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临江仙》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临江仙》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临江仙》真题练习含答案[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答案:A解析: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

7.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

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

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

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极耐咀嚼,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

解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想象,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其次,从位置上看,这两句位于词的结尾,以景结情,将词人的留恋蕴含其中,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诗歌对译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这世间满眼都是闲愁,其中的乐事常常很稀少。

明年应该要为你作送别诗。

试着从今夜开始数来,相聚的时间还剩多少呢。

薄酒一杯想要邀人同饮,谁人能劝,深厚的情谊只有你能知晓。

东溪春天将近,想与你玩赏再归来。

(一起欣赏)垂柳倒映在江水中的影子,雪中凋谢的梅枝。

[2001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1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语文(全国卷)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戳穿力挽狂澜暖昧食不果腹B.震撼融汇贯通喧嚣响彻云霄C.深奥死不瞑目气慨雍容华贵D.凋蔽哗众取宠辍学愤世嫉俗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有摆设略嫌单调,建设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 .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2002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2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集会)会谈(多人商谈)必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儿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真题附答案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卷〕语文 第一卷 〔选择题 共 45 分〕一、〔18 分,每题 3 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一样的一组是[答案 B]23. 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答案 D]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屡次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争辩做出了奉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 2022 年前将每年增加 800 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照旧保存的拼搏精神。

A .莅临打算 不仅是/而且是 B .莅临规划 不是/而是 C .亲临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 .亲临 打算 不是/而是4.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答案 C]A. 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缘由之一是,违法者众多用分布广泛,而治理部门人手缺乏,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 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苦。

C.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假设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局部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 至无端地对自己进展心理熬煎。

D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保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 这些珍宝时,总是如.数.家.珍.。

5. 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答案 A]A. 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与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秀丽的文学刊物《贝壳》。

B. 参与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假设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 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藏,我国也必需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藏体系。

D. 这一唱歌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信任这是平均年龄仅 20 岁的作品。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阅读《平常的沈从文》(1)

[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阅读《平常的沈从文》(1)

[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阅读《平常的沈从文》(1)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无法亲身参与高考,但是我可以根据历年的试卷和答案“复盘”,向大家分享一下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其中包含了阅读理解、作文和翻译三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理解——《平常的沈从文》文章介绍了沈从文这位知名作家的平凡生活以及他在平凡生活中的品质和行为。

沈从文是一位渐渐被人们认识的作家,他在生活中总是秉着诚实、正义、感恩等价值观原则,在对待文学创作和个人生活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文章从他的诗歌、小说、手记等作品中,阐述了他对于生命和人生的信仰与追求。

同时,他对良心、责任、真实等几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表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文学价值。

这一篇阅读理解属于典型的文学阅读理解,题目也针对性地考查了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追求。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掌握作者的创作特点和世界观,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并在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精准的回答。

作文——《关于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进行思考,并对其不良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考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作文的内容:第一,对网络公共场所的定义。

网络公共场所是指通过互联网等在线平台构建的、供公众使用的网络空间,如社交媒体、博客、论坛、聊天室等。

第二,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主要包括言行规范、知识水平、信息真实性和社交责任四个方面。

考生应该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使用门槛、加强管理措施等等。

第三,网络公共场所的不良现象主要包括造谣诽谤、恶意攻击、暴力血腥、传播淫秽色情等。

考生需要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最后,考生还需要在作文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底蕴,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雅性。

翻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英文版》这一篇翻译文章是针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一国家性文件的翻译,考生需要将其翻译成英语。

三校生高考真题卷全国卷语文

三校生高考真题卷全国卷语文

三校生高考真题卷全国卷语文1、《红楼梦》人物“雅号”和人名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怡红公子(贾宝玉)潇湘妃子(林黛玉)B.菱洲(贾迎春)稻香老农(李纨)C.蘅芜君(妙玉)枕霞旧友(史湘云)(正确答案)D.蕉下客(贾探春)藕榭(贾惜春)2、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chì袅娜nuó(正确答案)B、惫懒bèi 两靥miànC、谬赞miù迤逦lìD、尴尬gān 暧昧nuǎn3、1《拿来主义》运用了先立后破的写作方法。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关联词选用:路一直是宽整的,()探出身子的时候,()指导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

[单选题] *只有才(正确答案)不仅还不但而且不管都5、“醴酪”的读音是“lǐluó”。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公司副总把珍藏多年的书借给你,你说:“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你的表达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与李白并称“李杜”的是杜牧。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望岳》的作者是()[单选题] *李白杜甫(正确答案)李贺李商隐9、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徘徊(huái)嗔怪(chēn)炽热(chì)拈轻怕重(niān)B.吞噬(shì)屏息(píng)狩猎(shòu)振聋发聩(kuì)(正确答案) C.恪守(kè)栈桥(zhàn)诓骗(kuāng)戛然而止(jiá)D.稽首(qǐ)荣膺(yīng)龟裂(jūn)吹毛求疵(cī)10、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外甥(shēn)窘迫(jiǒng)刮痧(shā)秩序(zhì)B、筹划(chóu)供给(gěi)家谱(pǔ)惦记(diàn)C、蛮横(hèng)拥挤不堪(kān)发愣(lèng)济南(jǐ)(正确答案)D、私塾(shú)廿三(niàn)丧事(sāng)撮土(chuō)11、1“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一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全国卷)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戳穿力挽狂澜暖昧食不果腹B.震撼融汇贯通喧嚣响彻云霄C.深奥死不瞑目气慨雍容华贵D.凋蔽哗众取宠辍学愤世嫉俗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有摆设略嫌单调,建设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 .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A .①③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B .元杂剧是一种歌舞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

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C .话剧《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是曹禺继《雷雨》之后的又一部优秀作品。

D .《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巴尔扎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项链》的作者莫泊桑,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 .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 .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 .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 .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

1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海 臧克家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着潮湿的衣角,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 .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 .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 生哲理。

二、(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艹甾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意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

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戮 亻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嗓..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 .齐人未附.。

附:归附。

C .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 .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乃纵反间..于燕。

B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 .而城中鼓噪..从之。

D .燕军扰乱..奔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 C . D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 .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B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C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部挖开,烧化死人D .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

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

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 .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

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 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 .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 .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

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铜奔马正名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壁却立。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要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

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

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厉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

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

《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

《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

但是《淮南子·亻叔真训》高诱柱:“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

”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

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

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