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泛若耶溪》全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原文、赏析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出自唐代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
原文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
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
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
《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创作背景:
译文
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随着一路看见的景色生发不已。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原文及赏析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原文及赏析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原文及赏析春泛若耶溪,一見菜與蒿。
鶴立斷横極,情人恃水箇。
水天無隔別,浪漫欲何稀?九折披雲井,三更灑白衣。
日晚風猶薫,林花似放時。
若非消息遲,予意未成追。
傷心三月色,對此更佳辞。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是唐代文学家綦毋潜的作品,描绘了春季泛舟若耶溪的景致以及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春日泛舟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先,诗人以若耶溪为背景,描述了一幅春日泛舟的美景。
若耶溪水清澈见底,菜和蒿杂草茂盛,波浪荡漾,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诗中的“鶴立斷横極”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只鹤站在船头,展翅欲飞的情景,增添了一丝动态感。
整篇诗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若耶溪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妙。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与亲友一起泛舟的愉悦。
诗人用“情人恃水箇”,意为亲朋好友们相互依靠水船而来,一起享受这美好时光。
水天之间没有任何分隔,波浪荡漾的图景,让人倍感浪漫和恬静。
这种情感的描绘,传递给读者一种友情和合作的态度,让人感受到团结和温暖。
此外,诗人还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有“日晚風猶薫,林花似放时”,春风轻柔,花朵如火如荼,使人陶醉其中。
然而,诗人却感叹“若非消息遲,予意未成追”,表达了诗人对事物发展的遗憾和不舍。
诗人用“傷心三月色”来形容内心的情感,对于美好事物的虚心追求,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结起来,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綦毋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日泛舟若耶溪的景致和内心的感受。
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递了他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从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愉悦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诗人的思考。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评析

《春泛若耶溪》(綦毋潜)评析原文:《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评析: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水澄如练,诸山倒映,美不胜收。
这首五古,是诗人归隐时所作。
春夜泛舟,即景生情,乃感人生茫茫,是其作意。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二句,透露出诗人对人世的厌倦,宁愿幽居独处,以放达为快。
这是诗的序联,表明他的人生已交给“幽意”来支配。
“随所偶”的“偶”,此处作“遇”解。
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此次春夜泛舟也是“茫”无目的,任其所之。
接着写泛舟的时间和经由路线,以及溪边景物。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晚”字是全诗的主线,诗题虽是春泛,而所咏却非白天。
夜晚泛舟,不知不觉便进入了春花满路的溪口,其清幽恬淡恍如桃源胜境。
泛舟前进,不觉物换星移,所以接着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际夜”即傍晚,本指薄暮、黄昏时分,这里引申为“夜晚”,是说从黄昏到夜晚。
点明泛舟时间已久,与首句“幽意无断绝”相呼应。
这时抬头遥望南天,不觉星斗只能“隔山”相望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写若耶溪上如画的夜景。
“潭烟”,指溪上所见如雾的水气。
“溶溶”,是状雾气朦胧的景象。
一个“飞”字,把水光、飘雾以及挥洒迷人的月色,写得灵动飞扬。
夜深,月沉于西,扁舟前行,所以会感到“月低”而“向后”,表现出一种恬静美。
对比敦煌歌辞《浣溪沙》中“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看山恰似走来迎。
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的描写,可见这首《春泛若耶溪》,也是现实的、活泼的。
末二句即景生情。
春溪月夜,花路荡孤舟,毕竟是一种扑朔迷离的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才是隐逸诗人的清醒认识。
人事茫茫,那么,只有做一个持竿的垂钓者,才不会为世俗所累。
“持竿叟”,表明诗人当时的心迹。
当然也未必纯然如此。
但他一时对尘嚣感到厌烦,而要追慕“幽意”的隐居生活,倒是顺理成章的事。
唐代-綦毋潜《春泛若耶溪》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綦毋潜《春泛若耶溪》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春泛若耶溪唐代-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翻译: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随着一路看见的景色生发不已。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星夜又转过西边的山岭,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世事何等地纷繁渺茫,不如做一名隐居的钓叟。
注释: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寰宇记》记载:“若耶溪在会稽县东二十八里。
”《水经注》记载:“若耶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麻潭下注若耶溪。
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幽意:寻幽的心意。
偶:遇。
刘熙《释名·释亲属》:“二人相对遇也。
”晚:一作“好”。
花路:一路鲜花。
际夜:至夜。
壑(hè):山谷。
南斗:星宿名称,夏季位于南方上空。
古以二十八宿与地理相应来划分区域,称分野,南斗与吴越相应。
潭烟:水潭上如烟的水汽夜雾。
烟,雾气。
溶溶:形容汽雾柔和迷离。
生事:世事。
弥漫:渺茫无尽。
持竿叟:持竿垂钓的老翁。
竿,指钓竿。
《春泛若耶溪》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泛若耶溪》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泛若耶溪》
作者: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原文注释】:
1、际夜:至夜。
2、潭烟:水气。
3、弥漫:渺茫。
【翻译译文】: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两岸。
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见了南斗明亮的闪光。
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
人间世事多么繁复多么茫然,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
开首两句则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
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
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
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
“幽意”的人生。
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出自唐代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赏析三四两句,就有引人入胜之妙。
人在和煦
的春风中登舟,驶进了香花夹岸的若耶溪,这种风送小舟,百花盛开,馥芳四溢的氛围,真使诗人陶醉而流连忘返。
随着小舟特循溪曲折前行,明月东升,碧波荡漾,诗人遥望天际,南斗灿然高挂。
这里既描写了船驶溪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也表现了诗人舟中眺望的情态,用笔简练,形象鲜明。
七八两句又是另一幅画面。
小舟不断前行,溪谷之中夜霭漫漫,飘浮不定。
诗人用一“飞”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雾霭浮动之状,而且也体现了小舟穿雾而行
中诗人的感受。
往后看,一轮明月已从林后渐渐西沉,越来越向后推移,用一“低”字,情景也很逼真。
面对这样清幽宁静的胜境,诗人愿远离法俗,垂
钓终老。
全诗以抒情起,抒情结,幽兴幽景,二者融合无迹。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水清如镜,照映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诗人。
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原文,翻译,赏析

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原文,翻译,赏析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1] 。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2]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3] 。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4] 。
译文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注释⑴若耶溪:在绍兴市东南,发源于离城区44里的若耶山(今称化山),沿途纳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鉴湖。
早年,上游流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是一处非常幽雅的旅游胜地。
⑵艅(yú)艎(huáng):舟名。
大船。
⑶泛泛:船行无阻。
⑷空:指天空。
⑸水:指若耶溪⑹阴霞:山北面的云霞。
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
⑺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这里指若耶山、云门山、何山、陶晏岭、日铸山等隐现的高山。
⑻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
⑼回流:船向上游行进时岸边倒流的水。
⑽噪:许多鸟或虫子乱叫。
⑾逾:同“愈”,更加。
⑿幽:宁静、幽静⒀归念:归隐的念头。
⒁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
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
赏析: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
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
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
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21首《春泛若耶溪》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21首一、原文《春泛若耶溪》唐代 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二、重点词汇解析1.幽意 (yōu yì):幽深的意境。
2.断绝 (duàn jué):中断。
3.此去 (cǐ qù):从此去。
4.随所偶 (suí suǒ ǒu):随着偶然的机会。
5.晚风 (wǎn fēng):傍晚的风。
6.行舟 (xíng zhōu):行进中的船。
7.花路 (huā lù):花丛中的小路。
8.溪口 (xī kǒu):溪流的入口。
9.际夜 (jì yè):夜幕降临。
10.转西壑 (zhuǎn xī hè):转向西边的山谷。
11.隔山 (gé shān):隔着山。
12.南斗 (nán dǒu):指南方的星宿。
13.潭烟 (tán yān):潭水上的烟雾。
14.溶溶 (róng róng):烟气弥漫的样子。
15.林月 (lín yuè):树林中的月亮。
16.低向后 (dī xiàng hòu):指月亮在船后渐渐低沉。
17.生事 (shēng shì):生活琐事。
18.弥漫 (mí màn):充满。
19.持竿叟 (chí gān sǒu):手持钓竿的老人。
三、现代文翻译(直译)幽深的意境没有中断,此行随意而行。
晚风吹拂着行进中的船,花丛中的小路通向溪口。
夜幕降临时转向西边的山谷,隔着山望向南方的星宿。
潭水上的烟雾弥漫,树林中的月亮在船后渐渐低沉。
生活琐事充满,愿成为手持钓竿的老人。
四、现代文翻译(意译)我怀着幽深的意境,随心而行。
晚风轻拂,推动着我的小船,沿着花丛中的小路,缓缓驶入溪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的意思: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
满了溪口的两岸。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解】
(1)若耶溪:《水经注》记载:“若耶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麻潭下注若耶溪。
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寰宇记》记载:“若耶溪在
会稽县东二十八里。
”
(2)际夜:至夜。
(3)南斗:星宿名称。
《越绝书》:“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
”张衡《周
天大象赋》:“眺北宫于玄武,洎南斗于牵牛。
”
(4)潭烟:水气。
(5)弥漫:渺茫。
【韵译】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两岸。
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见了南斗明亮的闪光。
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
人间世事多么繁复多么茫然,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
约开元
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着作郎,
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
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
《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
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
《唐诗三百首》。
简析: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诗人綦毋潜创作的五言古诗。
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流露轻松舒适之感。
开首两句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
因此,
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
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
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