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观后感个人心得5篇大全

西迁精神观后感个人心得5篇大全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
把“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疫情当前,我们每个公民都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积极投身国家的抗疫情战斗中去,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起来看看西迁精神观后感个人心得5篇大全,欢迎查阅!西迁精神观后感个人心得1“西迁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在那样的年代中,依然能够坚持这种教育精神,心怀天下,为祖国的事业无私奉献,是一种大智慧,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学习“西迁精神”就是要学习交大人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的精神。
把个人的得失放到身后,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这个国家命运之中,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热忱,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心协力砥砺奋进;高举英雄主义旗帜,将人生的勇气凝聚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上;高举乐观主义旗帜,跟着党走,去迎接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明天。
“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国家的宁静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许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为了义无反顾的逆行者,正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逆行者们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我们交上了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胸有爱国情怀,干有强国之力。
西安交大为国家、民族而生,也将永远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西安交大厚重的治学精神、坚实的创新步伐、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作为预备党员的我,应该立志学习“西迁精神”,努力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坚定不移跟党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西迁精神观后感个人心得2这场关于“西迁精神”的专题报告会使我了解到我们这个富足的年代所了解不到的事情。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最新大全5篇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最新大全5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1】“西迁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在那样的年代中,依然能够坚持这种教育精神,心怀天下,为祖国的事业无私奉献,是一种大智慧,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学习“西迁精神”就是要学习交大人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的精神。
把个人的得失放到身后,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这个国家命运之中,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热忱,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心协力砥砺奋进;高举英雄主义旗帜,将人生的勇气凝聚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上;高举乐观主义旗帜,跟着党走,去迎接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明天。
“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国家的宁静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许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为了义无反顾的逆行者,正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逆行者们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我们交上了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胸有爱国情怀,干有强国之力。
西安交大为国家、民族而生,也将永远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西安交大厚重的治学精神、坚实的创新步伐、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作为预备党员的我,应该立志学习“西迁精神”,努力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坚定不移跟党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总结【2】60多年前,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应党中央的号召,交通大学主体由上海西迁至西安。
交大1400多名教工克服重重困难,离开故土来到西安,从此扎根西部,开创了西安交大的壮丽诗篇。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会批准,将“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5篇》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5篇》学习西迁精神做时代的好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62年前的那个夏天,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
至第二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
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交通大学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也在党和国家的精心安排下,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城,从东南自古繁华、已经扎根半个多世纪的上海,举校迁往三千里之外、之前没有任何姻缘的西安,这期间,在物质上和心理上要经历多大程度的落差,也许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
但是只要党和国家一声令下,许多老教师义无反顾地卖掉了上海的房产,携妻负子来到西安,有的老教师身患糖尿病,一边打着胰岛素一边身先士卒搞实验。
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这种无私的大局观,前所未有,后亦罕见。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祖国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先大家后小家,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当成年轻人的责任,当成知识青年的责任,交大师生的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任何时代都足以光芒四射,令人热血沸腾。
也正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几乎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又在后续的岁月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西部能不能兴旺繁荣,决定了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高度。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西安交大、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而西迁精神,必将鼓舞更多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国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创足以慰藉家与国的伟大事业和幸福生活。
最新“西迁精神”观后感体会精选5篇_“西迁精神”观后感5篇

最新“西迁精神”观后感体会精选5篇_“西迁精神”观后感5篇“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一起来看看最新“西迁精神”观后感体会精选5篇,欢迎查阅!“西迁精神”观后感体会1今天我聆听了西安交大“西迁”精神的报告会,心潮澎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倍受感动与鼓舞。
胡老前辈娓娓道来了西安交大西迁的历史背景和一位位老教授们的光荣事迹。
在国家的召唤下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西迁的路,他们或举家西迁或孤身一人扎根于西部,不畏惧西部条件的困苦,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光辉的岁月,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动容,令人震撼,他们是西部最伟大的建设者,最崇高的建设者。
他们这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奋斗的精神正一代代的传承,激励着儿女们继续留守西部,激励着青年人奋斗西部,西迁精神连接着西安交大的历史和未来。
我印象深刻的是胡老前辈说的这一句“党让我们去哪,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老前辈们对国家,对党的奉献精神,只因党的一声号召,交通大学全体师生毅然西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决议,党的方针指向哪,我们就走到哪;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
他们的爱国情怀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提倡。
“西迁精神”观后感体会2我有幸在小鸟巢观看以“西迁精神”为主题的报道讲述西安交大人为国家奉献青春的时代担当与家国情怀的直播。
84岁的胡奈赛教授,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的西迁岁月,1957年春作为第一批年轻教师带着心心念念的科研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激情澎湃的指挥,动情地唱着《歌唱祖国》,她说:“爱国不是选择项,是必须的!”。
她虽然老了,但爱国的心却未老,报告中铿锵有力,让我十分敬佩。
老一辈和新时代的年轻人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毅然决然,挺进大西北。
这一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西安交大西迁精神心得感悟精选5篇

西安交大西迁精神心得感悟精选5篇“西迁精神”是交大人文化的魂,是交大人精神的根,是交大人共同的文化基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西安交大西迁精神心得感悟精选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西安交大西迁精神心得1老一辈交大人为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了响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搬到了渭水之滨,为新时代青年作出了榜样。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一定要胸怀大局,着重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不要把视野单纯局限于个人自我物质层面的满足。
教大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没有一所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从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几十年的不懈奋斗中,扎根西部的交大人铸造出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如今的交大,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速路上砥砺前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每一位交大学子为之努力奋斗。
弘扬西迁精神,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是一是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身为学生干部,应牢记一点,学生干部也是学生,不能以干部身份自居,干部身份意味着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身为预备党员,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向身边优秀的同志学习,力争早日转正。
弘扬西迁精神,应拓宽视野,不能做井底之蛙。
我们身处西部,但我们不能只做西部一流,我们的目标是世界一流,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向一流看起。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顺利毕业,而应走出去看看,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同龄人们日常都在做什么,我们和他们还有哪些差距。
只有眼界宽了,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厚积而薄发。
弘扬西迁精神,我们应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中,在实践中奉献自己,锻炼自己。
最后,用几句比较经典的话共勉吧: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永远热爱我们的国家。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奋斗,做一个有抱负的交大人;高扬集体主义旗帜。
学习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篇一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读西迁老教授陈学俊当年眺望秦岭写下的《迁校有感》中的这两句,一片荒凉的西安,必定无比坎坷的前路,但满腔的爱国热血与使命感责任感,让当年迁来的教师学生对于迁校建设大西北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迁校后西迁来的中青年教师前赴后继地投身学校学科的建设,电子信息类学科群的组建就是当年蒋大宗、万百五等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己手动搭建实验平台、潜心备课、出版教材来逐步筹建的。
在这片原本一片荒芜的西北土地上,他们不惧怕从零开始,而是因为把国家使命扛在了肩上,用他们崇尚科学、爱岗敬业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培养需要的人才、让国家更加强大。
“西迁精神”,被一代代优秀的交大人坚守传承,培养出了更多的爱国优秀人才,西迁精神血脉传递。
西迁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交大人奉献报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精神财富,是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西迁先辈们牺牲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团聚,绘就了激励着着无数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壮丽诗篇。
61年过去了,交大学子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谨记西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品格。
在这个伟大而又瞬息万变的时代,身为新一代的交大学子我们要有西迁先辈们一样的敢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要敢于拼搏,不畏艰难,向西迁先辈们学习拼搏的精神;要善于学习,立足当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行进中不断丰富和考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思辨之我、踏实之我、坚韧之我;更要深入了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习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西迁精神”。
作为一名交大人,我在这些优秀杰出的先辈们、老师和同学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激励中学习,我深知要学习的不只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科精神,更是支撑所有优秀交大人坚定投身学科事业的西迁精神。
学习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篇二在中华民族曲折行进的艰难岁月里,1955年,有这样一群人,“抛弃”了上海大都会的荣耀与繁华,前往那时还是一片荒凉的西北大地。
学习交大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5篇范文

学习交大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5篇范文学习交大西迁精神心得体会【1】60多年前,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
为支持党和国家的建设,交通大学积极响应,从黄浦江畔转战渭水之滨,“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应运而生,令人动容。
新时代来临,“西迁精神”将继续指引新一代年轻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学习发扬老一辈交大人无私奉献、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面对国家战略部署,交通大学所有师生毅然背起行囊,告别亲友,从灯红酒绿的繁华大上海搬迁到西部一无所有的黄土地上,多少人舍弃了优越的生活,多少人离开了成长的故土,只为了心中的信念,只为了国家的建设,他们扎根西北无怨无悔。
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学习发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少海归学成归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助力;多少英才投身西北,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真心真意为了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只因党的一声号召,交通大学全体师生毅然西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决议,党的方针指向哪,我们就走到哪;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
听党指挥跟党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不仅是对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对爱国奉献精神的培养。
年轻的一辈应当加强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对党政方针的理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忠诚意识,发扬爱国奉献精神,把自身发展与祖国需要相联系。
交大西迁,百废待兴,一切都要重头开始,师生们最初在简陋的校舍中教学和科研,克服人力、物力的不足,在黄土地上艰苦奋斗,艰难创业。
从无到有,建校十几年间,西部科研水平不断发展,科研人才逐年增多,学校建设走向正轨。
新时代的年轻人条件更加优渥,更应树立远大理想,戒骄戒躁,切实学习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创业不易,科研更难,年轻一辈应弘扬传统,夯实理论基础,收集资源信息,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
60年前,老一辈交大人用“西迁精神”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新时代的我们,将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_向西迁精神致敬5篇word版

继续发扬、学习、发扬西迁精神,就是要从西迁精神中汲取营养,汲取力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未来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下面给大家分享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_向西迁精神致敬.欢迎阅读!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交大学子,习总书记的关怀和希望让我感到无比激动、振奋、充满力量,对西迁前辈们的敬意油然而生,也不禁为前辈们当年走过的道路而自豪。
1956年,交大师生员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克服重重困难、有条不紊从上海迁往西安,在大西北建设起一所多科性的著名大学,60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定位,为西部建设、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是交大用60多年的青春汗水书写出的一段传奇,也是交大沐浴60多年风雨之后凝炼出的精神核心。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
交大人从未忘记当年前人的西迁精神,张迈曾书记曾提出的四个主义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永远热爱我们的国家。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奋斗,做一个有抱负的交大人;高扬集体主义旗帜。
深刻理解集体的伟大价值。
为自己所代表的一切树立良好形象,做一个有爱心的交大人;高扬英雄主义旗帜,拥有超越前人的勇气。
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交大人;高扬乐观主义旗帜,开阔我们的胸怀。
用乐观来感悟人性光辉,激励前行意志,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交大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铭记“西迁精神”,承继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要有爱国和奉献精神,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把“西迁精神”发扬光大,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岗位做出成绩,为祖国的强大发光发热。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2】“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
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
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
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
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
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
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
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
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
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
“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
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
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
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
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
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
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
“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