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欲望到需要 精品

合集下载

十四、从欲望到需要

十四、从欲望到需要

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
阅读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遍数:_________。

一、填空
1.本文的核心概念(关键词)是: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_________的,并且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人对自己行为是否发生的控制意识,即_________;二是控制行为的原因或依据,即_________。

3.作者认为,人类行为过程的终点,是_________得到_________之后所产生的________。

而其中人所作出的具体行为,其实是由于_________得不到_________之后所产生的_________而引发的_________。

(填入: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可重复)
4.本文中作者强调在____________中,虽然欲望是由_________决定的,但它决定的不是欲望本身而是欲求的对象(内容)。

5.填表格
对比欲望需要
支撑的权力类型
指导的行为特点理性的
受何种因素指导文化传统、经验
在何种社会为主导
二、完成思维导图
三、思考题
结合全书内容,绘制一张“一个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的思维导图。

参考节点:地少人多礼治秩序瓦解商业兴起先进科技影响长老统治衰落地缘取代血缘契约取代关系差序格局式微团体格局主导时势权力主导同意权力主导家族瓦解男女平等传统不合于生存生产关系转变分工方式改变。

从欲望到需要的生活例子

从欲望到需要的生活例子

从欲望到需要的生活例子可以通过考虑个体或社会在特定环境中的变化来理解。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情境:购物决策
1.欲望阶段:
-个体可能看到一则广告,展示一款豪华品牌的手表。

-漂亮的外观、品牌效应以及广告中传达的高品质可能引起了个体的欲望,希望拥有这样一款手表。

2.需要阶段:
-然而,在深入思考后,个体可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并不需要一款豪华手表来满足基本的时间记录需求。

-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一款功能正常的手表,或者甚至可以使用手机来查看时间。

3.转变过程:
-个体开始权衡欲望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

-他们可能认识到购买豪华手表是一种奢侈,而不是必需品。

-最终,他们可能决定优先考虑更实用的购物选择,如投资于更实用的物品或储蓄。

这个例子展示了从初步的欲望到更深思熟虑的实际需要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反思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真正的需求,最终作出更明智和理性的决策。

这种思考过程在个人生活中,也可以在社会层面上发生,例如在政府决策、资源分配等方面。

从欲望到需要的核心概念

从欲望到需要的核心概念

从欲望到需要的核心概念
《从欲望到需要,这是咋回事?》
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欲望和需要,这俩词到底有啥不一样?这可真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
就说我吧,我特别想要一个超级酷的变形金刚玩具,每次看到电视里的广告,我心里就像有只小猴子在挠痒痒,痒痒得不行!这就是我的欲望,单纯因为觉得它好玩、帅气,想要拥有它。

那啥是需要呢?比如说,每天我得吃饭,不然肚子就会“咕咕”叫,饿得没力气玩游戏、写作业,这吃饭就是我的需要。

欲望有时候就像天上飘着的五彩气球,好看是好看,可不一定都能抓住。

比如说我还想要一双能跑得超快的运动鞋,这样上体育课就能跑第一名啦!可家里已经有好几双鞋了,这双特别的运动鞋其实不是我真正必需的。

需要呢,更像是脚下坚实的土地,没有它,咱们可就站不稳啦!像每天要喝水,生病时要吃药,这些都是需要,没它们可不行!
再想想,我同桌小明,他一直渴望有个能玩各种游戏的平板电脑,可他爸妈觉得这会影响学习,没给他买。

这对小明来说就是个没能实现的欲望。

但要是他在冬天没有厚棉袄穿,会被冻感冒,那这厚棉袄就是他真正的需要啦。

咱们生活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不是吗?
再打个比方,欲望就像那些漂亮的糖果,五颜六色,让我们看着就流口水。

但吃太多糖果对牙齿不好,不是必须的。

而需要呢,就像每天要呼吸的空气,没了它,咱们可就没法活啦!
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所以啊,我觉得咱们得搞清楚啥是欲望,啥是需要。

不能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得先保证自己的需要都满足了,再去想想那些美好的欲望。

要不然,光追求欲望,最后可能会让自己陷入麻烦哟!这就是我对“从欲望到需要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你们觉得我说得对不?。

从欲望到需要读后感

从欲望到需要读后感

从欲望到需要读后感首先啊,这欲望和需要的差别可真是个新鲜事儿。

以前我就觉得想要啥就是啥呗,哪有这么多弯弯绕绕的。

但作者一分析,才发现欲望就像是那个在你脑子里乱窜的小调皮,天马行空,没什么太多逻辑。

比如说,我突然就很想吃冰淇淋,大冬天的也不管不顾,这就是欲望在作祟,可能就是因为路过冰淇淋店,闻到那股香甜味儿,嘴巴就开始馋了。

可是需要呢,就严谨多了,像是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绅士。

它是基于我们的生存、社会地位这些实际的东西。

就像我们需要食物来填饱肚子,需要房子来遮风挡雨,这可不是一时兴起,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和生活要求。

文章里提到社会变迁对欲望和需要的影响也特别有趣。

在以前比较简单的社会结构里,欲望和需要可能还比较容易混为一谈。

大家都过着差不多的日子,想要的东西也很单纯。

但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就像从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个超级大都市,各种东西都开始变得有条有理起来。

这时候,需要就从欲望这个大杂烩里被慢慢梳理出来了。

我还想到,现在的商业世界其实就是在这欲望和需要之间玩花样。

那些广告啊,很多时候就是在激发我们的欲望,让我们觉得自己特别需要某个东西。

比如说那些炫酷的电子产品广告,把手机拍得像个无所不能的神器,其实我们真正的需要可能就是打个电话、发个信息,但广告就把我们的欲望勾起来了,让我们觉得没有这个超多功能的手机就不行。

不过啊,这篇文章也让我有点小纠结。

在现实生活里,欲望和需要有时候真的很难分得那么清楚。

就像我买衣服,有时候是因为真的需要一件保暖的外套(这是需要),但有时候看到一件超级时尚的衣服,就忍不住想买,还安慰自己说这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这到底是欲望还是需要呢?)感觉这两者之间就像有一片灰色地带,模模糊糊的。

从欲望到需要

从欲望到需要

从欲望到需要起了时势权力使我又想到关于社会变迁另一问题,也就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社会计划。

甚至社会工程等一套说法。

很明显的,这套名字是现代的,不是乡土社会中所熟习的。

这里其实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变化,如果我们要明白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的差别,我们还得在这方面加以探讨。

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

在乡土社会里没有这想法的。

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让我先把欲望和需要这两个概念区别一下。

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

不但你自己可以默察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目的,要吃饭才拿起筷子来,要肚子俄了才吃饭……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你也可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么?”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解释。

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

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已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

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足了,我们会因之觉得愉快,欲望不满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

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同时want也作缺乏解。

缺乏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含有动的意思,这里有股劲,由不舒服而引起的劲,他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紧张状态‘,表示这状态是不能持久,必须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足。

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欲望一层上说这是不错的,可是这里却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这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并不是想考虑性善性恶,而是从人类生存的事实上发生的。

从欲望到需要读书报告

从欲望到需要读书报告

从欲望到需要读书报告前言人类是一个具有进化能力的生命体,不同于其它动物,人类的精神世界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开拓和扩展的。

对于许多人而言,读书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追求,可以让人们从欲望的迷茫状态中走出来,进入到变得更加理性和清晰的需要状态中。

什么是欲望?欲望是人类表现出来的一种无穷无尽的欲求,它可以通过感官的刺激,物质累积和其他形式的开支来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

当人们的生活重心是追求物质和享受时,就会有很强的欲望倾向。

这可能会让人感到非常愉快,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会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让人们感到空虚和失落。

什么是需要?相较于欲望,我们更应该重视需要。

需要是一个更为具体和实际的概念,它赋予了人们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需要往往可以通过探索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实现个人成长等方式得到满足。

有了真正的需要,人们才能领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为什么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从欲望转化为需要?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从我们的欲望倾向中深度认识自我。

阅读所提供的知识,思想和经验可以激发我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志向。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认识到成功并不只是拥有财富和地位,而是拥有健康,快乐和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只有真正掌握自己所需,才能真正幸福。

除了从欲望转化为需要,读书也可以让人更加理性,深入思考和涵养人生态度;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受世界并拓展自我世界。

总结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这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欲望倾向,从而把重心转移到我们真正的需求中。

这需要我们爱并欣赏自己的内在价值,乐观地面对挑战,并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和能力,以帮助我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生命之谜。

我们应该多读书,尤其是那些可以激发我们好奇心和培养我们的品格和价值观的书籍。

《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欲望到需要》三章学案

《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欲望到需要》三章学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精读学习指导(七)一、学习内容:《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二、思维导图:三、核心概念:任务一:结合三章相关论述及思维导图,提炼以下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特点。

1、血缘社会:2、地缘社会:3、文化英雄:4、时势权力:5、名实分离:6、欲望:7、需要:四、学以致用(一)文本理解1、从权力的发生、权力的性质、“反对”的性质三个角度比较时势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的不同。

2、中国古代的商业历来不发达,请结合《血缘与地缘》的内容,做分析。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的消息激发了盖茨的全部激情。

他决定从哈佛退学,投入到这一场计算机浪潮之中。

因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机会。

1975年,盖茨和他的好朋友保罗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1981年,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正式展出其新型个人计算机,轰动一时。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为IBM公司提供语言程序的正是年轻的盖茨领导下的微软公司。

经过不懈的努力,微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 IBM 个人电脑问世半年后,微软正式成为个人电脑软件方面的领导者。

年仅26岁的盖茨也一举成名。

材料2: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群雄逐鹿,产生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等历史风云人物……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请结合《名实的分离》前5段,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二)选择题阅读《血缘与地缘》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一个社会只要长幼之间没有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无强制的权力,它就一定不是血缘社会。

B 现代社会虽然不是血缘社会,但也没有完全抛弃血缘继替,因为现在依然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

C 血缘继替是安稳既有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抛弃了这一方法,就无法避免社会纠纷的发生。

D “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所以“村落”这样的概念在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意义不完全相同。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血缘继替与社会结构关系密切:血缘继替维持着社会结构的稳定,而社会结构若发生变化,则会影响到血缘继替。

14-1《从欲望到需要》信息文本练习教师版

14-1《从欲望到需要》信息文本练习教师版

14-1《从欲望到需要》信息文本练习教师版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可凡倾听(节选)(一)(1)曹可凡:那到了1949年的时候,其实对你们这些在海外留学生都是一种考验,当时您给吴大羽先生写过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我真是看得非常感动。

您在信中说:真正的艺术不是在欧洲,不是在巴黎,不是在大师的学校里,而在祖国,在我的家乡,在我自己的心中。

那时候你怎么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祖国来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2)吴冠中:我说实在的,我开始是以崇拜的心情去的,各方面学了三年以后,基本上能看到的、学到的也差不多了,自己感觉很失落,落寞了,更觉得寂寞了,你进不去那个社会,自己的作品再好,但不是我们的生活条件、环境,所以我如果再画下去的话,我对祖国人民一点都不了解,全部丢光,所以我觉得失落了,有一种失落感,感情上,就是从艺术本身讲,道路失落感,光生活苦一点,打工也好,什么也好,穷穷富富都无所谓,但是精神上的失落啊,那个很苦闷,所以后来我就感觉到中国的巨人,只能在中国成长,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够和外国的巨人来较量,你如果在外国,那你还是在它的怀抱里面。

(3)曹可凡:到了“文革”的时候,其实是进入一个人生的低谷,那个时候是什么都不能画,但那个时候你还是想办法去画,所以那时候人家就称你们,或者就是你们自称为粪筐画家。

(4)吴冠中:那就是下乡之后,因为下乡劳改,开始是不行,很严格,到后来呢,星期天啊,假日啊,可以自由了,那么我就画,画画又没有工具,没有画架,就是把他那个粪筐,把儿很高,刚好可以做画架,里面可以放颜料,颜料都放在里面,一背就走了,所以那个是开玩笑的,画不仅不能发表了,老乡看了之后还会藏起来,完全是这种爱,等于爱的约会;等于是幽会了。

(5)曹可凡:你后来回忆过去生活经历的时候,曾经说过你一生当中有两大幸运,第一就是年轻的时候出国,第二是中年的封闭。

(6)吴冠中:封闭当然有,不能画画也是很短的时间,几年,两年,三年不能画,但是大部分还是画画的,那真是土生土长,到泥土里面,我跑到中国的土地里面,从西藏到东北的黑泥土下面,我都跑得很深,都扎了根,扎根在农村,住在农村,那个30年,我觉得给了我土生土长的营养,所以后来的成功和这几年的扎根都是有关系,这是当然的,绝对有关系,没有这30年的扎根的话,那根本不可能的,我觉得是这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欲望到需要
从欲望到需要
起了时势权力使我又想到关于社会变迁另一问题,也就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社会计划。

甚至社会工程等一套说法。

很明显的,这套名字是现代的,不是乡土社会中所熟习的。

这里其实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变化,如果我们要明白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的差别,我们还得在这方面加以探讨。

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

在乡土社会里没有这想法的。

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让我先把欲望和需要这两个概念区别一下。

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

不但你自己可以默察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目的,要吃饭才拿起筷子来,要肚子俄了才吃饭……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你也可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么?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解释。

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

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已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足了,我们会因之觉得愉快,欲望不满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

在里欲望和要都是,同时也作缺乏解。

缺乏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含有动的意思,这里有股劲,由不舒服而引起的劲,他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紧张状态‘,表示这状
态是不能持久,必须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足。

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欲望一层上说这是不错的,可是这里却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这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并不是想考虑性善性恶,而是从人类生存的事实上发生的。

如果我们走出人类的范围,远远地站着,象看其他一般的看人类,我们可以看见人类有着相当久的了,他们做了很多事,这些事使人类能生存和绵续下去,好象个人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整是他们的目的。

但是逼近一看,拉了那些人问一问,他们却说出了很多和这些目的毫不相关的欲望来了。

你在远处看男女相接近,生了孩子,男女合作,抚养孩子,这一套行为是社会完整所必需的,如果没有孩子出生,没有人领孩子,人类一个个死去,社会不是会乱了,人类不是断绝了么?你于是很得意去问这些人,他们却对你说我们是为了爱情,我们不要孩子,孩子却来了。

他们会笑你迂阔,天下找不到有维持人类种族的欲望的人,谁在找女朋友时想得着这种书本上的大问题?
同样的,你在远处看,每天人都在吃淀粉,脂肪,吃维他命,维他命,一篇很长的单子,你又回去在实验室研究了一下,发现一点不错,淀粉供给热料,维他命给人这个那个,-合于营养,用以维持生命。

但是你去找一个不住在现代都市的乡下老问他,为什么吃辣子,大蒜,他会回答你,这才好吃,下饭的呀。

爱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

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

这些欲望所引导出来的行为是不是总和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的呢?这问题曾引起过很多学者的讨究。

我们如果从上面这段话看去,不免觉得人类的欲望确乎有点微妙,他们尽管要这个要那个,结果却常常正合于他们生存的条件。

欲望是什么呢?食色性也,那是深入基础的特性。

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

因之,在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的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治的秩序。

亚当斯密说其实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的。

这种理论所根据的其实并非现代社会而是乡土社会,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理论多少是可以说正确的,正确的原因并不是真是有个冥冥中的那只手,而是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

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事实,而是文化事实。

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

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

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

这内容是文化所决定的。

我说欲望是文化事实,这句话并没有保证说一切文化事实都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

文化中有很多与人类生存条件无关甚至有害的。

就是以吃一项来说,如果文化所允许我们入口的东西样样都是合于营养原则的,我们也不至有所谓毒物一类的东西了。

就是不谈毒物,普通的食品,还是可以助证病从口入的说法。

再说得远一些,我常觉得把生存作为人类最终的价值是不太确切的。

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

我也常喜欢以人是中惟一能自杀的种类来说明人之异于禽兽的几希-但是,人类主观上尽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价值,文化尽管有一部分可以无关及无益于人类的生存,这些不合于生存的条件的文化以及接受不合于生存条件的文化的人,却在时间里被淘汰了。

他们不存在了。

淘汰作用的力量并不限于文化之内,也有在文化之外的,是自然的力量。

这力量并不关心于价值问题;美丑,善恶,真伪,对它是无关的,它只列下若干条件,不合则去,合则留。

我们可以觉得病西施是美,但是自然却并不因她美而保留她,病的还是要死的,康健才是生存的条件。

自然不禁止人自杀,但是没有力量可以使自杀了的还能存在。

于是另外一种说法发生了。

孙末楠在他的名著开章明义就说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

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这是也正确的,那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

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它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

在这里更可以提到的是,在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

巫术是这种行为最明显的例子。

譬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

鬼有没有是不紧要的,恐惧却得驱除。

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

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并不是计划的,乡土文化中微妙的配搭可以说是天工,而非人力,虽则文化是人为的。

这种不自觉的印合,有它的弊病,那就是如果环境变了,人并不能作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只能如孙末楠所说的盲目的经过错误与试验的公式来找新的办法。

乡土社会环境不很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慢,人们有时间可以从容的作盲目的试验,错误所引起的损失不会是致命的。

在工业革命的早期,思想家还可以把社会秩序交给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其实一直到目前,象美国那样发达的文化里,那样复杂的社会里,居然还有这样大的势力在反对经济。

但是这时候要维持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精神是有危险的了。

出起乱子来,却非同小可了。

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的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

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

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
社会学里发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

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

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化的。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

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

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