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合集下载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 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 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 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 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 有为无疑矣。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 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 华,为人正直有骨气,很受当时(同朝为官)的人排挤。过 了很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 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他却不屑与他们计较。(我) 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 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 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 必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对于处理那些比筑 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不必怀疑的。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离:遭受 迫卒:急促 故:死亡 顾:回头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 能力。A.“离”通“罹”,“离骚”中的“离”用法同此,可 迁移比照。根据“对文取义”的规律,“外被项籍之灾,内离 牧竖之祸”中“被”和“离”都是“遭受”的意思,释义正确。 B.“迫卒”用于“期日”后,接上文说修坟山时间紧迫,故 “卒”通“猝”,“迫卒”解释为“急促”正确。C.“物故流 离以十万数”是说饥馑带来的严重后果,“流离”指流落他乡, “物故”解释为“死亡”是合适的。D.“顾”也是表转折的连 词,由于前文“而”可译作“却”,那么“顾”应该译作“反 而”更合适,但绝对不是“回头”的含义。 【答案】D

14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14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常见虚词的用 法。选项素材来自课内,我们首先要明确各项中“以”的意义 和用法,然后用代入法代入“以尊周室”中,选其最合适的一 项即可。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 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思路分析] 本题也是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能力。思路为依据选项,对照文本阅读,逐一排除。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范蠡事越王勾践 ( 侍奉,辅佐 ) . (2)还反国 ( 同“返”,返回 ) . (3)此布衣之极也 ( 平民 ) .. (4)间行以去 ( 离开 ) .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词的理解能力。看似 课外,实则课内。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学以致用,活学活 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翻译第(1)小题时应准确理解“私”“徒”“属”“行”的含 义,翻译第(2)小题时应准确理解“闻”“贤”“以为”的用 法和含义。这些都是采分点。
[解析] “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如我们在《曹刿论 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 这里读shuò ,是“屡次、多次”的意思。我们在《陈涉世家》中 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文言文短句摘抄加翻译

文言文短句摘抄加翻译

一、摘抄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7.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8.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为政》)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颜渊》)二、翻译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的行列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于其中的人。

7.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要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8.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听到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

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练习:1、解释:(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5)无足..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问(3)有时(4)打开(5)不值得(6)各种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浅易文言 能读会译(学案)

浅易文言 能读会译(学案)

《浅易文言能读会译》学案执教者:李宇红学习目标:1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实词虚词的意义,重要词的活用和句子的语气等。

2 能在理解文言词的前提下用通顺的现代文表述句子的意思。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不读不讲一:经典回放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

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二、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不议不讲三、分类翻译,总结方法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1、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一)学生总结: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1、夫战,勇气也。

2、孔子云:何陋之有?3、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1、作战,靠的是勇气。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二)学生总结: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1、(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第12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2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2天浅易文言文阅读(1)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2)若.朝华夕落若:(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

文言文短句及翻译注释

文言文短句及翻译注释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注释: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注释: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注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去实践它的人,去实践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注释: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注释:宇宙不停运转,君子应该不断地自我加强修养。

8.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翻译注释: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1. 谁谓秦无人?翻译注释:谁说秦国没有人?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注释: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听,不合礼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做。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注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注释: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注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注释: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8.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 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 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 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 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提督小的时候很无赖,屡次行窃,官府下令抓到他后 用刑棍打昏,抛到野外。半夜里,罗提督苏醒过来,爬行到 一个老妇人的家中,老妇人细致地照顾了他。于是他就改邪 归正,投身到军营去了,在军营里他的骁勇善战在同辈中实 属第一。在赵金龙叛乱的时候,罗提督受命平乱,和总督卢 坤前往平定赵金龙。赵金龙等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捉拿 到手。当时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察军队,但是他迟迟没 有到,诸位将领商讨决定等待禧恩来到后再发兵,罗提督说: “围困赵金龙太久,我们的军队会懈怠,叛贼肯定会逃走。” 于是力排众议发兵征战,将叛贼杀得差不多片甲不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痛苦 腾跃 做官 碰到
【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须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苦” 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苦”或 “为……而感到痛苦”,可以从《陈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 矣”中的“苦”迁移。 B.“纵”,一词多义,有腾跃(纵身一 跳)的意思,也有放纵(听任)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判断,应 为“释放”(放掉)的意思。诸葛亮七擒纵孟获的”纵“就是 这个意思。C.“官”字本为名词,名词在句首且不为主语(词句 主语为罗提督),那它就必须活用,此处活用为动词,“做 官”。D.现代汉语中仍有“抵达”一词,“抵”的意思是“到 达”。“抵关”,则为“达到关隘处”。 【答案】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