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高考语文试卷合集(2001到2005年) (3)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以“我的童年”为线索,通过对童年记忆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B. 文中“那些夜晚,我常常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讲述着关于家乡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童年的夜晚”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C. 文章结尾“家乡,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D. 文章整体上采用了平实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答案:C解析:C项中,“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并非直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而是通过这句话,将家乡与“温暖”这一情感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女孩因为偷苹果而被父亲责打,最终导致她离家出走。
B. 小女孩离家出走后,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人,老人帮助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C. 小女孩回到家后,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D. 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A解析:A项中,“小女孩因为偷苹果而被父亲责打”这一情节在原文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这篇小说主题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探讨了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B. 文章揭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惩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等。
C. 文章呼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D. 文章主题是“爱”,强调家长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答案:D解析:D项中,“爱”并非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探讨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语文全国高考历年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古老而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诗词歌赋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审美情趣。
正如古人所说:“诗言志,歌咏言。
”(1)下列关于诗词歌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诗词歌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C. 诗词歌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诗词歌赋的流传方式单一,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医疗、教育、交通等。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如数据隐私、就业安全等。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B.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
C. 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的飞速进步。
D.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部分职业的消失。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还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构建美丽中国。
(3)下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B.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C.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构建美丽中国。
D.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怀王初,尝游诸侯,与齐人通,欲以齐为援,以成楚霸。
屈原进曰:“王必欲霸,必先服齐,而后可。
”怀王不听,遂与齐通,而齐不与楚通。
历届高考语文单科试卷真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破灭:毁灭、消亡B. 抒写:抒发、描写C. 节奏:音乐中的节拍D. 意境: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境界和情调2.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画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用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
B. 传统的西洋油画的画风,特别重视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晕染。
C. 晋、唐以来的塑像反受画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D.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3. 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画的独特之处。
B. 文章通过对比中外艺术,展现了中西方艺术的差异。
C. 文章强调了艺术创作中意境的重要性。
D. 文章以书法为例,说明了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共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学习之后B. 时习之:按时温习C. 不亦:难道不D.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反省自己5.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学习要按时温习,与朋友交往要诚信。
B. 曾子认为人要反省自己,做到为人忠信。
C.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D. 孔子认为使民以时,就是要让民众过上好日子。
6. 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和曾子的言行。
B. 文章通过孔子和曾子的言行,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C. 文章强调了学习、诚信、反省的重要性。
D. 文章以治国之道为例,说明了儒家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毅力悠然自得惊涛骇浪B. 炽热纷至沓来独具匠心C. 贞观之治落落大方前赴后继D. 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狂风暴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B.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得益于党的英明领导。
D. 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是我们班上的佼佼者。
B.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生动,让人百读不厌。
C. 这件事已经成了定局,无法挽回。
D. 他的性格非常内向,不善言辞。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我受益匪浅。
B. 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C.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D. 他的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5.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的一项是()A.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夜景变得格外美丽。
B. 那个地方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C. 夜晚的星空,闪烁着无数璀璨的星星,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D. 那座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6.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犹如一座宝库。
C. 他的声音如同黄鹂般悦耳动听。
D. 那个孩子聪明伶俐,像个小机灵鬼。
7. 下列各句中,句子结构不完整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很有深度,值得我们深思。
B.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是我们班上的佼佼者。
C.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夜景变得格外美丽。
D. 那个孩子聪明伶俐,像个小机灵鬼。
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今天去了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B. “你喜欢吃水果吗?我喜欢吃苹果。
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Ⅲ卷)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㈢绝密★启用前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说明:一、本试卷共8页,包括7道大题21道小题,共150分。
其中前3道大题(10个小题)为选择题。
二、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三、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做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四、考试结束后,将本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忌讳砥砺蜚然成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B.刍议安详自鸣得意愚者千虑,必有一得C.烦燥闲暇焚膏继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D.徇私编纂坚如磐石盛名之下,其实难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B.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要办成体育竞技盛会,而且要办成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多元文化精彩纷呈的人类文化庆典。
C.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2005年度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D.近日面世的《共和国万岁》邮票珍藏大系,版面设计新颖别致,邮票藏品丰富多样,可谓“邮苑奇葩,传世珍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4.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A.隆重简短的欢送仪式之后,这架飞机开始了大陆民航56年来的首次台湾之旅。
B.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C.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往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往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高考是几百万考生同聚一堂共同试炼的一场选拔性考试,国家对他的重视性足以显示。
备考期间,考生们都在疯狂刷试题,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往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一起来练练手吧!【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历届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一、历届语文高考试卷真题1.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部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梦见自己在飞,飞得那么高,那么快,一直飞出这昏黄的天地,飞出这无尽的苦海。
”②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的一段话。
一个满怀着对现实失望、对理想憧憬的青年,如何将这失望与憧憬交织成诗?如何用诗的语言表达出这种独特的情感?今天,让我们走进《呐喊》的世界,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独特的情感世界。
③《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14篇小说。
这些小说大多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批判。
④《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小说以“狂人”的内心独白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对狂人心理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⑤《孔乙己》以一个酒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小说以“我”的视角,将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⑥《药》以1910年革命党人秋瑾被杀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用革命党人的鲜血作为药引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华老栓一家人的刻画,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揭示了革命与民众之间的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人有善采者,十人得五,百人得二十,千人得百,万人得千,终身共得万。
有得之者,家富而身荣;不得者,家贫而身辱。
其得者,曰:“吾善采也。
”不得者,曰:“吾不善采也。
”夫善采者,不独采也,又善为道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采者,不独采也,又善为道也”一句中,“善”字重复使用,强化了“善采者”采得更多的意境。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招摇过市(yáo)汗牛充栋(chōng)B. 美轮美奂(huàn)毛骨悚然(sǒng)C. 精卫填海(wèn)风和日丽(rì)D. 纸短情长(qiáng)知难而进(jìn)答案:B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B. 为了确保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色,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答案:A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句是()A.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B. 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C. 这座城市的夜景非常美丽,尤其是夜晚的灯光,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D. 她的笑容温暖而亲切,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关爱。
答案:B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明天去哪儿?”我回答:“去图书馆。
”B.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C. 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总结:一、二、三、四、五。
D. 请问您有什么建议?我们可以根据您的意见进行改进。
答案:C5.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才华横溢,被誉为“当代李白”。
B. 这件事让他深感愧疚,无地自容。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顽强,终于脱颖而出。
D. 这位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
答案:B二、阅读题(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绘画元素,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既有浪漫的情节,又有细腻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一、阅读(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
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按照日销量8200万份、13亿人口计算,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数量为63份,比1999年增长了7份,但数量仍然偏少。
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545份,美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198份。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早在1996年,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就已经达到96份,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60份,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为226份。
1999年,按平均每个人拥有日报的数量算,挪威排第一,每千人583份。
美国是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根据E&P提供的数据,美国拥有日报1468种(2001年的数据),非日报7689种(2000年的数据)。
人口远多于美国的中国报纸数量应该相应多于美国。
美国的报业发达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因此目前两国还不具有可比性,但这至少说明2002年2137种报纸的数量远非中国报业规模的极限。
然而,目前中国城乡人口比例悬殊,人口总体教育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及全国经济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对报纸的需求必然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
目前总体状况是:就数量而言,乡村人口报纸拥有量极度稀少,而城市人口拥有量相对饱和;就质量而言,前几年报业成长主要都是规模扩张、数量膨胀,在质量方面提高很小,优秀报纸的种数远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因此,中国报业距离成熟尚需时日,还要允许有大量新产品进入市场。
1992—2002年,全国报纸广告11年来以平均约32%的增长率迅速发展(见下表)。
报纸广告的快速增长、占广告总市场超过20%的份额以及不断增长的占GDP的比重,说明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位置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报纸广告业必将随着总体广告市场的扩张而同步扩张。
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包括晚报、早报、时报、都市报)的广告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慧聪国际媒体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01年都市类报纸的广告刊登额达到205.92亿元,占全部报纸广告刊登额的66.18%,比2000年增长了15.72%,在各类报纸中增长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
2002年1—10月,综合都市报广告规模达到233.54亿元人民币,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40.08%,占据了68.20%的报纸广告市场份额(见下图)。
这些数据表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成为广告投放者最重要的广告媒体,都市报的广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报业的广告规模。
1.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___________。
(2分)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
C.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
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3.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
[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
[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
[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数量还大有增长空间。
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4] [3] [2] [1] B.[4] [2] [3]C.[3] [4] [1] [2] D.[3] [4] [2]4.从上表中可见1992年到2002年报纸广告收人不断增长。
根据文意,其原因是(1)______(2)______。
(2分)5.上面这幅图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这幅图的标题可以拟为_____________。
(3分)6.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4题。
(24分)我看舞蹈的美①舞之美,是人的美。
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
它努力挖掘人的灵秀之气,给人一种高级的美感。
我国第一个提倡使用模特儿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过: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现。
人体充分具有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内蕴不可思议的灵感,融合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极致而为个体,所以为美中之至美。
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她(他)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
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
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
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
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
在舞台上作为外形之物,无论是先天的人体,还是后来补充的服饰,在形、体、色、质上都有极美的苛求,真可谓“四美具,二难并”,从而汇成为一种更理想、更美的“形”。
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
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
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
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
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⑧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
这便要借助音乐。
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
乐声之于舞,如松涛上的清风,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树林间的香馨,如钱塘江面的大潮。
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
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
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
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
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
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连被一般人认为最刻板的自然科学,也有它的“工程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
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乐而自得的。
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
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
当我们在大剧场里落座,四厨灯光渐暗,乐声轻起,台上演员翩跹起舞时,我们便一下获得了一种共同的美。
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拔、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团美的魅力。
她早已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美神。
她翻起人们的回忆,惹动人们的情思,牵动整个美的世界。
这时平日里在你心中储存着的一切美好的形象,清风明月夜,风和日丽春,小桥流水,百鸟啭鸣,都会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泛起在你的脑海。
刹那间美的信息开始了奇妙的交流。
⑤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
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
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荡摇人的感情。
所以,老者现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
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
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
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
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
只有舞蹈是纯*人的外形与内蕴。
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7.作者认为,舞蹈的美“首先是—种自然的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2分)8.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
)形象地表明了 (2分)A.舞蹈与艺术的关系 B.舞蹈演员的人体与衣饰的关系C.舞姿与形象的关系 D.舞蹈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9.第②段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2分)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中的衣饰C.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石窟的飞天 D.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10.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
(3分)例句: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
当_________,那________,便是________,仿佛________。
11.第⑧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舞者的角度是指________,从观众的角度是指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