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剂知识讲解
巴布剂

目录第一章国内巴布剂研究进展 (3)1、巴布剂的基质配方研究 (3)2、透皮促进剂的筛选 (3)3、制备工艺研究 (3)4、质量评价 (4)第二章中药巴布剂研究概况 (4)1、巴布剂的基质原料 (4)1.1巴布剂的基本构成 (4)1.2.1 粘着剂 (4)1.2.2保湿剂 (4)1.2.3无机填充剂 (4)1.2.4透皮促进剂 (5)2、巴布剂基质处方研究 (5)3、制备工艺研究 (5)4、质量评价 (5)5、结语 (6)第三章中药巴布剂研究思路探讨 (7)1、巴布剂的基质原料研究 (7)1.1粘着剂 (7)1.2保湿剂 (7)1.3填充剂 (7)2、巴布剂基质配方研究 (7)3、透皮促进剂的筛选与开发 (7)4、制备工艺研究 (8)5、质量评价 (9)第四章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10)1、聚合物基质的选择 (10)2、聚合物基质与活性药物的相容性 (10)3、聚合物基质与渗透促进剂的相容性 (11)4、巴布剂基质与皮肤的相容性 (11)6、对中药巴布剂的释药机理进行研究 (11)7、中药巴布剂的体内实验验证 (12)第一章国内巴布剂研究进展巴布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巴布剂对皮肤粘着性好,从皮肤剥下时干净利落无残留物,在温度、湿度变化的贮藏条件下软硬度适宜,不变质,稳定性高。
此外,巴布剂对皮肤生物相容性、亲和性、透气性、耐汗性,重复揭贴性均好.特别适用于各类中药浸膏制剂。
巴布剂70年代首先出现在日本,日本学者对巴布剂的研究较全面,我国对巴布剂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期。
近几年发展较快,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国内巴布剂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1、巴布剂的基质配方研究巴布剂的基质原料,主要是亲水性物质,常用的有粘着剂 (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保湿剂 (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填充剂 (白陶土、氧化锌、微粉硅胶等)。
巴布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2011年 10月15日【课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
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一.剂型简介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贴膏剂)。
中药巴布剂系是以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于布/无纺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2]。
二.适应症目前巴布膏剂产品多用于炎症、疼痛类疾病,包括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的治疗。
从这一剂型的特点考虑,也适用于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腹痛、儿童物理降温以及美容、化妆品(如抗老化、美白、祛皱、维生素、中草药,保湿面膜等疗效型化妆品)。
三.巴布剂构型巴布剂的一般构型属于均质骨架系统,其膏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决定它的优势如下:(1)贴敷舒适;(2)载药量大、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等;(3)生产无“三废”,完全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4)不需要加热干燥,有利于药物稳定和保持挥发形成分;(5)对皮肤几无刺激性及致敏性;(6)基质含水、甘油、山梨醇等保湿成分,具有滋润皮肤、促进皮肤水化,有力吸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中药巴布剂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外用贴敷剂。
此制剂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发成功,在中国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中才将其正式收载。
巴布剂作为外用贴剂,具有使用简单、既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反应,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特点;与传统的黑膏、橡胶膏相比,具有生产中无“三废”,透皮效果较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并能反复揭贴等诸多优点。
有专家预测,巴布剂将成为21世纪药品中的新宠。
一、中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中药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涂布于无纺布上而制成的外用贴剂。
从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支持层、膏体层、背衬层三层结构。
支持层又称底层或裱褙,主要起承载膏体的作用;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是巴布剂的核心,在贴敷中产生适度地粘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背衬层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起到保护膏体、防止膏体粘连的作用。
二、中药巴布剂基质的研究1.基质常用原料及用量基质对主药和巴布剂的成型影响很大,所以基质原料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通则附录所载,巴布膏剂常用的基质原料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粘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填充剂四部分。
粘性剂:外用贴剂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粘附性,才能满足临床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高强度粘性剂当数聚丙烯酸及其钠盐;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3~10%。
骨架材料及增稠剂:骨架材料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在基质中起赋形及增稠作用;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20%。
常用的有明胶、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cmc-na)、卡波姆(carbopol)、聚丙烯酸钠(paa-n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保湿剂:保水、保湿是基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入适当的保湿剂,可防止水分的挥发,且能溶解活性成分和分散高分子材料;其一般用量为基质的30~50% 。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巴布剂是一种传统中药剂型,也称为膏剂。
巴布剂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能够在皮肤上均匀涂抹,常用于外用,具有舒筋活络、止痛消肿、解毒止痒等功效。
巴布剂的制备方法比较复杂,需要配合多种中草药,经过炮制、破壁、煎煮、过滤、提取等多个工序,才能获得质量稳定、药效有效的巴布剂。
巴布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药文献,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均有关于巴布剂的记载。
然而,由于巴布剂的制备方法繁琐,传承有限,因此在现代化的医药生产中使用较少。
不过,随着中药制剂的推广与发展,巴布剂逐渐受到重视与关注,成为了中药制剂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剂型。
中药巴布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适宜的中草药材,根据其功效和“配伍禁忌”制定处方。
然后,对药材进行炮制、破壁、煎煮、过滤等一系列工序,使其具有更好的药效和药效稳定性。
接着,将处理好的药液慢慢加入适量的药粉中,搅拌均匀,不断添加药液直至形成具有一定粘度的巴布状。
最后,将巴布剂装入容器中,通过冷却、晾干等方式进行后续加工处理,变成实用的中药制剂。
中药巴布剂可以广泛应用于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领域。
例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治疗风湿类疾病的银屑病外用巴布剂;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烧伤、湿疹、脱发等皮肤病的中药巴布剂;用于治疗妇科炎症、月经不调、阴道炎等疾病的妇科巴布剂等。
中药巴布剂的优点在于其药效较快、副作用小、能够针对局部病变点进行治疗,同时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药巴布剂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中草药剂型,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巴布剂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制备方法也更加科学化。
中药巴布剂不仅成为了中药制剂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剂型,也将继续为临床医疗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巴布剂达人-双氯芬酸钠巴布剂

双氯芬酸钠巴布剂说明书作用双氯芬酸钠巴布剂为外用止痛消炎制剂,含有主成份Di cl o fe na cS o di u m,可以抑制前列腺素(Pr o st ag l an di n s)的生成,而前列腺素为引起发炎、疼痛及发烧的主要因子,所以Di c lo fe n ac So di u m 具有消炎、止痛等作用。
双氯芬酸钠巴布剂局部使用时,主成分可经由皮肤吸收,迅速穿透皮肤层,有效地减轻急性及慢性之发炎现象,故双氯芬酸钠巴布剂可有效缓解因关节炎、风湿痛、运动伤害或跌、打、扭伤所引起之肿胀发炎及疼痛现象。
有效成分每片10×14cm,含D ic l of e na c S od iu m 60m g适应症短期使用以缓解因发炎反应引起之局部疼痛用法用量依患部情况给予适当增减使用,次数通常一日1~2次贴于患部,慢性疾患可一日换贴2~3次,切割成适当大小,剥去表面薄纸,贴于患部使用。
流汗时,请先将患部擦干再予贴上。
贮存1.须置于小孩接触不到之处。
2.储存于30℃以下,避免阳光直射,宜保存于阴凉之处。
包装每片10×14cm,内含8片,铝箔袋装。
注意事项1.本制剂只能用于完整皮肤,不可用于裂开的皮肤或开放性伤口。
本制剂不要与眼睛及黏膜接触。
本品仅供外用。
2.除非医师或药师、药剂生指示,儿童、孕妇及授乳妇不建议自行使用。
3.除非医师或药师、药剂生指示,本制剂勿使用于大面积之体表或皮肤深部感染。
4.请勿超过建议剂量,若有副作用产生,应立即停药就医。
5.使用后自觉状况未改善或更恶化,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6.除非医师或药师、药剂生指示,本品不可连续使用超过二星期。
7.二岁以下儿童之使用须询问医师或药师。
警语癣类、皮肤霉菌感染或其他皮肤感染症,请即就医,勿自行使用本品于患部。
禁忌对Di cl o fe na c s od i um、A ce t yl sa l ic yl i c ac id及其他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物,或对P ro py l en e g ly c ol有过敏反应者禁用本药。
巴布剂1——精选推荐

巴布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的一种新型外用贴剂,加入药物或药材提取物,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外用制剂。
具有载药量大、给剂量准确、保湿性、粘性适中、不过敏(与皮肤相容性好)、可反复贴用、作用时间长、药物穿透性好、无副作用、病人应用依从性佳、携带方便、物美价廉等优点,克服了传统黑膏药油腻性强、易污染皮肤衣物,橡胶硬膏易过敏、作用时间短的缺点,是黑膏药和橡胶硬膏的换代产品。
巴布剂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它属于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的一种,是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药效成分的提取及巴布剂基质的配比和粘贴性是巴布剂制备的核心内容。
巴布剂基质材料主要有粘着剂、保湿剂、交联剂、无机填充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组成。
粘着剂是巴布剂膏体产生粘性的主要物质,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
其中常用的有海藻酸钠、西黄耆胶、玉米淀粉、明胶、阿拉伯胶、桃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及钠盐、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等,一般用量为15%~50%。
增稠剂又称胶凝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物系粘度,使物系保持均匀稳定的悬浮状态或乳浊状态,或形成凝胶。
增稠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无机类和有机高分子类,其中有机高分子类又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类。
无机增稠剂包括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两类,低分子量增稠剂主要是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体系。
目前所用的无机盐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硫酸钠、磷酸钠和三磷酸五钠等,其中氯化钠和氯化铵的增稠效果较好。
基本原理是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使体系的粘稠度增加,但当电解质过量时会影响胶束结构,从而使体系粘稠度降低。
无机高分子量增稠剂有膨润土、凹凸棒土、硅酸铝、海泡石、水辉石等,主要的增稠机理是由具有吸水膨胀而形成触变性的凝胶矿物组成。
天然高分子类增稠剂大多为多糖类,主要有纤维素醚、阿拉伯胶、角豆树胶、瓜耳豆胶、汉生胶、甲壳糖、海藻酸钠和淀粉及其变性产品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羟乙基纤维素(HEC)是纤维素醚类产品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产品。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固体制剂,是中药制剂中常见的一种。
其主要成分是贝类的粉末,如合泥贝、巴西贝和龟板等。
这些贝类会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将它们煅烧、打磨成粉末状,然后与药材粉末等混合,最终制成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在中药方面,巴布剂在解热、止咳、平喘、镇痛等方面有很好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体的症状。
中药巴布剂的制作原理是将药材粉末与贝类粉末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结合剂(如三七粉、蜂蜜等),用水进行混合制作,最终形成固体制剂。
在中药巴布剂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材应先研磨成细粉末,以便与贝类粉末进行混合。
2.贝类粉末制作的质量应该比较均匀,以便保证巴布剂的
药效稳定。
3.结合剂的选择应当适当,不可超过一定比例,否则会影
响巴布剂的质量。
4.在巴布剂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保持混合均匀,以便保证巴布剂的质量。
中药巴布剂的服用方法是将制剂切成小块,用开水冲服。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2-3克,儿童每次服用1-2克,每日
2-3次。
中药巴布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骨折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巴布剂不能作为单方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中药巴布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
在中药疗法中,巴布剂的应用广泛,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以及医生建议。
巴布剂综述

巴布剂概述巴布剂(拉丁学名为Cataplasma)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属经皮给药剂型,是对传统外用贴剂(Patch Technology) 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稳定性高、无致敏性、载药量大,黏性保持时间长,可反复粘,释药效率高等优点。
因为从目前来看,人们用药的途径主要以口服和注射为主,其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的干扰,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给药,还可引起疼痛,依从性差,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从而便应运而生了第三代剂型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巴布剂便是这一剂型研究的产物之一。
上世纪60~70 年代,欧洲、日本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巴布剂的概念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克服传统外用贴剂的种种弊端。
最终日本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宣称已研制出了巴布剂并且进行工业化生产,20世纪80 年代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其产品已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普遍使用。
我国对巴布剂的研制起步较晚,基础很薄弱,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对巴布剂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1999 年雷允上集团的复方紫荆消伤膏是国内第一个药准字的巴布剂外用膏药,从此, 在我国药典上开启了巴布剂药膏的先例。
巴布剂组成巴布剂的外观与橡胶硬膏相近,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衬层,又称支持层或底材,主要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布、无纺布等。
②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具有适宜的黏附性,能黏附于皮肤上,以达到治疗目的。
③保护膜,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
基质是巴布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分为:①粘合剂: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3 大类,是巴布剂能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常用的有明胶、淀粉、琼脂、甘露聚糖等,也可用以上物质的金属盐和以上物质与有机或无机交联剂的交联产品,其用量为0. 5 %~50 %(重量百分比,下同) ,最好为5 %~2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的中药巴布膏剂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占有率方面仍未形成规模。已上市的产品与国外质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如外观不理想、贴敷舒适性差、赋型性差等(附录1里面整里了近年来我国巴布剂的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已获得多种类和规格的巴布膏剂用辅料,而相关的巴布膏剂生产的定型设备也已出现。我国主要生产巴布剂的企业包括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世一堂外用药厂和
腧穴注射的药物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与静脉给药等强度、甚至更强的药效[5]
4.通过改善药物颗粒大小或剂型增加巴布膏剂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经皮透过性,如制成微乳[11]、脂质体[12]、传递体[13]、醇质体[14]、类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15]等。
参考文献
1.邓俊民,丁平田,方亮等.中医外治法与中药经皮给药,经皮给药新剂型,2006.12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老 师:
完 成 时 间 :2011年10月15日
【课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
一.剂型简介
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贴膏剂)。
中药巴布剂系是以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于布/无纺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2]。
二.适应症
目前巴布膏剂产品多用于炎症、疼痛类疾病,包括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的治疗。从这一剂型的特点考虑,也适用于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腹痛、儿童物理降温以及美容、化妆品(如抗老化、美白、祛皱、维生素、中草药,保湿面膜等疗效型化妆品)。
二.缺点
1.巴布剂易脱水,失去黏性
2.巴布剂为水性基质,可能影响有效成分的释放,造成药物浓度梯度不足,影响药物的透皮速率。
目前在开发巴布剂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统一、科学的巴布剂制剂质量检测指标和方法。
2.设备缺乏规范性。目前市场上的巴布剂产品不同程度上存在体积过大、黏着力小、膏体外溢等缺点。
2..邓俊民,丁平田,方亮等.巴布剂,经皮给药新剂型,2006.12
3.庄桂霞,赵晓霞,杨晓宁,胥云.窗体顶端痛经舒巴布膏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11):26-28.
4.庞武耀,李亚明,谢清春等.巴布剂的研究现状,亚太传统医学,Vol.4 No.12
5.刘祖舜,周爱玲,丁斐等.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33
6.沈子龙,李爽,谢启昆.雷公藤巴布剂透皮吸收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3):141
7.王建新,郭力,李令媛.如意巴布剂中透皮吸收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3):141
8.赫美荣,李长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狗皮巴布膏中肉桂的体外透皮吸收,中草药,1998,29(1):23
三.巴布剂构型
巴布剂的一般构型属于均质骨架系统,其膏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决定它的优势如下: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市场的巴布膏剂的活性成分多为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近年来,随着高分子工业发展,日本开发出以高吸水、高保水的高分子材料聚丙烯酸钠为基质的巴布剂,和利用A-B-A型嵌段共聚物研制成具伸缩性的巴布剂。这些新型巴布剂与橡皮膏相比具有载药量大、生物利用度高、敷贴舒适、剥离方便、自然透气、保湿性好、对皮肤几无过敏刺激,设备占地面积小、劳动生产率高以及挥发型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损失小等优点。
西安千禾药业公司等。
【巴布剂的优缺点】
一.优势:
1.巴布基质与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相容性好,基质载物量大,非常适合重要多组分,大剂量的用药特点。
2.巴布剂通常含有超过50%的水分,易使皮肤角质层软化,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
3.巴布剂透气性、对皮肤粘着性、保温性均优于传统贴膏剂,对皮肤刺激性小,因而具有使用舒适,可以反复揭扯和贴敷、不污染衣物、无残留、使用后揭扯无痛感等。
4.巴布膏剂应密封,置阴凉处储藏
5.巴布膏剂所用盖衬不得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反应
【结论】
针对我国巴布技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研究领域技术还不够成熟,缺乏统一、科学的巴布剂制剂质量检测指标和方法,而且国内巴布剂设备生产厂家少、设备缺乏规范性的情况[5]。我国的巴布剂研究应做好以下方面
1.完善和规范制备设施。有针对性地对巴布剂设施的开发和研制,从而加快其产业化的发展。
2.加强透皮促进剂的开发与筛选。企业应树立正确自主开发的观念,利用高分子材料的优良性与优越性尝试更多的巴布剂制剂技术。药物分子可以从微乳、脂质体、纳米粒等进行研发。
3.结合中医外治法经络学说,完善中药经皮传递系统与中医的辨证取穴,中药与经络腧穴的整体调节相结合,开辟中药透皮吸收更广阔的前景。
如图2 人体穴位图
因此进一步对基质和制备工艺的研究和将其推向规模化生产显得极其重要。
【制备工艺】
在巴布膏剂工艺条件的研究中,主要分为基质成型工艺的研究、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涂布工艺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选择[3]。
其中基质成型工艺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不同的基质原料、
不同的原料规格、
不同的基质配比以及调制顺序
炼合温度的选择
根据研究结果最终选择最佳的成型工艺。
涂布工艺主要
延压涂布
热熔涂布
溶液涂布法。
巴布剂其一般制备工艺入下图1[4]
【巴布剂的质量评定】
《中国药典》规定,巴布膏剂在生产和储藏期间应符合下列关规定:
1.固体药物应预先粉碎或溶于适宜的溶剂中;
2.巴布膏剂膏面应光洁、厚薄均匀、色泽一致,无脱膏、失黏现象
3.布面应平整、洁净、无漏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