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第十四章 中国民俗学史略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103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概论讲义要点第一讲民俗概述(之一)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一)、从“民俗”到民俗学甲、“民俗”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
1、《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2、《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3、《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古代典籍中的“民俗”指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各种情况。
-----结发夫妻的来源、含义及相关民俗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出自苏武《诗四首》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1、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交杯酒。
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发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2、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
髻,挽发而结之于顶。
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
”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
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3、古时有个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
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
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4、在浙南有“束发托身”的民俗。
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
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
民俗学(四川师范大学选修课完整笔记).

民俗学著作:《民俗学》作者:陶立清《中国民俗学》作者: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民俗学概论》主编: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外民俗概论》作者:右西平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诞生礼:洗三(送锁:锁住新生儿魂魄)、满月、百日、抓周、其中百日: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百家锁富意,在逆境中也能健康成长。
葬礼形式:水、火、天、土、塔名词解释:民俗事像:①物质民俗7个,农业、狩猎、游牧和渔业、工匠、商业与交通、物质民俗、饮食、居住建设民俗②敖包:蒙古语是堆子、石堆、的意思,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成蒙古民族崇拜天地或宗神的象征。
在丘陵或山地的高处用石头堆圆形的高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经,石塔上有经幡和彩条(为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③那达慕: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集“祭祀、竞技、娱乐、祝福”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一般在农历七月间择日举行,蒙古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节日期间以摔跤、赛马、射箭为重要内容。
④哈达:是裕固族、蒙古族、傣族、土族的习俗,象征着吉祥、敬意、友谊、祝福、庆贺、问候等,有多种颜色,如黄色,主要是蒙古族用来纯净,白色多见。
款式:长条,质地:丝绸、麻,图像:佛像、佛经⑤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称穆斯林):10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伊斯兰教主教:大阿訇我教长阿訇是伊斯兰教中主持宗教各仪式的主持人八宝吉祥图,藏语称“扎西达杰”宝伞:古印度帝王、贵族,皇室专用,后化为器具,富意为至上权威金鱼:象征复苏、永生、再生,净化灵魂等宝瓶:象征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净化灵魂甘露等莲花:象征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白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的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象征,稀世之宝.吉祥结:原意象征爱情和献身,还象征着跟随佛陀,有能力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智慧珍宝. 胜利幢:古印度的一种军旗,有自省、自清清净之意金轮:古印度时一种杀伤力强的武器,象征佛法这八个图像堆成整个图案,在藏语称“达杰明苏”,意为吉祥八宝瓶状三多节:纳西族崇拜玉龙雪山,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对山的崇拜二月二:又叫龙抬头,龙抬头后就要春耕了本鼓节:云南佤族,本鼓是山寨的保护神,要跳,佤族女孩会留乌黑的长发,表示自己铭记大地母亲的恩情,也展现自己粗犷而原始的美,会跳象征吉祥的甩发舞。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
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中国民族民俗学

中国民族民俗学1、试述民俗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一)特征:(1)集体性。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是同一文化的群体成员的约定俗成。
即使个别和少数人倡导,也要得到其他人遵循,才能称俗。
(2)民族性。
因各民族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差异性,造就了彼此民俗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3)地方性。
又称乡土性。
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
民俗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地方性。
(4)时代性。
是民俗在时间发展上所展示的特点,但随历史推进,不少民俗已消失,有的已发生变异。
(5)变异性。
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迁,民俗在发展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会发生变化。
(6)传承性。
语言、文字是民俗世代相传的载体。
图画和艺术也是民俗传承的载体。
有些民俗至今仍保持雷同、相似的形态。
(7)神秘性。
(8)愚昧落后性。
(二)社会功能(1)教育功能。
民俗对人类群体具有巨大的约束力、规范力和凝聚力。
(2)娱乐功能。
有些民俗既可以悦人身心,又可以启迪智慧,鼓舞人们热爱生活。
2、试述中国民俗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1)产生时期(1918——1925年)。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展了歌谣征集活动,开辟了中国民俗学的研究。
1918年2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发出了征集歌谣的启事,到1920年成立了专门的歌谣研究会,1922年12月,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标志中国民俗学的诞生。
到1925年三年内征集歌谣一万三千多首,广州、厦门、杭州等地相继成立了全国性的民俗学机构及刊物,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时期(1926——1936年)。
中国民俗学发展的黄金阶段。
表现在:A成立民俗学会,出版刊物;B拓宽领域,培养人才。
a重视民俗学的田野工作;b举办“民俗学传习班”;c建立“民俗物品陈列室”;d吸收外国民俗学的精华;e多学科结合探讨。
(3)停滞时期(1937——1977年)。
由于战争和政治的影响,中国民俗学在这一时期停滞不前。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文件

民俗探究以山东煎饼为例民俗都包括哪些方面,在我的印象中,就是指民间的风俗习惯,例如剪纸、风筝、逢年过节的习俗等,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出民族和信仰的多样性。
在选修了民俗学后才知道它包含许多方面,并对民俗的定义也有了了解。
我国学者在总结前人民俗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冲破狭窄民俗观的束缚,提出了“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
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中国民俗学界有两种分类。
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
陶立璠在《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
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
当代各种地方志性质的民俗志的分类方法有纲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学会所编《浙江风俗简志》、戴景琥主编《义马民俗志》,后者如刘兆元所撰《海州民俗志》。
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有烟标民俗、妈祖民俗、莆仙民俗和平遥民俗。
对于我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山东的民俗,如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莱阳为梨乡,肥城为桃乡,德州、昌乐为西瓜之乡,乐陵、无棣为枣乡,章丘为大葱之乡,苍山为大蒜之乡,菏泽为牡丹之乡,莱州为月季之乡,平阴为玫瑰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等,都形成与当地特产有关的民俗活动。
我最了解的也是山东最有名的饮食民俗---煎饼卷大葱。
小时候最喜欢跟着母亲一起摊煎饼了,整套工序做下来也是挺累的,先是将玉米碾碎,再用石磨掺以水磨成糊子,这个过程挺累的,围着石磨不停地转,最后将糊子发发就可以来摊煎饼啦。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提出了某些见解。
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
东汉时期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
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
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
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
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
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作。
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黄现璠的《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
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新中国的民俗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
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
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
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与都市 民俗记录的开端
3、官方类书和文人著作对民间文艺史料的辑 存与谈论 著名的官方类书:《初学记》,《艺文类 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文人著作:《酉阳杂俎》,《夷坚志》, 《教坊记》,《碧鸡漫志》
4、都市文化范围的确立及都市民俗记录 范围:帝都民俗 著作:《两京新记》,《东京梦华录》… 称谓:“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
二、汉魏民俗编著的出现与评注
代表—司马迁、王充、郭璞、宗懔 (一)司马迁的民俗观 1、观点——“历史不等于民俗” 2、做法——搜集民间神话传说 3、代表作品——《世家》、《货殖列传》、 《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 4、基本方法——以史别俗、采俗补史
其他: 1、班固《汉书》,继承《史记》,增设《艺文 志》 2、范晔《后汉书》,盘瓠神话、九隆神话 3、郑玄《毛诗传笺》,后稷神话
3、杭州时期(1930-1937) 地点:杭州 会社:杭州中国民俗学会 刊物:《民俗月刊》
4、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民俗学与延安的民俗文 艺新传统 国统区:《阿细的先鸡》 共产党统治区:《民间故事》,《陕北民歌 选》,《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刘巧 团圆》
(二)王充的民俗观 1、《论衡》 评论民俗知识的性质 2、肯定汉代文化的进步 (三)郭璞的民俗观 《山海经注》 (四)宗懔的民俗观 《荆楚岁时记》,农事习俗
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与都市 民俗记录的开端
1、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官修民间文艺图书的 出现,帝都民俗中心的发现 2、农政民俗思想的社会地位及学术影响 唐代——“勤农”“政绩” 宋代——农学观与儒学密切联系
第二节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与发 展
一、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与历史意义 1、启蒙民俗思潮的特点 2、产生 (1)革命派“民俗武器论” 代表:黄遵宪 观点: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利器”
(2)改良派的“民俗工具论”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观点:民俗作为工具,开民智(局限性) 3、历史意义 (1)推动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 (2)加速中国传播媒体转变
第十四章 中国民 俗学史略
古代-近代-现代
第一节 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
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 (一)孔子的民俗观 历史介入民俗 教化民众
(二)荀子的民俗观 民俗的道德标准 民俗的社会标记 赞同孔子的诗乐教化思想 关注民间文学
(三)老庄的民俗观 “无知无欲”、保存自然人性 “天籁说”的源头
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五四”时 期 1、北大时期(1918-1926) 地点:北京大学会社:歌谣征集处(歌谣研究会) 刊物:《歌谣》周刊 民间文学评论和研究: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 转变》…
2、中大时期(1926-1930) 地点:中山大学 会社: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刊物:《民间文艺》周刊(《民俗》) 民俗学研究: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钟敬文《民间文艺丛话》… 标志——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
四 元明清民俗文艺的发展与补证民俗 文献的工作
1、背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正统文化与中、下层文化的融合 2、方志笔记的民俗眼光及成果 《河南通志》“夙儒明贤清学者的通俗文艺观 《粤风》 4、语言民俗观的形成及其资料的归纳 顾雪亭《土风录》,钱大昕《恒言录》,郝 懿《证俗文》
二、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 接近革命的武器——仿作民谣俗歌 1、革命童谣与弹词 童谣:章炳麟《逐满歌》 弹词:秋瑾《精卫石》,陈天华《猛回头》
2、文人竹枝词 夔州地方民歌《竹枝词》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3、全国风俗志 《中华全国风俗志》 胡朴安
第三节 现代民俗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