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一、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特点稻瘟病的病原体是稻瘟病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稻瘟病菌科。
稻瘟病菌是一种寄生菌,主要侵染水稻植株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水稻叶片和穗部的病症。
2. 发病环境条件稻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和传播。
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80-90%时稻瘟病发病最为严重。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稻瘟病菌生长速度快,侵染力强,有利于病害迅速扩散和发展。
稻瘟病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和穗部,叶片上出现大片褐色或黄褐色的病斑,穗部出现病粒。
严重感染时,病叶枯黄、枯干,稔实率和产量大大降低。
二、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云南珠翠、江阴浑白等,具有较强的抗稻瘟病能力,可通过选种这些抗病品种来预防稻瘟病。
2.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预防稻瘟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其次要及时灭除水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病害的传播源。
另外要适当增加秧龄,使水稻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避开。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主要通过引入一些天敌或者施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溶链霉素、木霉素等微生物来对抗稻瘟病菌的生长。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稻瘟病防治农药有新草灵、福美双、琥甲锰锌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向喷洒方法来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规定来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
稻瘟病菌在水稻上侵染的机理主要包括感染、侵入、生长和繁殖四个过程。
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合理田间管理、抗病品种筛选和施用化学药剂三个方面。
稻瘟病菌感染水稻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稻瘟病菌分生孢子会在稻田中产生,经风雨等自然因素传播到水稻叶片上。
感染过程中,稻瘟病菌孢子利用胶质酸和降解酶对水稻表皮进行降解,进而附着在水稻叶片上。
稻瘟病菌的侵入过程主要通过产生侵入毛管和毒针等结构来进一步侵入水稻叶片内部。
在水稻叶片内部,稻瘟病菌在细胞间隙中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黑色斑点和长型病斑。
综合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方法是合理的田间管理。
包括合理的施肥、田间排水、整地和种植密度等措施。
合理施肥能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田间排水是控制稻瘟病菌传播的重要手段。
适时整地和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减轻水稻叶片间的湿度,降低稻瘟病菌的侵染。
选育抗病品种也是综合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可以通过抗病基因的引入或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来降低水稻叶片被稻瘟病菌侵染的可能性。
目前已经选育出了多个抗稻瘟病的品种,并且通过杂交选育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抗病品种的抗病性。
化学药剂的施用是综合防治稻瘟病的常用手段。
化学药剂主要通过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化学药剂有铜制剂、有机锡类药剂和三唑酮类药剂等。
化学药剂的施用需要根据病情和环境条件来决定,同时注意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
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

2 喷药 不 当 , 药 后降 雨 , 药 量 淋失 , . 4 或喷 导致 防效 降 低 , 菌 穗颈瘟可能会流行 , 病 根据预测情况及早发出预防警报 , 组织好预防
传播蔓延得不到控制 。
3综 合防治 稻瘟 病措施 . 稻瘟 病能 否爆发 流行 成灾 主 要取 决于病 原 菌数 量 ,品种 的抗 的 , 此品种 的抗性 和气 候条 件是 稻瘟病 爆 发流行 的 决定 因子 , 因 当
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
2发病 的原 因 .
2 单 一品种 的大面 积种植 ,引起水 稻稻瘟 病的 病原 菌是 兼性 2 小 时— —再 用 药 剂浸 种消 毒— — 再泡 种 ( 计 7 小 时 ) 催 . 1 4 共 2 ——
小种专化性寄生菌 , 不同的生理小种, 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 因 芽 。 此水稻品种抗性被分为两种类型: 一个是水平抗性品种 , 一个是垂 ( ) 5 q温汤浸种 5 4用 6C 分钟。用 1% 0 抗菌剂 10 倍液或 0 41 00 直抗性品种, 具有水平抗性品种对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均有抗病 8%42 0 0 抗菌剂 20 倍液、 7%甲基托布津( 00 或 0 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 性, 但抗性不强, 故在选育过程中因病症点状发病而被淘汰, 所以水 粉 剂 10 倍 液 浸种 2天 。 00 平抗性品种不易育成, 而具有垂直抗性品种只对—个或几个生理小
和萌 发和侵 入 。当气 温在 2一3 度 时 , O 0 田间湿 度在 9% 0 以上 , 稻株 到 2 度时 , 0 宜注意检查在村旁 、 树荫和粪底地等处生长旺盛浓绿 体 表保 持一 层水膜 6 8 — 小时 , 况下 , 病就 容 易发 生 , 的情 稻瘟 光照 稻株 和 易感 品 种稻 田 , 发现 病 株 , 如 或发 病 中心 , 天气 预报 连续 而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致病菌性病害,在水稻中非常常见。
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1. 病害发生时间早:稻瘟病一般在水稻拔节期或灌浆期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
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发病程度严重:稻瘟病病株叶片、茎秆都可能感染,其发病程度非常严重,一旦
发生大规模感染,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3. 症状明显:稻瘟病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灰褐色斑点,斑点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病害发展到后期,叶片、叶鞘、茎秆上出现泛白的霉层。
1. 种植抗病品种:在种植水稻时优先选择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如超优杂交稻等。
2. 机械防治:及时清理水稻田间的病叶和病株,防止菌株的传播。
3. 化学防治: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如三氯氧磷、硫酸锌等,进行病害的预防与
控制。
4. 病害防治措施结合:与基于微生物的生物技术防治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水稻
稻瘟病进行综合防控,更好地推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年来气象条件适宜是稻瘟病流行 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温度 、 湿 度、 降雨 、 雾露 、 光照等 对稻瘟病菌 的繁殖和稻株 的抗 病性都有
很大影响。当气温在 2 4 —2 8 ℃, 相对湿度在 9 0 %以上 , 稻株体表 有 6小时一 1 0小时水膜时 , 最易发病 。如分蘖期雨 日和雨次多 , 形成高湿 、 低温 、 寡照 的环境 , 可以降低 水稻抗病性 , 利 于叶瘟发 生; 在孕穗 、 抽穗 阶段 , 如遇低温 、 阴雨 或露水多 时 , 易造成 穗颈
( 一) 农 业 防 治 1 、 选用抗病 品种
茵引起的常发性水稻病害,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本文阐述 了 水稻稻瘟病害的症状、 发病条件、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农业机械 保养 维修 水稻稻瘟病是 由真菌引起 的水稻重要病害 , 只要条件适宜 ,
易流行成灾 。有效控制稻瘟病 的发生 , 对提高水稻产量 , 保障粮 食生 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稻瘟病发病条件 ( 一) 菌源 菌源是发病 的基础 , 稻瘟病 菌 以菌 丝体和分 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 ,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
一
应注 重品种 的合理 布局 , 实行 多资源
、
品种分布 ,水 田主产区提倡每户种植两个 以上 亲缘 关系较远 的 品种 ,以改变抗病 品种长期单一化和 同源 品种 多年连片种植 的 局面 。另外 , 品种还需定期轮换 , 以延长品种的使用年 限, 不应盲 目从外地 引种 。同时 , 密切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的消长动态 , 控制新小种的增殖 , 及时淘汰感病 品种 。 2 、 减少菌量 收割时 , 病草 、 病谷 应与健草 、 健 谷分 开堆 放, 不可 四处散落 。收割后尽早进行处理 , 病草要在春播前 处理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韩萍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8期水稻病害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这三类病害被称为水稻三大病害。
其中稻瘟病经常发生于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结合危害的时间、部位可分为苗瘟病、叶瘟病、节瘟病、穗颈瘟病和谷粒瘟病,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叶瘟、穗颈瘟。
1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1.1 气候条件影响发病之所以水稻经常发生病害,是因为受到了温度、湿度、光照、风等因素的影响。
病菌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而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等还需要适宜的湿度。
当气温在20~30 ℃,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 h 时,容易发生稻瘟病。
平均气温为24~28 ℃,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也易引发稻瘟病。
水稻作为一种喜温作物,抽穗后遇到20 ℃以下低温,可降低植株抗病力,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以某县为例,在水稻生长初期,由于一直处于干旱阶段,一直延续到8 月,导致无法顺利栽插水稻,于是大部分地区通过挖掘水源来保水稻苗,从而完成栽插。
6—8月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分粟、拔节、孕穗等工作,同时需要浇大量的水。
其中一部分田块以抽水的方式进行浇灌,但提供的水分仍无法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导致植株长势很差,植株的抗病能力越来越低,因田间比较湿润,引发了叶瘟病。
1.2 品种抗病性不同与杂交粕稻相比,某县的水稻生长情况不佳,因杂交粳稻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如果使用两系方法来育种粕稻的话,便可大大提高其抗病性。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也不同,所以,移种后往往在分粟、抽穗等时期会发生病变。
某县主要以两系种为主,使得水稻的抗病性大大降低。
数据分析发现,2016 年水稻品种发病严重的有很多,如湘两优396、新两优343、广两优香66、两优6326、新两优223和丰两优香1号等[1]。
1.3 水肥管理不当对于水稻的抗病性,除了与气候、品种有关外,还与水肥管理有关。
例如,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植株体内。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原侵染范围广、易扩散蔓延以及传播途径多。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耐病品种选育、科学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下将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侵染范围广: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的叶片上,并通过梭孢子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传播。
稻瘟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季节,稻瘟病往往容易大面积爆发,导致严重病害。
2. 易扩散蔓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梭孢子在水稻田间进行远距离的扩散传播,一旦发生病害,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水稻田间。
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稻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3. 传播途径多: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水以及农田管理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稻瘟病的防治难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综合防治措施1. 耐病品种选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减轻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目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科学田间管理:在日常的水稻田间管理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水稻的密植情况,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修剪水稻植株,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3. 化学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稻瘟病的水稻田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三唑酮等,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病原体引起的重要病害,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本文将重点阐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以及综合防治策略,帮助农民朋友更有效地防治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这种病菌以寄主水稻为基础生存,通过种子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方式,侵入水稻叶片、鞘片、穗轴、米粒等部位,引发病害。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病菌因素。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离不开病菌的存在和增殖。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的数量会增加,导致病害的爆发。
2、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影响很大。
例如,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容易促进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增加病害的发生率。
3、土壤因素。
水稻生长的土壤质量及其营养状况也会影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例如,土壤缺乏氮、磷等元素将导致水稻生长受到限制,从而降低水稻的抗病能力。
4、种植管理因素。
水稻的种植方式、用地方式、肥料管理等因素也会影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例如,连作、单作、化肥过量等都会增加病害的发生率。
1、合理的种植方式选择适宜的品种、适宜的秧苗,避免连作、单作,同时进行科学的肥料管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2、保证土壤健康保证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采用轮作的方式,避免种植过密,同时合理运用肥料,以加强土壤的肥力和抵抗力。
3、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按照需要进行适当的农药喷雾、肥料追施、生物制剂应用等,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损失。
4、定期检测和病害防治定期检测和病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可以及时发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状况,对病害进行预防和防治。
有效的病害防治可以通过选择优质、高效的化学药剂、生物药剂、防治方案等方式实现。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一方面取决于病菌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等因素,另一方面也与作物的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淹水时间要求在 1 周左右。⑤拔除白穗株。在白穗初现,大 量幼虫还在植株上部为害时连根拔除白穗株,既防止幼虫的 转株为害,又 可 减 少 虫 源。⑥ 齐 泥 割 稻 能 直 接 杀 死 部 分 幼
混用或与常规杀螟剂交替使用。③防枯心,用 25% 杀虫双 AS 3 ~ 3. 75 kg / hm2 ,防 白 穗 3. 75 ~ 4. 5 kg / hm2 ,对 水 750 kg / hm2 喷雾。施药期需保持 3 ~ 5 mm 田水 3 ~ 5 d。④40%
药,可预防大田枯心和枯鞘。稻田用药应有寸水,并保持 3 ~ 5 d。也可在始见枯鞘或枯心时喷雾,推荐用量 750 ml / hm2 , 对水 500 kg / hm2 喷雾。破口抽穗期,用 1 100 ml / hm2 ,对水 750 kg / hm2 喷雾。⑤始见枯梢时,可用 35% 龙丹 WP 1 500 g / hm2 ,对水 600 kg / hm2 喷雾。
农技服务,2013,30( 4) : 349,353
责任编辑 冯卫 责任校对 胡先祥
稻瘟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张莉
( 贵州省正安县农牧局植保站,贵州正安 563400)
摘要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grisea,M. grisea) 引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是水稻三大病害( 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纹枯病) 之一。 介绍了稻瘟病的病原,发病原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 稻瘟病; 病原; 发病原因; 症状;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111.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8421( 2013) 04 - 349 - 01
( 下转第 353 页)
30 卷 4 期
魏 杰 皖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防治技术
353
以直接除虫除卵,与玉米螟的防治关系更为密切。如第 1 代 玉米螟在棉花苗期为害,可结合间苗、定苗去掉有虫株; 第 2 代玉米螟低龄幼虫先在棉花嫩头、叶柄为害,然后才蛀茎,可 结合整枝、打顶去掉有虫叶柄、嫩尖和枝杈,并带出田外集中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 上接第 349 页) 节控制好群、个体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注意氮、磷、钾三 要素的配合以及有机肥与化肥的配施,同时适当施用草木 灰、钾肥等,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巧施肥,以利于
次药。一般在水稻破口前 35d 对感病品种开展防治,用 40% 稻瘟灵( 富士一号) 乳油 100 ml / hm2 ,或用 40% 克瘟散 EC 1 500 g / hm2 ,或 50% 异稻瘟净 EC 1 500 ~ 2 250 g / hm2 ,对水 750 kg / hm2 均匀喷雾,于齐穗期再补治 1 次。
不漏水为准。水池边留一进水口,池内放水 6 cm 深,并加入 1 000倍液,或 50% 辛硫磷 EC 800 ~ 1 000 倍液,或 50% 乙硫
100 g 左右的洗衣粉,拌匀。一般每 3 d 换水 1 次,并另加洗 磷 EC 1 000 倍液等。这些药液均按 10 ml / 株的用量灌注露
衣粉。如换水时间未到而池中水不足时,可随时添加。灯泡 雄期的玉米雄穗。②春玉米穗期将 50% 敌敌畏乳剂 800 倍
可达 80% 以上。③采用夏玉米间作绿豆,增加自然界赤眼蜂
4. 2 物理防治 ①黑光灯诱杀法。②高压诱虫汞灯,具体 等螟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控制螟害的发生。或大量饲养繁
方法是: 在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将 200 或 400W 的高压汞灯安 殖释放寄生蜂治螟。④利用玉米螟的性信息素诱杀雄虫或
装在村庄内较开阔的地方,灯距 150 m( 用 400 W 的灯泡则为 投放大量性信息素,使雄虫难以找到雌虫,雌雄无法交尾。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grisea,M. grisea) 引 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是水稻三大病害( 稻瘟病、白叶枯病及 纹枯病) 之一。稻瘟病是长期威胁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 一,也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该病为 通过气流 传 播 的 流 行 病,对 水 稻 生 产 威 胁 极 大,一 般 减 产 10% ~ 20% ,危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 有差别,局部田块绝收[2]。 1 病原
4. 3 生物防治 ①每年 4 月中旬至 5 月初越冬幼虫化蛹 的幼虫。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 上接第 348 页)
破口露穗 期 喷 洒 锐 劲 特,预 防 枯 心 和 白 穗,推 荐 用 量 600
蛹死亡,控虫效果十分明显。灌水深度保持在 10 mm 以上, ml / hm2 。为降低成本,保证防效,可将锐劲特与常用杀螟剂
挂在水池中央距水面 15 cm 处为宜。从越冬代成虫的羽化 液灌入小口瓶内,瓶口塞上带细塑料管的瓶塞。在玉米撒粉
初期至末期,每天 20: 30 开灯,翌日晨 04: 00 闭灯。由于诱蛾 基本结束,而幼虫尚集中在花丝上为害时,将药液滴几滴在
量通常很大,每天早晨都须将池中的蛾子捞出。
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即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
水稻中、后期健壮生长,抑制病菌的繁衍,提高水稻自身的抗 参考文献
病力。收获时分别堆放病田的病稻草、病谷,尽早进行处理, 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4. 2 化学防治 做好前期预测和田间调查,预防为主、看天 气情况施药,抓住关键时期,控制叶瘟,预防穗瘟。发生初期 要控制好 病 原 中 心,尽 早 施 药。发 生 叶 瘟 的 田 块 要 立 即 施 药,可用 40% 稻瘟灵( 富士一号) 乳油 2 250 ml / hm2 ,或 75% 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300 g / hm2 ,对水 750 kg / hm2 均匀喷雾。
5. 3 药剂防治 狠治一代秧田,挑治二代大田,重治三代卵 孵盛期与破口期相遇的单季晚稻和早栽双季晚稻。①55% 特杀螟 WP 宜在三化螟卵孵盛期或低龄幼虫期喷洒,用量为 600 g / hm2 ,对水 750 kg / hm2 喷雾。②水稻破口初期,用 5% 锐劲特 SC 300 ml / hm2 加 90% 晶体敌百虫 1 200 g / hm2 ,对水 750 kg / hm2 喷雾,7 d 后第 2 次用药。也可在卵孵高峰期和
稻瘟病病原无性态为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 = Pyricularia oryzae Cav. ],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真菌; 有性态为 Magnaporthegrisea( Hebert) Barrnov. ,属子囊菌亚门 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3]。分生孢子梗不分枝,规格为 ( 80 ~ 160) μm × ( 4 ~ 6) μm,菌丝具分隔和分枝,初期无色, 后变褐色。分生孢子无色,规格为( 14 ~ 40) μm × ( 6 ~ 14) μm,圆柱形至棍棒形,常有 1 ~ 3 个隔膜,基部有脚胞,多数分 生孢子萌发时从顶部或基部细胞萌发伸出芽管,芽管顶端产 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 2 发病原因 2. 1 品种 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单一水稻品种,导致品种 抗性降低是引起稻瘟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籼型品种较 粳型品种抗稻瘟病。同品种在秧苗 4 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 易感病,圆 秆 期 发 病 轻,同 一 器 官 或 组 织 在 组 织 幼 嫩 期 发 病重。 2. 2 气象因子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 素,高湿、寡照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当气温 20 ~ 30℃ ,田间湿度 90% 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 10 h 稻瘟病 易发生。 2. 3 病原菌基数及传播途径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存 在于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风雨传 播方式感染,萌发侵入寄主并蔓延扩展,最终形成中心病株。 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可以通过风雨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基 数越大发病越重。 2. 4 栽培管理措施 偏施过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 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易侵入,有利发病。密度过大 或长势过于繁茂的地块,长期深灌或冷水串灌的地块发病 重。忽视稻瘟病的危害或发现病害后喷药方法不当,致使病 菌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不好或增加了防治难度。
200 m) 。灯泡应装在防水灯头上,用铁丝固定好,灯下面修 4. 4 药剂防治 ①施药期应对玉米田逐块检查,把握住心
一直径 1. 2 m、高 12 cm 的圆形水池、砖结构和水泥结构均 叶末期,药液灌注雄穗。常用药剂有 25% 杀虫双 AS 500 倍
可; 亦可在灯下挖一同样大小的土坑,坑内铺塑料布,但均以 液,或 50% 敌敌畏 EC 800 倍液,或 90% 晶体敌百虫 800 ~
前,用白僵菌孢子粉对烧剩的寄主作物秸秆、根茬进行喷粉 封垛,用量为 100 g / m3 菌粉,垛面每平方米喷 1 个点,至垛面 可见“白烟”( 菌粉) 即可。②用 Bt 乳剂 225 g / hm2 同 52. 5 kg / hm2 细砂拌匀制成 GR,在玉米心叶中期施用,防治效果
处理,均可明显减轻玉米螟对棉花的为害。
稻瘟病是水稻特定的生育期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的病 害,一旦发病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病效果。因此,要坚持严控 用药适期,防重于治的原则。 4. 1 农业防治 4. 1. 1 选用抗( 耐) 病品种,忌用感病品种。栽培抗( 耐) 病 品种是稻瘟病防控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选择无病繁种 田的种子,防 止 病 原 菌 传 播 和 扩 散。农 技 推 广 部 门 要 根 据 《种子法》规定的程序要求,通过试验、示范,规范有序地为当 地适时推荐接替更新品种。 4. 1. 2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节水灌溉,适时搁田,调
虫,破坏幼虫的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
螟施净 EC,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同时具有胃毒、触杀、杀卵
5. 2 物理防治 利用频振灯诱集成虫应掌握在发蛾始盛期 开始开灯,诱杀成虫。
的效果。卵期到幼虫初龄期均可用药。秧田期可在拔秧前 3 ~ 5 d,用 1 500 ml / hm2 ,对水 450 kg / hm2 喷雾,施用超量送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