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终审稿)

合集下载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蛋鸡是人工养殖的鸡类,主要用于产蛋。

下面将从其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理特点1.外观特点:蛋鸡体型较小,肠道相对较短,喙尖锐而弯曲,颈长,眼睛大而黄色,耳垂突出,颜色为红色或白色,全身羽毛丰满而有光泽。

2.生殖系统:蛋鸡的生殖系统可分为卵巢、输卵管和产卵道三部分。

卵巢位于腹腔中,由左右两个卵巢组成。

卵巢中有一些囊泡,每个囊泡内都有一个卵母细胞,当一个囊泡发育成熟时,卵母细胞就会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称之为排卵。

卵巢排卵后,卵子会进入输卵管,通过输卵管的蠕动,慢慢向产卵道输送。

当卵子通过产卵道时,会在产卵道内形成蛋壳,最终从蛋门排出体外。

3.消化系统:蛋鸡的消化系统分为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它们的食物主要是谷物、豆类、油料和矿物质添加剂等。

蛋鸡的食道较短,口腔中没有牙齿,食物被鸡嘴咬碎后通过搅动咽下。

胃比较大,能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在胃中停留一段时间,然后通过小肠进行吸收,剩余的经过大肠排出体外。

4.呼吸系统:蛋鸡的呼吸系统包括嘴巴、鼻腔、喉咙、气管和肺组成。

蛋鸡的呼吸方式是通过肺部进行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蛋鸡的呼吸频率和呼吸速度相对较高,有助于提供足够的氧气和排出体内的废弃物。

二、生活习性1.社会性:蛋鸡具有一定的社交性,它们喜欢成群生活,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一个鸡舍中,蛋鸡会形成明确的等级体系,而且会互相进行打赌和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

2.运动能力:蛋鸡的运动能力相对较差,它们更喜欢站立和行走,不擅长长跑。

对于蛋鸡的养殖来说,需要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合适的环境,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生活活动。

3.温度适应能力:蛋鸡对温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对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在高温天气中,蛋鸡容易受热应激影响,产蛋量下降;在寒冷的冬季,需要提供适当的保温措施,避免寒冷对蛋鸡的影响。

4.睡眠习性:蛋鸡比较喜欢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喜欢休息和睡觉。

蛋鸡预产阶段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

蛋鸡预产阶段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
免疫能力下降
预产阶段的蛋鸡免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疾 病。
鸡体营养需求
高质量的蛋白质
预产阶段的蛋鸡需要高质量的蛋白质来维持生理功能 和生产高品质的鸡蛋。
适当的能量
预产阶段的蛋鸡需要适当的能量来满足身体对能量的 需求。
矿物质和维生素
预产阶段的蛋鸡需要适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来维持生 理功能和生产高品质的鸡蛋。
定期称重
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合理,满 足鸡的生长发育需求。
定期对鸡进行称重,了解其生长情况,以 便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05
预产阶段蛋鸡的生产管理
产蛋性能指标及测定方法
产蛋量
观察蛋鸡的产蛋量是否符合预期,一般 而言,预产期蛋鸡的产蛋量会逐渐增加

受精率和孵化率
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蛋鸡的繁殖性能 和种蛋的质量,是衡量产蛋性能的重
营养优化
根据蛋鸡的品种和生长发育 阶段,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 ,以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
饲养管理
定期检查蛋鸡的健康状况、 产蛋量和饲料消耗情况,及 时调整饲养方案以提高生产 效益。
06
预产阶段蛋鸡的饲养技术 和发展趋势
饲养技术现状及问题
饲养技术现状
目前,蛋鸡预产阶段的饲养技术主要包括饲料配方、饲养密度、温度和湿度控制等。然而,在实际操 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饲料营养不均衡、饲养环境不良等。
预产阶段的蛋鸡体重会逐渐增加,达到性成熟前 的最大值。
骨骼发育成熟
预产阶段的蛋鸡骨骼会继续发育,达到成熟状态 。
3
羽毛丰满光亮
预产阶段的蛋鸡羽毛逐渐丰满,色泽光亮。
鸡体生理变化
性成熟
预产阶段的蛋鸡逐渐进入性成熟阶段,开始出现 排卵和产蛋等生理现象。

蛋鸡生理特点与饲养管理

蛋鸡生理特点与饲养管理
营养均 衡及 产蛋 稳定 。
发育 及 蛋壳 的构 成 , 鸡 体缺 钙 , 轻 者下 软 壳 蛋 , 严 重
时会 足 趾抽搐 , 危 及生命 。冬 季气 温低 日照短 , 鸡对 钙质 的需 求量 相 应 增 加 , 给鸡 补钙 极 为 重 要 。蛋 鸡 日需 钙量 为 2 . 7 ~3 . 4 g , 钙 源饲 料应 选 择石 粉 , 一般
过低 时雏鸡 畏寒 , 影 响 卵黄 吸 收 , 影响抗病能力 , 有
的发 生感 冒、 下痢, 严 重 时互相 挤压 、 扎堆 , 造 成 大批 受伤 死亡 ; 温度 过 高则影 响雏 鸡 的正 常代谢 , 食 欲减 退, 发育 缓慢 , 也 易 感 冒和感 染呼 吸道 疾病 。近 几年 来采 用 的高温 育雏 技 术 , 主 要 是 在 前几 天采 用 高温 育雏 , 温 度一般 在 3 6 ℃左 右 。 高温 低湿 时 , 鸡体 内水 分散 失增 多 , 腹 内蛋黄 吸 收不 良 , 绒毛 干枯 发 脆 , 脚趾干瘪 , 雏 鸡 易 受 风 寒侵 袭 而患 呼 吸道疾病 , 为提高 湿度 , 可 在大 炉上放 一 盆 水 。低 温高 湿时舍 内 既潮 湿 又 冷 , 雏 鸡 易 患 感 冒和
2 饲 料 的 选 择
根据 蛋鸡 群采 食 量 的降 低 程 度 , 将 饲料 的 能量 水平 提高 到 正常水 平 的 1 . 1 ~1 . 2倍 。将 饲料 中维 生 素 A 和 B族 维 生素 的含量 增加 到正 常水 平 的 2 ~ 3倍 , 将维 生素 E 的含 量 增 加 到 正 常 水 平 的 5 ~1 O 倍, 同时 在病 鸡 的饲料 中加 入适 量 的维 生素 C和维
毒 。雏 鸡采 食 、 饮 水 以及饲 料 的消化 吸收 , 对 疾病 的

蛋鸡生理特点与饲养管理

蛋鸡生理特点与饲养管理

蛋鸡生理特点与饲养管理蛋鸡是指用于生产蛋类产品的鸡种,主要包括家禽中的鸡类。

蛋鸡的生理特点与饲养管理对于蛋类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蛋鸡的生理特点:1. 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早:蛋鸡的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时间相对较早,通常在20周左右即可开始产蛋。

与其他鸟类相比,蛋鸡的生殖器官发育速度更快,能够更早地实现生殖功能。

2. 蛋的形成周期短:蛋鸡一般每隔24-26小时就能产蛋一次,蛋的形成周期相对较短。

这也是蛋鸡能够持续产蛋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体形小巧:相对于肉鸡来说,蛋鸡的体形较小巧,体重相对较轻。

这一特点使得蛋鸡在产蛋时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更多的营养物质可以用于蛋的形成。

4. 需要光周期调控:蛋鸡的产蛋受到光周期的影响较大。

通常情况下,蛋鸡需要每天接受一定时间的光照,以维持产蛋的正常周期。

当光周期缺失或异常时,蛋鸡的产蛋量会受到影响。

5. 产蛋寿命相对较短:蛋鸡的产蛋期通常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后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产蛋。

一般来说,蛋鸡的产蛋寿命为 1.5-2年左右,之后需要更换新的蛋鸡。

二、蛋鸡的饲养管理:1. 环境控制:蛋鸡的饲养环境对于其产蛋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保持饲养场的适宜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对蛋鸡产蛋的不利影响。

其次,要保持饲养场的良好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要注意饲养场的卫生,保持场地清洁,定期消毒,防止疾病的传播。

2. 饲料管理:蛋鸡的饲料管理是保证其产蛋质量和数量的关键。

要根据蛋鸡的生理特点和需求,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同时,要控制饲料的摄入量和饲喂时间,避免过度喂养或不足喂养的问题。

3. 光照管理:蛋鸡的产蛋受到光照的调控。

通常情况下,蛋鸡需要每天接受一定时间的光照,以维持产蛋的正常周期。

饲养者可以通过合理的灯光设计和控制,来调节蛋鸡的光照时间和强度,以提高产蛋量和质量。

4. 疾病防控:蛋鸡的饲养过程中,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蛋鸡的生理特点

蛋鸡的生理特点

蛋鸡的生理特点1.生活环境的温度出壳后10日龄内的雏鸡体温比成鸡低1.4~1.68℃。

长羽快者体温上升较快,长羽慢者往往要到15日龄后才能接近成鸡的体温。

雏鸡的这种生理特点说明,它调节体温的能力弱,在一定阶段内,鸡胚与出壳初期雏鸡体温是随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升降的。

生理上的这一现象对于育雏工作者掌握雏鸡培育的规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当把雏鸡移到凉爽的环境时,体温和代谢率都下降,要到15~20日龄后,雏鸡体内温度调节机制发育良好之后,才能保持体温处于恒定状态,这就是早期雏鸡要求生活环境的温度比成鸡高的原因之一。

2.绒毛保温性能出壳的雏鸡表皮外层长满一层绒毛,毛长为1.0~1.5厘米,是雏鸡体最外部的保温层。

但该层很薄,难以达到足够的厚度来形成空气隔热层,保温性能甚差。

成鸡的羽毛则大不相同,它包括质地比较坚实的羽管(其中包括羽根和羽轴),从羽轴伸出整齐的羽翮。

羽毛在成鸡的表皮上以半重叠式向鸡尾部方向排列,它还可以在表皮与肌肉的神经组织支配下进行收缩或放松。

当鸡体感到冷时,往往将羽毛向上松开,形成一定的厚度,气流受阻,形成与外界低温相隔开的保温层,能有效地抵御外界低温的侵袭和防止体内温度迅速扩散。

其保温性能比雏鸡强得多。

可是,在对外界高温环境的忍耐上雏鸡又比成鸡强,这是雏鸡既需要较高温度的环境保护,又能适应较高温度环境的生理结构特点之一。

3.剩余蛋黄的生理功能雏鸡出壳后腹部残留着尚未被完全吸收的蛋黄,其外部被一层透明并布满血管的薄膜包着,呈一个囊状物,称为剩余蛋黄囊。

出壳后的正常健康雏鸡在3~7天内,生命所需要的营养仍然主要来自这些剩余蛋黄。

雏鸡生理上的这种特殊结构在成鸡体内是没有的。

刚出壳的雏鸡,剩余蛋黄越小,体质越强,反之则越弱。

对1~5日龄内死亡的雏鸡进行解剖发现:如果不是因为中毒、踏挤而死,几乎全都是孵化过程中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

也有部分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可活到6~7天才陆续死亡,还有少数蛋黄吸收不良的弱雏是因患白痢、肠炎或感冒而死亡。

蛋鸡的饲养和管理技术探究

蛋鸡的饲养和管理技术探究

蛋鸡的饲养和管理技术探究庞海峰Y a n g z h i j i s h u在进行蛋鸡的饲养与管理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阶段需要进行注意,例如育成期到产蛋期阶段的管理、预产期的管理等等,这些阶段对于蛋鸡的总体性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加强此阶段的蛋鸡养殖管理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保证鸡群的总体水平。

一、产蛋鸡的生理特点1、性成熟。

在蛋鸡饲养的过程当中,要想使获得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就需要对蛋鸡的生理特性进行充分的掌握,按照生理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

通常情况下,母鸡刚开始进行产蛋的阶段,代表着母鸡已经性成熟,但是却并不代表母鸡的生长发育已经彻底结束。

母鸡18周左右时,体重仍然是持续增长的时期,一般到40周左右时才会生长发育结束,并且体重增长缓慢。

在40周以后的体重增长,只是单纯的脂肪增加。

2、易受外界影响。

蛋鸡的一个生理特点是较为神经质,因此它会对外界因素带来的刺激较为敏感,环境变化,饲料改变,机械设备更换,温度,通风,照明,密度等等因素都会对蛋鸡造成一定的刺激。

尤其是在蛋鸡的产蛋期,如果发生以上因素的影响,会直接影响着产蛋的质量。

3、产蛋规律。

蛋鸡的产蛋特点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包括产蛋前期,产蛋高峰期,产蛋后期。

这些时期的产蛋重量、产蛋周期以及产蛋量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二、产蛋前期的饲养管理1、转群前的准备工作。

在蛋鸡开始产蛋前需要对其进行转群的工作,而在进行转群的一周左右,需要提前准备好鸡舍并消毒清理干净,同时对后备母鸡进行免疫与修啄工作。

根据多年来的饲养经验,可以确定较为合适的转群时机是在蛋鸡16周左右时,但是也要根据蛋鸡的实际体重来确定,只有体重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进行转群工作。

2、产蛋料的合理更换。

在产蛋鸡饲养过程中,产蛋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鸡群在18周左右时体重会生长到符合标准,此时需要立刻对产蛋料进行更换,这样可以帮助蛋鸡钙质的补充,并且在母鸡产蛋之前,也可以使其拥有更加丰富的营养,获得更好的体力。

蛋用雏鸡的生理特点及饲养管理要点

蛋用雏鸡的生理特点及饲养管理要点

2023年第4期浙江畜牧兽医蛋用雏鸡的生理特点及饲养管理要点 蛋用雏鸡是指用于生产商品鸡蛋的0~6周龄雏鸡。

1 雏鸡生理特点1.1 抗应激性差 雏鸡抗应激性是指雏鸡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各种不良因素反应的敏感程度,越敏感说明其抗应激性越差。

引起雏鸡应激反应的因素主要有:噪音、温度、颜色、湿度、光照以及饲料改变、免疫接种、工作人员更换和其它动物的闯入等。

1.2 生长速度快 蛋用雏鸡孵出体重一般为40g,1周龄约70g,2周龄约130g,3周龄约200g,4周龄约290g,5周龄约370g,6周龄体重约460g。

从这些数据的变化情况可以得知,雏鸡的生长速度是比较快的。

1.3 消化能力弱 一是蛋用雏鸡胃和嗉囊的容积都很小。

1周龄雏鸡嗉囊充盈状态下还没有1个小枣体积大;二是消化吸收差。

因消化酶不足和肌胃的摩擦力不够造成雏鸡消化力较差,粪便中常有大量肉眼可见的未消化的饲料颗粒。

1.4 抗病能力差 雏鸡因免疫器官发育不够完善,抗病能力较差,常发生球虫病、鸡白痢、支原体、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严重危害鸡群健康和以后的生产性能,有时还可引起大批死亡。

2 饲养管理要点2.1 饮水 一是开饮,雏鸡进入育雏舍即可饮水,补充长途运输流失的水分;二是水温,雏鸡开饮时要用25~30℃的低温开水,防止饮水造成雏鸡受凉、腹泻等;三是水质,雏鸡饮水要清洁卫生,必要时可交替加入适量白糖、葡萄糖、诺氟沙星或开口乐、开口宝等。

2.2 开食 一是开食时间,雏鸡进入育雏舍3h后,或2/3以上的雏鸡已经喝足水,或1/3以上的雏鸡有啄食动作,此时是开食的最佳时间;二是方法,开食时开食料用少量水拌湿后洒在红色的纸上,随吃随添;三是营养,开食饲料要营养丰富、结构合理、搭配平衡,清洁卫生,不发霉变质或过期,粗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

2.3 密度 一是网上平养,1周龄45只/m2,2周龄40只/m2,3周龄35只/m2,4周龄30只/m2,5周龄25只/m2,6周龄20只/m2;二是笼养育雏,1周龄55只/m2,3~4周龄40只/m2,5~6周龄30只/m2。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一、蛋鸡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繁殖率高初生雏鸡的体温略低,约39.6℃,最低时可达33℃,10天以后体温调节系统趋于完善,维持41-42℃的水平;因此,1周龄的雏鸡要求环境温度为30-34℃,2周龄时要求25-30℃,3周龄时要求20-25℃;对鸡而言,生长过程中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为15-25℃;成年鸡的体温为41-42℃,比哺乳动物高5℃左右,每分钟呼吸36次,心跳300次左右,代谢十分旺盛;代谢旺盛是鸡寿命短、可利用率高的生命基础,1只蛋鸡一年可产蛋15-17kg280-320个蛋,约为其体重的10倍;为确保代谢需要,必须给予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物质;鸡的饲料配方应尽量达到全面、平衡;另外,对通风换气、环境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二、蛋鸡怕热怕潮湿、敏感又胆小鸡没有汗腺,主要依靠呼吸散热来调节体温,因此抗热能力较差,环境温度长期在35℃以上,就有热死的危险;当然,温度过低,一方面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发挥,另一方面会增加饲料消耗,降低经济效益;鸡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潮湿不利于鸡散热,易引发各种疾病; 鸡的感觉器官较为敏锐,富有神经质,尤其是某些小型蛋鸡品种;任何新的声响、动作、物品等突然出现,都会引起鸡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惊叫、飞跃、逃跑、炸群等,饲养密度大时,常出现扎堆、压伤压死等,导致蛋鸡停产或易下软壳蛋、无黄蛋、双黄蛋等异常蛋; 三、蛋鸡喜群居,好争斗,爱模仿鸡的合群性很强,一般不单独行动,刚出壳几天的鸡,就会找群,一旦离群就叫声不止;公、母鸡都有很强的认巢能力,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自动回到原处栖息;同时,拒绝新鸡进入,一旦新鸡来到,便会争斗不止,直到有一方斗败,公鸡尤甚;鸡爱模仿,集约化饲养时,若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技术跟不上,因鸡群密度大,常会造成啄肛、啄羽的习性,各个鸡会纷纷效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有大批啄死的危险; 四、蛋鸡的抗病能力差鸡的抗病力差表现在多个方面:鸡的肺脏较小,连接有许多气囊,而且体内各个部位包括骨腔内都存在着气囊,彼此连通,从而使某些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很容易沿呼吸道进入肺、气囊和体腔、肌肉、骨骼之中,所以,鸡的各种传染病大多经呼吸道传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后患多,损失大;鸡的生殖道与排泄孔共同开口于泄殖腔,产出的蛋很容易受到粪尿污染,也易患输卵管炎;鸡的体腔中部缺少横隔膜,使腹腔感染很容易传至胸部的重要脏器;鸡没有成形的淋巴结,淋巴系统不健全,病原体在体内的流动传播不易被自身所控制,一旦感染,较易发病;所以,在同样的条件下,与鸭、鹅等比较起来,鸡的抵抗力差、成活率低; 五、蛋鸡适合于集约化规模饲养鸡的人工孵化技术使得一次性出雏可多达万只以上,为集约化养鸡提供了雏鸡来源;在统一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鸡的生长发育相当整齐,而且鸡活动范围小,喜群居,爱模仿,通过控制光照时间与强度能够控制鸡的开产早晚和整齐度,使得大批量散养或笼养都成为可能;鸡饮水少,而且利索,粪便与尿一起排出,相对较粘稠,为清扫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高密度饲养提高了鸡舍利用率,养鸡笼具日臻完善,一栋成鸡舍可饲养蛋鸡上万只,节省劳力,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新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
习性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蛋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一、蛋鸡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繁殖率高
初生雏鸡的体温略低,约39.6℃,最低时可达33℃,10天以后体温调节系统趋于完善,维持41-42℃的水平。

因此,1周龄的雏鸡要求环境温度为30-34℃,2周龄时要求25-30℃,3周龄时要求20-25℃。

对鸡而言,生长过程中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为15-25℃。

成年鸡的体温为41-42℃,比哺乳动物高5℃左右,每分钟呼吸36次,心跳300次左右,代谢十分旺盛。

代谢旺盛是鸡寿命短、可利用率高的生命基础,1只蛋鸡一年可产蛋15-17kg(280-320个蛋),约为其体重的10倍。

为确保代谢需要,必须给予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物质。

鸡的饲料配方应尽量达到全面、平衡。

另外,对通风换气、环境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

二、蛋鸡怕热怕潮湿、敏感又胆小
鸡没有汗腺,主要依靠呼吸散热来调节体温,因此抗热能力较差,环境温度长期在35℃以上,就有热死的危险。

当然,温度过低,一方面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发挥,另一方面会增加饲料消耗,降低经济效益。

鸡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潮湿不利于鸡散热,易引发各种疾病。

鸡的感觉器官较为敏锐,富有神经质,尤其是某些小型蛋鸡品种。

任何新的声响、动作、物品等突然出现,都会引起鸡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惊叫、飞跃、逃跑、炸群等,饲养密度大时,常出现扎堆、压伤压死等,导致蛋鸡停产或易下软壳蛋、无黄蛋、双黄蛋等异常蛋。

三、蛋鸡喜群居,好争斗,爱模仿鸡的合群性很强,一般不单独行动,刚出壳几天的鸡,就会找群,一旦离群就叫声不止。

公、母鸡都有很强的认巢能力,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自动回到原处栖息。

同时,拒绝新鸡进入,一旦新鸡来到,便会争斗不止,直到有一方斗败,公鸡尤甚。

鸡爱模仿,集约化饲养时,若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技术跟不上,因鸡群密度大,常会造成啄肛、啄羽的习性,各个鸡会纷纷效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有大批啄死的危险。

四、蛋鸡的抗病能力差鸡的抗病力差表现在多个方面:鸡的肺脏较小,连接有许多气囊,而且体内各个部位包括骨腔内都存在着气囊,彼此连通,从而使某些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很容易沿呼吸道进入肺、气囊和体腔、肌肉、骨骼之中,所以,鸡的各种传染病大多经呼吸道传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后患多,损失大。

鸡的生殖道与排泄孔共同开口于泄殖腔,产出的蛋很容易受到粪尿污染,也易患输卵管炎。

鸡的体腔中部缺少横隔膜,使腹腔感染很容易传至胸部的重要脏器。

鸡没有成形的淋巴结,淋巴系统不健全,病原体在体内的流动传播不易被自身所控制,一旦感染,较易发病。

所以,在同样的条件下,与鸭、鹅等比较起来,鸡的
抵抗力差、成活率低。

五、蛋鸡适合于集约化规模饲养鸡的人工孵化技术使得一次性出雏可多达万只以上,为集约化养鸡提供了雏鸡来源。

在统一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鸡的生长发育相当整齐,而且鸡活动范围小,喜群居,爱模仿,通过控制光照时间与强度能够控制鸡的开产早晚和整齐度,使得大批量散养或笼养都成为可能。

鸡饮水少,而且利索,粪便与尿一起排出,相对较粘稠,为清扫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

高密度饲养提高了鸡舍利用率,养鸡笼具日臻完善,一栋成鸡舍可饲养蛋鸡上万只,节省劳力,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新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