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文化教案(单元设计)

合集下载

中外民俗——精选推荐

中外民俗——精选推荐

中外民俗《中外民族民俗》教学计划⼀、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道客运服务专业的专业课,以培养德、智、体全⾯发展,掌握中外名族名俗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时更能满⾜从事铁道客运服务专业实际运作和⼯作需要的应⽤性专门⼈才。

⼆、学⽣情况分析我校学⽣⼤多来⾃本县各个乡村及周边地区,有乡村的,有城镇的,因城乡差距较⼤,⽽这些学⽣⼤多数都是中考落榜和初中肄业的学⽣,对待学习积极性不⾼,学习主动性差,但学⽣对此门课程有较⼤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考虑诸如此类不利及消极因素,采取有效办法来解决,以更好的⽅式⽅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的及要求1、课程⽬的按照课程要求分别进⾏绪论、中国名族名俗概述、中国部分名族的名俗、世界名族概述、世界部分名族的名俗等五⼤模块的学习,重点学习中国和世界上部分名族的概况和名俗⽂化,围绕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了解并掌握各地不同名俗风情。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进⼀步提⾼旅游品位,培养⽂化情趣和名族⾃豪感,增强对名族名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和开发、挖掘能⼒,为进⼀步学习专业课及从事实际⼯作打下基础。

2、教学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的风俗习惯。

(3)结合实际对名族名俗知识加以应⽤四、教学⼿段与⽅法本课程由教师课堂讲解为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视频和⾳频⽂件,让学⽣更加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中可结合⼤量图⽚视频等,让学⽣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穿着打扮,风俗民情等,既⽅便记忆⼜增加了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外名族名俗课程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从⽽对本课程产⽣兴趣。

五、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概述对名族名俗的简单介绍及认识(2课时)第⼀部分中国名族名俗概述简要认识名族名俗的相关概念、了解中国名族的分布和现状、名俗与特点,逐步认识我国地区分布和⼈⼝、语⾔及⽂字、⾐⾷住⾏、婚姻、节⽇及禁忌等习俗特点(8课时)第⼆部分中国部分名族的风俗本章要求熟悉中国汉族和部分少数名族的名俗,包括⾐⾷住⾏、婚丧节庆、宗教信仰及禁忌等。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

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

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第一章:民俗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1.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的作用与价值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民俗文化?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实例(如图片、实物等)小组讨论:民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感受第二章:传统节日与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活动(如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节日与文化内涵(如春节的祈福、端午节的龙舟赛等)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教师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学生展示:自己家庭过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活动小组讨论:传统节日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总结与反思: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受第三章:民间艺术与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传承意识3.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特点(如剪纸、泥塑、民间绘画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与文化内涵(如民间艺术的象征意义、民俗故事等)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你了解哪些民间艺术?教师讲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特点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民间艺术作品小组讨论:民间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认识第四章:民间信仰与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民间信仰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理解意识4.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信仰的起源与发展民间信仰的形式与内容(如祭祀、拜神、求签等)民间信仰与文化内涵(如民间信仰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等)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你了解哪些民间信仰?教师讲解:中国民间信仰的起源与发展学生展示:自己家庭或社区的民间信仰习俗小组讨论:民间信仰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理解第五章: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负责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行动意识5.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等)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与方法(如立法保护、文化遗址保护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学生展示:自己参与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活动小组讨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和行动计划第六章: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6.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实例小组讨论: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第七章: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在文化交融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意识7.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现象民俗文化在文化交融中的作用与价值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对于社会的影响7.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的现象有哪些?教师讲解: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现象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实例小组讨论:民俗文化在文化交融中的作用与价值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的认识和感受第八章:民俗文化的研究方法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民俗文化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趣和能力8.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民俗文化研究的途径与技巧民俗文化研究案例分享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为什么需要研究民俗文化?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学生展示:自己参与的民俗文化研究项目小组讨论:民俗文化研究的技巧与方法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研究的认识和体验第九章:民俗文化的未来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行动计划9.2 教学内容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民俗文化的未来发展会怎样?教师讲解: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学生展示:自己参与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小组讨论: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认识和行动计划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10.2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设计:选择一项民俗文化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过程: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反思: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体验和认识10.3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选择一项民俗文化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民俗文化,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小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总结与反思: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感受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对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学生们可能对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深入的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

民俗的课程设计

民俗的课程设计

民俗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了解我国主要的民俗活动、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民俗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民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我国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

单元一:民俗的概述;单元二:民间节日习俗;单元三:民间艺术;单元四:民间信仰与习俗;单元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单元一:民俗的概述–民俗的定义与特点–民俗的分类与分布–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2.单元二:民间节日习俗–清明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其他节日习俗3.单元三: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与舞蹈4.单元四:民间信仰与习俗–民间信仰的起源与发展–民间祭祀活动–民间习俗与禁忌5.单元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保护的意义与现状–民俗文化传承的方式与途径–青少年如何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等相关书籍;参考书包括《中国民俗大全》等;多媒体资料包括民俗活动的视频、图片等;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资源应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教学评估分为三个方面: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小组活动等,占总成绩的30%。

[教学设计]中外民俗——美食

[教学设计]中外民俗——美食

中外民俗——美食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饮食与健康论文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意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一)中餐餐饮文化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三大烹饪体系,也是我们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中外民俗学教案

中外民俗学教案

中外民俗学教案教案一课题:中外民俗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民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俗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3.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民俗现象的基本方法。

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俗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情境模拟。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展示世界各地不同民俗风情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民俗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象,那大家说说看,什么是民俗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二、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进行深入研究。

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资料:比如日本的茶道、美国的圣诞节、中国的春节等。

问题:该民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反映了当地人民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俗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三、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民俗案例,如中国的婚礼习俗、印度的宗教仪式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师:大家看这个中国传统婚礼的案例,从婚礼的仪式、服饰等方面,我们能看出哪些文化元素呢?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情境模拟设置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情境,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体验民俗差异带来的影响。

情境:比如在国际会议上,不同国家的代表对于会议的礼仪和习惯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情境模拟。

五、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俗的重要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关注和了解不同的民俗文化。

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民俗现象和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

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

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第一篇:民俗文化单元整合教案了解民俗文化,体会作者情怀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解读文本意蕴,感受作者情怀。

3、品读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4、认识民俗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5、学会关注生活,发掘生活美趣。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领悟文章意蕴,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二、简介一些节日民俗文化三、阅读《端午的鸭蛋》1、介绍端午习俗,学生先说,老师总结。

端午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介绍作者3、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4、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其中哪些是别处没有的?(2)这些风俗,作者略写的有哪些?详写的有哪些?为什么要详写?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又有什么含义?吃十二红: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鱼:表示希望一年到头“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3)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作者在第1段写了那么多家乡端午节的风俗,这些内容与端午节的鸭蛋有什么关系?讨论并明确:作者选写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正是为写“端午的鸭蛋”烘托出浓烈的气氛,设置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端午的鸭蛋”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本次课标题:物质生产民俗(8课时,其中5课时理论,3课时实训)
授课班级
09111、09112、09113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教室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与表现。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商业的民俗特点;交通运输的民俗特点。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
PPT
聆听、记忆、讨论
90
分钟
实训
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分组展示各大洲有代表性的物质生产民俗。
情景模拟、ppt,演讲
2课时
作业
课下收集资料,为“世界民俗文化村”项目进行物质民俗展示准备。(3课时)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理解: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能掌握并运用婚姻理论来分析中外婚姻习俗。
能力
训练
任务
任务:通过土家族哭嫁和摩梭人走婚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人生礼仪习俗,并理解与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步 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
方法
教学
手段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分钟
任务2
问题2讨论:常见的礼仪禁忌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讨论,老师补充
PPT、口述、图片
讨论、思考、回答
45
分钟
知识点归纳总结
1.教师点评;
2.学生归纳总结本章知识点;
3.实训作业布置
知识点:
(一)礼仪礼节的基础知识
1、礼的起源与发展。
2、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二)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教室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1、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中外居住民俗。
2、理解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中国民居建居住与环境的关系理论来分析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国居住民俗。
能力
训练
任务
任务:
通过分享教师拍摄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的图片和旅行经历,请学生总结中国居住民俗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居住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中外居住民俗。
PPT、口述
讨论、思考、回答
60
分钟
任务3
问题3讨论:你认为服饰能体现哪些社会文化理念?
学生讨论并回答
口述
讨论、思考、回答
20
分钟
任务4
讨论: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回答
口述
讨论、思考、回答
30
分钟
知识点归纳总结
1.教师点评;
2.学生归纳总结本章知识点;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知识点:
2、居住的特点。
(三)中外居住民俗
1、汉族居住民俗。
2、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3、外国居住民俗。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
PPT
聆听、记忆、讨论
105
分钟
实训活动安排
学生展示代表性中外居住民俗方案(分小组展示,每小组展示15分钟,学生、教师评价,每组评价时间5分钟)
学生展示
PPT、情景模拟
观看、评价、讨论
1、自然生态民俗
动物生态民俗的表现
植物生态民俗的表现
2、农业生产民俗
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类型;影响农业生产民俗的因素;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
(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
1、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狩猎、游牧和渔业生产的特点;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表现。
2、工匠民俗
工匠民俗的特点;工匠的技艺传承;工匠的行业民俗。
说明解释
口授
准备
10分钟
引入
(任务项目)
案例1:中国传统农事谚语
提出问题:
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农牧渔业生产民俗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口述、图片
PPT
思考、准备
20
分钟
任务1
问题1讨论:讲述你所知道的汉族传统农耕习俗、谚语。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讲述
口述
讨论、思考、回答
45
分钟
任务2
问题2讨论:中国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代表性的农牧渔业民俗?
1、基本礼节形式及日常交往中的礼仪礼节。
2、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社交礼仪。
3、外国和地区的社交礼仪。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
PPT
聆听、记忆、讨论
100
分钟
实训活动安排
学生以酒店接待情景剧的形式,展示社交礼仪民俗(分小组展示,每小组展示15分钟,学生、教师评价)
学生展示
酒店接待情景剧
观看、评价、讨论
4课时
2、了解中外主要物质生产民俗现状
3.课下收集资料,进行中外物质民俗风采展示。
实例:
1.中国农耕谚语
2.澳大利亚剪羊毛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步 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
方法
教学
手段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告知(教学内容、目标)
本次课主要内容: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的特点与表现。
2.学生归纳总结本章知识点;
3.实训作业布置
知识点:
(一)人生仪礼概论
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中国汉族的“红白喜事”。
(二)诞生仪礼和成年仪礼
1、求子、孕期、诞生习俗。
2、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三)婚姻仪礼民俗
1、婚姻仪礼民俗的概述。
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
2、中外婚姻仪礼习俗。
(四)寿辰、丧葬仪礼
1、汉族习俗“做寿”。
教师给出中国及外国特色服饰民俗的图片,请学生进行辨认,并指出基本特征。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加深学生对服饰民俗所体现社会文化观念的认识。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步 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
方法
教学
手段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告知(教学内容、目标)
本次课主要内容:
服饰的构成;中外服饰民俗;理解服饰民俗的发展历程;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深刻理解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一)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发展
1、服饰的构成。
2、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
共有12种主要因素。
3、服饰发展变化的阶段。
(二)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1、服饰的民俗习惯。
2、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三)中外服饰民俗
汉族服饰民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外国服饰民俗。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
PPT
聆听、记忆、讨论
2.了解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物质生产民俗。
1.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论证观点,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讲解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与讨论,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与迅速反应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能力
训练
任务
及案例
任务:
1、了解物质生产民俗含义、分类、特性
学生分小组,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讨论,老师补充
PPT、口述
讨论、思考、回答
45
分钟
引入
(任务项目)
案例2:视频资料:澳大利亚剪羊毛
口述
视频、口述
思考、准备
15
分钟
任务1
问题1讨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有哪些?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并讲述
口述
讨论、思考、回答
15
分钟
任务2
问题2讨论:
交通工具、交通方式的演变
100
分钟
实训项目
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服饰民俗展示。
学生分小组,结合课本及事先收集资料进行课堂演示,老师补充
2课时
作业
课下收集资料,为“世界民俗文化村”项目进行服饰民俗展示做准备。(3课时)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次课标题:居住民俗(8课时,其中5课时理论,3课时实训)
授课班级
09111、09112、09113
本次课标题:服饰民俗(8课时,其中5课时理论,3课时实训)
授课班级
09111、09112、09113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教室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1.了解服饰的构成;中外服饰民俗。
2.理解服饰民俗的发展历程;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
能够理解把握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能力
训练
任务
任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步 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
方法
教学
手段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告知(教学内容、目标)
本次课主要内容:1、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中外居住民俗。
2、理解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
3、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说明解释
口授
准备
15分钟
引入
(任务项目)
学生分小组,结合课本及所收集资料、所学知识讨论,老师补充
PPT、口述
讨论、思考、回答
30
分钟
知识点归纳总结
1.教师点评;
2.学生归纳总结本章知识点;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