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遥感的原理和应用
植被遥感

4. 植被覆盖度
一般而言,植 被覆盖程度越 大,光谱特征 形态受背景下 垫面的影响越 小
二、不同类型植被区分
植被具有典型的波谱特征,将其余其它典型地 物,如人工建筑、裸土、水域等区分容易,但 对植被类型划分却有一定难度。
不同植被类型,因组织结构、季相、生态条件 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和冠层形态特征。 如:
植物群落
山地草甸 云松、红桦 华北落叶松、云杉、白桦、杨树 刺槐、蒙古栎、辽东栎、杨 杨、栎树
4. 根据植被冠层形态区分植被
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根据植被顶部及部 分侧面形状、阴影、群落结构等区分植被类型。
草本植物表现为大片均匀的色调,因其低矮无 阴影;
灌木呈不均匀细颗粒结构,灌木一般不高,阴 影不明显;
在高覆盖度时提高了敏感性。
MODIS—EVI改善表现在:(1)大气 校正包括大气分子、气溶胶、薄云、 水汽和臭氧。而AVHRR—NDVI仅 对瑞利散射和臭氧吸收做了校正; 这样MODIS—EVI可以不采用基于 比值的方法。因为比值算式是以植
被指数饱和为代价来减少大气影响; (2)根据蓝光和红光对气溶胶散射存 在差异的原理。采用“抗大气植被 指数(ARVl)对残留气溶胶做进一步 的处理;(3)采用“土壤调节植;波 指数(SAVl)”减弱了树冠背景土壤变 化对植被指数的影响;(4)综合 ARVI和SAVI的理论基础。形成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它可以 同时减少来自大气和土壤噪音的影 响。
山地阴坡---易生长适应温度变化不大,湿度较大的环 境的生物
山地阳坡---易生长适应温度变化不大,湿度要求不高 的环境的生物
同一地理环境植被的垂直分带性
(以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物的垂直分带性为例)
遥感地学分析—植被遥感原理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 3、叶片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 ❖ 1)叶片生化组分
❖ 叶绿素a、b,导致0.45μm与0.67μm为中心形 成两个强烈的吸收带;
❖ 胡萝卜素、叶黄素导致0.43μm-0.48μm范围内 形成强烈的吸收带。
❖ 两吸收谷间(0.54μm附近)吸收相对较少, 形成绿色反射峰(10%-20%)。
✓ 等面叶的组织分化不明显。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 1、植物叶片结构
✓ 叶片一般具有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 ✓ 表皮:包围整个叶片,由一层或多层组成。表
皮细胞扁平,排列紧密,通常不含叶绿体,外 表常有一层角质层。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 1、植物叶片结构
✓ 叶肉:为表皮内的同化薄壁组织,有两种: (1)栅栏组织:紧靠上表皮下方,呈圆柱状,
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 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二)植被冠层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 2、植被冠层影响因素-植被结构
各参数的描述,如:
同一叶子的不同部位,其倾角和方位角可能有很大 差异,测量时,根据叶片弯曲程度将叶片分成几部 分,对每一部分进行测量。
一个冠层内叶倾角的分布模式可以从0 ° (水平叶 )到90 ° (垂直叶),一般用间隔为10°作出的叶 倾角分布频率图来表示。
植被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
• (1)通过遥感影像从土壤背景中区分出植被覆盖 区域,并对植被类型进行划分,区分是森林还是 草场或者农田,进而可以问是什么类型的森林, 什么类型的草场,什么样的农作物,如此等等。
• (2)能否从遥感数据中反演出植被的各种重要参 数,例如叶面积指数(LAI)、叶子宽度、平均叶 倾角、植被层平均高度、树冠形状等等,这一类 问题属于更深层次的遥感数据定量分析方法与反 演技术。
植被遥感_精品文档

对于绿色植物叶绿素引起的红光吸收和叶肉组织引起的 近红外强反射,RVI值高(一般大于2)。而对于无植被 的地面包括裸土、人工特征物、水体以及枯死或受胁迫 植被,因不显示这种特殊的光谱响应,则RVI值低(一 般等于1)。因此,比值植被指数能增强植被与土壤背 景之间的辐射差异。
比值植被指数可提供植被反射的重要信息,是植被长 势、丰度的度量方法之一
4. 植被覆盖度
一般而言,植 被覆盖程度越 大,光谱特征 形态受背景下 垫面的影响越 小
二、不同类型植被区分
植被具有典型的波谱特征,将其余其它典型地 物,如人工建筑、裸土、水域等区分容易,但 对植被类型划分却有一定难度。
不同植被类型,因组织结构、季相、生态条件 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和冠层形态特征。 如:
遥感地学分析
Geography Analysis for Remote Sensing
第5章 植被遥感
主要内容
一、植被遥感原理 二、植被分类 三、植被生态参数 四、植被指数与地表参数的关系 五、中国及中亚地区荒漠化遥感监测研究
一、植被遥感原理
植被遥感不仅依赖于对单张植物叶片的光谱特性的 认识,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植被冠层的光谱特性。
山地阴坡---易生长适应温度变化不大,湿度较大的环 境的生物
山地阳坡---易生长适应温度变化不大,湿度要求不高 的环境的生物
同一地理环境植被的垂直分带性
(以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物的垂直分带性为例)
海拔
2500m以上 2200~2500m 1600m~2200m 1200m~1600m 700m~1200m
冬季多数植物凋零----长年常绿植被 同种植被在不同季节的波谱特征差异 不同植物生长期的不同,光谱特征也有差异
测绘技术中的植被分类与遥感原理解析

测绘技术中的植被分类与遥感原理解析引言: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中的植被分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植被分类是遥感图像处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然环境,还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从遥感原理和植被分类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遥感原理解析:遥感是指利用远距离向地面传输电磁波并进行接收、处理的技术。
遥感技术包括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其中,主动遥感是指通过向地面发送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回来的波束来获取地表信息,而被动遥感则是通过接收地面反射或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来获得地物信息。
遥感技术中常用的传感器有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主要使用可见光、红外线和热红外等波长范围的电磁波进行探测,适用于获取地面物体的颜色、形状和纹理信息。
而微波传感器则适用于雾、云和夜间等环境下的观测,可以获取地面物体的微波辐射特性。
二、植被分类技术解析:植被分类是遥感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植被信息进行提取和分类,来获取有关植被分布、类型和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植被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
1. 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是指在分类前要事先准备好一系列的标准样本,然后基于这些标准样本进行分类。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已知类别的样本来建立陆地覆盖类型和遥感图像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来推测未知类别的样本。
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有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2. 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指在分类之前没有事先准备好标准样本,而是通过图像本身的统计信息和数学计算来进行分类。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图像亮度、颜色和纹理等特征的相似性,将遥感图像中的像元分成若干个类别。
常用的非监督分类方法有聚类法、自组织特征映射和主成分分析等技术。
三、植被分类中的挑战与应对:植被分类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遥感图像中植被的变化、植被与其他地物的混淆以及分类精度的提高等。
植被物理遥感反演叶面积指数(lai)的基本原理

植被物理遥感是使用遥感手段对地球表面植被进行观测和研究的一门科学。
而植被的生长状态对于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植被的生长状态是遥感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植被叶面积指数(L本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生长状态指标,在植被生长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植被物理遥感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L本人的意义和遥感技术的方法,对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反演进行详细介绍。
一、植被物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植被物理遥感是利用电磁波在地球大气和植被上的相互作用特性,通过遥感手段来获得植被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光谱特征:植被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获取植被的信息。
2. 辐射传输:植被对不同波段的光有着不同的透过、反射和散射特性,通过对辐射传输的研究可以了解植被在不同波段下的特性。
3. 植被生理过程: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生理过程与其在不同波段上的反射、吸收等特性存在相关性,通过对植被生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推断植被在遥感数据中的表现。
以上基本原理为植被物理遥感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植被信息的提取和解释奠定了基础。
二、叶面积指数(L本人)的意义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本人)是指植被表面单位面积上叶片的总表面积与该单位面积的比值。
L本人的大小反映了植被的生物量、生长状态和生态功能,同时也是评价植被覆盖度和光能利用效率的重要参数。
1. 生物量:L本人与植被的生物量密切相关,L本人较高表示植被的叶面积较大,通常意味着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量也较高。
2. 生态功能:L本人反映了植被的光合作用能力和蒸腾作用强弱,对于了解植被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环境变化:L本人的变化对于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有着一定的响应,通过监测L本人的变化可以了解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由于L本人在植被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遥感手段反演L本人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植被指数的原理与应用

植被指数的原理与应用1. 植被指数的定义植被指数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一种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数据,常用于农业、林业、地表覆盖分类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植被指数是利用植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来进行计算和分析的。
2. 常见的植被指数植被指数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增强型植被指数)、SAVI(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土壤调整植被指数)等,这些指数通过计算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来反映植被的生长情况。
3. 植被指数原理植被指数的原理是利用植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特性进行计算,常用的植被指数是通过计算红外波段和可见光波段的比值来反映植被的生长情况。
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例,其计算公式为:NDVI = (NIR - Red) / (NIR + Red)其中,NIR代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值,Red代表可见光红波段的反射值。
通过计算得到的NDVI值范围为-1到1,数值越接近1则表示植被生长状况越好,数值越接近-1则表示植被生长状况较差。
4. 植被指数的应用植被指数在农业、林业、地表覆盖分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1 农业植被指数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预测病虫害、干旱等灾害的发生。
同时,植被指数还可以用来评估农作物的养分状况,帮助农业生产者调整施肥方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2 林业植被指数可以用来评估森林的生长状况和植被盖度,并监测林火、病虫害等森林灾害的发生。
同时,植被指数还可以用来指导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帮助保护林地生态环境。
4.3 地表覆盖分类植被指数可以用来对地表覆盖进行分类,比如判断土地是草地、森林、农田还是城市等。
通过对地表覆盖进行分类,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制定。
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植被分类

如何利用遥感测绘技术进行植被分类遥感技术在植被分类中的应用植被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平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和研究植被的分类和分布对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在植被分类中则引发了科学家们更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方式来获取植被信息。
本文将对遥感测绘技术在植被分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植被分类的意义植被分类是指根据植被的特征和属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种分类对于研究植被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生态系统研究中,通过对植被类型的分类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植被的物种组成、分布范围、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等信息,有助于揭示植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准确地获取植被分类信息,可以为农业生产、林业经营、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遥感测绘技术在植被分类中的应用遥感测绘技术是指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并进行记录、分析和解释的技术。
通过获取植被的光谱数据、几何特征和多时相变化等信息,遥感测绘技术可以进行植被分类和监测。
(1)光谱分析植被的光谱响应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不同类型的植被在不同波段的反射光谱有所差异,通过对植被光谱特征的提取与分析,可以实现植被的分类。
例如,利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差异,可以判断植被的健康状况和光合作用强度,从而实现对植被类型的识别。
而多光谱遥感图像则能够提供更多的光谱信息,通过光谱曲线的检测和解译,可以实现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分类和判别。
(2)几何特征分析植被的几何特征包括植被的形状、大小、分布等方面。
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可以获得植被的几何特征信息,为植被的分类提供重要的依据。
例如,植被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是描述植被茂密程度的参数之一,通过植被表面积和地面面积的比值来表示。
7植被遥感

主要内容
植被遥感原理 植被遥感解译 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植被是生长在地球表层内各种植物类型的总 称,它是地球表层内重要的再生资源。
植被遥感是遥感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学 遥感理论研究和信息提取定量方法研究较为 成熟的领域之一。
植被遥感的主要内容有:植被遥感原理、基 于林业的植被遥感、基于农业的植被遥感、 植被多光谱遥感与植被指数信息提取、植被 指数与生物物理量以及地表生态环境的关联 研究、全球植被覆盖遥感监测与生物多样性 监测,等。
可见光两个吸收带、一个窄反射峰,近红外 宽反射峰,短波红外三个强吸收带。
总的来说,健康绿色植物的基本光谱特征:
光谱曲线总的“峰-谷”形态变化是基本相似的,说 明植物的光谱特性取决于其生物物理结构特征。
不同植物类别由于叶片的色素含量、细胞结构、含水 量的不同,其光谱曲线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就是植被遥感的理论基础和图像认知依据,也是进 行植被分类、长势监测、作物估产、病虫害预测等专 题研究的波谱分析依据。
3.植被物候特征与植被长势分析
植被物候特征和长势的解译需要利用多 时相的遥感数据,即基于波谱时差变化 信息,并利用图像处理算法进行信息提 取。
植被长势分析还需要对植物病虫害进行 遥感监测。
主要内容
植被遥感原理 植被遥感解译 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植被指数
植被指数是植被定量遥感的特征参数,它是 将遥感图像光谱数据经数学方法处理后生成 的能够揭示植被生物物理学的一种特征参数 值。
对植被类型的图像解译是以覆盖层的植 冠的光谱特征组合、植冠构图的几何形 态及图像纹理标志位基本依据进行。
2. 植被地带性分布及植被区划解译
植被覆盖类型具有特定的地带性,可分为水 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地带性对植 被遥感解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遥感的原理和应用
1. 植被遥感的原理
植被遥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关于植被的信息。
主要通过感知、识别和解译植被的光谱、空间和时间特征,从而实现对植被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
植被遥感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光谱反射特性:植被对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有不同的反射特性。
通过测量植被对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的反射率,可以获取与植被生理和结构特征相关的信息。
•植被指数:植被指数是通过计算植被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一种指标。
常用的植被指数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等。
植被指数可以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叶绿素含量等信息。
•植被分类:通过分析植被光谱特征的差异,可以将植被进行分类和识别。
常用的植被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光谱特征的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等。
•时序变化:植被在不同季节和年份的生长状态存在差异,通过观测植被的时序变化,可以获取植被的生长过程和季节变化规律。
2. 植被遥感的应用
植被遥感可以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环境保护、地质勘察和城市规划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植被遥感的具体应用:
•农业管理:植被遥感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监测和评价。
通过监测植被生长状况和叶面积指数变化,可以实现农作物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生态环境监测:植被遥感可以用于湿地、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监测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和植被退化状况等指标,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趋势。
•火灾监测:植被遥感可以通过监测植被的温度和湿度等指标,实现对火灾的预警和监测。
及时发现火点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火灾的危害和损失。
•城市绿化规划:植被遥感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规划和管理。
通过分析城市植被覆盖度和类型分布,可以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和植被种植结构,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植被遥感可以用于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和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可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转移。
3. 总结
植被遥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技术。
通过分析植被的光谱、空间
和时间特征,可以获取与植被生态系统相关的信息。
植被遥感在农业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植被遥感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