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合集下载

西洲曲

西洲曲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

内容依季节的转换写一采莲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执着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情思宛转缠绵。

诗作以景物描写为重点,以相思之情为线索,情因景生,景因情动,表现了女主人公极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风格明丽自然,婉媚多情,清新活泼,玲珑剔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每当回忆起那次西洲梅林下相遇的时刻啊,于是就想先折下一支梅花,寄送给身在大江北岸的情人,让他与自己一起回忆西州梅下相遇的情景。

“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

”女子她身穿单薄的衣衫,像红杏那么鲜艳啊,一头乌黑的鬓发,就像小乌鸦的羽毛那么黑亮黑亮的。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你要问西洲到底在哪里啊,摇上小船,划上两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天黑了,伯劳还在那儿孤独的飞啊,只有徐徐的清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树下就是我家的大门前啊,门里面的我啊戴着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打开大门迎接却没有看到情人来啊,只好出门摇上小船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怀着满腹心事到南塘采摘莲子,这是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啊,朵朵莲花长得高高的,超出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女子低下头来若有所思地拨弄着水中的莲子啊,莲子是那么地清香啊,我们感情也纯洁得就像一泓清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看到清香的莲子就想起了自己的情人,不由珍惜地将莲子放在怀里藏在袖中啊,里面的莲心熟透了,一直红到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思念情人,情人也不来啊,只好仰起头来看着天上自由往来的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鸿雁双飞啊,飞满了西洲的天空,盼望情人,情人也不来啊,我就登上高高的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楼台虽高,可还是望不见我的情人啊,整整一天时间,我的手没有离开过栏杆头。

【爱情诗句】西洲曲原文_翻译和赏析

【爱情诗句】西洲曲原文_翻译和赏析

【爱情诗句】西洲曲原文_翻译和赏析西洲曲朝代:南北朝作者:佚名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递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涧。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为门前,门中茜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复置莲怀袖中,莲心全盘白。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仰视清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恨我亦恨。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有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思念梅花很想要回去西洲,回去垂下梅花递回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至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一棵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遮住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剥着莲子,莲花紫带低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白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八十了雁儿,她踏上高高的楼台眺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有钝远处,她头顶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例如海水像是梦通常悠悠然然,伊人你忧伤我也忧伤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解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递江北:意思就是说道,女子看见梅花又上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见的情景,因而想起西洲回去八折一枝梅花寄到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涧:从桥头独木舟过去,划出两桨就至了。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赏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赏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赏析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1]《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意思-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意思-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意思|赏析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思念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鉴赏作者:佚名《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鉴赏、赏析和解读

《西洲曲》鉴赏、赏析和解读

《西洲曲》鉴赏、赏析和解读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西洲曲》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

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作古辞。

沈德潜的《古诗源》,又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民歌,后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

这首民歌抒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怀念。

设想的巧妙和手法的独特,使诗写得感情深挚,格调缠绵,音韵谐婉,曾被人誉为“言情之绝唱”(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此诗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换韵处往往辞意亦作变化推进。

全诗顺序构成折梅寄远、采莲怀人、登楼望郎三个主要情节。

开头“忆梅下西洲”四句,交待地点、季节、人物和行为。

“西洲”大约是男女主人公幽会的地方,从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句子看,很可能在武昌附近。

“梅”在这里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许这一对男女就是在西洲的梅树下定情的,梅花成了他们纯洁爱情的见证。

所以当过了一年梅花重又开放的时候,女子要忆梅而往西洲,折梅而寄江北,用以寄托对远方情人的怀念,并表达渴望他早日归来的心情。

“单衫”两句是说女子身穿杏红色单衫、双鬓像小乌鸦的颜色那样乌黑发亮,表面上只写其衣服发饰,实际把女子活泼秀美的神态音容都极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由“折梅”和“单衫”看,其时当在春天。

“春女善怀”,美好的春光触发起女子对情人的相思,十分自然。

这几句写得言近旨远,蕴藉委曲。

“西洲在何处”两句,进一步点明西洲的方位,并引出女子的住处。

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西洲曲原文及赏析西洲曲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西洲曲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洲曲》鉴赏

《西洲曲》鉴赏

《西洲曲》赏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但《古诗源》认为是梁武帝的作品,这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是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

一首诗前后粘连不断,这首诗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春到秋,再由秋到夏;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说到最后竟然是在梦中。

本诗前一句是第一人称,后一句就变成了第三人称,人称转换全无交待。

就是这样一首很难读懂的诗,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各种选本都有收录。

究其实,是因为此诗前后由一个“情”字贯穿,折梅是情,采莲是情,登楼是情,吹梦是情,但能体会出这个“情”字,也就基本读出了此诗的深意。

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

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

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

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

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

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

《西洲曲》解读赏析

《西洲曲》解读赏析

《西洲曲》解读赏析西洲曲南朝乐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落梅时节郎君初到西洲,我曾折下一枝梅花寄到江北。

我的衣衫像红杏那样喜庆,我的头发小乌鸦般乌黑发亮。

西洲到这里有多远,划着小船很快就能到这里的津渡?单栖的伯劳鸟飞回来了,晚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我在乌桕树下的家里,梳妆打扮整齐从门缝里向外看。

一天到晚都没有等到你,我就出门划着小船去采莲。

在秋天的南塘里采摘,莲花高高地超过了我的头顶。

低下头去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纯净得就像水一样青。

采摘莲子轻轻藏进我的衣袖,那莲心呵早已彻底红透。

思念郎君你一直没有回来,只能抬头看鸿雁来自西洲。

鸿雁没有捎来你的音信,我回家爬楼台希望看得更远。

楼台虽高依旧望不到西洲,我久久地凝神倚着栏杆。

栏杆的弯曲一一数遍,明月照着我的双手如白玉一般。

卷起帘子夜空显得更加深远,海水荡漾摇出一片湛蓝。

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缠绵不绝的是我和你一样的忧愁。

期待那南风知晓我的心事,今晚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

二这首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完整畅达的解释。

有人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关于这首诗的叙述视角,有的认为是写四季,全诗写时间是渐进的,“单衫”和“伯劳”是折梅与采莲的过渡桥梁;有的认为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有的认为就是写秋天,具体来说就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

“忆”,回想,思念,引领全篇。

“梅”,郎。

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希望情郎早日归来。

折梅和鸿飞都是书信往来之意,代指相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