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古代名人故事阅读
古代历史人物故事简短【5篇】

【导语】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也是世界上四⼤⽂明古国之⼀,每个时期都有它的历史特点,历史故事和名⼈传记。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历史⼈物故事简短【5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古代历史⼈物故事简短 年希尧 说到清朝名将,在雍正朝⼤放异彩的年羹尧绝对算⼀个,可惜他权势过⼤,遭到雍正的忌惮,最终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年羹尧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年富(严富),⽗亲年遐龄⼜被封为⼀等公,官⾄湖⼴巡抚,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宠爱⾮常的敦肃皇贵妃。
出⾝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尧,英勇善战,为雍正⼿下最厉害的将领。
世⼈⼀说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尧,就是年羹尧那个受尽恩宠的妹妹敦肃皇贵妃。
可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既不是年羹尧,也不是敦肃皇贵妃,⽽是这两⼈的长兄,年希尧。
如果说年羹尧在战场上拼杀,是个刽⼦⼿,那么年希尧就是在世间⾏善积德,治病救⼈的。
兄弟俩,⼀个杀⼈,⼀个救⼈,他们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年希尧,字允恭,和年羹尧⼀样,他也是为官⼀⽣,只不过和轰轰烈烈的年羹尧⽐起来,他就显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时期,年希尧从笔帖式做起,⼀步⼀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雍正登基之后,年希尧的弟弟年羹尧受到重⽤,年希尧也因此获得圣上青睐,升为⼴东巡抚。
年羹尧出事以后,年希尧受到牵连,被罢官抄家。
但年希尧风评甚好,雍正也明⽩他的⽆辜,⼀年之后就重新起⽤他,于是年希尧⼜先后担任了⼯部右侍郎、景德镇督陶官、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等职务。
乾隆朝时,有⼤⾂⽤“玩物耽安”参了年希尧⼀本,乾隆就罢免了年希尧的官职。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对⽐,就没有伤害,和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弟弟年羹尧⽐起来,年希尧做起官来实在是太不⾛⼼了。
可这也不怪年希尧,他本就没有将精⼒放在做官上,只⼀⼼钻研⾃⼰喜欢的西⽅科学。
年希尧在数学⽅⾯极有天分,他著有《测算⼑圭》三卷、《⾯体⽐例便览》⼀卷、《对数⼴运》⼀卷。
清代数学家梅⽂⿍盛赞年希尧:“⼿制⼩浑仪测算诸器,罗列⼏案,并极精好,辉映座间。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阅读【6篇】

【导语】古今中外,有很多名⼈,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名⼈故事精选阅读【6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中国名⼈故事精选阅读:⼤发明家祖冲之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
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的祖⽗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
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就读了不少书,⼈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派他到⼀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作。
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可以更加专⼼研究数学、天⽂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的结果来制定历法。
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
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部新的历法,叫做“⼤明历”(“⼤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
这种历法测定的每⼀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秒;测定⽉亮环⾏⼀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商议。
那时候,有⼀个皇帝宠幸的⼤⾂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为。
祖冲之当场⽤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
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制定的,后代的⼈不应该改动。
” 祖冲之⼀点也不害怕。
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
不要拿空话吓唬⼈嘛。
”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些懂得历法的⼈跟祖冲之辩论,也⼀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
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
直到祖冲之死了⼗年之后,他创制的⼤明历才得到推⾏。
【篇2】中国名⼈故事精选阅读:岳飞妙喻说⼈才 岳飞久经沙场,英勇善战,对坐骑了解得很透彻,什么样的马是好马,什么样的马是劣马,他⼀看便知。
名人读书故事简短【五篇】

【导语】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的摇篮。
下⾯是分享的名⼈读书故事简短【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名⼈读书故事简短 诚实好学的宋濂 明朝知名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
但那时由于家⾥穷,买不起书,所以每⼀次都是从别⼈家⾥借书来读。
⽽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次,他从别⼈那⾥借来了⼀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决定把书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寒冬腊⽉,滴⽔成冰。
夜深了,母亲见他仍伏案抄书,便⼼疼地劝道:“孩⼦,都深更半夜了,天⼜这么冷,天亮再抄吧。
别⼈⼜不是急等这本书看。
” 宋濂说:“不管别⼈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我不能说话不算数。
如果我失信于⼈,就是对别⼈的不尊重,那么,我⼜怎么能得到别⼈的尊重呢?” ⼜有⼀次,宋濂要去远⽅向⼀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期。
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雪,漫⼭遍野⼀⽚⽩⾊,西北风还猛烈地刮个不停。
当宋濂挑起⾏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拉住他问:“⼉啊!你这是要去哪⾥啊?” 宋濂回答说:“我去向⽼师求学啊,这不是早就约好的吗?” “可是这的天⽓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师那⾥也早已⼤雪封⼭了。
你这样⼀件旧棉袄,根本抵挡不住深⼭的严寒啊!”母亲⼼疼地劝宋濂。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错过跟⽼师约定的⽇期,这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师不尊重啊!风雪再⼤,我都得上路。
”说完,宋濂就冒着风雪上路了。
当宋濂赶到⽼师家⾥时,⽼师不住地称赞道:“年轻⼈,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后来,诚信求学的宋濂终于成为⼀代学者。
2.名⼈读书故事简短 王冕放⽜听讲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诸暨⼈。
他⼩的时候,家⾥很穷,⽗亲让他去给财主家放⽜,赚⼏⽂钱来补助家庭⽣活。
王冕幼年好学。
他每次牧⽜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
有⼀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直听到天⿊,竟把⽜给跑掉了。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精选五篇

【导语】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从古代到现代名⼈成千上万,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想必每个⼈都听过⼀些名⼈事迹。
下⾯是⽆忧考分享的历史名⼈简短⼩故事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历史名⼈简短⼩故事精选 郑和 明朝时候,有个着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
他们历尽千⾟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多个国家,最远到过⾮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的⽂化和⽣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各国⽂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
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
⼩的时候,他的祖⽗和⽗亲曾经乘着⼤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
每逢他们归来,⼩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的⼼灵⾥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也能驾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驾驶不了⼤船,他就经常做些⼩船玩。
⼩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船。
他把⼩船放在⽔⾯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
他⽬送着顺⽔飘荡的⼩船,⼼中有了远航的愿望。
郑和暗暗下定决⼼:长⼤以后,⼀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和⽗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
只要⼀有空⼉,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法牢牢地记在⼼⾥。
这⼀天,郑和捡了⼀些碎⽊条和⼩⽊⽚,在屋后的空地上,⾃⼰悄悄地造起⼩⽊船来啦! 郑和⼀⼼⼀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
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没⽤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多只⼩⽊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就甭提了!⼀天,他把⼩⽊船都运到湖边,⽤绳⼦⼀只⼀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系在⼤船后⾯。
看着⾃⼰造的⼩⽊船排成了队,郑和⾼兴地⼜蹦⼜跳,嘴⾥喊着:“我的船下⽔啦!我的船下⽔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个个都⾼兴得拍起⼿来。
郑和⼀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跟我去远航吗?” 孩⼦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船,他⾃⼰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声说:“现在起航!” 孩⼦们⼀齐划起船来,三⼗多只⼩⽊船跟在⼤船后⾯,像⼀条长龙似的在⽔⾯上游动。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6篇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6篇中国古代名人事迹【篇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
李白毕生写诗。
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
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
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
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
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
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
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
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
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
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
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
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精选31篇)在我们学习工作之余,找一些关于名人简短的励志故事来看看还是很不错的,有哪些的名人故事是你知道的?这些名人故事都有激励人心的作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关于名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篇1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篇2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
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
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篇3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名人少年故事

1、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
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2、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3、李白的故事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
”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4、映雪夜读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
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
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
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5、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100个名人的故事简短

100个名人的故事简短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短古代名人故事阅读
【涤亲溺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人、书
法家,开创了文学的江西诗派,在书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传奇黄庭坚从小聪明颖慧,读书过目不忘,英宗治平年间,考中
进士,神宗时,任国子监教授。
黄庭坚家有老母,尽管他地位高、名声大,但侍奉母亲始终尽心
竭力、极尽诚挚、一丝不苟。
按理说,黄府侍婢众多,料理老母亲的
生活自是不用他亲自动手。
但是,每天下朝后,黄庭坚都先探望母亲,亲自侍茶奉水。
最难得的是每天晚上他都要亲自为母亲刷洗便盆,从
不假手他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过。
身为高官、名人,黄庭坚能亲自为母亲刷洗便盆,不嫌脏臭,这
是很不容易的。
透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至诚孝心。
他之所
以这样做,无非是表达一种敬爱之情,由此推断,他在其他行孝方面,也会事必躬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爱父母,尽孝道乃是天理。
【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
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以前对左宗棠予以提拔。
但左宗棠为
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
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赞扬。
不料,因为沈周的赞扬,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慢慢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觉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