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合集下载

民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民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民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婚姻家庭、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学科。

中国民俗学在这方面具有举世罕见的研究资源和优势,历史悠久,文献丰富,理论深刻,独具特色。

它研究的对象是广泛而深入的,涵盖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民俗学的各个分支如童话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统音乐、民间舞蹈、婚俗、丧俗、节日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都是源于这些民俗文化,如红包、灯笼、烟花、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标志和节目,也是中国人民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象征。

民俗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生命周期全部涉及到民俗文化,细节丰富,内涵深刻。

在传统文化中,民俗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民俗传统代表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智慧结晶和浓缩。

民俗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各种传说故事、民间风俗、习惯、信仰、祭祀、音乐、舞蹈、婚丧礼俗、节日集市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地域和群体密切相关,代表了该地区和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和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保留着。

也正是因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保留了很多没有发生变化的传统文化,这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资源。

政府和学者们也在不断推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民俗学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家自信心与文化自尊心。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扬,将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繁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1.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从各方面表现了初民社会的古朴风俗。

它们对于殷周时期和稍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信仰、习俗惯制、生产生活以及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相关的采风活动,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等。

2.成书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一些典籍,如《周礼》和《穆天子传》,主要记述了上层礼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说明当时上、下两个阶级之间的民俗已开始分化。

3.有的文献记叙了民俗的地区性差异,如《诗经》中的民歌反映了北方的民俗,《楚辞》中的唱诵则反映了南方楚地一带的风尚等。

4.特点以人论俗,是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1)很多民俗资料出自当时史官记录的关于社会政治的重要史事和言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倾向。

(2)各种史籍反复使用这些民俗资料去勾勒上古社会的“理想国”的图景,先秦诸子则一再征引古代神话来说明各自关心的社会问题。

(3)民俗被吸收者们用来给动荡的春秋社会制定规范。

5.诸子的民俗观(1)孔子的民俗观①孔子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

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古代民俗观改造成与礼治体制有关的学问。

a.他以“志古之道,居今之俗”为指导思想,让历史介入民俗;然后,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b.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②孔子理解民俗,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冠、婚、丧、祭等人生仪礼。

③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丧制学说。

④影响: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荀子的民俗观①荀子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民俗学理论

民俗学理论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

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

(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民俗学概论-资料

民俗学概论-资料

填空* 民俗的社会功能包括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利用自然空间和人造居住空间两个阶段。

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巫术按其目的划分,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

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有火葬、和瓮葬两种落葬方式。

* "Folklore"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这个词是学者英国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的观念。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以及器用等方面。

* 岁时节日,也称传统节日,具有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

民俗的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落葬方式包括:墓葬、塔葬和悬棺葬三种。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 服装的构成要素包括:质、形、饰、色、画。

* 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主要体现在师徒关系的亲缘化和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人生仪礼包括那几个阶段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1民俗包含哪四部分各部分内容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社会民俗,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民俗。

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

语言民俗,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2民俗学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内容: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资料学3民俗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4民俗学的社会功能有哪些教化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维系功能宣泄功能补偿功能5物质生产民俗有哪些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6物质生产民俗分为哪几类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7农业民俗包含哪些内容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民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习俗8工匠民俗有什么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承的封锁行生产活动的神秘性9饮食民俗分为哪几类日常饮食节日饮食祭祀饮食待客饮食特殊饮食10民间服饰包括那几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11服饰的变化经历的那几个经历第一阶段遮身掩体,防寒禹署为主要目的。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 )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岀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

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

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民俗学研究与传承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民俗学研究与传承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民俗学研究与传承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阳节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重阳节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研究与传承。

一、重阳节的起源与历史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祖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阳气最盛的日子,被认为是有益健康和祛病驱邪的时刻。

于是人们开始在这一天登高祭祖,以求祈福和长寿。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

二、重阳节的传统活动1. 登高迎秋:重阳节当天,人们经常会选择登高的地方,如山区、公园或者高楼,在清凉爽朗的秋天,与家人、朋友一同登高欣赏秋景,寓意祈福和祥瑞。

2. 敬老尊老:重阳节有“老人节”的别称,因此人们会特别关注和尊重老年人。

家庭会举行庆祝活动,给老人们送上礼物和祝福。

3. 饮菊花酒: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时候,因此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以饮菊花酒来庆祝。

菊花寓意坚强和团结,饮菊花酒寓意庆祝和祝福。

4. 佩戴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物之一,人们会佩戴茱萸来辟邪和祈福。

三、重阳节的民俗学研究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民俗学研究聚焦于探究节日的起源、习俗、符号和象征,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1. 节日起源与开展民俗学研究重阳节的起源与流传原因。

通过对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和口头传承的收集和整理,可以追溯重阳节的渊源,并了解其起初时的庆祝方式。

2. 传统习俗与风俗研究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风俗,可以了解到人们在节日中的行为、行动和表达。

例如,登高、祭拜祖先、佩戴茱萸等,这些习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3. 符号与象征意义民俗学研究还涉及到对重阳节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例如,登高象征着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和追求,茱萸象征祝福和辟邪。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分析,可以揭示人们对生命和福祉的期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提出了某些见解。

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

东汉时期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

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

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

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

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

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作。

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黄现璠的《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

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新中国的民俗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

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

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

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

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

中国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
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活动。

10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揭开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

此后,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本办的《歌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更明确提出了民俗学的学术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

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以不各尽一分的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味。

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

”(《歌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11月。

)历来为精英们所不屑一顾的民间俚俗歌谣,如今竟然刊登在堂堂国家最高学府的报纸上,并进入了学生的课堂,这在当时被看作是石破天惊的事情。

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办《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山大
学时期出版的著作中,以顾颉刚的《妙峰山》影响最大。

妙峰山调查是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1925年组织的一次考察活动,当时的调查文章在《京报·副刊》上以“妙峰山进香专号”的形式分六期刊出,1927年顾颉刚把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的一种出版。

妙峰山调查在学界影响颇大,何思敬在读到“妙峰山进香专号”后,曾指出:在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中存在一种对于民众生活知识缺乏和态度冷漠的“暮气”,妙峰山调查是对民间文化、民间宗教“科学的调查是第一次,并且这第一次的调查已经得到很好的成绩”;并称赞说:“妙峰山专号就是打破这种暮气的一个霹雳。

”(《民俗》第四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一册,1983年12月。


北京大学的民俗学活动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爆发,中山大学的民俗学活动持续到40年代初期。

其间,20年代末到30年代后期的杭州、抗战时期的西南、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等,都有一些属于民俗学方面的活动,并出版有民俗调查和学术研究的成果。

从1918年到1949年的30余年间,民俗学在中国的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种基础对于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讲,还是相当不牢固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没有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占有稳固的位置,如建立系科、培养学生等;其次,它没有以此为生的学者,民俗学在中国最早的提倡者大多数都没有成为民俗学家,或者本来就是把民俗学作为自己专业的副产品。

如顾颉刚提倡民俗学最为用力,但终其一生始终是一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时期的民俗学会会长容肇祖后来也是以哲学、历史而享誉学界的;至于北大时期的周作人、刘半农,中山大学时期的杨成志等,也都不是以民俗学而立足于学界,后来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钟敬文,在30代也是以散文而闻名于国内的,但他与其他学者不同,当时他已经立志要以民俗学为自己的学术目标。

因此;我们认为,本世纪上半叶,民俗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进入中国,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独立的学科,民俗学在当时的中国还远没有成熟起来,以后要走的路程还很长很长。

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本来就没有显赫过的民俗学更加寂寞。

在这期间,由于社会的、政治的原因,民俗学中的民间文学受到特别重视,得到了突出的发展。

民俗学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应用,如在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普查与民族识别工作中,对于调查者而言,民俗学成为必不可少的知识,而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成为识别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

1979年至今,民俗学从呼吁恢复到学科地位的最终确立,又走过了20年的历程。

如今的中国学界,民俗学已经登堂入室,被确立为社会科学大家庭里面的一门独立学科,民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步入正轨,民俗学的学术组织纷纷建立,民俗学的学术著作不断面世,全国各地建起了许多规模不等的民俗博物馆,民俗、民俗学、民俗文物这些过去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名词.现在也已经广为人们所熟知。

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黄金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