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反应》

合集下载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规范(2009年版)
—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 (一)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
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 防接种档案。 (二)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 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需要, 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 种工作。 (三)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 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 要求。在边远山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四)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核对受 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 接种疫苗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 告知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 注意事项,可口头告知,并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全身反应的处理方法
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 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全身反应严重的可作对症处理;
高热、头痛可给解热镇痛药,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儿童10-15mg/kg,必要时4-6小时1次, 1天不超过4次。
力等综合症状。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
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 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 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 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 步消退。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总结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总结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总结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接种过程中,个别人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

为了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1. 了解接种疫苗的适应人群和禁忌症在接种疫苗之前,首先要了解该疫苗的适应人群和禁忌症。

只有符合接种条件的人才能接种,这样可以降低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

同时,对于有禁忌症的人群,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寻求其他预防措施。

2. 接种前进行咨询和评估在接种疫苗之前,可以向医生咨询相关信息,了解疫苗的副作用和异常反应的可能性。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史,医生可以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适合接种该疫苗,以减少异常反应的发生。

3.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接种疫苗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尤为重要。

如果身体处于虚弱或患有其他疾病的状态,可能会增加发生异常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接种前应注意饮食、休息和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强免疫力。

4. 注意疫苗保存和接种规范疫苗的保存和接种是预防异常反应的关键环节。

疫苗应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避免过期使用或被污染。

在接种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疫苗的正确接种和注射剂量,避免接种部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 接种后观察和处理异常反应接种疫苗后,个别人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例如局部红肿、发热、头痛等。

在接种后,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异常反应。

如果出现严重反应,如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

6. 不要盲目接种疫苗在预防接种中,不要盲目接种疫苗。

根据国家的疫情和疫苗接种计划,选择适合的疫苗接种。

同时,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婴幼儿等,应慎重考虑接种疫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

7. 多渠道获取疫苗信息为了更好地了解疫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可以查阅官方发布的疫苗说明书、疫苗接种手册等,也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机构,获取权威的疫苗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结起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关键是了解疫苗的适应人群和禁忌症、接种前进行咨询和评估、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注意疫苗保存和接种规范、接种后观察和处理异常反应、不盲目接种疫苗以及多渠道获取疫苗信息。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15
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 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 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16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群发性癔症是在接种疫苗后多人同时或先后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临床症状如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但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2种临床经过 种临床经过。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 种临床经过。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 影响,诱发症状。 影响,诱发症状。
10
这种反应在某些人往往重复出现,不仅在预防接 种时会引起,在针灸、穿刺时也可发生。 晕针应与过敏性休克,换气过度综合症及各种癔 症及各种癔症性发作相鉴别。
11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过敏性休克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 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在接种疫苗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 达1-2小时)。 首先出现眩晕、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 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 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导致 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 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预防接种是由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医疗卫生人员,根据疫苗说明书,掌握疫苗的性能及特点,采用预防接种方法,将合格的疫苗直接在受种者体内接种。

目前我国儿童必须要接种的一类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等,通过接种这些疫苗可以使儿童获得一定抵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在给孩子接种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观察孩子有无不良反应1、局部红肿(1)局部红肿的程度在0.5-l cm之间,多见于上臂外侧。

接种后2—3天内,红肿逐渐消失,然后再形成硬结,局部可出现硬结周围红肿。

个别小孩可在接种部位出现暂时性硬结,2—3天内消失。

(2)接种部位出现的硬结是暂时性的,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如果硬结处有压痛,经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在接种部位有化脓性感染也是局部红肿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必须到医院诊治。

(3)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硬结较大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2、发热(1)轻度发热一般无任何不适,但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如果患儿体温达38.5℃以上时可以吃退热药。

如果高热不退者可适当选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烧药物(如物理降温无效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一般不要给宝宝洗澡,以免受凉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2)如果孩子持续发热或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的方法。

也可用退热贴或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降温,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因过度降温而发生体温过低等情况。

(3)接种疫苗后应多给孩子喝水,以保证血液循环畅通、预防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或休克。

但不要吃得太多、太饱,以防食物进入血管或发生呕吐。

3、全身不适(1)一般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这类反应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的损害并不⼀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的内容:1、病例的发⽣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的;2、受种者机体产⽣⼀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的损害或⾏为异常;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怀疑病例的发⽣与预防接种有关。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

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体来说,都是⼀种⼤分⼦的或异体物质,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般反应?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的,由疫苗本⾝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过性⽣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反应两种。

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异。

⼀般反应的特点:反应程度局限在⼀定限度内,除个别⼈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般不会影响正常的⼯作、学习或⽣活。

反应过程是⼀过性的⽽不是持久性的,⼤多在2-3天即可恢复。

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后遗症。

⼀般反应,有⼈称为正常反应。

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二、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表现
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
1.发热 分轻度(37.1 ℃ ~37.5 ℃ )、中度(37.6 ℃ ~38.5 ℃ )和重度(≥38.6℃)。部分受 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 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 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到高峰, 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 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注射麻疹疫苗后 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 疹样症状。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概念 二、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表现 三、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置
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概念 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 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 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 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 等症状。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一般不需要进 行特殊处理。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3)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 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处置-局部反应的处理
(1)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2)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 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卡介苗的局部 反应不能热敷。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 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 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置:
全身反应的处置 局部反应的处置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1)轻度反应者可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 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 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ppt课件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ppt课件

治疗
? 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 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 继发其它疾病。
? 严重者作对症处理。高热、头痛可给解 热镇痛药,腹痛者服颠茄片;腹泻可服 吸附或收敛药,如矽炭银或次碳酸铋, 每日2~3次。
? 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者,应密切 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局部反应
—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 — 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 或功能上的障碍 (但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 ); — 无后遗症。
常见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分类
1.按特异性 2.按临床表现 3.按反应性质 4. 按发生原因
非特异性:发热、炎症、结缔组织增生、无菌性化脓、 精神反应等
特异性:生物学、免疫学 局部、全身、皮肤、神经、肾脏、血液、骨骼、 关节、 淋巴系统 类型(1):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
55%
*随着剂量的增加,局部不良反应率也增加,可达 50-85%。 **症状包括腹泻、头痛与/或肌肉痛。
罕见、严重反应发生率
反应
? 化脓性淋巴结炎
BCG ? BCG 骨炎
? 播散性BCG感染
Hib ? 不详
HepB ? 过敏性反应
麻疹/ MMR/
MR
?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分为弱反应(≤ 2.5cm);中 反应(2.5~5.0cm);强反应(≥ 5.1cm)有局部 淋巴管/淋巴结炎者为局部重反应。
? 时间:大部分皮下疫苗数小时至 24小时或稍后, 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 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 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 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一般在 24~48小时逐 步消退。
疫苗及预防接种反应的诊断处理
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2008年6月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措施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措施

预防接种是一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但有时会引起一些反应。

以下是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疼痛或不适:注射过程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灼热感或不适。

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温暖的
压迫或按摩注射部位来缓解不适感。

2.肿胀和红肿:接种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肿胀和红肿。

可以应用冰敷或凉湿敷布来缓解
症状。

避免搔抓或用力揉搓注射部位。

3.发热:接种后,轻度发热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多饮水、穿着轻便衣物,保持室内环境凉
爽,以帮助体温调节。

如果发热较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向医务人员咨询。

4.不适或疲倦:接种后,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疲倦。

休息和充足的饮水可以帮助恢复
体力。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5.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对某些疫苗成分过敏,引起过敏反应。

在接种前告知医务人员有
关过敏史。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红、荨麻疹或其他严重过敏反应,请立即就医。

6.注意观察:接种后,密切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和症状。

记录接种日期和接种疫苗的类型。

如果有异常反应,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7.完善免疫程序:根据计划接种表,确保按时接种所需的所有疫苗。

遵循政府或医疗机构
的建议和指导,以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预防接种反应是轻微的,通常在几天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出现严重或持续的反应,或者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咨询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建议。

护理人员在接种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护理,可以帮助接种者渡过不适期,并确保免疫接种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经典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概念(4)
• 是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在机体产生 有益的免疫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了 与免疫接种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 应,称为疫苗接种副反应。
6
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的概念
➢ 是指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反应,由疫苗的性质 所决定,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
➢ 一般反应的特点:
—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 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
10
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分类
11
按反应发生原因分类
• 疫苗反应 接种疫苗时引起或诱发,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的反应
• 实施差错 由疫苗准备、处理或接种差错引起的反应
• 偶合症 • 免疫接种后发生但并非由疫苗引起的疾病或症状(偶然
巧合) • 注射反应
由注射本身焦虑或注射疫苗引发而非疫苗引起的反应 • 原因不明
脊灰疫苗
++
+
麻疹疫苗
+
+
百白破 + +
+
+
+
破类
+
+
乙肝疫苗 +
甲肝疫苗
+
+
+
流脑疫苗
+
+
乙脑疫苗
+
狂犬疫苗
+
+15来自三、常见预防接种后副反应
16
(一)副反应中的过敏反应
• 在预防接种中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过敏反应。 • 据对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文献统计,其中
80%左右是接种疫苗后引起的过敏反应。
21
过敏性皮疹
是多种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 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俗称“隐疹”、“风疹块”。 ➢ 近期内有接种史而又排除其它原因的皮疹。皮疹可出现在全身各个部 位,多少不一,在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症状和后果。 ➢ 荨麻疹发生眼睑或结合膜可妨碍视觉; ➢ 发生视神经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复视,甚至一过性失明; ➢ 发生在尿道可致尿闭; ➢ 发生在呼吸道可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引 起心悸、心率加快、心率紊乱心电图异常; ➢ 发生在胃肠道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反应的原因不能确定 12
我国最近的副反应分类
(1)预防接种实施方法 • 一般反应 • 异常反应 • 与接种有关的不良事件 (2)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指南 • 疫苗反应 • 接种错误 • 偶合症 • 注射反应(心因性) • 不明原因
13
我国常用疫苗的异常反应(1)
疫 苗 过敏性 皮疹
脊灰疫苗 + 麻疹疫苗 + 百白破 + 破类+ 乙肝疫苗 + 甲肝疫苗 + 流脑疫苗 + 乙脑疫苗 + 狂犬疫苗 +
—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 — 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 能上的障碍(但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
— 无后遗症。
7
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概念
➢ 使用合格的预防性生物制品
➢ 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 ➢ 发生的概率极低的 ➢ 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等造成损害的 ➢ 事件相关的各方均无责任的药品不良反应。
20
明胶致敏的发生率(3)
● 日本收集1994-1996年的3年资料,对麻疹疫苗产 生全身性速发反应的111名儿童中94人具有抗明胶 IgE抗体。
● 对风疹疫苗产生全身性速发反应的50名儿童中, 46人具有抗明胶IgE抗体。
● 1999年Vaccine报道1例4岁女孩接种水痘疫苗后 因明胶致敏发生荨麻疹和水肿
过敏性 休克
+ + + +
+ + +
过敏性 紫癜
+ + + + + + + +
Arthus 反应
+ +
血管性 水肿
+ +
血清病 +
剥脱性 皮炎
+ +
14
我国常用疫苗的异常反应(2)
疫 苗 无菌 惊 厥 VAPP 精神 多发性 类中毒 重症多 听力 坏死性 类癫痫 胃肠道
化脓
症状 神经炎 反 应 形红斑 减退 筋膜炎 样反应 反 应
2
一.预防接种副反应的 基本概念和定义
3
异常反应 (副反应) 不良反应 (疑似异常反应) 不良事件 (相关事件)
有关系 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有关的或无关的
4
我国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定义(3)
中国
• 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 的健康损害。
• 群体性AEFI是指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反应 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方面相关。WHO 称聚集效应
剂,氢氧化铝等吸附剂 - 疫苗稳定剂,明胶
19
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2)
• 机体过敏性体质 - 清除、阻止抗原能力低下(IgA缺陷,易 发生免疫复合物病) - 抗体生成过度(IgE高,多倍至数十倍) - 免疫缺陷(IgA、补体缺乏,Ts细胞功能 减退) - 生理效应改变(胆碱酯酶,血清固定组 织胺能力低,病毒抗原使组胺释放增高)
22
过敏性皮疹常见类型
• 常见类型
— 荨麻疹 — 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 大疱型多形红斑
23
过敏性皮疹
• 荨麻疹
— 最为多见,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发生。 — 发生在体表者,一般先有皮肤潮红瘙痒,随
后发生水肿性红斑、风疹团。 — 皮疹大小不等,色淡红或深红,皮疹周围呈
苍白色,压之褪色,边缘不整齐。 — 皮疹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
常见预防接种后副反应的 诊治与处理
谢广中 2007
1
谢广中 教授
谢广中教授,医学生物工程高级工程师,流行病学 兼职教授。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主任,华东计划免疫(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疫苗流行病学和预防接种反应处理研究 工作。著有《预防接种反应和处理》、《预防接 种不良反应300例》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
17
我国报告常见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 - 过敏性休克 - 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
◎ 过敏性皮疹 ◎ 过敏性紫癜(肾炎) ◎ 血管性水肿 ◎ 其他
18
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1)
• 疫苗及疫苗中的附加物
- 细胞生长因子(小牛血清、鸡胚细胞疫苗) - 细胞残留碎片(原代细胞、传代细胞) - 培养基异种蛋白 - 其它如抗生素、石碳酸、硫柳汞等防腐
消退后不留痕迹。 — 严重者融合成片,呈大小不等风团,有奇痒,
鲜红色。
24
伴有全身症状的荨麻疹
8
对异常反应定义的解释(1)
• 必须使用合格疫苗 - 正式批准注册 - 通过批质量检验, 获得《生物制品批签 发合格证》 - 流通渠道正常 - 在有效期内使用 - 冷藏储运符合要求
9
对异常反应定义的解释(2)
• 必须实施规范性操作 - 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经过资质认证 - 正确选择接种对象 - 接种操作符合规范 - 实施安全注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