人机的高空俯瞰和定位技术,实现高精度的种子投放。

其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空俯视: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系统,能够对农田进行高空俯视,捕捉农田的相关信息,如土壤状况、植被覆盖等。

通过图像处理系统对农田进行分析,提取出种植作物的位置和密度等信息。

2. 精准定位:无人机搭载GPS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能够实时获取无人机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通过精准定位系统,可以将种子的投放位置和播种机的运动轨迹进行精确匹配,确保种子准确掉落到目标地点。

3. 多旋翼控制:精准播种机一般采用多旋翼结构,能够实现垂直起降和悬停功能。

通过无人机上的控制系统,可以对无人机进行精确的悬停和飞行控制,确保种子的投放位置准确无误。

二、精准播种机的应用场景1. 大面积农田播种:传统的农田播种方式容易出现种子浪费和不均匀的情况。

而基于无人机技术的精准播种机可以根据土壤条件和植被状况,精确投放种子,避免浪费并提高播种均匀性。

2. 高山地区播种:高山地区地形多变,种植作物不易进行机械化种植。

利用无人机技术的精准播种机,可以在高山地区实现精准播种,提高种植作物的成活率。

3. 精准施药:精准播种机不仅可以播种种子,还可以携带农药进行精准施药。

无人机的高空俯视和精准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农田病虫害的早期发现和精确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田生态环境。

4. 农田监测与管理:精准播种机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水分、营养状况等,为农田管理者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

三、精准播种机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 提高生产效率:精准播种机能够根据土壤条件和植被状况进行精准投放,减少种子的浪费和不均匀播种,提高农田生产效率。

玉米播种机的设计(毕业论文doc)

玉米播种机的设计(毕业论文doc)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课题来源 (1)1.2本课题的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1国内发展概况 (3)1.2.2 国外发展概况 (4)1.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5)1.3.1主要内容 (5)1.3.2技术要求 (5)1.3.3关于题目的具体要求 (5)1.4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5)1.4.1关键问题 (5)1.4.2解决思路及设计方案 (5)1.5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 (7)第二章播种机的结构设计 (9)2.1转动部分的设计 (9)2.1.1行走地轮的设计 (9)2.1.2鸭嘴的选用 (9)2.1.3接种漏斗的设计 (10)2.2内部固定部分的设计 (11)2.2.1固定部分外壳的设计 (11)2.2.2播种机构的工作原理 (11)2.2.3排种轮的设计 (12)2.2.4毛刷轮的设计 (15)2.2.5各零件位置配合的设计 (17)2.2.6固定部分外壳的继续设计 (17)2.2.7排种盘的设计 (19)2.3中心轴承的选择 (21)2.4轴的设计和校核 (21)2.5地轮与轴连接方式的设计 (22)2.6链轮和链条的选用 (23)2.7推杆和连接部分的设计 (24)2.8本章小结 (24)第三章播种监控装置的设计 (24)3.1红外发射接收装置的选用及安装 (26)3.2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选用及安装 (28)3.3单片机的选用及安装 (29)3.4蜂鸣器的选用 (29)3.5电路图及程序设计思路 (30)3.6整合 (31)3.7本章小结 (31)总结 (30)致谢 (31)参考文献 (35)第一章绪论1.1课题来源本课题来源于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桦甸市宏昌机械厂的校企合作项目。

1.2国内外发展概况我国玉米主要种植地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西北等地。

播种机是农业生产中关键作业环节,必须在较短的播种农时内,根据农业技术要求,将种子播到田地里去,使作物获得良好的发育生长条件。

玉米播种机毕业设计

玉米播种机毕业设计

玉米播种机毕业设计玉米播种机毕业设计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作物种植中,播种是关键的一环。

而针对玉米这一重要农作物,设计一台高效、智能的玉米播种机成为了当前农业机械设计领域的热门课题。

本文将探讨玉米播种机的毕业设计。

一、背景介绍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播种作为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玉米产量和质量。

传统的玉米播种方式存在种植密度不均匀、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因此设计一台高效、智能的玉米播种机势在必行。

二、设计目标设计一台高效、智能的玉米播种机,旨在提高播种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种植密度均匀。

同时,该播种机还应具备自动化控制、智能操控等功能,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三、设计原理玉米播种机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播种装置、种子供给装置、行走装置和控制系统。

播种装置负责将种子投放到土壤中,种子供给装置则负责提供种子给播种装置,行走装置用于机器的移动,控制系统则实现对整个播种机的自动化控制。

四、设计方案1. 播种装置设计方案为了保证种子投放均匀,可以采用旋转式的种子投放装置。

该装置通过旋转将种子均匀地投放到土壤中,确保种植密度的均匀性。

2. 种子供给装置设计方案为了保证播种机能够连续供给种子,可以采用种子储存仓和输送装置的组合。

种子储存仓用于存放大量的种子,输送装置则负责将种子从储存仓中输送到播种装置。

3. 行走装置设计方案为了确保播种机在田间能够顺利行走,可以采用履带式行走装置。

该装置具有良好的通过性能,能够适应不同地形的要求,从而保证播种机的稳定行走。

4.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为了实现播种机的自动化控制,可以采用传感器和控制器的组合。

传感器负责感知播种机的工作状态和环境信息,控制器则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对播种机进行智能控制。

五、设计实施在设计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的模拟和实验验证。

通过模拟和实验,可以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评估,从而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

播种机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播种机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播种机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播种机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机械设备,用于在田地中快速、准确地播种种子。

在设计和分析播种机的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机械结构、播种方式、作业效率、设计可靠性以及使用方便性。

首先,播种机的机械结构是设计的核心。

一般而言,播种机由播种箱、输送装置、种子开放装置、深埋装置以及覆土装置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播种箱用于存放种子,而输送装置则负责将种子送到种子开放装置。

种子开放装置的设计要注意种子的准确投放,以确保种子在播种过程中均匀、稳定地分布。

深埋装置的设计要保证种子的适当埋藏深度,以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

而覆土装置则负责将地表土壤覆盖种子,保护它们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其次,播种机的播种方式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常见的播种方式有单行播种和多行播种两种。

单行播种适用于作物间距较大的情况,而多行播种则适用于作物间距较小的情况。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种植作物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以确保播种的准确性和效率。

作业效率是农机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提高播种机的作业效率,可以考虑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使机器能够实现自动导航和自动播种。

另外,可以通过增加播种机的工作宽度和提高每分钟播种的种子数量来提高作业效率。

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机器的稳定性和平稳性,以减少机械故障和能源消耗。

设计可靠性是确保播种机能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采用高强度、耐磨损和抗腐蚀的材料,以增加机器的寿命和稳定性。

另外,还需进行适当的结构分析和优化,以确保机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破损或失效。

最后,使用方便性是考虑到运营人员的需求。

为了使播种机易于使用和维护,设计时需要尽量简化机械结构和操作控制系统。

同时,还可以考虑加入报警装置和故障排查功能,以帮助运营人员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播种机的结构设计与分析需要考虑机械结构、播种方式、作业效率、设计可靠性和使用方便性等多个因素。

合理的设计和分析将使播种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种植效益。

播种机设计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方法

播种机设计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方法

播种机设计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方法播种机是农业机械中的重要设备,它的设计对于农作物的播种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播种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需要关注一些关键技术,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方法。

下面,我将介绍关键技术和优化方法。

1. 播种装置设计技术:播种装置是播种机最核心的部件,它直接影响着播种的精度和均匀性。

在设计播种装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排种间距控制:通过合理设计排条或排斗,控制种子的排布间距,以保证播种的均匀性。

- 种子投放控制:设计合理的播种结构,确保种子能够均匀投放到土壤中,并避免堆积或堵塞。

- 播种深度控制:通过调整种子投放口的高度或倾斜角度,控制播种深度,以适应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

2.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技术:播种机需要具备可靠的动力传动系统,以确保播种装置的正常运转。

在设计动力传动系统时,应考虑以下关键技术:- 选择合适的驱动器:根据播种机的规模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发动机或电动机,并确保其输出功率能够满足播种机的工作需求。

- 优化传动装置:采用合适的传动装置,如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以提高传动效率和可靠性。

3. 控制系统设计技术:播种机的控制系统是决定其自动化程度和操作便捷性的关键。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应考虑以下关键技术:- 传感器应用:使用传感器检测播种参数,如排种间距、播种深度等,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实现自动控制。

- 自动化控制:采用计算机控制或PLC控制技术,实现播种过程的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播种质量。

4. 结构优化设计技术:为了提高播种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考虑以下优化方法:- 结构刚度优化: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高播种机的刚度,降低振动,以确保播种机能够在高速工作时保持稳定。

- 重心调整:合理调整播种机的重心位置,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保持平稳和平衡,减少能量消耗和机械故障的风险。

- 辅助附件设计:考虑便捷性和多功能性,为播种机设计合适的附件,如灌溉系统、施肥装置等,以满足农业生产的特殊需求。

农业机械化设计:第八章 播种机

农业机械化设计:第八章 播种机

④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作肥用力。 润膜下土壤,使其比较疏松而不板结。而且温度
⑤可抑制杂草生长
作物苗较株高周、围持均水为力薄强膜,覆有盖利封于闭土,壤杂微草生无物法活生动长,起可加 来。 快有机质分解,增强了土壤肥力。
16:00:42
14
第八章 播种机械
地膜栽培有许多优点,但成本较高、消耗费力较多,技术要求也较高。 作物收获后,残膜回收问题也未完全解决。所以目前主要用在花生、棉 花、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栽培上。
提高并保持地温作物苗株周围均为薄膜覆盖封闭杂草无法生长起由于阳光可透过薄膜给土壤热量而薄膜可隔断空气流动和土壤以长波形式向空气辐射所散失的热量因而有利于地温偏低时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第八章 播种机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播种机的类型 排种器 开沟器 排肥器 播种机总体设计要点
①种子的几何尺寸和形状 一般以长、宽、厚三个尺寸来表示。它 是决定排种器结构的主要参数,特别是 与精密排种部件的型孔尺寸密切相关。 各种作物籽粒的形体差别很大,如豌豆、 油菜等为球体,瓜类、芝麻为扁平体, 麦类为椭圆体,棉花籽为绒球体。
种子尺寸
16:00:42
19
第八章 播种机械
(2)体积密度:即单位容积内种子的质量。用体积密度可以根据播种量计算 种箱容积。 (3)千粒重:即按规定水分的1000粒种子的质量。在设计和使用中常用来换 算播量和单位面积粒数。 (4)种子的摩擦特性:可用种子的自然休止角α表示。 种子的自然休止角 决定种箱结构形式和排种器中种子的喂入情况。 (5)流动性:以种子可以自由流动的最小孔口截面积及其流速表示。若能通 过的孔口越小及能达到的流速越高,则种子的流动性越好。种子的流动性与其 尺寸、形状和表面状态等因素有关。

小型手推式播种机的设计

小型手推式播种机的设计

小型手推式播种机的设计摘要为了使播种的成本降低,避免反复性的田间劳作,因而设计此机械化播种机。

对于设计的播种机而言,首先有较好的播种效果,其次有较高的播种效率,并且需要在运行中保持非常高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机械故障造成的农业损失。

关键词:播种机设备设计质量11 研究意义目前在中国农业市场中,播种机有非常多的类型,市场上也有非常多种类的机型能够加以选择。

国外在此方面的发展趋向于高效化和大型化,而且操作方面采用电子化控制为主。

在最近几年中,很多的机械设备由于北方地区地形高低不平,农民作业中要求使用运行稳定、运输便利、结构简单的小型播种机。

2 播种机整体设计对于播种机的整体性设计方面,首先设计的是整体性的播种设备,并且需要选择适当的机械参数以及不同部件的结构,明确整个设备的参数,并且绘制相关的配置图纸,进一步的完成受力分析,确定各个参数基础上,完成不同零部件的设计,最后,进一步的完成不同结构的强度计算。

2.1 设计方案此部分设计的农业播种设备,主要应用在农业生产方面,能够完成的工作包括开沟、施肥、洒水、盖土、覆膜等操作。

整体的结构设计并确定各个结构的原理。

对于技术参数方面,实现双行作业,并设计可调行距,范围为450-500mm,穴距为可调的,范围是260mm至330mm,其穴粒数量达到了1粒至3粒之间,播种的深度达到40mm至60mm。

宽度范围达到600mm至1000mm之间。

对于播水量按照实际的需求可自行控制。

2.2 相关参数对于其工作速度,主要是需要行走装置和实际的工作部分之间形成配合,当前较多的是1~2km/h,能够应用钢轮实现开沟,排种器相应的也和其加以配合协调。

工作的幅度方面,其受到道路情况、结构情况以及仿行性能等的限定,大部分情况下,单机的运行工作幅度达到了3.6m至5m之间。

对于精播机,设计的工作副种箱容量是45-70升,肥料箱设计为45L。

3 播种系统3.1垂直圆盘式排种器结构设计此类排种器采用复合式排种孔,结构方面综合采用“勺子”、“六面体容腔”结构,采用了“空间填补”以及“舀取”原理,实际的运行在,种子周期性旋转通过容腔的容积进行排种量的控制,能够实现强制性排种,并且未出现带动层的排种现象,此排种器本身能够应用在种耕作物播种设备上,实现大豆以及玉米种子的单粒播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种机设计2篇
播种机设计
播种机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
面积的作物播种工作,提高播种效率,减轻人工劳动负担。

本文将对
播种机的设计进行探讨,分别从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结构设计是播种机设计的基础,它关系到播种机的稳定性
和使用寿命。

播种机的主要结构由车架、种子箱、播种器和行走轮组成。

车架是播种机的骨架,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机
器的重量和震动。

种子箱是存放种子的容器,它需要具有适当的容量
和密封性,以保证播种过程中种子的均匀流动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种器是播种机的核心部件,它通过机械结构将种子从种子箱中取出,并将其按照一定间距均匀地撒播到地面上。

行走轮是播种机的动力来源,它需要具有足够的牵引力和抗滑性,以确保播种机在不同地形和
作物种植条件下正常运行。

其次,功能设计是播种机设计的关键,它决定了播种机将种子撒
播到地面上的方式和效果。

播种机的功能设计包括种子排放、行走速
度和撒播间距。

种子排放是指播种机将种子从种子箱中排放到播种器
的过程,它需要保证种子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以避免种子堆积和重叠
造成播种密度不均匀。

行走速度是指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的行进速度,它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惯和种植密度进行调整,以确保种子的均匀
撒播和播种深度的一致性。

撒播间距是指种子在地面上的间距,它需
要根据作物的要求和种植条件进行调整,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得
到良好的空间和养分。

综上所述,播种机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考虑结构
设计和功能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基
础上,才能够设计出高效、可靠的播种机,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
术支持和保障。

播种机的改进设计
传统的播种机在种子排放、行走速度和撒播间距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播种效率和种植质量,需要对播种机进行改进设计。

首先,在种子排放方面,可以采用一种新的种子输送系统,例如采用震动输送技术,通过震动机构将种子从种子箱中均匀地输送到播种器中,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播种机种子堆积和重叠的问题,提高种子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其次,在行走速度方面,可以引入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控制装置实时监测播种机的行进速度,并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惯和种植密度进行调整,以确保播种机的行走速度与种子的撒播速度相匹配,避免播种密度不均匀的问题。

最后,在撒播间距方面,可以采用可调节的撒播装置,根据作物的要求和种植条件,通过调节撒播装置的参数,可以灵活地调整种子的撒播间距,以满足不同作物和种植需求的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播种机的改进设计,可以提高播种效率和种植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智能化的推进,未来播种机可能会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智能化功能,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但在任何设计中,我们都需要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可靠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