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学设计-3《天窗》(第二课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学设计-3《天窗》(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天窗》是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乡下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当时心中的好奇与想象。
文章以天窗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词汇的掌握、朗读的训练以及写作的指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和词汇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朗读和写作的技巧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朗读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材:准备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材。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词汇。
4.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天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天窗?天窗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词义。
3天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3天窗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天窗”的来历,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借助天窗看到了窗外的美景,引发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描绘了天窗的来历、窗外的景色以及小姑娘的心理活动等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理解天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天窗的来历和窗外的景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描述天窗、窗外的景色的句子,并做好标记。
3. 合作探究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理解象征引导学生思考天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天窗是小姑娘通往美好生活的桥梁,是她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追求美好事物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解天窗的象征意义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以后要注意调整教学节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象征。
象征是一种文学手法,通过某一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暗示或代表某种更为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天窗》精品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结合经历,释“慰藉”1.导入新课。
(1)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玩吗?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个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
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在《天窗》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窗》。
(2)熟读课题。
(板书:天窗)2.整体感知。
(1)师引导: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指名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师指名读句子。
②师引导理解“慰藉”:谁能给“慰藉”找个近义词?③预设:安慰。
④生齐读。
(相机板书:唯一的慰藉)【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带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
紧接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慰藉”。
板块二反复朗读,悟“慰藉”1.再读课文,圈画感受最深的词、句、段。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圈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段,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师巡视指导。
(3)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提示:结合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来理解)2.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以下句段的交流)(1)交流句段一,指名朗读,理解文中孩子们的心情。
(出示课件)①师指名读,相机引导:“这时候”是什么时候?(预设:夏天阵雨来了时)②师引导: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③示例: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玩耍和嬉戏,天窗便成了唯一的自我安慰。
《天窗》优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天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乐趣。
学习文中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特殊感受,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通过天窗展开想象和联想的表达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提问:天窗是什么?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感受天窗的慰藉(20分钟)默读课文中描写下雨天和晚上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外面世界的段落。
下雨天:“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晚上:“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卜落卜落跳”“一瞥”“闪闪烁烁”等,感受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天窗看到的这些景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小结: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快乐,这就是天窗的慰藉。
(三)探究写作手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有限景象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总结写作手法:想象和联想。
通过想象和联想,把看到的事物变得更加丰富和神奇。
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说一说自己通过窗户看到的景象,并展开想象。
(四)体会情感,深化主题(10分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讨论: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总结:作者对天窗充满了喜爱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天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天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故事情节;2.掌握生字词语:一颗心,为了,严密,拉链,扑;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课文内容讲解;2.生字词语解释;3.练习和巩固;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和课件;2.教师预览并准备课文故事情节,并精选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语;3.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铅笔。
2. 课堂教学第一步: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课文《天窗》;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情节?–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有哪些?–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第二步: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词语1.教师讲解课文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语:一颗心,为了,严密,拉链,扑;3.教师讲解生字词语的汉语释义和英语释义。
第三步:阅读练习1.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2.学生使用新学的生字词语造句,巩固词语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步:课堂小结1.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回顾课堂内容;2.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预习内容。
五、课程总结本节课帮助学生理解了《天窗》的故事情节,掌握了生字词语;完成了练习和巩固训练。
最后,通过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3《天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天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准多音字:“藉”,“卜”并会用不同读音组词。
2. 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乡下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重点:1. 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天窗以及天窗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天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天窗现在我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一起说,这小小的天窗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二、学习第二部分天窗是什么时候给孩子们慰藉的?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找一找这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个自然段?学生回答:在4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师:时间相同吗?分别指什么时候?学生回答:下雨天和晚上睡觉前。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
师:“慰藉”意思,生回答:安慰师:“藉”是多音字,学生回答:慰藉,狼藉(检查上一节课学习情况)同学们,天窗是怎样给这些乡下孩子带来慰藉的?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来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家长对待孩子态度的词语,学生开始读书。
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的心情?学生回答,顶喜欢,师:顶是什么的意思?学生回答:特别喜欢,非常喜欢。
师:下雨天你喜欢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家里玩手机。
师:那时候不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等这些高科技产品,下雨天孩子们都喜欢在雨里玩水,很开心。
然而大人却怎么样?用课文中词语回答。
学生:“偏就不许”,“家长把孩子们关在地洞似的屋里。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回答:比喻。
(板书:比喻)师:当大人们将孩子叫进地洞似的屋里,不许孩子们在雨中玩耍,孩子们的心情如何?学生:不高兴、无奈、失望、不开心等。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结合经历,感受心情1.导入:同学们喜欢玩吗?你们喜欢玩什么呢?在作家茅盾的笔下,小小的天窗成了乡下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窗》。
2.课件出示课文的两个中心句。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需要安慰的场景,如被好朋友误会的时候、被父母批评的时候、弄坏了心爱的玩具的时候,然后在课文中找出乡下的孩子什么时候需要慰藉,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中心句中的“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夏天阵雨来了时……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4.引导学生圈出最能体现这种无奈失落的心情的词语。
(提示:关、逼)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读出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6.过渡:就在失去自由、无奈失落的心境中,天窗给活泼爱想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到底是怎样的快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板块二细读课文,体会“慰藉”1.学习第4、5自然段,体会“夏天下雨时”,孩子们借助天窗获得的快乐。
(1)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2)课件出示有窗和无窗的明暗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天黑屋暗的情景,理解“地洞似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环境的沉闷。
(3)抓住“关”字,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被关在压抑沉闷的空间里,是件多么难受的事情啊,感受乡下孩子们无奈和失望的心情。
(4)师生合作阅读第5自然段,把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
(5)出示雨脚滴落的动态图片,引导学生抓住“卜落卜落”,体会雨脚落下时声音的轻快;出示闪电的动态图片,引导学生抓住体会闪电“带子似的、一瞥”,体会闪电动作的快捷、利落,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品味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和想象的句段,体会作者对孩子们想象力的赞美。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选取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和慰藉,抒发了对孩子想象力的赞美。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探究。
(1)理解: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①“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②天窗在什么时候会成为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夏天阵雨来了时和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③“夏天阵雨来了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对应的是哪几段?(第4~5自然段)A.指名并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预设:抓住“顶喜欢”“跑跳、仰、看”“到屋里来啊”“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等词句,体会这时孩子们渴望到屋外玩耍的心情。
B.指名并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预设:抓住“雨脚”“卜落卜落”“带子似的闪电”“猛厉”等词句,明确此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结:天窗使孩子们的想象变得活跃起来,透过一扇小小的天窗,雨中的世界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得如此奇妙,如此丰富,难怪孩子们会在这又黑又静的屋子中感受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④“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天窗又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对应的是哪几段?(第6~7自然段)A.指名并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预设:抓住加上引号的“休息”一词,明确孩子们此时是被逼着上床的,体会他们的不情愿和无奈。
B.指名并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预设:抓住“闪闪烁烁”“奇幻”“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等词句,明确此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结:天窗虽然很小,但孩子们却透过天窗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广袤无垠;视野虽然有限,但想象的翅膀却能够带着他们在神奇的宇宙中自由翱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目标
1.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
2.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设计意图
导入
(一)回顾旧知,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窗是怎么来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发明了天窗?
2.导入: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已,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幅奇妙的画面吧!
(1)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2)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3)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它们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4)引入中心问题:小小的天窗是怎样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是应该被感谢的?让我们走进课文4—7自然段。
本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二)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读。(板书“唯一的慰藉”)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外面的风雨多么猛烈!)
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预设:因为屋里很安静,与外面的风雨交加比起来来,感到外面的可怕的威力,相比较而言,屋里就安稳的多了。
4.语言训练
这风雨雷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作者没有具体描写,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2)然而,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绪却扯得很远很远。请根据你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语言训练:
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看到的是(),想象到的是();看到的是(),想象到的是();看到的是(),想象到的是()。
这里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了解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
二、小练笔训练,提高读写能力。
教师最后布置了一个小练笔:透过家里的玻璃窗或是汽车、火车、飞机的窗口,你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学习第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文段里用上“也许……也许……也许……”。好多孩子的文字里,体现了表达方式的变换,体现对一个事物的准确细腻的描述。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如下:
板书
内容
3天窗
小小的空白夏天阵雨“无”“有”唯一的慰藉
神奇的世界被逼上床“虚”“实”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谈感受与体会。他们一一发现了“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从数量、样子、给人的感觉几个角度描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则是抓住了云的样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则是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再去掉“也许”一词,“也许”的意味也被孩子们说得无可挑剔。孩子们不仅读出了文字的温度,还揣摩出了作者的技巧,“直接描述”“比喻”“排比”不费吹灰之力从孩子们的嘴里蹦跳出来,令人满是振奋。
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圈画出来,并做批注。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A.夏天阵雨时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标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语。(板书:夏天阵雨时)
预设:夏天阵雨来了,孩子非常高兴。
从哪些词语看出?
预设:从“喜欢、仰着脸”看出。
2.屋子,被关上了,天窗,却无法关上;身体,被锁住了,想象却无法锁上!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6.晚上,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想却没有“休息”。这一方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广阔的世界。因而,作者说——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抓住中心问题,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训练学生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训练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并能展开想象,紧紧围绕中心句。
训练学生想象力、理解力和写话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三)总结升华,探知真谛
1.展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比较句子:
A.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得感谢的。
B.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
(1)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后一句话较为具体。)
(3)小结: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一条黑影,通过奇妙的想象组成一体,构成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天窗小小的空白,勾起孩子多少神奇的想象!(板书:小小的空白,神奇的想象)
4.师生合作朗读6、7自然段。
5.语言训练:
如果是你,也一定和作者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走进那一间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仰望天窗那一方小小的阵雨的天空;当我们扫兴地躺在床上,面对那一方小小的夜空……我们的思绪又会是怎样的呢?
(2)“天窗”加不加引号,表达的意思同不同?
(天窗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
(3)文中加了引号的“天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只有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才能走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四)拓展练笔,训练读写
天窗虽小,却能开人心窍!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又带给你怎样的想象空间呢?请你大胆地想象,完成小小练笔。
1.雨天或是雪天,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2.乘汽车、火车或是飞机时,看着窗外的世界,你想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选择一个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第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文段中请用上“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
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夏天阵雨来了时,这一方小小的天窗抚慰了孩子们沮丧孤寂的心灵。因而,作者说——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板书:“无”“有”“虚”“实”)
B.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板书:被逼上床休息)
1.出示学习向导:
(1)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当孩子们被大人们逼上床“休息”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默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事物,用波浪线勾画出孩子们由看到的事物想象到的景象。
2.学生读书,思考,勾画。
3.品读交流
(1)天黑了,孩子们还留恋着月光下的草地游戏或河滩上的追逐戏闹,却被大人们逼着上床“休息”,这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抓“忘不了”“偷偷”体会孩子们的无奈和不甘)
3.第五自然段
我们合作,把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透过天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起来填一填吧!
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到(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到(这风,这雷,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课文的最后,茅盾先生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生接读)
(2)你怎么理解“无”“有”“虚”“实”?
(3)简要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