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合集下载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目录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9)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7)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5)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31)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7)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2)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8)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5)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61)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70)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 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 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 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 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 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 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3)意识状态的评定(4)运动功能的评定(5)感觉功能的评定(6)言语功能的评定(7)吞咽功能的评定(8)认知功能的评定(9)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10)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11)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康复科常见疾病疗程规范目录

康复科常见疾病疗程规范目录

康复科常见疾病疗程规范目录
1. 骨折康复疗程
- 骨折康复的基本知识
- 骨折康复治疗的步骤
- 骨折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
2. 脑卒中康复疗程
- 脑卒中康复的基本知识
-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步骤
-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
3. 运动损伤康复疗程
- 运动损伤康复的基本知识
- 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的步骤
- 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
4. 脊柱畸形康复疗程
- 脊柱畸形康复的基本知识
- 脊柱畸形康复治疗的步骤
- 脊柱畸形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
5. 骨质疏松康复疗程
- 骨质疏松康复的基本知识
- 骨质疏松康复治疗的步骤
- 骨质疏松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
6. 肌肉萎缩康复疗程
- 肌肉萎缩康复的基本知识
- 肌肉萎缩康复治疗的步骤
- 肌肉萎缩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
7. 运动神经元疾病康复疗程
- 运动神经元疾病康复的基本知识
- 运动神经元疾病康复治疗的步骤
- 运动神经元疾病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
8. 骨关节疾病康复疗程
- 骨关节疾病康复的基本知识
- 骨关节疾病康复治疗的步骤
- 骨关节疾病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
以上是康复科常见疾病疗程规范目录,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管理康复患者并推动康复治疗的进展。

康复科常见疾病处理规定

康复科常见疾病处理规定

康复科常见疾病处理规定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康复科医生提供常见疾病的处理规定,以便他们能够独立做出决策并提供适当的治疗。

在制定处理策略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康复科的专长,避免涉及法律复杂性。

同时,我们必须遵守医疗伦理,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2. 常见疾病处理规定2.1. 骨折-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和程度。

- 处理:- 确保骨折部位固定,可以使用石膏绷带或外固定器等。

- 给予疼痛缓解药物,如非处方的酮酸类药物。

-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强化和关节活动。

2.2. 中风-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确定中风类型和部位。

- 处理:- 确保患者稳定,监测生命体征。

- 给予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 进行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包括语言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

2.3. 脊髓损伤-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确定脊髓损伤程度和部位。

- 处理:- 确保患者颈椎或腰椎稳定,避免进一步损伤。

- 给予高剂量的甲基泼尼松龙进行抗炎治疗。

- 进行脊髓功能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和膀胱控制的训练。

2.4. 关节炎-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和关节影像学检查确定关节炎类型和程度。

- 处理:- 给予非处方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

- 推荐适度的运动和体重控制,以减轻关节负担。

- 进行关节康复治疗,包括关节运动和肌肉强化。

结论本文档总结了康复科常见疾病的处理规定,包括骨折、中风、脊髓损伤和关节炎。

我们应该独立做出决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简单且无法律复杂性的处理策略。

同时,我们需要遵守医疗伦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康复科常见疾病诊疗流程指南最新

康复科常见疾病诊疗流程指南最新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指南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循证实践指南:脑卒中是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属于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研究显示,全球因脑卒中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增加了32.4%,而脑卒中后幸存人群中不同程度后遗症的发生率高达70%~80%。

老年失能全周期综合康复管理模式专家共识:该共识就失能老年人的康复评估与干预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展失能老人综合康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康复时机的最佳证据总结:本研究总结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康复时机的最佳证据,临床人员可根据最佳证据为患者实施干预,选择最佳时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并及时调整康复策略,以提高患者的适应性,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成人吸入性损伤肺康复管理最佳证据总结:本研究基于总结多个国家及地域成人吸入性损伤的肺康复管理证据,供医护人员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证据进行干预。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本共识的制定为VR
技术在感觉运动功能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指导,有助于促进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推广。

完整版)骨科现代康复流程

完整版)骨科现代康复流程

完整版)骨科现代康复流程骨科康复流程患者入院后,根据不同的手术情况,康复介入时间也有所不同。

例如,股骨干骨折需要2天,膝关节韧带损伤需要1天,而髌骨骨折需要1周。

在手术治疗稳定型踝关节骨折后,需要1周的康复时间。

人工关节置换只需要1天,而跟腱断裂、肱骨骨折、锁骨骨折和尺骨鹰嘴骨折则需要1周的康复时间。

手部骨折脱位需要4周,而股骨颈骨折只需要3天。

医生和护士长会对患者进行查房和护理查房,以确定康复治疗适应症和康复护理适应症。

康复科会诊后,共同评定并制定方案(初评)。

骨科护理康复指症包括疼痛、肿胀、伤口愈合不良、骨折愈合不良、肌力减弱、肌肉萎缩、软组织损伤、关节活动受限、肢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和周围神经损伤。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会发生变化,需要定期反馈并进行中评。

主管医生和护士长会调整康复治疗方案,直至达到最佳效果,然后患者出院结束临床治疗。

接下来可以进行门诊治疗、康复病房治疗、家庭治疗(指导方案)、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

骨科康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因骨骼、肌肉、肌腱、关节、韧带、关节软骨等运动系统损伤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骨科康复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预防并发症,减轻疼痛,增加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步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的骨科康复治疗技术包括运动治疗、理疗、康复工程、功能重建手术和康复护理与心理治疗。

适应症包括关节置换术后、骨折术后、关节脱位、截肢、手外伤、骨关节病、运动创伤、脊椎/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病和下腰痛等。

骨科疾病康复临床路径包括XXX的颈椎病、骨质疏松、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路径、XXX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临床路径和单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路径,以及科研组的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临床路径和腰椎退行性疾病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所有因骨骼、肌肉、肌腱、关节、韧带、关节软骨等运动系统病损而导致功能障碍的患者都可以接受骨科康复服务。

这些病损可能包括骨折、肌肉拉伤、肌腱炎症、关节炎、韧带断裂或关节软骨磨损等。

康复科常见十大疾病的康复常规

康复科常见十大疾病的康复常规

康复科常见十大疾病康复治疗规范目录一、脑梗塞的康复治疗规范 (1)二、脑出血的康复治疗规范 (2)三、颈椎病的康复治疗规范 (3)四、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治疗规范 (5)五、腰椎管狭窄的康复治疗规范 (6)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规范 (7)七、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规范 (9)八、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规范 (11)九、烧伤的康复治疗规范 (13)十、肩周炎的康复治疗规范 (15)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拜阿司匹林;脑保护营养药物,益气活血开窍止痛药物。

2、康复治疗(1)应尽快用主动性训练取代被动性训练。

(2)被动运动——自助/强迫(包括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低级水平的自主运动——随意运动——抗阻的随意运动是一种运动恢复规律。

(3)主动性康复是指利用患者尚存的功能(自己能完成75%的动作,他人帮助<25%),在不断训练提高难度后,患者自己仍能完成新难度的动作(新的75%)。

如此螺旋形向上的、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运动功能。

(4)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和程序根据软瘫期、痉挛期、后遗症期等不同时期选择适宜的方法。

(5)强化的康复程序康复治疗的效果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等特点。

1.良肢的位置:正确的体位有防痉挛、关节脱位、挛缩,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要经常给患者变换体位,主要要保持患者患肢在上,一般情况下,保持侧卧位,头部给予良好的支持,上颈段保持屈曲。

2.运动疗法:被动运动: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尤其是肩、手、髋、和踝关节为主,活动原则遵循由近端到远端,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在患者无痛的范围内尽量达到最大活动范围。

要注意动作要轻巧、缓和,逐个关节活动,保证所有关节全范围的活动。

3.主动运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健肢运动,主要依靠患侧自身的力量进行锻炼,包括床上翻身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等。

当患者可以扶拐站立或靠墙站立时,可以离床活动,可以开始进行室内外活动。

医院康复科工作制度流程

医院康复科工作制度流程

医院康复科工作制度流程一、康复科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康复科通常设有康复科主任(一级),康复医师、护士长、康复治疗师(理疗师、职能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康复护士、行政人员等。

二、康复科工作流程:1.患者接诊:当患者入院后,行政人员将患者信息录入患者信息系统,并将患者转交给康复医师进行接诊。

2.康复评估: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进行专业评估,并制定康复计划。

评估包括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言语能力等方面。

3.康复治疗:根据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理疗、功能训练、言语训练等。

治疗过程中,康复医师会定期查房,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和调整康复计划。

4.康复护理:康复护士负责协助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进行康复治疗,并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如饮食、卫生、康复器械的准备等。

5.康复团队会议:康复科定期召开康复团队会议,讨论患者的康复情况和进展,确定治疗方案的调整和改进。

6.康复知识培训:康复科定期组织康复知识培训,提升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

7.康复宣教:康复科会组织康复宣教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康复知识、康复技巧和康复方法,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和主动参与度。

8.康复记录和报告: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会对患者康复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治疗手段、疗程、治疗效果等,并定期编写康复报告,向主任汇报康复科的工作情况和患者的康复进展。

9.康复科绩效评估:康复科定期进行绩效评估,评价康复科的工作质量和治疗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10.康复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康复科鼓励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进行康复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康复科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是一个典型医院康复科的工作制度流程,通过严格的流程管理和科学的工作安排,能够确保康复科的工作有序进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治疗服务。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目录之答禄夫天创作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尺度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示(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含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更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含:(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惯例治疗:(1)体位摆放与处理(2)意识障碍处理(3)运动治疗(4)作业治疗(5)物理因子治疗(6)认知功能训练(7)言语治疗(8)吞咽治疗(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11)中医治疗(12)痉挛处理3.罕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的治疗(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3)压疮的治疗(4)异位骨化的治疗(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
流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1、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以康复专科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下达医嘱。

2、康复治疗师接到康复医师的医嘱治疗单后,及时到病房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

3、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评定,以了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歩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4、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伤需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5、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是判定治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6、随访,治疗师有时需要对回归家庭的病人进行回访。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患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釆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下雨是不同疾病的患者在得病后的不同时期应该釆取的治疗,总结如下:
一、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脑血管病人的评定内容。

1)运动功能的评定。

2)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3)肌张力的评定。

4)感知功能评定。

5)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6)步行能力的评定。

7)言语和吞咽功能评定。

8)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

2、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治疗。

1)早期良肢位的摆放。

2)体位转换。

3)肢体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4)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

3、恢复期的治疗。

病人开始床上运动训练。

1)双手交叉上举,翻身训练。

2)肢体随意运动易化训练。

3)上下肢各关节运动埪制训练。

4)分离运动训练。

5)搭桥训练。

6)坐起训练。

7)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

8)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9)步行训练。

10)步态训练。

11)上下楼梯训练。

12)肌力及耐力训练。

13)速度与协调训练。

4、后遗症期,主要是改善患者异常的运动模式提高代偿能力,增强身体的肌力与耐力训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二、脑外伤病人的康复活疗
1、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功能评定。

1)脑外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2)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3)感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4)行为障碍的评定。

5)言语障碍的评定。

6)运动障碍的评定。

7)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8)其它功能障碍的评定。

2、脑外伤急性期的治疗。

1)床上良胜位的摆放。

2)定时翻身与拍背。

3)指导体位排痰引流。

4)各关节被动活动。

5)牵拉易于缩短的肌群与软组织必要时利用矫形器固定关节于功能位。

6)尽早开始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的训练。

7)理疗了安府手针灸高压氧。

2、恢复期的治疗。

1)认知障碍的治疗,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筹。

2)运动障碍治疗:包括:失认症和失用症的训练。

3)行为障碍治疗。

4)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

3、后遗症期的治疗。

1)继续加强ADL的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2)矫形器与轮椅的训练。

3)继续维持或强化认知、言语等训练。

4)物理治疗因子与传统疗法等。

三、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脊髓损伤评定的主要内容:
1)运动和感觉平面的评定。

2)脊髓损伤程度的评定。

3)肌张力的评定。

4)肌力的评定。

5)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6)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2、急性期的运动治疗方法
1)保持正确的体位或功能位。

2)呼吸训练:吸气呼气肺活量的训练。

3)排痰训练等。

4)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5)主动运动与助力运动训练。

3、离床期的运动治疗方法。

1)体位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

2)减压动作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4)肌力增强训练,主要是增强残存的肌力。

5)功能性动作训练(包括:体位变换、坐起和躺下、坐位支撑、坐位支撑移动、坐位平衡等动作。

6)转移动作训练。

(包括:床椅转移、转椅到坐便器的转移。

4、后期的运动治疗方法。

1)车行杠内站立训练。

2)平行杠内基本动训练。

(包括骨盆向一侧倾斜训练,双脚离地时的骨盆控制训练等。

3)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4)持拐步行训练。

5)上、下阶梯训练。

6)肌力耐力增强训练。

(包括:残存肌力和损伤部位的肌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