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自然灾害教案

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分类和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还有政府和个人的一些防灾减灾措施。
本节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原来零散出现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现在拿出来集中讲解,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灾害进行系统认识和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很好地体现了初中地理新课标中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时学习了板块构造的知识,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常见的避震知识有一定了解,在这学期又学习了我国地形和气候的知识,对我国发生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原因不难理解,因此学生学习这节课难度应该不大,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对七年级所学知识遗忘较多的现象,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复习,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下列问题,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学生合作探究:
)讨论教材第55~56页活动第1题中列举的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原因。
)交流自己见过的自然灾害及造成的损失。
人教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

人教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中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想【课程规范】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祸频繁发作的国度。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1.罕见的自然灾祸,能会判别气候灾祸和地质灾祸。
2.自然灾祸等大致散布。
3.了解避灾方法。
进程与方法运用读图和资料剖析的方法获取天文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看法我国罕见的自然灾祸的散布,让先生可以正确看法和看待自然灾祸,学会自我避灾。
【重点与难点】1.自然灾祸的散布大势。
2.掌握罕见的、适用的救灾措施。
【教学方法】读图剖析、资料剖析。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一、情形导入播放视频:地震、泥石流、台风你知道我国经常发作的灾祸有哪些吗?它们都会形成什么危害?如何去预防和减轻灾祸带来的影响?让我们一同去讨论吧!二、新课学习〔一〕罕见的自然灾祸1.自然灾祸的概念:自然环境经常发作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形成资源破坏、财富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祸。
拓展延伸:如何判别自然灾祸自然灾祸的构成必需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富、资源作为接受的客体。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灾祸才称得上自然灾祸,而由人类活动惹起的灾祸不属于自然灾祸。
2.罕见的自然灾祸气候灾祸:洪涝、台风、干旱、寒潮地质灾祸:地震、滑坡、泥石流3.气候灾祸〔1〕干旱:长时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形成农作物增产、人畜饮水困难等,构成干旱。
散布:我国干水灾祸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域思索:为什么我国干水灾祸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域?〔华北地域降水量较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
〕洪涝:延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能够构成洪涝。
散布:主要散布西北沿海地域思索:为什么洪涝主要散布在西北沿海地域?〔降雨量大;河流汛期长;多台风;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温馨提示:干旱和洪涝是影响我国的最主要的气候灾祸。
它们发作范围广,继续时间长,形成的损失庞大。
〔2〕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台风带来的影响:利:解除或紧张盛夏时期的旱情弊:特大暴雨容易形成洪水患祸散布:我国西北沿海地域易发作台风灾祸。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4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4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掌握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2.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数据等实践操作,掌握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准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案例材料: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案例资料,制作成PPT或视频。
3.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作业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视频展示自然灾害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4节自然灾害

第四节自然灾害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常见自然灾害的种类,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灾害的分布及成因,防灾减灾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和破坏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教材编写紧扣课标的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
第一,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
第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
第三,在认知方法上从“身边”入手,以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学生在生活中和网络上已经对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加上七年级一年基础地理知识的积累,对该部分的理解会更加容易。
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其平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来看是可观的,所以在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上不用占用太多时间进行解释,反而在本节课的影响部分要多加引导和调整,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与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一、导入新课播放自然灾害的新闻片段。
这些新闻片段报道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什么是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灾害。
二、探究新知(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教师提问:我们遇到过一些灾害,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灾害,究竟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4~55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分为哪两类?各包括什么自然灾害?具体有什么含义?提示:(1)自然环境中发生的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分类如表所示:2.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下列问题,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1)讨论教材P55~56“活动”第1题中列举的现象或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并说明原因。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测试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或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自然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2. 作业评价
(1)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掌握情况。
简短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自然灾害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影响。
过程:
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类型和特点。
详细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自然灾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特性和重要性。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主要内容包括:
1. 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
(2)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如海啸、风暴潮等)以及其他灾害(如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3)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地震、山体滑坡等。
(3)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治: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治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如气象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学生难以掌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自然灾害

2.4自然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课前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二、新课教学(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第1课时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第1课时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第1课时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拓展,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普遍性,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具体的自然灾害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灾害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自然灾害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防灾减灾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自然灾害的案例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种自然灾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防范自然灾害?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出防灾减灾的措施。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自然灾害为什么难以预测?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章 自然灾害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2.课堂活动,学生判断一些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3.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分类
4.教师讲解干旱的概念及分布,并播放视频
5.教师讲解洪涝灾害的概念及分布并播放视频
6.教师讲解台风的概念及分布,并播放视频
7.教师讲解寒潮的概念及分布,并播放视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点
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树立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全球自然灾害混剪》
教学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自然灾害
教学内容
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危害。
2、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讲解突发自然灾害时的自救方法
学生参加活动,判断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学生观看视频,加深印象
学生讨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学生距离说明身边经历的自然灾害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 学
反 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课前准备
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
被无情地夺走
二、新课教学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但是寒潮对我国青藏高原、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地区影响较小。
原因是地势高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地质灾害
(1)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面震动,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强,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2)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3)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对森林、农田、道路、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火山喷发,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物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危害性很大,造成生命财产等损失。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学生通过读图2.48和图
2.49,说出我国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浸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分布在东南沿海。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降水量少,但是人口集中,工农业用水量大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所以容易引发旱灾。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我国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夏季风来自东南部辽阔的海洋,带来大量降水。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地形坡度大,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
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
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
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
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三)防灾减灾
1.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面对灾害我国做了哪些防灾减灾的工作?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P58~P59,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我国在多方面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通过遥感卫星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在西北和北方地区为防御风沙灾害营造了防护林;建设了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在灾害发生时政府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
这些都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2.学生讨论当灾害来临时,要怎样做,才可以有效避灾?
①洪水应急措施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和山丘等,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被倒塌电杆上的电线击中。
②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③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
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④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三、课堂小结
灾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冷静沉着、迅速有序地撤离,自我救护时要沉着应对。
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人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