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合集下载

铁路四等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铁路四等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新建铁路连盐(淮)线徐圩港区支线工程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方案中铁第X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2月北京新建铁路连盐(淮)线徐圩港区支线工程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方案院长总工程师中铁第X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文件编制单位:中铁第X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编写:XXX复核:XXX审核:XXX审定:XXX徐圩港区支线精密工程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方案目录一、概述 (1)(一)设计依据 (1)(二)设计范围及设计内容 (1)(三)线路概况及线下工程概况 (1)1、线路概况 (1)2、线下工程概况 (2)二、既有控制测量资料情况分析 (2)(一)既有勘测设计阶段控制测量工作简介 (2)(二)既有控制测量成果的评价和利用 (2)三、精密工程控制测量方案 (2)(一)测量技术依据 (2)(二)坐标与高程系统的选择 (3)1、坐标系统 (3)2、高程系统 (3)(三)控制网的布设 (3)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3)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4)(四)标石埋设 (5)1、平面控制点(CPI、CPII)及水准点标志 (5)2、平面控制点(CPI、CPII)及水准点埋设标准 (6)3、点之记绘制要求 (9)(五)基础平面控制网(CPI)施测与数据处理 (10)1、CPI级GPS网施测 (10)2、CPI级GPS网数据处理 (11)(六)平面控制网(CPII)的施测与数据处理 (12)1、采用GPS观测CPII级控制点 (12)2、采用导线观测CPII级控制点 (12)(七)高程控制网的施测与数据处理 (13)1、高程控制网施测 (13)2、高程控制网数据处理 (14)(八)精测网控制点数预计 (14)1、精测网控制点点数预计 (14)(九)控制网维护与复测 (15)1、平面控制网的维护周期 (15)2、高程控制网的维护周期 (15)3、不定期复测 (15)(十)精测网实施计划工期 (15)(十一)建议 (16)徐圩港区支线精密工程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方案一、概述(一)设计依据上海铁路局徐州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徐圩港区支线工程控制测量任务。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工程名称及任务。

2.测区概况简述。

3.已有资料的来源及分析、利用论证。

4.坐标系统的选择及处理方法的论证,起始数据的配置和处理。

5.水平控制网布设方案阐述,其中包括:(1)首级网的等级和布网方式,以及本次控制网在精度和密度方面对日后布设加密网的保证。

(2)控制网(点)精度估算的简要过程及结果。

(3)从经济上、技术上、精度上对两个以上布网方案进行对比论证,从中确定一个最优方案。

(4)填写精度统计表。

6.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

内容主要包括:(1)工程执行的规范及施测细则。

(2)觇标及标石图并注明规格,材料及埋设方法(绘出示意图)。

(3)仪器的选择及检验项目要求。

(4)观测方法及各项限差(参阅规范或教材,不能杜撰)。

(5)概算内容和平差方法。

7.工作量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表(自行估计)。

8.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名称、型号和标称精度)、材料及经费预算。

9.工程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清单。

目录一.测区情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1.2地理状况二.作业依据三.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3.1平面控制资料3.2高程控制资料3.3其他资料四.平面控制测量4.1E级GPS测量4.2三级导线测量五.高程控制测量5.1四等水准测量5.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六.一级导线、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平差计算6.1观测数据的检查6.2平差计算七.提交成果资料7.1技术总结7.2控制点成果表的制作7.3控制网图的制作要求八.图根控制测量8.1图根导线8.2图根高程测量8.3平差计算8.4提交资料九.附图、附表、附件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通过对长沙县水渡河及其周边地区实现控制测量,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一.测区情况1.1测区位置及面积东经113°,北纬28°向涉及周围13km左右。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14km2。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

GPS静态控制测量实施指南一、综述GPS网建立过程分3个阶段:设计准备、施工作业、数据处理1. 设计准备该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测绘资料收集、选点埋石、仪器检测。

1.1 项目规划①位置及范围:测区的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及控制网的控制面积②用途及精度等级:控制网的具体用途、所要求达到的精度或等级。

(各级GPS网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C级网用途:三等大地控制网、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D级网用途:四等大地控制网;E级网用途: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建筑施工精度GPS测量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的精度用下面公式表示:a = y/a1 + (Ad)1。

为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mm, a为固定误差,单位mm , b为比例误差系数,单位1 X 10-6, d为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km。

城市GPS测量精度指标:(本工程选用四等)8-4200(*1mmniwGPS高程拟合板块:D E级网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联测,GPS点需要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与水准点重合,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0个。

各级GPS空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个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为GPS g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他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

③点位分布及数量:控制网点的分布、数量及密度要求。

④成果形式及内容:需要提交成果的内容,提交成果所采用的坐标参照系,提交高程成果所属的高程系统⑤时限要求:提交成果时间期限。

宣恩县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D级GPS控制网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宣恩县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D级GPS控制网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2.3.1 已知控制点概况 ------------------------------------------------------------------------------- 4 2.3.2 检核已知 C 级以上 GPS 控制网起算点的精度 ---------------------------------------- 5
4.1 D 级 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 7 4.1.1 GPS 网点的布设 ------------------------------------------------------------------------------- 7 4.1.2 作业仪器类型、精度以及检验和使用情况 --------------------------------------------- 8 4.1.3 GPS 点的选点与埋石------------------------------------------------------------------------- 8 4.1.4 GPS 点的观测方法 ---------------------------------------------------------------------------- 9 4.1.5 GPS 网外业观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0
~1~
宣恩县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 D 级 GPS 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
2 测区概况
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宣恩县辖 3 个镇(珠山镇、沙道沟镇和椒园镇)、6 个乡(长潭河侗族乡、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

控制测量设计书(12)。

控制测量设计书一、概述本次控制测量任务是为了满足某市城市测量项目的需求,目的是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为后续的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数据。

本设计书详细阐述了控制测量的方案、方法、技术要求和实施计划。

二、任务与目标1.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覆盖整个市区及周边区域。

2.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密度,以满足详细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需求。

3.确定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保证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4.制定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设备准备和数据处理等。

三、测量方案1.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全市的平面控制网。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每隔200米设置一个控制点,对于重点区域和建筑物密集区应适当增加控制点密度。

2.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全市的高程控制网。

水准点应选在稳固可靠的地方,避免被破坏或移动。

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应适当增加水准点密度。

3.测量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测量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数据处理完成后,应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四、技术要求1.GPS测量技术要求: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进行测量,观测时段长度不小于1小时,观测时选择无遮挡物的开阔地方,以保证卫星信号接收质量。

数据处理时应进行基线解算和平差计算,并检查点位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2.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时选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时间段。

对于不同等级的水准路线,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观测和计算,保证高程控制的精度和质量。

3.数据处理技术要求: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数据处理时应考虑各种误差的影响,并进行精度评估和成果质量检查,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五、实施计划1.准备阶段:制定控制测量方案,准备测量设备和技术资料。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D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班级:姓名:学号:一、任务概述由于校园改造,校园实习场原有控制点被破坏,为了保障测绘实践教学,需要重新建立校园控制网。

校园首级平面控制拟布设D级GPS控制网,首级高程控制拟布设二等水准网。

二、测区状况测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

校区经过长期建设,故行道树高大,像篮球场北侧道路。

高大的树木在很大程度上给GPS测量工作带来了不便。

校园周边现有北京市C级GPS控制点4个,分别为:西直门桥、紫竹桥西、公主坟、复兴门桥。

三、级别和精度要求D级GPS网相邻点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列公式表示,并按下表规定执行。

级别固定误差比例误差系数D ≤10≤10δ=22(dab*)式中:δ—GPS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a—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d—GPS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

四、布设原则1.GP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2.GPS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3.GPS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

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4.GPS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5.为了便于GPS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6.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P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米。

五、埋石、仪器、选点1.埋石平面控制点按照《工程测量规范》标石规格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可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埋石深度不小于0.6m,采用预制标石时,埋设时底部须铺设0.2m水泥,以防止标石沉降。

莆永高速公路(改线)技术设计书

莆永高速公路(改线)技术设计书

莆永高速公路(改线)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学生姓名:徐盼学号:39专业:测绘工程班级:07测绘实习单位:福建省地质测绘院莆永高速公路(永春段)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一、总述为满足海西高速公路网莆永高速公路(永春段)设计建设的需要,现根据招标文件项目和任务目的,以及测区实际情况编写本设计书。

(一)测区概况测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境内,东经117°41′、北纬25°13′至东经118°31′、北纬25°33′之间,中央子午线为118°30′。

全县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全境呈带状,东西长84.7公里,南北宽32.7公里。

测区地貌为多丘陵地带,境内山多地少,地形复杂。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系戴云山脉主体部分,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东部地势呈阶梯状,以丘陵和河谷为主。

测区内交通不太方便,通视条件一般,测区内沿途有部分村庄,测区内居民点较多,人口多为汉族,亦有少量畲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工农关系尚好。

测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长酷热。

莆永高速公路(永春段)公路工程起于泉州市永春县白鸽岭(与在建的莆永高速公路莆田段顺接),经永春县湖洋、东平、岵山,终于永春县达埔枢纽互通(与泉三高速公路、莆永高速公路永春至永定泉州段相接),全长35.7公里,其中利用泉三高速公路5.48公里,实际新建里程30.22公里。

(二)作业依据1.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以下简称《GPS 规范》;1.2《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1.3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8)以下简称《水准规范》;1.4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1.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三)起算数据之来源1、委托方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提供的A049、443P 2个C级点作为本期D级GPS网起算数据,该成果属“1954北京坐标系”, 中央子午线118°30′,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

东大煤矿1:2000地形图技术设计

东大煤矿1:2000地形图技术设计

东大煤矿井田范围1:2000数字化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来源受东大煤矿(以下称甲方)委托,山东省中煤物探测量总公司测绘院(测绘甲级,以下称乙方)承担东大煤矿井田范围1:2000数字化地形测图工作。

经甲方要求,需完成下列测绘工作:(1)布设D级GPS控制网,共计15个点。

(2)每个GPS点联测四等水准,四等水准测量约50公里。

(3)1:2000数字化地形测图15km2。

编绘1:5000地形图。

(4)1:500比例尺广场图约0.7 km2。

二、作业区范围、地理概况东大煤矿位于滕州市西方约15km,测区范围为:1、3951509 204562502、3951478 204630393、3946855 204630204、3946886 20456228测区地势较为平坦,高程范围42m~47m,测区内村庄密集,状况一般。

区内树木较多,通视条件不好,雨后大车路多不能行走。

整个测区困难类别为Ⅱ类地区。

三、采用坐标系统平面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平面投影采用高斯正形投影,按3°分带,属39°带坐标。

中央子午线为117°。

四、已有成果的利用4.1 平面成果测区周围有国家作的三等控制网,其成果可作为本次D级GPS 测量起算数据。

联测已知点不少于3个。

4.2 高程控制测量测区附近有国家二等及三等水准点,其成果可作为四等水准测量起算依据。

4.3 测区有1:5万军用图,可作为设计选点用图。

五、执行技术标准5.1GB14912-9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5.2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5.3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5.4GB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5.5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制定的《煤矿测量规程》5.6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7本区技术设计书六、测绘生产成本及定额工日根据国家测绘局制定《测绘工程产品价格》和本区困难类别(Ⅱ类)计算,该区的测绘成本费用及定额工日如下:七、仪器设备、人员投入、生产计划安排7.1设备投入D级GPS测量利用美国产TrimbLe 5700(RTK)型双频GPS接收机,该仪器标称精度为静态:5mm+1pp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3)1.1.设计目的 (3)1.2.任务概述 (3)二、测区概况 (3)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2.2民族种类 (3)2.3已有资料情况 (3)2.4测区的范围: (3)三、设计的依据 (3)四、主要的技术指标 (4)4.1GPS测量 (4)4.2水平角观测 (6)4.2.1水平距离的观测 (6)4.2.2导线网 (6)五、坐标系统的选择 (7)六、设计方案 (7)6.1布网的原则 (7)6.1.1.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 6.2.图上展绘已知点(或图上查找已知点) (7)6.3按点位要求与测区情况在图上选点布网 (8)6.4.判断和检查点间的通视(主要点间) (10)6.5.外业选点埋石 (10)6.5.1选点 (10)6.5.2标志埋设 (11)六、仪器设备的选择 (12)七、外野实测方案设计 (12)7.1. GPS外业工作的原则 (12)7.2安置天线要求 (12)7.2.1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13)7.3观测方法 (13)7.3.1 GPS 观测方法 (13)7.4 地籍勘丈 (14)7.4.1 、地籍勘丈的方法: (14)7.4.2. 宗地图编号 (14)7.4.3. 地籍图的规格及分幅 (14)7.4.4 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 (14)7.4.5界址点的施测方法 (15)7.4.6 界址点边长的检核: (15)7.4.7 地籍图的表示原则: (15)7.4.8 宗地图 (15)7.4.9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 (16)7.4.10提交成果 (16)7.5数据的记录 (16)八、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要求 (17)8.1.外业观测数据处理 (17)8.2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 (17)8.3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 (19)8.3.1数据处理 (19)8.3.1无约束平差 (19)8.3.2约束平差 (19)8.4 GPS 高程拟合 (20)七、提交成果 (20)八、参考文献 (21)D级GPS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1.1.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GPS”技术完成一项“GPS”D级网的技术设计,为下一步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提供基础控制。

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任务概述: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在辽阳市境内吉洞峪,对吉洞峪地区进行村庄的地籍测量。

则需要在吉洞峪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二、测区概况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吉洞峪在辽阳市最南端,介于北纬40º40′至40º50′,东经123º00′至123º15′之间。

东与河栏镇,南与岫岩县三家镇、牧牛镇,西与海城市接文镇马风镇,北与隆昌镇、八会镇接壤。

乡政府驻地吉洞峪村距县政府(直线距离)45公里。

乡域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80%,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

该地区地势陡峭,山脉较多,北部和西南部比较平坦。

2.2民族种类境内居民主要有满族、汉族,另有少量蒙古族、回族等。

其中满族人口占大多数。

2.3已有资料情况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A1、A2、A3、A4、A5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根据设计提供的1:5万地形图,1:5万地形图之地物、地貌逼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所根据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77年9月航摄地形图)2.4测区的范围:1)测区的位置:测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º40′至40º50′,东经123º00′至123º15′之间2)测区的面积:施测范围呈规则矩形,范围面积约18*21=378平方千米三、设计的依据(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2009》 (2)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4)《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GB CH 1001-91(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1993.6 )国土局制定,以下简称《规程》 (7)《吉洞峪地籍调查协议书》参考技术标准 (8) 2.ZGB ——96《地形图图式》 (9)《地勘测绘规范》地矿部 1985 年(10)《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11)本工程《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四、主要的技术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GB-T2009》和辽阳市吉洞峪地形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 级GPS 网,GPS 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4.1GPS 测量(1)根据规程规范,D 级GPS 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各等级GPS 相邻点间弦长精度δ=22)*(d b a式中: δ—GPS 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a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

b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

d —GPS 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 )。

(2)GPS 点的密度标准四等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表1四等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表2表3表4地籍控制测量二级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规定表 5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导线的主要技术规定4.2水平角观测使用科利达KTS-400型全站仪,采用方向观测法,其技术要求见表 4 和表 6 。

表 6 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4.2.1水平距离的观测水平距离的观测用全站仪来完成,采用单程测量,测回数为 1 测回。

一、二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列各表:表 7 测距仪测距的各项限差4.2.2导线网对外业观测成果和起算数据均进行 100% 的自检和作业组间的互检后。

平差用南方平差易 -2000 软件在微机上进行,计算前用已有的计算实例进行可靠性检查,然后进行平差计算,并评定每个导线点的点位中误差及点间中误差。

一、二、三级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分别小于1.4mm,4.2mm,14.0mm。

五、坐标系统的选择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

GPS网平面平差成果为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并转换为本测区相应的独立坐标系坐标。

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系统。

六、设计方案6.1布网的原则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Ⅰ GP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Ⅱ GPS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Ⅲ GPS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

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Ⅳ GPS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Ⅴ为了便于GPS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Ⅵ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P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米。

6.1.1.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三角锁连接、导线网连接、星形连接等几种基本方式。

本次主要采用边连接式,每次用四台接收机,组成GPS网,能保证网的几何强度,提高网的可靠指标。

6.2.图上展绘已知点(或图上查找已知点)通过在1:5万的吉洞峪地形图上查找,找到国家二等水准点A1、A2、A3、A4、A5,以及国家三等水准点B1,并通过已知控制点向测区的村庄布设低等级的控制点C1至C7。

并在图上进行展绘成图。

6.3按点位要求与测区情况在图上选点布网1)在选点布网前: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

若任务需要,还应搜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等。

然后应对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实地勘察。

2)进行图上设计:在设计图上应标出新设计的GPS点的点位、点名、点号和级别。

3)GPS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要求的精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我测区接收机的数量为4台套,根据m=CN/n,其中C=7,N=4,n=16,得到重复设站数为1.75>1.6,故符合。

4)经济方面:考虑该项目投入的资金和具体支出,并且充分利用制高点和高建筑物等有利地形,充分利用旧点,以便节省造标埋石的费用。

5)物力方面:选点时应考虑在村庄或者人口较多的地区,这样有利于基准站的架设,考虑到仪器的搬运问题和测区距员工的休息的远近。

6)人力方面:选点时应在村落周围或者附近,避免山区和偏远的地方,有利于基准站架设和节省人力和时间。

具体的布网图形如下:(cass绘图)以及手机照射成图具体点见名称及高程信息见上图设重复设站数m=1.75GPS控制点数:16接收机台数:4由以上数据计算观测时段数=(16*1.75)/4=7由图可知,观测时段数=7所以符合要求6.4.判断和检查点间的通视(主要点间)布设点的时候应该判断所布设的点是否通视,别记录下不通视的边数。

影响通视的因素主要是球气差的影响。

通过对图纸分析和实地考察,以下三组存在通视问题。

A1(大顶山)与C6(花红峪)A2(杉光山)与C4(后腰岭)A5(弯岭沟)与C9(平杏沟)但大顶山位于至高点,花红峪位于村落地带,故通视良好。

而弯岭沟和平杏沟都是村落地带,故通视也良好,杉光山地势高,后腰岭位于村落地带,地势较低,故也通视。

6.5.外业选点埋石6.5.1选点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

但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选点工作还应遵守以下原则:Ⅰ应设在易于安装接受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Ⅱ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小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

Ⅲ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

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Ⅳ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受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Ⅴ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Ⅵ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Ⅶ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

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