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__民俗学概论

《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 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学? 民俗学——folklore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首次提出的 民——folk(民众、民间)
俗——lore(风俗、知识、学问)
(一)“民”
1、民——民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代表人:格林兄弟(德国) 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
一、中国民族概述
(四)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一、中国民族概述 (五)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 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伟大民族精神。
民俗学
参考书目
《中外民俗》
吴忠军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民俗学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六、东南、中南地区民俗风情 1学时 七、汉民族民俗风情 1 学时 八、印度民俗风情,吉普赛民俗风情 1 学时 九、俄罗斯民俗风情 1 学时 十、欧洲民俗风情 1学时
民族与民俗
一、中国民族概述 (一)、民族的本义
中国民族学大家林耀华先生就认为:我国 “民族”一词的使用是“受日语的影响,日人用 汉字联成‘民族’一词后,我国又从日语引入”。 日语的“民族”一词是对ethnic group的翻译, 是指“従来、共通の出自・言语・宗教・生活様 式・居住地などをもつ集団とされることが多か った”,也就是传统上具有相同语言、宗教、生 活模式和居住地的共同体。而日本的民族定义是 中国南齐书列传三十五《高逸传· 顾歓传》中“今 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 所谓“民族弗革”,“系指国人的族属未变,而 所谓族属即华、夷之分。”民族仅仅指中原和江 东的汉族。从南齐书体现出来的南北朝民族观念 跟华夷之辨的汉本位有关,是要求对汉民族文物、 衣冠、风俗、礼法的保持。
《中国民俗文化》说课课件精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 各岁时节 日习俗的 来源和发 展过程。
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 掌握本民族 岁时节日习 俗,了解身 边同学朋友 所在民族的 岁时节日习 俗。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一点 三十二分。
➢ 重点:中国各岁时节日的内容 ➢ 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与讨论 2、观看视频 ➢ 教具: 课本、多媒体 ➢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第二部分:活动教学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一点 三十二分。
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模式
“1+1”课堂教学模 式
即在每一讲课堂教学中,其中一节课讲理论,一节课搞活 动。通过课堂理论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基本常识。 通过观看各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视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里接受有形或者无形的知识拓展,这比纯粹的知识灌
➢1)提问:我们了解的中国岁时节日习俗还 有哪些?分别属于哪个民族?
➢2)设疑、引入新课:系统讲解汉族的岁时 节日习俗和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一点 三十二分。
二、什么是岁时节日?
➢ 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岁时节日, 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 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 定时日,是中国民众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共 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除了适应社 会生活和日常生产之外,更多的体现了人民于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一点 三十二分。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的理念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 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
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
《民俗学》课程标准

《民俗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
特别是结合家乡民俗事项,比照其他地方的民俗,进行乡土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感情。
另外,对于民俗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和人生规划,做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探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民俗学知识和方法作多学科方向的研究。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知民俗、懂民俗的基础上在市场营销实践当中将民俗知识运用得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着重对学生传授民俗基本知识,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见闻并进行分析,理解民间文化的内涵,从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并在实际生活中传承和运用。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培养学生解读民间文化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民俗现象,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解读民间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从而增进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如掌握有关物质生产、生活的民俗,岁时节庆民俗,人生仪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学等知识。
掌握民俗学的概念、现状与发展,认知民俗现象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民俗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俗知识,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民俗资料,为文化创意与策划提供思路,利用民俗文化知识推陈出新,进行别具一格的策划。
同时运用民俗知识,举办各种具有民族特色文体活动,将民俗与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创造经济效益。
(二)能力目标1.社会能力(1)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方法能力(1)能自主学习民俗学相关的知识(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3)能寻找社会上的民俗活动积极参与五、教材使用与教学设备配置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其相关教学影像资料六、课程考试与评估最终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作业+阶段测试成绩+出勤+学习表现。
《中国民俗学》简稿.pdf

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民俗学概论 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概论”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的文史类学科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学分选修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分析探讨我国民俗学理论为主体,融合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对文史专业常规课程进行必要补充和对学生知识结构进-步完善的重要学科。
(二)教学目的通过广泛介绍、分析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原理,旨在丰富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获得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和现行•民俗特点,自觉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正确而合理地进行移风易俗,投入社会文明建设。
(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俗事象介绍、原理分析、史学理论三大部分。
民俗事象包含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原理分析包括民俗本体论、民俗主体论、民俗符号论、民俗传承论、民俗控制论,民俗史学理论包括民俗发展史和民俗研究史两部分。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计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民俗事象影视资料,使学生掌握民俗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直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二、本文第一章物质民俗教学要点:介绍物质民俗的主要事象和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总论(1学时)民俗学概念,学科特点,民俗特征,民俗功能。
第一节物质生产民俗(3学时)一、农耕民俗。
农耕民俗主要包括农耕时令与过程方式民俗、农事占验与祈禳禁忌民俗。
二、渔猎民俗。
渔猎民俗包括渔猎工具、渔猎方活动、渔猎祈禳禁忌、渔猎生态四个方面民俗。
三、百工民俗。
主要包括传承工艺、行业习惯、信仰崇拜三个方面。
第二节物质流通民俗(3学时)一、运输民俗。
包括运输设施、运输工具、运输特点三个方面民俗。
二、贸易民俗。
包括商贸行为(行商、坐商、白由商、中间商)和商贸标志两个部分。
第三节物质消费民俗(3学时)一、服饰民俗。
包括服饰构成要素、服饰行为惯制、服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二、饮食民俗。
包括饮食制作、饮食惯制、饮食结构三个部分。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第三章辅导第三章神话、故事与传说第一节神话一、什么是神话(了解)1、神话的概念多少年来,中外许多学科和学者都曾定义过神话,意见从来没有而且也永远不可能一致。
虽然关于神话的定义说法众多,但人们对于神话的认识在很多方面还是相同的。
如被看作是“真实事件”、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
从民俗学的角度讲,神话是相对于民间故事、传说而言的。
神话,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
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
2、理解神话含义的几个层次(1)神话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
(2)神话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定义神话时,必须要考虑它与民间故事、传说之间的关系问题。
(3)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里,神话被认为是太古时代曾经发生过的事实。
(4)神话往往被当作是教义的化身,因而是神圣的。
人们相信神话,并以神话作为自己的信仰。
神话的讲述常常被处置在神圣的仪式活动中。
二、神话的特点(重点掌握)1、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事实”神话被认为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活动,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关于他们的祖先的功过的“真实”纪录。
2、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神圣的神话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往往与礼仪、信仰、社会组织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神话是神圣的。
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权利在特定的仪式活动中“重现”和叙述“祖先的事迹“。
3、神话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万物起源的。
4、神话中的主人公一般为“神”、“半人半神”的英雄和具有神性的动植物等。
5、神话中所叙述的事件,一般都发生在遥远的太古时代。
或者说是这个世界形成以前的那个世界。
神话正是在被讲述世界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怎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三、神话的分类(掌握)关于神话的分类,学术界的分歧很大。
一般学者主张将神话分为12类(教材31—32);还有点学者主张将神话分为21种(教材32)。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 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b5E2RGbCAP(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p1EanqFDPw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DXDiTa9E3d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 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周周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周星期一节授课地点:6F任课教师姓名:郑陶凌职称:副教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可分为集体答疑与个别答疑的形式,集体答疑的时间、地点与上课基本相同,个别答疑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联系等方式。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人生仪礼、姓氏、生肖、传统节日以及民居和民间信仰共六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知识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掌握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
包括六大部分:①人生仪礼中的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中的不同仪式及其表达的丰富内涵和中国人的现世观;②中国姓氏的来源和变迁以及传统家庭观念;③十二生肖的来历传说以及各种生肖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同类取象”的传统思维;④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元素以及传统节日如何传承和发展;⑤民居的建筑和居住习俗及其“天人合一”、“等级有序”“阴阳平衡”的居住理念;⑥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以及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
同时,结合实践,通过课外民俗专题的探讨,掌握民俗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姓氏和生肖进行探究达到寻根问祖、重视家庭的目的;结合家乡和本土的民俗,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家乡以及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民俗学概论
总学时(单位:学时):5 讲课:5 实验:0 上机:0
第1.1部分概论(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介绍民俗学的定义、特征、性质、作用。
重点:
讲解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的特征。
难点:
理解当前对于民俗学学科性的争议。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1.2部分研究方法(讲课3学时)
具体内容:
介绍民俗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比较的视角和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方法等。
重点:
介绍田野调查方法和文献资料查找方法。
难点:
民俗学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2部分居住民俗
总学时(单位:学时):3 讲课:3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介绍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
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
文化。
重点:
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3部分服饰民俗
总学时(单位:学时):3 讲课:3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内涵,服饰的时代变迁,服饰的功能。
重点:
介绍近代服饰变迁,当代服饰的继承和变化。
难点:
解析少数民族服饰的传统意义。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4部分饮食民俗
总学时(单位:学时):3 讲课:3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介绍中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主要讲解饮食烹饪技术、饮食民俗观念、饮食民俗类型。
重点:
节日饮食和仪式饮食。
难点:
解析物质文化的象征符号意义。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5部分节日民俗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以及少数民族的几大节日;分析节日所负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走向;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政府管理时间的制度。
重点:
以功能主义理论解析几大节日的文化内涵。
难点:
古今时间观念的差别。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6部分仪礼民俗
总学时(单位:学时):3 讲课:3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主要就人的一生的几大主要阶段介绍人生仪礼的内涵和功能。
重点:
民众生活中最为隆重最丰富多彩的婚丧仪礼和习俗。
难点:
透过人生仪礼,从中理解中国人的生死观。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7部分民间信仰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介绍民间信仰的对象和特点,民俗学研究民间信仰的领域和课题。
如民间宗教与民众精神世界的互构关系,民间宗教的地方传承和变迁模式,以及民间宗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重点:
介绍我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
难点:
理解当代民众对于民间宗教的需求心理。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8部分民间竞技
总学时(单位:学时):3 讲课:3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主要介绍传统民间游戏和竞技类型,分析民间竞技和游戏的作用,以及其中蕴藏的智慧,并探讨其当代社会价值。
重点:
对儿童游戏做较为详细深入地讲述。
难点:
传统儿童游戏与现代游戏机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区分看待二者。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9部分民间文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以民间文学作品为例,分析民俗文化的传统形态和现代变迁,要求掌握当前民俗学研究中民间文学的热点问题和识记关键概念。
重点:
讲解手机短信和网络文学等当代民间文学样式。
难点:
国外民间文学最新理论理解。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