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诸《医学切要》与《寿世医鉴》目录比较

合集下载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少年听雨-薇依-和讯博客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少年听雨-薇依-和讯博客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少年听雨-薇依-和讯博客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清代陈修园堪称为古代医学科普大家,言其著作等身并非过誉,对他的医书,当时评论家廖鸿藻说:“以医名于世,所著伤寒、金匮浅注,不胫而走,几乎家有其书”。

但也由此引发了三桩出版公案而颇受訾议。

一是他本人的《医学三字经》,二是他诸弟子窃抄熊笏的《中风论》,三是刻书商冒陈修园之品牌杂陈充数,以致有“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多。

陈修园名念祖(1753~1823年),字修园,又良友,号慎修,福建长乐县人。

他生活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

自幼失怙,由博学通医的祖父抚养,7岁诵读经史,14岁习举子业兼读医书,师承鳌峰书院孟超然,后又随泉州名医蔡宗玉习医。

19岁举秀才,在乾隆57年即在39岁时中举,先后在河北磁县、威县和枣强县任知县,期间还曾代理过正宗知府。

他虽从政而不辍吟诵医书,公务中也常施医于民并和地方实医交流医术,以至他的处方有北方风格,他标举经方,尊崇仲景,又仰尚汉唐,服膺徐灵胎,效法钱塘二张,医效卓著,又致力于著述。

主要著作有《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伤寒医厥串解》、《灵枢素问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长沙方歌括》、《时方妙用》、《女科要旨》等。

他的著述,因其理解深刻,撮其要旨,故能深入浅出,返博为约,因其文笔通脱流畅,令读者能由浅入深,从简执繁,陈修园的著作刊行以后不仅医界青睐,百姓也用为保健必备,一直是畅销书。

但也因在著述时有不根之事以及刻书商的缘故,引发公案而有白圭之玷。

第一桩是《医学三字经》的托名出版。

《医学三字经》是仿效宋代王庆麟《三字经》的体式,以三字的韵,以千余言概述医学源流、理论及常见病证治,有论有方有药,简明扼要,便于初学背诵和概览全局。

是书在首发时曾托名叶天士,意在“取时俗所推崇者,以投时好”,希翼利用名人效应以招徕读者。

果然在发行后洛阳纸贵,“三字经”书名也噪传当世,遂于嘉庆9年再次付梓之时,去叶天士之托名而“属归本名”,并在《小引》中陈述原委。

【建议收藏】中医师承、中医专长学习必看古籍推荐

【建议收藏】中医师承、中医专长学习必看古籍推荐

【建议收藏】中医师承、中医专长学习必看古籍推荐典籍在考证中的重要作用“读经典”在学习中医当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您是否知道在考证当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目前全国各省15号令、52号令已逐步开展,在申请考核过程中第一大关就是报名,而且在报名的时候,都会要求申请考核人员提交报名材料,其中有一个报名材料是“本专业学科专著学习笔记”(方向不同叫法不同)。

15号令(新中医专长) 经多年实践方向把他叫做“医术渊源的相关证明材料”、“中医医术实践证明材料(中的一部分)”。

15号令(以师承方式报专长)/52号令(出师考核)通过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方向把他叫做“连续跟师学习证明材料(中的一部分)”。

提示:不管他叫什么,或怎么表述,都是为了证明:考生确实踏踏实实学习和实践中医了,而且学有所成,可以在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独立出诊看病,愿意接受组织的考核并且有信心通过考核。

书籍推荐必读书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温病条辨》推荐书籍《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诀》《汤头歌诀》《内经知要》《医学心悟》《脉经》《三指禅》《石室秘录》内科方向《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医杂著》《三法六门》《医门法律》《医学纲目》《症因脉治》《证治汇补》《内科摘要》《肘后备急方》《证治准绳》《医学正传》《仁斋直指方论》《寿世保元》《景岳全书》《医学实在易》《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经纬》《寓意草》《类证治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丹溪心法》《医学发明》《儒门事亲》《世医得效方》《太平圣惠方》《临证指南医案》《河间六书》《医学心悟》《古今医统大全》《医效秘传》《医学入门》《普济本事方》《医碥》《医贯》《沈氏尊生书》《张氏医通》《医学统旨》《医宗必读》《医学统旨》《时方妙用》《王旭高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兰室秘藏》《古今名医汇粹》《济生方》《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话》《任应秋论医集》《悬壶漫录》痨病方向:《十药神书》脾胃病方向:《脾胃论》《医学正传》《诸病源候论》《兰室秘藏》《万病回春》《临证指南医案》《景岳全书》肝胆病方向:《丹溪心法》《古今医鉴》《医学正传》《症因脉治》《圣济总录》《卫生宝鉴》水肿方向:《鸡峰普济方》《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淋证方向:《济生方》《医宗必读》《医学心悟·小便不通》《丹溪心法·淋》《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阳痿遗精方向:《外台秘要》《慎斋遗书》《明医杂著》《辨证录》《景岳全书》《证治准绳》瘀血证方向:《医林改错》《血证论》郁证方向:《丹溪心法》《医林改错》《景岳全书》疟疾方向:《痎疟论疏》虚劳方向:《理虚元鉴》《慎柔五书》头痛方向:《冷庐医话·头痛》风证方向:《圣济总录》《中风论》《吴鞠通医案·中风》痴呆方向:《辨证录·呆病门》《寿世保元·健忘》外科方向《外科正宗》《五十二病方》《灵枢·痈疽》《刘涓子鬼遗方》《青囊秘诀》《疠疡机要》《诸病源候论》《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要发挥》《外科精义》《外科枢要》《外科理例》《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疡医证治准绳》《外科钤》《疡科选粹》《霉疮秘录》《外科大成》《洞天奥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疡医大全》《疮疡全书》《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疡科纲要》《外科活人定本》灸法治疗痈疽专著:《痈疽神秘灸经》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外证医案汇编》《外科传薪集》外科三大学术流派(可以写入医术渊源)“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玲珑医鉴》与濒临失传医著《寿世医鉴》学术继承性的比较

《玲珑医鉴》与濒临失传医著《寿世医鉴》学术继承性的比较
卷、 《 外科切要》 一卷、 《 奇方 纂要》 一卷 ) 、 《 存存汇
末名医, 今湖北咸丰丁寨林麓 口人。其 自幼颖慧超
人, 勤奋 好学 , 博 览群 书 , 熟 读 四书 五经 , 尤好 岐黄 典 籍, 曾人 邑庠 , 入 选拔 贡 。光绪 十六 年 ( 1 8 9 0年 ) , 在
集 医学易读》 二卷 、 《 存存 汇集 ・ 针灸便 览》 一卷 、
贤, 以其 渊博 的理论 知识 和 丰 富的临 床经 验 , 整理 编
撰 出许 多医学著 作 , 流传至今 的有 《 活人 心法》 四
1 医家介绍
1 . 1 秦子文 秦子文 ( 1 8 7 0 —1 9 4 4 ) , 又名 秀彰 , 清
卷、 《 医学切要》 六卷 ( 其 中包括 《 医学切要》 一卷 、 《 眼科切要》 一卷、 《 幼科切要》 一卷、 《 痘科切要》 一
是其传徒 门生所用教 材。其 主要 内容包括 医理探 讨、 诊法总结、 方药集粹 、 伤寒 、 温病 以及 内科 和儿科
疾病 论 治 。赵 敬 华 教 授 指 出该 书 “ 原 稿 为手 抄 本 ,
共八本 , 每册 四万字左右 , 直排 , 用钢笔或毛笔抄写 , 有的字迹工 整 , 有 的潦草 , 且无标点 段落。 ” 原稿 曾
咸 丰医林 高手 , 疗 效颇佳 , 深 得群 众认 可 。 1 . 2 王 文选 王文 选 ( 1 8 0 8 -1 8 8 8 ) , 字锡鑫、 锡珍 , 号亚 拙 、 席 珍子 、 同仁 , 晚清 时期 巴蜀武 陵地 区名 医 , 祖籍 湖北 石首 祖屋 岭 , 祖父辈在“ 湖 广 填 四川 ” 时期 西进入 川 , 迁至 原万 邑 ( 今 重庆 市 万州 区 ) 大周 里 七 甲 向家 石 板 古 松 崖 , 后移 居万 州县三 马路 4 4 1号 ( 即后 世 所 称 天 德 f - j ) J 。一 生 行 医 于 今 万 州 、 云

四库全书总目提纲·医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纲·医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儒之门户分於宋,医之门户分於金、元。

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

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

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

病情万变,难守一宗。

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

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

而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

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後有房中、神仙二家,後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涂颇杂,今悉删除。

《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於末简。

贵人贱物之义也。

《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内府藏本)唐王冰注。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

後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於汉、晋间矣。

故《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也,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

冰为宝应中人,乃自谓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

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大论以下,卷帙独多,与《素问》馀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

其刺法论、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

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之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

所注排抉隐奥,多所发明。

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

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遂开明代薛已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於医理者矣。

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令。

未知孰是。

然医家皆称王太仆,习读亿书也。

其名晁公武《读书志》作王 水,《杜甫集》有赠重表侄王 水诗,亦复相合。

然唐、宋志皆作冰,而世传宋椠本亦作冰字。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医学折衷》(今仅见于《玉机微义》)
卷《丹溪脉因证治》二卷 《丹溪手镜》三卷(清常校本)
溪秘传方决》十卷
杨珣《丹溪心法类集》四卷
陈充《丹溪心法》四卷 方广《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
庐和《丹溪纂要》八卷 《丹溪心法》八卷 《丹溪发明》五卷(见《玉机微义》 中)
易水学派
张元素
《珍珠囊》一卷 《医学启蒙》三卷《洁古注书和脉诀》十卷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
《三消论》一卷 《保童秘要》二卷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二卷
刘浴德、朱练
《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
陈无咎
《医轨》二卷 《藏府通诠》一卷 《妇科难题》一卷
《明教方》一卷 《黄溪大案》一卷 《医量》一卷
《近效方》 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
方剂、药物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
历代名家名篇
(力备)
医经学派
王冰
《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
吴崑
《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 《针方六集》六卷
《医方考》六卷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
赵道震
《伤寒类证》(佚) 赵以德
《金匮方衍义》(今存于《金匮二注》) 戴思恭
《证治要诀》十二卷
王履
《医经溯洄集》一卷
刘纯
《伤寒治例》一卷《玉机微义》五十卷
汪机
《石山医案》三卷 《读素问钞》三卷《本草会编》二十卷
《补订脉决刊误》二卷《针灸问对》三卷《伤寒选录》八卷
《外科理例》八卷 《痘治理辨》一卷

馆藏古籍目录

馆藏古籍目录

一. 医经1. 内经(素灵合编)0001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素问补遗一卷·灵枢十二卷(唐)王冰(宋)林亿等校清光绪三年浙江书局据明武陵顾氏影宋佑本刻十册九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又一部(十册)0002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各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民国十七年中国学会影印守山阁本十二册000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素问补遗一卷(明)马莳注清光绪五年善成堂刻本太医院藏板二十四册十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0004类经三十二卷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明)张介宾撰明天启四年天德堂序刻本金阊童涌泉梓二十四册八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0005素问灵枢类纂三卷(清)汪昂辑1.清日新书庄刻本三册八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2.民国十三年上海世界书局三册0006医经原旨六卷(清)薛雪集注杨采青重校清扫叶山房刻本六册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又一部(六册)0007素问悬解十三卷附校余偶识一卷(清)黄元御解清同治十一年易湖冯氏刻本七册十一行二十三字小行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008内经述(清)方本恭述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影印一册0009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各九卷(清)张志聪集注清光绪十六年浙江书局刻本十四册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双边0010群经见智录恽铁僬著民国十一年武进恽氏铅印本二册0011鬼僦术三卷陆锦燧编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三册0012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编各十卷(明)马莳(清)张志聪合注民国十五年锦章书局十八册0013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撰清光绪十年京口文成堂摹宋刻本十册十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三十字白口左右双边0014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明)吴昆注1.明万历三十七年石室藏版六册九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2.清大兴堂刻本六册九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又一部(六册)3.清正学斋藏版八册九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015内经概要自编手抄本二册0016唐氏中西医判(清)唐宗海撰民国三年上海千倾堂书局石印二册2. 素问0017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民国恽氏影宋本八册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三十字白口左右双边0018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丹波元坚撰序日本安政二年(1855)占恒室藏版九册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三十字白口左右双边0019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清)张志聪集注清太医院藏本十二册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双边又一部(八册)0020補註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附素问遗篇一卷素问(唐)王冰註(宋)林億等校灵枢(宋)史崧音释明嘉靖赵康王朱厚煜居敬堂刻本二十四册八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双边0021素问直解九卷(清)高士栻(士宗)注解清光绪十三年浙江书局重刻本八册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双边0022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九卷(清)高士栻(士宗)注清光绪十三年三余堂木刻八册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双边0023黄帝内经素问注解十卷孙沛注解民国二十七年北京铅印本五册3. 灵枢002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补遗一卷(明)马莳注清光绪五年坊刻本太医院藏板八册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025灵枢经九卷(清)张志聪注清光绪二十九年善成堂藏板十二册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4. 难经0026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宋)王惟一校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本二册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二. 基础理论1. 理论综合0027医林改错二卷(清)王清任著1.清光绪京都善成堂藏版两册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2.1955年上海锦章书局刻一册0028秦氏医学讲义秦伯末著民国十九年秦氏同学会铅印本八册0029病理学读本二卷张寿颐编民国浙江兰溪中医学校选录铅印本二册0030国医生理新论朱国军撰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中医书局刻三册0031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决分类(太医院增补医方捷径)太医院原本(明)罗必炜参订子目:(1)四言举要一卷(2)青囊药性赋五卷(3)医方捷径四卷清光绪十四年李光明莊刻本(两层楼)四册六行八字白口四周双边2. 藏象. 病源0032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等撰1.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八册九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双边2.清光绪十七年池阳周氏刻本八册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3.清序刻本八册九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双边0033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清)王有忠编清光绪三十二年广益书局石印四册三. 伤寒. 金匮1. 伤寒. 金匮合编0034仲景全书五种二十卷(汉)张机(仲景)述清光绪十八年成都崇文斋刻本子目(1)集注伤寒论十卷(明)张卿子参注(2)金匮要略方论三卷(汉)张机撰(3)伤寒类证三卷(金)宋云公编(4)伤寒明理论三卷(金)成无己撰(5)运气掌诀录一卷(清)曹乐斋撰八册十一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0035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汉)张机述民国二十一年写印本四册2. 伤寒论0036伤寒总病论六卷(宋)庞安时撰1 . 民国进业书局影印四册2. 民国一年武昌医馆重刻本二册0037增注类证活人书二十二卷(明)吴勉学校1.清光绪十年序刻本四册(有图)十行二十字黑口左右双边2.民国八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四册0038伤寒百证歌五卷(宋)许叔微撰民国藏修书屋二册0039增订伤寒百证歌注四卷(宋)许叔微撰(民国)何廉臣增订民国十七年上海六也堂书药局铅印四册0040注解伤寒论十卷附明理论四卷(汉)张仲景述王叔和撰成无巳注解清光绪六年刻本扫叶山房藏板六册(有图)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041仲景伤寒补亡论二十卷(宋)郭雍(子和)撰清宣统三年武昌医馆重校心太平轩本刊本四册九行二十字黑口左右双边又一部(四册)0042伤寒六书六卷(明)陶华述吴勉学校敦化堂刻本子目(1)陶氏家秘一卷(2)明理绪论一卷(3)伤寒琐言一卷(4)杀车槌发一卷(5)一提金启蒙一卷(6)证脉截江一卷八册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0043陶节菴伤寒全生集四卷(明)陶华著叶天士评1.清嘉庆二十四年桐石山房刻本四册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2.清书业堂藏版眉寿堂刻本四册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3.民国一年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四册0044伤寒论條辨八卷附录三卷(明)方有执(中行)撰民国十四年渭南严氏孝义家塾据清康熙浩然楼本重刊四册0045伤寒补天石二卷(明)吴中戈著朱陶性校清金阊经义堂重刊四册八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0046伤寒绪论二卷(清)张璐撰述(日)前田安宅子仁再订文化元年思德堂刊本二册十二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双边0047伤寒来苏集八卷内附仲景一百十三方解(清)柯韵伯著子目(1)伤寒论注四卷(2)伤寒附翼二卷(3)伤寒论翼二卷1.清乾隆二十年绥福堂刻本六册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2.清金阊绿慎堂藏版六册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3.清序刻本八册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0048伤寒来苏集四卷伤寒附翼二卷(清)柯韵伯原本叶天士评批1.清苏州扫叶山房藏版六册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2.清刻本六册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0049伤寒论后條辨十五卷(清)程应旄注王式钰校清美锦堂梓行刻本十册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0050伤寒论翼四卷(清)柯韵柏著清光绪十九年上海文瑞楼印四册十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0051伤寒辩证四卷(清)陈尧道(素中)撰上海汇文堂书局印行一册0052伤寒论集注六卷(清)张志聪注释高士宗纂集1.清平远楼藏版六册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2.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广益书局刻三册0053伤寒论三注十六卷(清)周杨俊辑1.清光绪十三年渔古山房刻本六册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2.清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六册十四行三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0054伤寒论三注十八卷(清)喻嘉言方中行周禹载合注浙江书局刻本八册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0055伤寒论直解六卷附伤寒附余一卷(清)张锡驹注解清三余堂序刻本四册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0056伤寒大白四卷(清)秦皇士(之桢)撰1. 清吴门宁瑞石印本四册2. 民国四年重刻四册0057张仲景伤寒贯珠集八卷(清)尤怡注1.清嘉庆十五年序刻本苏州来青阁藏版四册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2.民国年间上海千顷堂书局四册0058张仲景伤寒论贯珠集八卷(清)尤怡注清嘉庆十五年序刻本苏州会文堂藏板六册十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0059孝慈备览(清)汪纯粹著清雍正十二年序刻本杭城並育堂梓行四册九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单边0060再重订伤寒集注十卷(清)舒诏著清乾隆三十五庚寅序刻本味经堂藏版四册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0061叶氏医效秘传三卷(清)叶天士述吴金寿校清道光十一年序刻本貯春仙馆吴氏藏版三册八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0062医效秘传三卷(清)叶天士述吴金寿校清道光十一年序刻本貯春仙馆吴氏藏版三册八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0063吴氏医学述第五种伤寒分经十卷(汉)张仲景著吴仪洛订清乾隆三十一年序刻本利济堂藏板八册九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0064重订伤寒集注四卷(清)舒驰远著清乾隆三十五年序刻本文光堂梓四册十四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0065伤寒第一书四卷余二卷(清)车宗辂胡俊宁仝述1. 清光绪十一年奎照楼刻本六册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2. 1917年二友书屋石印本三册3. 民国十七年广益书局石印本四册0066伤寒论辑义按恽铁樵撰民国十五年铅印本十册0067伤寒医决串解六卷伤寒真方歌括六卷(清)陈念祖撰民国商务印书馆排印一册0068伤寒论脉证式校补八卷(日)川越正淑撰张骥校补民国二十六年成都义生堂刻本六册0069伤寒寻源三卷(清)吕震名撰清咸丰四年)版民国上海中医书局影印古本医学丛书三册0070仲景存真集二集(清)吴蓬莱编民国二十年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三册0071临证医案伤寒辨证录十四卷后附胎产秘书(清)陈敬之著述陶尚白参订清光绪十年序刻本善成堂梓行(残本)十册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存十三卷,卷一至卷五,卷七至卷十四)0072注解伤寒论十卷后附明理论(汉)张仲景撰王叔和撰次成无巳注解清光绪二十二年湖南书局刊本六册(有图)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073张仲景先生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徐彬(忠可甫)著据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所藏日本元禄九年刻本影印本六册0074包氏医案包育华、包识生同撰子目(1)伤寒论章节(2)伤寒方法(3)伤寒表(4)伤寒论讲义(5)伤寒方讲义民国十九年著者铅印本二册0075伤寒论汇注精华九卷汪莲石编扫叶山房石印本六册0076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十六卷吴考盘编次秦伯末辑民国十三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十六册0077伤寒研究四卷恽铁樵撰民国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局二册0078伤寒论识六卷何廉臣著民国十七年六也堂书药局印行六册0079新增伤寒广要十二卷(日)丹波元坚撰何廉臣新增民国二十年上海六也堂书药局铅印本六册0080曹氏伤寒发微四卷曹家达(颖甫)释民国二十年上海昌明医药药学社铅印本四册0081伤寒论十卷(汉)张机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民国二十年上海中医书局据日本观理药室摹明赵开美本影印(题作翻刻宋本伤寒论)四册0082增订条注伤寒心法八卷陈绍勋撰民国二十一年刊本八册0083二十世纪伤寒论六卷附静坐疗病法一卷刘亚农编辑民国二十三年聚珍阁印书局一册0084伤寒條辨费通甫著民国二十六年上海中国医学院铅印本二册0085伤寒杂病论义疏十六卷刘世桢撰刘瑞瀜义疏民国二十三年长沙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十四册0086伤寒论、杂病论精义折衷朱弗(壶山)著民国二十五年华北国出学院出版四册0087伤寒论广训八卷巫烽注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八册0088伤寒论浅说邱崇(宗山)撰民国二十一年和平印书局一册0089新释伤寒论李遂良注新宁医学社一册0090新伤寒证治庸言罗止圆著民国三十六年北京印书局铅印本一册0091伊尹汤液经六卷杨师尹考订民国三十七年一钱阁铅印本一册3. 金匮要略0092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元)赵以德衍义(清)周杨俊补注清同治二年上洋经义斋序刻本养恬斋藏版十册九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0093金匮要略心典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元)赵以德(良仁)衍义民国十年苏州萃芬书屋校刊六册0094金匮心典三卷(汉)张仲景原本(清)尤怡(在泾)集注清光绪七年崇德书院藏版三册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0095金匮方歌括六卷(清)陈念祖定1.清光绪二年江左书林藏版扫叶山房重刻一册八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2.清道光十六年序刻本文奎堂藏板三册八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0096金匮要略浅注十卷(清)陈念祖集注清光绪十五年光裕书屋刻本六册八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单边0097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辑义六卷(日)丹波元简著日本文化九年序刻本聿修堂藏本十册十行二十三字四周单边0098张仲景金匮要略论注二十四卷(清)徐彬著清光绪五年重刻上海校经山房成记书局藏板八册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0099校正金匮要略心典三卷(汉)张仲景原本尤在泾集注雍正十年初刻本民国上海文瑞楼印三册0100 金匮伤寒补遗一卷(汉)孙祥麟撰民国二十八年影印线状二册四. 诊法1. 脉经. 脉诀0101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清光绪十九年景苏圆校刊(题作景宋本)四册十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0102太素脉诀二卷(明)张太素述刘伯祥注北京天华馆铅印本二册0103脉诀汇编说统二卷附濒胡脉学诗四言举要便读(明)翟良撰清康熙六年序刻本老二酉藏板四册(有图)九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104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四卷附一卷(明)张世贤注沈徴垣重校清康熙三十二年爱日堂序刻本四册(有图)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单边0105脉经(晋)王叔和撰二册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清光绪十七年池阳周氏校刊本0106脉诀精华四卷蒋廷锡辑民国二十年千顷堂书局印本四册0107脉诀新编四卷刘本昌编民国三十一年湘潭连南乡刘氏培根堂刻本四册0108锓图注王叔和脉诀琮璜五卷(明)张世贤图解王叔和撰著清序刻本一册(有图)十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2. 诸脉家学0109濒湖脉学三卷(明)翟良撰清光绪四年蜀东善成堂刻本二册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110四诊抉微八卷附管窥附餘一卷(清)林之翰纂述清雍正四年玉映堂刻本四册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0111脉简补义二卷(清)周学海撰见周氏医学丛书民国二十五年影印二册0112周澄之脉学四种十四卷(清)周学海撰辑子目(1)脉义简摩八卷(2)脉简补义二卷(3)诊家直诀二卷(4)辨脉平脉章句二卷清光绪二十一年池阳周氏藏板八册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0113中西脉学讲义二卷吴锡璜著民国九年上海文瑞印行一册0114脉学指南四卷卢其慎著民国十一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四册0115历代名医外诊察病法五卷蒋廷锡辑民国十九年上海千顷堂书局印四册0116脉学正义六卷张山雷撰民国二十年兰溪协记书庄刊本八册3. 诊法0117伤寒舌鉴(清)张登汇纂民国五年重校上海江东书局印一册0118辨舌指南六卷曹炳章著民国六年绍兴育新书局石印六册0119医学脉灯脉微(清)常朝宣(明)施沛撰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册五. 针灸1. 针灸通论0120针灸甲乙经十二卷(晋)皇甫谧撰清光绪十三年行素草堂刻本四册十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0121针灸大成十卷(明)杨继洲撰1.緑荫山房藏版十册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2.清善成堂珍藏本十册(有图)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3.清光绪十二年江左书林藏版十册(有图)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0122针灸择日编集(朝)金循义等编(清)于希璟校清光绪十七年江宁藩署刻本二册十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0123勉学堂针灸集成四卷(清)廖润鸿著民国十九年北京天华馆印本四册0124针灸薪传集夏少泉等辑民国二十六年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铅印一册2. 针灸专论. 灸法0125针灸便用(清)张希纯述苏元箴记清咸丰六年刻本永怡堂藏板一册(有图七行十三字白口四周双边0126针灸传真四种孙祥麟撰民国十二年山西代县利石印局石印八册0127备急灸法一卷(宋)李闻人(耆年)述清光绪十七年江宁藩署重刻二册十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0128增图编纂针灸医案孙凤翔撰1981年杭州古旧书店复印本一册3. 经络孔穴0129十四经发挥三卷(元)滑寿撰民国二十五年针灸杂志社铅印本一册0130腧穴折衷二卷(日)安井元越著民国二十六年医界春社影印一册0131经穴纂要五卷(日)小板元祐纂辑文化庚午年东都下谷御成道青云堂版三册(有图)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二十五字白口上下双边0132经脉图考四卷(清)陈惠畴著1.清光绪四年刻四册八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双边2.民国十七年上海民和书局四册0133铜人明堂之图四张4. 外治法0134理瀹骈文(清)吴师机撰四册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清光绪六年序刻本六. 本草1. 本草经0135本草易读八卷(清)汪昂编民国十五年大成书局石印本一册0136本草经解要四卷附考证音训一卷(清)叶天士注清乾隆四十六年镌刻本卫生堂藏板二册八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0137本草三家合注六卷神农原本后附徐灵胎百种录(清)郭汝聪集注七册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1.清刻本聚经阁藏板2.民国上海文瑞楼印行四册3.民国九年上海锦章书局四册0138神农本草经读四卷(清)陈念祖撰上海锦章书局石印一册0139本经疏证十二卷(清)邹澍撰清道光二十九年常郡晋升山房刻本十二册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0140本经序疏要八卷(清)邹澍撰清道光二十九年跋刻本十二册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残本)缺1-3册0141本经疏证十二卷本经续疏六卷本经续疏要八卷(清)邹澍撰八册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1. 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2. 上海千顷堂书局印行二十四册0142本草便读二卷(清)张秉成集选清光绪二十二年毗陵张氏刊本四册八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143神农本经经释(清)姜国伊著清刻本二册十二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双边0144本草崇原集说三卷附本草经读附录集说(清)张志聪注释仲学辂集说清宣统二年仲氏藏本四册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0145神农本草经注论二卷孙子云讲述民国二十年济生医室铅印本四册0146普救回生草前后集二卷蜀都悯人居士纂辑民国十八年梓一册0147分类草药性附天宝本草不著撰人民国二十年新刊一册0148神农古本草经五卷刘復撰民国三十一年中国古籍医学会一册2. 诸家本草0149新修本草(唐)李勣等撰清光绪十五年夏德清付氏刊于日本存四册0150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宋)唐慎微纂清光绪三十年武昌柯氏重校刊本十六册十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0151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宋)唐慎微撰曹孝忠校勘寇宗奭衍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轩本影印十二册0152本草衍义二十卷(宋)寇宗奭编撰二册十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1.光绪三年序刻本2.上海中医书局发行二册0153本草品汇精要校勘记谢利恒撰清嘉庆时局刻本民国二十六年印行一册0154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续集十卷(明)刘文泰等撰(清)王道纯续撰民国二十五年商务印书馆据故宫旧抄本铅印(附校勘记)六册0155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撰199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十二册0156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附万方针线本草纲目拾遗、奇经考(明)李时珍撰清光绪十一年合肥张氏味古斋重校刊本四十八册(有图)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0157本草原始十二卷(明)李中立纂辑1.清善成堂梓六册十一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2.清翠筠山房梓行八册(有图)十一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0158绘图本草原始马应龙(伯光)撰上海扫叶山房本四册0159药品化义十三卷(明)贾印学撰李延是补订民国天津北门内文化印字馆铅印本二册十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双边0160本草述三十二卷卷首一卷(清)刘若金著薛恮秉校对1.清嘉庆十五年武进薛氏还读山房序刊本二十册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2.1933年上海万有书局石印本十册0161本经逢原四卷(清)张璐撰述清嘉庆六年刻本四册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0162本草诗笺十卷(清)朱錀著清乾隆二十七年群玉山房刊本四册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0163长沙药解四卷(清)黄元御著清燮和精舍校刻本二册十二行二十三字白口四周单边0164草本从新六卷(清)吴仪洛辑乾隆丁丑善成堂序刻本六册九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左右双边0165本草分经(清)姚澜编杨泾之王德润重刊四册十四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单边清光绪十八年刻本0166本草述钩元存十一卷(清)刘若金撰民国十年上海进化书局石印本八册0167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清)吴其睿著清刻本二十二册九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0168本草思辨录四卷(清)周岩著清光绪三十年周氏徽尚室刻本四册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0169本草纲目求真十一卷附脉理求真一卷(清)黄宫绣撰民国一年上海江东书局石印六册0170有用植物图说附国外本草(日)田中芳男撰明治二十四年帝国博物馆馆刊(全书图)0171大和本草十六卷(日)贝原笃信编录宝永六年已丑岁皇都书林(日文)二十一册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0172山居本草六卷(清)程履新撰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八册3. 药性本草0173藏府药式补正三卷(金) 张元素(洁古)著铅印本(嘉定张氏体仁堂医药丛刊本)三册0174雷公炮制药性解六卷(清)王子接(晋三)重订子目:(1)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卷(金)李杲编辑(2)雷公炮制药性解六卷(明)李中梓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扫叶山房藏版四册十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又一部(四册)0175。

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留给学医者的医学经典

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留给学医者的医学经典

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留给学医者的医学经典清.陈念祖(修园)(1753-1823),是我国清代医学家。

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

陈修园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

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任直隶省咸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

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

著有《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伤寒真浅注》、《神农本草经读》等。

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享年70岁。

陈修园的书,由浅入深,简单易懂,实为学医者必读之良书。

而《长沙方歌括》中劝读十则和医学三字经,是陈修园所著书中,两个必读的经典内容。

本文劝读十则摘自《长沙方歌括》与【头条百科】。

劝读第一则原文:凡积重难返之势,骤夺其所好,世所惊疑,今且浅而商之。

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论病情始于灵枢素问,以药治病,始于伊尹汤液。

迨汉仲景出,集伊圣及上古相传之经方,著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谓又有小品一书,今失传。

方诸举业家,与四子书无异,而犹有疑之者,岂四子之书,亦不可读乎。

则以读仲师书为第一劝。

【头条百科】劝读仲师之《伤寒论》原文,深入理解其精神,强调临床应用作者对《伤寒论》十分推崇,倍加赞扬。

如说:“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论病情始于《灵枢》、《素问》,以药治病始于伊尹汤液,迨汉仲师出,集伊圣及上古相傅之经方,著《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

”《伤寒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中医药理论,始创临床医学辨证著作,开辟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医学发展基础,故奉劝后世“读仲师书为第一劝”。

劝读第二则原文:仲师书,文义古奥难读,即刘、张、朱、李四家,虽尊仲圣之名,鲜有发挥。

更有庸妄者,颠倒是非,谓仲师专工于伤寒,其桂枝麻黄,只行于西北,宜于冬月。

以芎苏羌独荆防等剂,为感冒切用之品,以补中归脾八珍六味等方,为杂病平稳之方。

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热为阴虚,多寒为阳虚,自夸为挈领提纲之道,究竟伪术相师,能愈一大病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诸《医学切要》与《寿世医鉴》目录比较
阎寿峰整理现公诸《医学切要》与《寿世医鉴》目录比较如下:
供研究古籍的同道参考,清王锡鑫的现存资料比较少。

除《寿世医鉴》的抄本外,我只看过《医
学切要》1~5卷,第六卷奇方纂要不知在哪个图书馆有?关于《寿世医鉴》据裘沛然主编的《中国医籍大
辞典》介绍,该书共三卷(但不知为天,地,人)。

清光绪(1875~1908年),三义公刻本,原藏于河南
省图书馆,经查未见。

成都中医药大学对清王锡鑫的家乡万州的近现代名医都有所收集,独王锡鑫未收?
其实后世对他的评价不菲。

四川,湖北一带的50岁以上的民间医生对王锡鑫的诊脉口诀,以药求病诀,药
性六字经有的还朗朗上口。

《寿世医鉴》目录《医学切要》目录
面部图无
眼部图无
鉴面知病诀看病歌(七言诀共182句1274字)见目知病诀无
闻声知病诀无
问症知病诀无
鉴症知病诀无
鉴病知虚实诀无
伤寒五脏受病诀无
五脏现病诀无
鉴小儿知病诀无
亚拙医箴(以上内容近5000字)无切脉知病诀有
十二经络所属部位歌有
六经切要歌有
三阴三阳经络所属歌有
六部浮沉迟数脉诀有
浮脉总诀有
浮脉六部主病有
沉脉总诀有
沉脉六部主病有
迟脉总诀有
迟脉六部主病有
数脉总诀有
数脉六部主病有
外感内伤脉诀有
以前后圈辨阴阳论无脉诀辨正无
七表八里九道脉无诸脉主病切要无
五脏独脉歌有
诸病宜忌脉歌有
妇科调经脉诀有
看小儿病状指纹歌无
五脏六腑病由歌无
见病知方汤头歌(130首方)(119首方)药性弹词有
以药求病诀有
寒性药144味(92味)
热性药36味(28味)
温性药81味(33味)
平性药126味(56味)
十八反歌又捷径歌有
十九畏歌有
妊娠禁药歌有
引经报使歌有
见病用药歌有
药性六字经无
十二经脉起止歌无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歌无十二经气血多少歌无奇经八脉歌无
治中风对症用药歌无治中寒对症用药歌无
治中暑对症用药歌无
风寒暑湿用药歌无
伤寒六经病状阴阳歌有
治疟疾对症用药歌无
治痢疾对症用药歌无
治咳嗽对症用药歌无
治霍乱对症用药歌无
治水肿对症用药歌无
六经表里虚实用药歌无
景岳八略有(有医门八法)
奇方纂要(约300首方与现存资料初步核对
多数名同实异)(奇方纂要以下现存资
料缺)
以下仅举若干方名按排列次序:
2 种子奇方
42 牙痛神方
73 胃气痛方
139 发痧丸药
160 黑发延年
165 壮元丸
178 五虎搜山方
190 仙家药酒
201 夜明珠眼药
亚拙山人五行丸(215 ~219白丸子,青丸子,黑丸子,红丸子,黄丸子)
211 延年长春丹
222 华山碑记丸
225 灵宝如意丹(其中七项强调舌下含服)232 神仙枕
243 拈痛仙丹
245 救苦神针
2006/1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