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完整word版)《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doc

(完整word版)《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doc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1、无以,王乎王(本文有多):名作,行王道,成王(成就王,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安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也异:意,⋯⋯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6、老 (1) 吾老 (2) ,以及人之老 (2)老(1):形容作,尊敬,;老(2):形容作名,老人7、幼 (1) 吾幼 (2) ,以及人之幼 (2)幼(1):形容作,;幼(2):形容作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9、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10、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作名,想要的西13 朝秦楚朝:使,使⋯⋯来朝14、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穿21、之以桑:名作,种22、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也2、夫子之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 ( 之) 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何以8、未之有也之有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 , 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6.《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6.《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统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统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二)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四)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五)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六)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词(一)之A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重要虚词如下:一、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发”通“赈”,开仓赈济。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二、古今异义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古义:黄河。

今义:指一般河流。

河内,古义:黄河北岸的郑国地域。

今义:指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凶恶,残忍。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国”,古义:国都、首都。

今义:国家。

“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暮暮将来而相货。

“暮暮”,古义:将来,每每。

今义:傍晚。

直不百步耳。

“直”,古义:只是、不过。

今义:一直;笔直;直系等。

三、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修明”,“文德”指的是礼乐教化。

“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朝”。

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封”,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西”,名词作状语,“在西边”。

“肆”,动词使动用法,“开拓其西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桑”。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动词使动用法,“规定……产量”。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词作动词,“吃”。

“检”,形容词使动用法,“制止、约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归顺称王”。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刺”,动词使动用法,“使……被刺”。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否定副词作动词,“不要”。

“多”,形容词作动词,“增多”。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养生丧死”,动词作名词,“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始”,名词作动词,“开始”。

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虽)……何……表示反问,意为“即使……怎么能……”。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摘要:一、引言二、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三、古今异义四、词类活用五、文言句式六、重要虚词七、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历史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两位杰出的统治者,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

然而在研究古代文献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重要虚词等问题,给阅读带来困扰。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二、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字中,有多个字形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字。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最典型的通假字有“桓”和“文”,它们分别还有“垣”和“蚊”等字形。

这些通假字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以免误解原文。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在古代文献中,同一个词或句子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齐桓”和“晋文”,在古代分别指代齐桓公和晋文公,而在现代则仅仅表示地名。

研究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识别这些古今异义词,避免误读。

四、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都有活用现象。

例如,“齐桓公”中的“公”是名词作状语,表示身份地位;“晋文公”中的“公”则是名词,表示名字。

要正确理解古代文献,需要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五、文言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例如主谓宾的顺序、定状补的位置等。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正确划分句子结构,以便准确理解原文。

六、重要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往往被忽视。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常见的虚词有“之”、“者”、“其”等。

要深入理解古代文献,需要掌握这些重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七、结论总之,研究齐桓晋文之事需要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重要虚词等问题有深入了解。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1. 名词作动词啊!你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这里的“道”不就是本来是名词“道理”,却用作动词“谈论”嘛,就像你本来是个安静的人,突然变得很健谈一样!
2. 形容词作名词呢!“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这里的“小”“大”就是形容词作名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呀,这就好像把温柔变成了温柔的人一样神奇呀!
3. 动词的使动用法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就是使动用法,让百姓安定而成就王业,不就像你推动一件事情成功一样吗?
4. 名词作状语呀!“王坐于堂上”,“堂”就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在堂上,这就好比你在家里的客厅做某件事一样嘛!
5. 宾语前置呢!“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应该是“臣未闻之也”,就像把东西放错了位置又给调整回来一样有趣呀!
6. 主谓倒装哇!“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应该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这就好像把一句话的顺序颠倒了一下,感觉完全不同啦!
7. 被动句呀!“百姓之不见保”,百姓不被保护,就像你被忽视了一样让人有点失落呢!
8. 固定句式也有哦!“若……何”,比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就像你面对一个难题问该怎么办一样。

9. 省略句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其实省略了“于”,就像说话有时候会省略一些字一样自然呀!
10. 特殊判断句啦!“是乃仁术也”,这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呀,就像明确告诉你这就是对的一样肯定!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齐桓晋文之事里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可真是丰富多样啊,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
7、何以异何以
8、未之有也之有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