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1讲 信息时代的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4模块 世界史 第11讲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课件

第二次世界
一体化;苏联的经济改革;世界格
大 战 后 的 世 ·35;20卷Ⅱ·35;20卷 局变化冲击旧经济秩序;资本主义
Ⅲ·35;19卷Ⅲ·34;18
界政治
经济政策的演变;经济区域集团
卷Ⅰ·35
化;两极格局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
考向
考题
考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卷 Ⅰ·35 ; 20 卷 考 查 方 式 : 分 析 近 四 年 的 高
(3)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 的看法。 ②这一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不同文 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 存的命运共同体,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融合包容。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 担当意识。
地区 层面
2010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有效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 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新开
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的平台 发银行
(2)中国方案 ①内容 a.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 系。 b.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②实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③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2)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美国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 美国不但进行“冷战”, 也进行“热战”。 其中“热战” 包括 ①分占德国 ②朝鲜战争 A.①② C.①③ ③越南战争 B.②③ D.①④ ( )
④古巴导弹危机
第2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
“冷战”是指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冷战”
的重点在欧洲;热战就是战争,主要在亚洲进行,就是侵略战 争,故选 B 项。①④是冷战的表现,应排除所有含①④的选项。
第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复习建议 1. 近几年的高考大多是客观选择题, 且命题数量不断上升, 复习时应加以重视。从命题思想及考查能力上看,本专题的内 容与现实生活最接近,高考试题多以新情境材料切入,考查学 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和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页
返回导航
(2)朝鲜的分裂 ①原因: 日本投降后, 美苏军队以北纬 38度线 朝鲜,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②分裂: 1948 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 大韩 为界进驻
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古巴导弹危机 ①原因: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 始向 古巴 运送中程导弹。 ②结果:经过两国的谈判,苏联撤走导弹。
第2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评价历史问题
的能力。第(1)问注意凯南这段话的时间和内容。1946 年,他强 调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但又从让德国西部成为一个“缓冲器” 看出,他不主张武力冲突。因此,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先导。 第(2)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分析。第(3)问强调一手史料 比二手史料的价值更高。第(4)问实际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客观 积极作用,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第四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最终建立。
第11页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 原因
(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2)交通通讯:新2页
表现 (1)政治上: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 瓜分完毕, 亚非拉 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 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A.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发展最快
B.有助于德意志境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第16页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1850~1869 年德国铁路里程得到了 快速发展,交通便利推动了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故选 B 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9 世纪中后期,且材料中没有德国与其 他国家的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最快”的结论,排除 A 项;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与材料时间信息 不符,排除 C 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期,排除 D 项。
第13页
影响 (1)建立起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 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 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第14页
评价 (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 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 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 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 (3)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 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高考导航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 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第十一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广东最新考纲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势
考向瞭望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宗旨和 作用;关贸总协定的特点和作用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存在问题 3.中国在经济区域集团化中所面临的主要 问题和应对措施 4.对此分析世界主要区域集团化组织,认 识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5.结合“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中国入世,认识走 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十一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十一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013 高考导航
课程标准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
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十一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课程标准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 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

专题十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30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5颗星 27题考点31 新航路的开辟及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2颗星 27题考点3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颗星 26题考点37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 2颗星26题考点4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颗星1到4题考点48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颗星 5到12题考点49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3颗星 12题到24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来源】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考点47 难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
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 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B. 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C. 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D. 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2.【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点47 易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l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
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
材料表明A. 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B. 全球化是“寄生虫”出现的根源C.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D. 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3.【来源】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4月)模拟考点47 易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从美国国库中获得黄金比重最大的国家,恰恰是美国派出军队予以保护的国家,他们几乎要“吸干”山姆大叔。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课标内容]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学习要求]第一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三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第一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与能力理解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背景,识记《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
识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立和影响。
识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理解美国在二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中拥有的特殊地位。
过程与方法图表分析。
利用图表分析美国二战后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学生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以美国雄厚的经济为基础的。
问题探究。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美国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既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难点: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评价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有关知识,指出:各国在危机中实行的贸易特惠制、关税集团等利己主义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因此,战后如何重建一种稳定的世界经济体系,确保世界经济稳步发展,避免重蹈战争的覆辙,成为战后各国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实力大减,尤其是英国想保持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上篇 模块三信息时代的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

课时强化练(十一) 信息时代的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泉州质检)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美苏“冷战”的开始B .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C .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D .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光荣、出使”等体现盟友关系,1948年“铁幕、威胁”反映冷战对抗,故C 项正确;1943年的电影体现不了1947年开始的“冷战”,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电影公司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故B 项错误;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故D 项错误。
答案:C2.(2018·邢台质检)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
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
”他的目的是( )A .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B .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C .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D .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解析:从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故C 项正确。
答案:C3.(2018·佛山模拟)下图为1956年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讽刺“画皮”。
该漫画意在表明( )A .西方国家组建军事集团遏制苏联B .经济渗透是霸权政策的重要手段C .美元中心体系便于美国经济扩张D .美国推销价值观念试图控制西欧解析:由图片中美国为北大西洋军事盟约涂色,说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受美国控制,由美元符号“$”可知美国能控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对成员国的经济渗透,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且这与材料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美国并非通过推销价值观念来控制西欧,而是通过经济渗透进行控制,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等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
经 化趋势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
济 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
特 征
志着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 展,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
同时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科 技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 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 学、美术、音乐继续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国家对农业的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拖拉机等 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的措施使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 了流通领域,但赫鲁晓夫强调这一措施并不是“所有制 的倒退”,说明其改革并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B项 正确。 答案:B
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 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纠错练3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2019·济南模拟)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 行改组,把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 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 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 所有制”,并且强调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答案:D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 (1)美苏对抗特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之间的对抗,政治、经济、军事等“冷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 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③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 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1)原因: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国际地区分工与 合作的加强。
(2)表现 ①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加快;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 化方向发展。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诞生,第一个由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增强了国际竞争 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答案:D
点拨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 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整体上走向缓和,但局部 冲突增多。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两极格局被打破, 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 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另一方面,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 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二、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继续调整和经济全球
纠错练4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世界贸易自 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2019·广州模拟)自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美日贸易 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关贸总协定 对此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说明( )
A.美国挑起了各国的经济矛盾 B.关贸总协定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关贸总协定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D.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 益紧密。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 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 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 总协定。
(3)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 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 易的发展。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 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三、文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69年,互联网产生。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 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交往方式。
考向一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2)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 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 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崛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 力不断增强。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 局瓦解。
板块三 多极化、全球化的世界与独立探索 中崛起的中国
第11讲 信息时代的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 今世界(1945年至今)
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 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 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的整体发展
答案:B
2.(2017·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 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西方 国家的“冷战”政策对苏联的影响。由漫画中“斯大林 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及漫画名称《又是 斯大林格勒》,可知苏联在“冷战”期间的经济发展令 西方反苏势力惊讶,本质上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 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从漫画信 息可判断时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B、C三项时间 上与之不符,排除。
一、政治: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
制度冲突;西欧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3)影响 ①导致部分国家分裂和国际局势紧张,呈现全面 “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状态,加剧了世界局 势动荡。 ②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 世界大战的爆发。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是基础。1967年,欧洲 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 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 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
5.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 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化趋势
1.苏联的经济改革
(1)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概况 过程
内容
评价
农业上提高农产品收购价 赫鲁 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 晓夫 主权,提倡种植玉米;工 改革 业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承
认物质利益
一定程度上冲 击了苏联模 式,但没有从 根本上突破
扩大企业自主权,用 勃列日涅夫
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改革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 体……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可知,马歇尔计划 有利于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B、C两 项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导战后世界政治 格局的是美、苏两国,故D项错误。
答案:A 点拨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 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 计划,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3)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 一轮扩张。 (4)评价 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 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 利的地位。
1.(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 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 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 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 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 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 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 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力制衡 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 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 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 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 背的,排除D项。
解析: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破坏稳定的新因 素出现,如大国强权、恐怖主义等,这些因素对世界和 平构成威胁,导致军事冲突升级的现象出现,故D项正 确;冷战结束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故 A项错误;冷战结束后,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和安理会 的作用增强,客观上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故 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 特 政 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的发展 征 治 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 纪9
区域集团化、经济体系化和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美国与日本、西欧之间发生贸 易纠纷时,关贸总协定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说明关 贸总协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B项错误。 A、D两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C 点拨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 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化。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 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 主义国家主导了世界贸易,利用它向外扩张经济,对不 发达国家产生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