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章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章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主旨:通過孟子和齊桓王關於「王道」的對話闡明孟子提倡以仁道統一天下的政治主張。

國君只要具有不忍之心,然後推廣惠及百姓,天下事便可運於掌上。

文中亦充份表現出孟子說服齊桓王的論辯論技巧。

段落大意:一、開首「齊桓王問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這是全文的引子。

孟子借齊桓王的詢問,引入施行仁政治民,無人能擋。

二、「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的仁術,有「保民而王」的基礎。

三、「王說曰」至最後「王請度之」。

孟子設喻說明「不為」及「不能」的分別,進而鼓勵宣王推恩及百姓,行仁政。

內容分析本文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由開首「齊桓王問曰」至「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這是全文的引子。

孟子一向主張行仁政,反對以武力服人的霸政,但宣王對霸政卻極有興趣,一開始就向孟子請教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蹟。

由於孟子不同意霸道,因此他避開了齊桓王的問題,轉移話題,使宣王難以拒絕,只好抱姑且聽之的態度,提「德如何,則可以王矣?」這種空泛的問題。

孟子趁此機會,立刻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禦」這個中心論點。

由此可見,談話一開始,孟子已掌握了主動權。

孟子引入「王道話題」的方法:(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避開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第二層次:由「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在文中肯定齊桓王可以「保民」,他舉出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推論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有實行仁政的基礎。

接著又以「百姓皆以為愛也」和「臣固知王之不忍」作對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取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進一步為宣王辯解,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實沒有區別,同樣是「無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為上的矛盾,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釋的困境中。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原文、翻译对照原文:齐桓晋文之事桓公既没,晋人贺姒氏,生子党,母弟晋悼公。

桓公叔带翦楚帅犀首如晋。

齐俘楚归归,齐帅间矢晋,使皐,晋帅叛归怼如。

齐子伯登圉乘入之惠公,其次作治,其叔亦入齐,仕及任事佐乃帅。

惠公薨,齐子东奔晋。

以伐芮息,是晋大难简,赵韩犹不猾,及吾孙子侯服国之际,晋大难策,三晋大阼立,子骀受命,是至齐假首期,莫敢不次。

仲尼行武,闻齐晋之事,门悲遁世塞于国人。

不知异日何后之生,兴兹冀北徼鲁绎,国北宁晋楚斗齐楚。

曾子与孟子曰:“晋之不得力于齐亦蹙。

齐人之不至于东莞亦困。

司寇之政,晋饰其官,鲁不饰其官。

”曰:“庄子家贫,亲授之鼓琴而以为贾市,今人授五侯之师学而以为劒杀,非其德也;授盗贼之道也,贾市之道也。

或之饰面以为场,或之弃之以为污。

是以圣人全法吉。

凡民之所以养其亲也,非重宝财之满廷也,非馈以谷帛也,非居久也。

始自余有一技能以自畜,因市有计幷送之,与通常饭子市舍不迎,使多日不及人也,没有馈贿,无取于人,不几断馈,无所谓道。

故得以閧攻章也。

”曶子换城,仲尼寝之,中行子地死,孔子如之。

何饥之谓饥,曰吴允者。

君子之言:“何若寿者?”曰:“仲尼之谓寿。

”吴人之言:“何骐骥之谓骐?”曰:“季孙之谓骐。

”子曰:“聪明而明讳,不如止。

”译文:《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去世后,晋国贺姒氏生下儿子党,党的母亲是晋悼公的妹妹。

桓公的叔叔带翦楚帅犀首叛投晋国。

齐国俘虏了楚国,并回归。

齐国的将领向晋国射去箭矢,使皐,晋国将领叛投齐国,怼如。

齐国的子伯登进入晋国的惠公之庙,兄弟们一起治理国家。

伯登的叔叔也进入齐国,受到任命并协助伯登统治。

惠公去世后,齐子东奔晋国,并进攻芮息。

这是晋国大难简化之时,赵国和韩国都没有趁机进攻。

及至我孙子当国之际,晋国又遭遇大难。

三晋之诸侯举行大阼立礼,子骀受命为晋国君主。

至此齐国假装臣服,无不顺从。

孔子在外行走,听说了齐国和晋国之事,对门悲感到沮丧遁世,闭门不教国人。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晋文公之事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以下是部分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桓公问晋文公曰:“楚人役于鄢、郢三年者数十万人矣。

彼其久矣,不可以亡,不可以存。

请与之为寰宇。

”晋文
公许之。

翻译:
齐桓公问晋文公说:“楚国几十万人在鄢、郢做工长达三
年了。

这样久的时间,既不能亡灭,也不能保住。

请我们
把这一整片土地让给他们吧。

”晋文公同意了。

原文:
齐桓公侈出捕五禽,入,见桓子,曰:“天下莫敌桓子之
猷也。

”曰:“臣能教五禽。

”桓子以告戎昭子。

戎昭子
使为弟子之应声。

足以召之,手足皆正。

于是大会五禽,
桓子设人教之,抟与之环者十数人,曰:“谁能令我拜,
宾服之!”群臣莫敢对。

晏于是对曰:“君所赐土田者,
莫有不拜,不敢不拜也。

”桓子骺然然而敬曰:“很好!”
翻译:
齐桓公挥霍浪费地去捕五种禽兽,回来后,见到桓子,说:“天下没有人能敌得过桓子的才智。

”桓子说:“臣能使
五禽做出应对。

”桓子告诉了戎昭子。

戎昭子叫来学生为
五禽做出堪应的声音。

接着他用手召唤,脚步也跟着对齐。

于是召集了许多人,桓子设人教他们,轮流与他们环绕,说:“谁能让我鞠躬致敬,我就奏请效服于他!”群臣都
不敢回答。

晏敢于回答:“君赐予土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
鞠躬致敬的,不敢不鞠躬致敬的。

”桓子感到非常高兴和
敬佩说:“很好!”。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证论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证论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证论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战国时期先秦齐国散文家齐桓公所著、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史实书,也是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是研究春秋史实、文学及言教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思考齐桓公文之事章的证论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部重要的作品。

首先,齐桓公的文字论述显示出他熟练掌握宏观叙事技巧。

其文字由多个特定的框架(称之为“事章”)组成,每一个框架由宏观的
背景描写、详细的叙事、具体的论述内容和明确的结论构成,并且使用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营造出高度烘托的精神效果。

由此可见,齐桓公在文字论述上非常有技巧,完美地把握住论述的过程和思路,排列出一个严谨清晰的链条,使观众感受到主旨的鲜明、视觉的震撼和思想的启发。

其次,齐桓公分别从道德、法律、外交、教育、宗教等多方面,论述社会、政治以及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这些情况的方法和原则。

并且,以“礼”“义”“忠”“刚”为核心,把具体的
行为规范都贯穿在论述体系中,不仅建立出一套完整合理、清晰明了的价值观,更能帮助读者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促进社会中的良好发展。

最后,齐桓公论述的方式也不乏其他包含其他文学成就的特点。

比如,《事章》里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对偶,能够巧妙地提升叙事效果,营造出无穷的细节和色彩,为读者呈现一个连续的动人的文学形象,并引人入胜。

总之,通过全面考察齐桓公《事章》的证论方法,可以发现其中融合了大量的实用、哲学思想,构建出一种丰富而具有指导作用的言教体系,从而赋予《事章》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孟子的主要观点
孟子在对话中强调了君主的道德责任和仁政 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实 行仁政,而非单纯追求功利和权力。
对读者的建议
深入思考
读者可以深入思考孟子提出的观 点和论据,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
解,形成自己的看法。
实践应用
读者可以将孟子的观点应用到实 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 系和领导力方面,以更好地理解
和实践孟子的思想。
拓展阅读
对于想要更深入了解孟子思想的 读者,可以阅读《孟子》的其他 篇章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以获得
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THANKS
感谢观孟子则以“霸道”不可行,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经 过一番辩论,齐宣王最终被说服,决定尝试推行仁政。孟子感到欣慰,便创作了《齐桓晋 文之事》一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张。
02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段落一
总结词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孟子则以仁义之道回 应。
详细描述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你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孟子回答:“ 有,仁义而已矣。仁者爱人,义者知礼。以此修身,则贵为天子,富可敌国。 ”
段落二
总结词
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如何通过仁义之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来实现。
详细描述
孟子对梁惠王说:“欲贵其身、富其家、治其国、平天下,莫不以仁义为本。仁 者爱人,义者知礼。君行仁义,则天下归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仁则失 义,不义则失身。”
目的
旨在提醒统治者关注民生,推行仁 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民生凋敝。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表面上国家繁荣昌盛,但实 际上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齐桓晋文之事的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的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的原文《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一、作品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见。

我为大家预备了《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阅读。

1.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篇一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2.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详细内容;2.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教学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王道的治主见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过程:一、#教案#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 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3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 不为也,非不能也。” •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 “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 (37)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 •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第二个王是动词。
•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以 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 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 •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 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 (19)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 • (20)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 (wū):怎,如何。 • (21)隐:哀怜。 • (22)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 (23)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
起承转合 循渐进
爱与不忍之辩——发端——恻隐之心——起 ↓ ↓ ↓ ↓ 不为不能之辩——推恩——推广善心——承 ↓ ↓ ↓ ↓ 所为所欲之辩——贱霸——霸道危险——转 ↓ ↓ ↓ ↓ 恒产恒心之辩——尊王——王道必胜——合
23
齐桓晋文之事章
• • • • • • 全篇立论的哲学基础:以羊易牛,恻隐之心。 自然流露的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生动形象的例证譬喻:挟山超海,缘木求鱼。 自然形成的篇章结构:发端推恩,贱霸尊王。 至大至刚的强烈气势:浩然之气,铺陈排比。 后发制人的论辩技巧:欲擒故纵,引人入彀。
(43)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 到。 (44)“《诗》云”句:见于《诗经· 大雅· 思齐》,意思 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 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 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 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46)大过:大大超过。 (47)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50)抑:选择连词,还是。危:使……受到危害。构 怨:结仇。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故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 人所以大过人者(46),无他焉,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独何与?权(47),然后知轻重;度 (4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 请度之(4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 于诸侯(50),然后快于心与?” •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 也。”
• 曰:“邹人与楚人战(61),则王以为孰胜?” •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 集有其一(6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 哉!盖亦反其本矣(63)!今王发政施仁 (6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 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5),皆 欲赴愬于王(66):其若是,孰能御之?”
• (27)说:同“悦”,高兴。 • (28)“《诗》云”二句:见于《诗经· 小雅· 巧 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 (cǔn)度(duó):揣测。 • (29)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 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 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 (30)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67)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于: 在。是:这。 (68)敏:聪慧。 (68)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 守分之心。 (69)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 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70)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 动词。 (71)制:规定。 (72)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 (73)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74)凶年:饥荒的年头。 (75)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76)轻:容易。
•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王笑而不言。 •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51)?轻暖不足于体 与(5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 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53)?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曰:“否,吾不为是也。” •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 (52)岂:难道。 • (53)然:这样。则:那么。 • (52)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 (53)便嬖(piánbì ):国王宠爱的近侍。
(61)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 楚:南方的大国。 (62)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 有一千个平方里。 (63)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 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 来。 反通返。 (64)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65)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 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66)涂:通“途”。
孟子选读 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桓晋文之事(1)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 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 则王乎(5)?”
(1)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 位。 (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 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 故以此问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 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5)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 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 异?” •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4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 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39)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 (40)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 过。北海:渤海。 • (41)枝: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 肢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 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77)赡(shàn):足,及。 (78)奚:何。暇:空闲时间。 (79)盍:何不。 (80)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 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 多。 (81)衣:穿。帛:丝织品。 (82)豚(tún):小猪。彘(zhì ):大猪。 (83)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 分到土地一百亩。 (84)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 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85)申:反复教导。 (86)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87)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 者对举
• 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 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 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 则王许之乎(35)?” • 曰:“否!” • (31)复:报告。 • (32)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 (33)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 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 (34)舆薪:一车薪柴。 • (35)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 赞同。
•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 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 子远庖厨(26)也。” • (24)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 什么关系。 • (25)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 (26)庖厨:厨房。
• 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 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3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 者何也?”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 (54),朝秦、楚(55),莅中国(56), 而抚四夷也(5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58)。” • 王曰:“若是其甚与(59)?” • 曰:“殆有甚焉(60)。缘木求鱼,虽不得 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 而为之,后必有灾。” • 曰:“可得闻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6)保:安。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 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8)?”对曰:“将以衅钟(9)。”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 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不识 有诸(14)?”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5)。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齐国虽褊小 (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 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14)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 用来王天下。 (16)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17)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 百姓。诚:的确,确实。 (18)褊(biǎn)小:土地狭小。
•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 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 惟救死而恐不赡(77),奚暇治礼义哉 (78)!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79)! 五亩之宅(80),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81);鸡豚狗彘之畜(82),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83),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谨庠序之教(84),申之以孝悌之义 (8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6)。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87),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