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

合集下载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工程名称及任务。

2.测区概况简述。

3.已有资料的来源及分析、利用论证。

4.坐标系统的选择及处理方法的论证,起始数据的配置和处理。

5.水平控制网布设方案阐述,其中包括:(1)首级网的等级和布网方式,以及本次控制网在精度和密度方面对日后布设加密网的保证。

(2)控制网(点)精度估算的简要过程及结果。

(3)从经济上、技术上、精度上对两个以上布网方案进行对比论证,从中确定一个最优方案。

(4)填写精度统计表。

6.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

内容主要包括:(1)工程执行的规范及施测细则。

(2)觇标及标石图并注明规格,材料及埋设方法(绘出示意图)。

(3)仪器的选择及检验项目要求。

(4)观测方法及各项限差(参阅规范或教材,不能杜撰)。

(5)概算内容和平差方法。

7.工作量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表(自行估计)。

8.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名称、型号和标称精度)、材料及经费预算。

9.工程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清单。

目录一.测区情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1.2地理状况二.作业依据三.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3.1平面控制资料3.2高程控制资料3.3其他资料四.平面控制测量4.1E级GPS测量4.2三级导线测量五.高程控制测量5.1四等水准测量5.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六.一级导线、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平差计算6.1观测数据的检查6.2平差计算七.提交成果资料7.1技术总结7.2控制点成果表的制作7.3控制网图的制作要求八.图根控制测量8.1图根导线8.2图根高程测量8.3平差计算8.4提交资料九.附图、附表、附件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通过对长沙县水渡河及其周边地区实现控制测量,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一.测区情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东经113°,北纬28°向涉及周围13km左右。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14km2。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

GPS静态控制测量实施指南一、综述GPS网建立过程分3个阶段:设计准备、施工作业、数据处理1. 设计准备该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测绘资料收集、选点埋石、仪器检测。

1.1 项目规划①位置及范围:测区的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及控制网的控制面积②用途及精度等级:控制网的具体用途、所要求达到的精度或等级。

(各级GPS网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C级网用途:三等大地控制网、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D级网用途:四等大地控制网;E级网用途: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建筑施工精度GPS测量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的精度用下面公式表示:a = y/a1 + (Ad)1。

为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mm, a为固定误差,单位mm , b为比例误差系数,单位1 X 10-6, d为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km。

城市GPS测量精度指标:(本工程选用四等)8-4200(*1mmniwGPS高程拟合板块:D E级网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联测,GPS点需要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与水准点重合,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0个。

各级GPS空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个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为GPS g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他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

③点位分布及数量:控制网点的分布、数量及密度要求。

④成果形式及内容:需要提交成果的内容,提交成果所采用的坐标参照系,提交高程成果所属的高程系统⑤时限要求:提交成果时间期限。

宣恩县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D级GPS控制网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宣恩县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D级GPS控制网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2.3.1 已知控制点概况 ------------------------------------------------------------------------------- 4 2.3.2 检核已知 C 级以上 GPS 控制网起算点的精度 ---------------------------------------- 5
4.1 D 级 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 7 4.1.1 GPS 网点的布设 ------------------------------------------------------------------------------- 7 4.1.2 作业仪器类型、精度以及检验和使用情况 --------------------------------------------- 8 4.1.3 GPS 点的选点与埋石------------------------------------------------------------------------- 8 4.1.4 GPS 点的观测方法 ---------------------------------------------------------------------------- 9 4.1.5 GPS 网外业观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0
~1~
宣恩县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 D 级 GPS 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
2 测区概况
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宣恩县辖 3 个镇(珠山镇、沙道沟镇和椒园镇)、6 个乡(长潭河侗族乡、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12)。

控制测量设计书一、概述本次控制测量任务是为了满足某市城市测量项目的需求,目的是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为后续的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数据。

本设计书详细阐述了控制测量的方案、方法、技术要求和实施计划。

二、任务与目标1.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覆盖整个市区及周边区域。

2.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密度,以满足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需求。

3.确定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4.制定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设备准备和数据处理等。

三、测量方案1.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全市的平面控制网。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每隔200米设置一个控制点,对于重点区域和建筑物密集区应适当增加控制点密度。

2.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全市的高程控制网。

水准点应选在稳固可靠的地方,避免被破坏或移动。

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应适当增加水准点密度。

3.测量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测量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数据处理完成后,应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四、技术要求1.GPS测量技术要求: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进行测量,观测时段长度不小于1小时,观测时选择无遮挡物的开阔地方,以保证卫星信号接收质量。

数据处理时应进行基线解算和平差计算,并检查点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2.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时选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时间段。

对于不同等级的水准路线,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观测和计算,保证高程控制的精度和质量。

3.数据处理技术要求: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数据处理时应考虑各种误差的影响,并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五、实施计划1.准备阶段:制定控制测量方案,准备测量设备和技术资料。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D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班级:姓名:学号:一、任务概述由于校园改造,校园实习场原有控制点被破坏,为了保障测绘实践教学,需要重新建立校园控制网。

校园首级平面控制拟布设D级GPS控制网,首级高程控制拟布设二等水准网。

二、测区状况测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

校区经过长期建设,故行道树高大,像篮球场北侧道路。

高大的树木在很大程度上给GPS测量工作带来了不便。

校园周边现有北京市C级GPS控制点4个,分别为:西直门桥、紫竹桥西、公主坟、复兴门桥。

三、级别和精度要求D级GPS网相邻点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列公式表示,并按下表规定执行。

级别固定误差比例误差系数D ≤10≤10δ=22(dab*)式中:δ—GPS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a—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d—GPS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

四、布设原则1.GP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2.GPS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3.GPS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

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4.GPS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5.为了便于GPS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6.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P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米。

五、埋石、仪器、选点1.埋石平面控制点按照《工程测量规范》标石规格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可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埋石深度不小于0.6m,采用预制标石时,埋设时底部须铺设0.2m水泥,以防止标石沉降。

D级控制网——精选推荐

D级控制网——精选推荐

D级控制⽹我院顺利完成D级GPS控制⽹的布设更新⽇期:2009-2-18为满⾜漳州市城镇地籍调查1:500地形图数字化测图⼯程的需求,我院经过⼀个多⽉的努⼒,在原有C级GPS控制⽹的基础上,在市区35平⽅公⾥范围内布设了由32个点组成的D级GPS控制⽹。

该点位采取⽔泥桩明标埋设和不锈钢⾦属灌标两种⽅式布设,平均点位间距约2公⾥。

外业观测采⽤GPS静态观测⽅法,按点边混连⽅式观测,共获取基线195条。

同时为满⾜⾼程精度,按四等⽔准要求共观测⽔准线路长14公⾥。

经过严格的检查、测算,最终成果各项指标均优于规范要求,完全满⾜地籍测图⾸级控制的需求,也为今后市区控制⽹改造和信息化测绘⼯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GPS控制⽹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项⽬概述本次实习的⽬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熟练⼤⽐例尺1:500地形图的测绘,提⾼操作绘图软件的能⼒,从⽽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理论⽔平与外业操作能⼒。

⼆、测量依据1、GPS静态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城市测量规范》(CJJ 8-85)2、数字测图《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本技术设计书三、测区概况(⼀)、测区范围1、GPS静态测量测区为桂林市七星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漓江东畔,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

南起于漓江路,北⽌于环城北⼆路,西起于⼩东江,东⽌于普陀路;2、数字测图:测区为桂林理⼯⼤学整个屏风校区。

D级GPS控制测量专业技术总结

D级GPS控制测量专业技术总结

D级GPS控制测量专业技术总结编写单位:编写者:年月日审核意见:审核者:年月日桂林市七星区GPS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一、测区概况七星区位于桂林市的东南部,北至迭彩区,南至 穿山公园,西至象山区,东至桂林环城公路。

测区内平均高程为海拔150米。

测区房屋较多,通视不是很好。

但测区平坦,交通便利,便利了测绘工作的开展。

测区控制范围大致位于东经110°17' 49" - 110°19' 57",北纬25°15' 50" - 25°18' 00" 之间。

二、作业依据和已有测绘资料1、《GPS 与数字化测图实习指导书》2、本次实习《技术设计书》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4.国家测绘局颁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CH2001-92)。

城市各级GPS 控制网平均边长 表1(单位:km )等级 C D E 一级 二级 平均距离 10~15 5~10 2~51 〈1城市各级GPS 控制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表2等级 固定误差a比例误差b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 10 5 1/120000D 10 10 1/80000E 10 20 1/45000 一级 10 20 1/20000 二级 15201/10000表3:级别相邻点基线分量中误差 相邻点间平均距离 /km 水平分量 /mm 垂直分量 /mmB5 10 50 C 10 20 20 D 20 40 5 E20 40 3三、坐标系的选择中央子午线精度为111°,测区投影分带为6°带的第19带,3°带的第38带。

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平面坐标系统选用WGS-84坐标系,高程采用85黄海国家高程基准。

横轴加常数500000m。

GPS的约束平差选择桂林本地的自建坐标系统和无大地水准模型的椭球,卫星星历采用广播星历。

控制网计划书

控制网计划书

南昌地铁2号线4标工程控制网复测计划书一、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79-20065、经批准的《南昌市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案》简称《技术方案》6、南昌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控制网复测(第一次)成果表》2013年12月二、平面GPS、二等水准加密方法与精度要求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规定和本项目实际情况,加密控制网采用GPS观测方法时,精度按D级网技术要求施测。

为确保线路衔接的平顺性,加密点必须联测其相邻的GPS平面控制点。

平面加密控制网的施测精度控制按:加密GPS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100000,基线边方向中误差不大于1。

7″的要求进行。

加密GPS测量精度指标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D级≤1。

7″1/1000002。

1具体精度控制标准GPS加密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GPS接收机测量获取的基线必须满足下表规定的精度指标见表2。

1-1.GPS基线精度指标表2.1—1a—接收机固定误差(mm);b-接收机比例误差系数.导线控制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2的规定。

2.2 二等水准施测技术要求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见表6。

3-3.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表2。

2—1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单站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2。

2-2:二等水准单站观测技术要求表2。

2-2水准测量计算小数取位规定见表2。

2-3:四等水准测量计算小数点取位规定表2。

2—3三、平面控制网复测实施计划3.1 GPS复测组网实施为保证线路上所有控制点成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尽量保证点位精度的均匀性,平面控制网复测采用3台GPS接收机同时作业的观测模式,以此提高GPS观测网形的图形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D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班级:姓名:学号:一、任务概述由于校园改造,校园实习场原有控制点被破坏,为了保障测绘实践教学,需要重新建立校园控制网。

校园首级平面控制拟布设D 级GPS 控制网,首级高程控制拟布设二等水准网。

二、测区状况测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

校区经过长期建设,故行道树高大,像篮球场北侧道路。

高大的树木在很大程度上给GPS 测量工作带来了不便。

校园周边现有北京市C 级GPS 控制点4个,分别为:西直门桥、紫竹桥西、公主坟、复兴门桥。

三、级别和精度要求δ=22)*(d b a式中:δ—GPS 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a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

b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

d —GPS 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 )。

四、布设原则1.GPS 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2.GPS 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3.GPS 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

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 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4.GPS 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5.为了便于GPS 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 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6.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P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米。

五、埋石、仪器、选点1.埋石平面控制点按照《工程测量规范》标石规格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可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埋石深度不小于0.6m,采用预制标石时,埋设时底部须铺设0.2m水泥,以防止标石沉降。

标石面应露出地面在1cm左右,导线点标石上宽度不小于15cm×15cm,下宽度不小于30cm×30cm。

导线点位应易于保存、寻找,便于测角、测距;并且应按照导线点位选择的特殊要求(见《工程测量规范》)选埋。

如图2.仪器本次D级GPS控制网用的是Trimble R8 GPS四台,对讲机四台。

二等水准网使用Leika Dna03。

3.选点选择北京市C级GPS控制点:紫竹桥西,西直门桥,为已知点进行联测。

六、观测方案1.观测计划先选择已知点紫竹桥西,西直门桥和自选点G001,G002,进行观测。

再把俩个已知点搬到G003,G004进行联测。

再把G001,G002,搬到G005,G006,进行联测。

最后把G003,G004,搬到G007,G008,进行观测。

观测次数:4次保持每站同步观测时间45分钟。

2.测前准备工作组长进行任务分配,按接收机操作手册进行进行调节预热。

安置天线要求a用三脚架安置天线时,其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B级不应在高标上安置天线;b.需在觇标的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应先卸去觇标顶部,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然后以投影点安置天线。

投影点示误三角形的最大边或示误四边形的长对角线不得大于5㎜,投影方法见GB/T 17942;c.GPS点上建有寻常标时,应在安置天线前放倒觇标或采取其他措施;d.B级及以上各级GPS测量,其定向标志线应指向正北,估计当地磁偏角修正后,其定向误差应不大于±5°,对于定向标志不明显的接收机天线,可预先设置标记,每次按此标记安置仪器.e.天线集成体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居中,没有圆水准气泡的天线,可调整天线基座脚螺旋,使在天线互为120°方向上量取的天线高互差小于5㎜。

3.观测作业要求a.观测组应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

b.经检查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等各项连接无误,方可开机。

c.开机后经检验有关指示灯与仪表显示正常后,方可进行自测试并输入测站、观测单元和时段等控制信息。

d.接收机启动前与作业过程中,应随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的记录项目,测量手簿格式、记录内容。

e.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使用专用功能键和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卫星健康状况、各通道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和电源情况等,如发现异常情况或未预料到的情况,应记录在测量手簿的备注栏内,并及时报告作业调度者。

f.每时段观测开始及结束前各记录一次观测卫星号、天气状况、实时定位经纬度和大地高、PDOP值等。

一次在时段开始时,一次在时段结束时。

时段长度超过2 h,应每当UTC整点时增加观测记录上述内容一次,夜间放宽到4 h。

g.每时段观测前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其测量方法及要求见附录D。

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 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人测量手簿记事栏。

h.除特殊情况外,不宜进行偏心观测。

若实施偏心观测时,应测定归心元素,其方法可参考附录E或GB/T l7942。

i.观测员要细心操作,观测期间防止接收设备震动,更不得移动,要防止人员和其他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

j.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50 m以内使用电台,10 m以内使用对讲机。

k.天气太冷时,接收机应适当保暖;天气很热时,接收机应避免阳光直接照晒,确保接收机正常工作。

l.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应进行以下操作:1.接收机重新启动;2.进行自测试;3.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4.改变数据采样间隔;5.改变天线位置;6.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m.经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均已全面完成,并符合要求,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方可迁站。

4.外业成果记录 GPS外业观测手薄七、数据处理1.外业数据质量检核①重复基线边较差的检验同一条GPS 基线边若观测了多个时段,可得多次基线边的观测结果,同一条基线边任意两个时段结果的互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 ②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的检验 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获得的基线解,由其同步时段若干基线组成的同步多边形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满足:Wx<=53δ Wy<=53δWz<=53δ式中n 为多边形的边数,σ为GPS 网相应级别规定的观测精度。

③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的检验由若干条独立基线边构成的异步闭合环,其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Wx<=3n δ Wy<=3n δ Wz<=3n δ式中n 为多边形的边数,σ为GPS 网相应级别规定的观测精度。

异步环多边形闭合差的大小,是基线向量质量检核的主要指标。

如果闭合差超限,应及时分析原因,对其中部分成果进行重测。

基线处理采用标准参数解算,采用其它技术参数解算的基线以文本文件说明。

④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式中: σ —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 mm ),a —固定误差10mm ,b —比例误差系数20ppm ,d —相邻点间距离(km )2.基线解算基线数据按同步时段为单位进行,按多基线解时,每个时段需提供一组独立基线向量及其完全的方差——协方差阵;按单基线解时,须提供每条基线分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

可以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

3.控制网平差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 WGS-84 系三维坐标为起算依据,进行 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

平差结果须提供各点在 WGS-84 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及其改正数和其精度信息。

无约束平差中,各基线分量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 V △x ≤ 3σ;V △y ≤ 3σ;V △z ≤ 3σ 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约束平差利用无约束平差后的可靠观测量,在 1980 西安坐标系和市城市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

平差中,对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以加权约束。

平差结果应输出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应满足: dV ⊿x ≤2σ dV⊿y ≤2σ dV⊿z ≤2σ 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3)精度指标 D 级 GPS 控制网平差后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D级 GPS 网最弱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45000。

八、提交成果需要提交的成果:1. 水准观测记录、平差计算手簿;2.水平角外业观测记录、平差计算手簿;3.D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2.GPS控制点的点之记;3.GPS控制网展点图及通视图;4.GPS野外观测原始数据及平差计算资料;5.GPS野外测量作业调度表,;6.GPS外业观测记录手簿,;7.GPS-D级控制点成果表;8.D级GPS控制网技术总结报告和成果检查报告;9.接收设备、气象及其它仪器的检验资料;10. 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野外检核计算资料11. 测区技术总结报告;12. 测区检查报告;13. 仪器检定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