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胞膜(Cell Membrane)/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膜是指围在细胞质外表面的一层薄膜,因而也称为质膜。

其基本作用是保持细胞有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内环境,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量的出入,同时还参与细胞的运动。

2.细胞核(nucleus):细胞核是真核生物中由双层单位膜包围核物质而形成的多态性结构。

是细胞遗传物质储存、DNA复制和RNA转录的场所,对细胞代谢、生长、分化及繁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

3.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是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外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由细胞质基质、内膜系统、细胞骨架和包容物组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4.膜性结构(membranous structure):膜性结构包括真核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膜和膜性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和过氧物酶体等)5.非膜性结构(non-membranous structure):包括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

6.单位膜(unit membrane):生物膜在电镜下观察所呈现的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3.5nm 的电子致密度较低的中间层。

7.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膜性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8.双亲媒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既亲水又疏水的分子被称为双亲媒性分子。

9.分子团(micelle)/双分子层(bilayer):由于细胞膜的三种主要脂质都有双亲媒性分子的特点,因此在水相中都能够自发地以特殊方式排列起来——分子与分子相互聚拢,亲水头部暴露于水,疏水尾部则藏在内部。

这样的排列可以形成2中构造:球形的分子团和双分子层。

在细胞膜的双分子层中,2层分子的疏水尾部被亲水头部夹在中间。

10.镶嵌蛋白(mosaic proteins)/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70%~80%,可能是双亲媒性分子,可不同程度地嵌入脂双层分子中,其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融合。

细胞株:通过纯系化或选择法从原代培养细胞或细胞系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特异性或标记的细胞群体。

细胞系:原代细胞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所繁殖的细胞群体。

细胞学说: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 Schleiden)和德国动物学家施万(T. Schwann)提出的学说。

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社会中, 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 并通过放大引起快速的细胞生理反应,或者引起基因活动,尔后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理活动来协调各组织活动, 使之成为生命的统一整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作出综合反应。

接触抑制: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分散贴壁生长的细胞一旦相互汇合接触,即停止移动和生长的现象。

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指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

共转移:蛋白质在游离核糖体起始合成并在膜旁核糖体继续合成同时向内质网膜转移的方式。

后转移:蛋白质在细胞基质中合成后,转移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经加工后,再转移到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酶体等细胞器中称为后转移。

核纤层:位于细胞核内核膜下与染色质之间的、由中间纤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层高电子密度的蛋白质网络片层结构。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核被膜的破裂和重建起调节作用。

核孔复合体:核被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

隧道的内、外口和中央有由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

多线染色体:果蝇等双翅目昆虫幼虫的唾液腺、消化道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核中的一种像电缆样的、具有染色带纹的巨大染色体,由核内DNA多次复制的染色质线平行排列而成。

灯刷染色体:某些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某些鸟类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中的巨大染色体,由一条纤细的脱氧核糖核酸中轴和许多成对的脱氧核糖核酸侧袢组成,因形状似灯刷而得名。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胞cell细胞是由膜包被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原生质团,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构件分子building block molecules细胞内的各种元素构成的30种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们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所以把它们称为构件分子。

3、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re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主要包括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以及它们的复合体,其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称为生物大分子。

它们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4、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在体外加热或体内由酶催化,可以脱水缩合成多肽,此新生成的酰胺键被称为肽键5、肽peptide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的化合物6、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包括生成二硫键的两个Cys残基的位置。

7、DNA的一级结构DNA中脱氧核糖核苷酸残基的序列8、特定化学物质的区室化分布(compartmentalization )真核细胞有复杂的内膜系统,将细胞内环境分隔成许多功能不同的区室。

区室化使每一种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酶系统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行使不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不同代谢过程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充分发挥各自在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中,在结构、功能或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

9、核酸nucleic acid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10、脱氧核苷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由dAMP、dGMP、dCMP和dTMP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11、3’,5’磷酸二酯键核酸链内的前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和下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1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多肽链中相邻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是其主链各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主要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π螺旋、随意卷曲主要化学键:氢键13、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蛋白质多肽链上的一些二级结构单元,可有规律地聚集起来,形成ααα,βββ,βαβ等结构称为超二级结构。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

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2.细胞生物学:从细胞整体,亚显微结构和分子三个不同层次上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统一起来研究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3.拟核(nucleoid):在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仅含有一DNA区域,无核被膜包绕,该区域称之为拟核,拟核内仅含有一条不与蛋白质结合的裸露的DNA链。

4.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质膜,又称质膜。

5.相变:由同一类型的磷脂合成的脂双层,可在一个凝固点上由液态转变成晶态(凝胶状态),这种物态转变称为相变。

6.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ortin 。

7.核输出信号(NES):引导RNA输出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exportin。

8.着丝粒:处于主缢痕的内部,是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

9.主缢痕:在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缢痕,称为主缢痕,光镜下,相对不着色。

10.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上除具有主缢痕外,还有另一个染色较浅的缢痕部位称为次缢痕,其大小和范围是恒定的,常存在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可作为染色体的鉴别标志。

11.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

通常由一简单重复的序列组成,进化上高度保守。

人体细胞中序列为GGGTAA。

12.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中除核被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一个精密的网架系统。

又称核骨架。

13.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有时多达3~5个。

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单位。

14.核仁趋边(边集):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常趋向核的边缘,靠近核膜,即发生该现象15.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以保持细胞特有的形状并与细胞运动有关。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其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原生质体:由细胞质膜包围的一团原生质,分化为细胞核与细胞质。

脂质体:在水溶液环境中人工形成的一种球型脂双层结构。

细胞外基质: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透明质酸:一种重要的糖氨聚糖,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在早期胚胎中含量特别丰富,与其他糖氨聚糖相比,不被硫酸化,不与核心蛋白共价连接。

连接子:间隙连接中由连接蛋白connexin在质膜内簇集形成的多亚基复合体。

每个连接子由6个连接蛋白亚基环形排列而成,中间形成一直径约1.5nm的通道。

协助扩散:物质通过与特异性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形式。

胞吞作用:通过质膜内陷形成膜泡,将细胞外或细胞质膜表面的物质包裹到膜泡并转运到细胞内(胞饮和吞噬)的过程。

胞吐作用:携带有内容物的膜泡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胞外的过程。

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又称配体)传递到另一个细胞(靶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引起靶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信号分子:作为信号载体,能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引起靶细胞内信号转导最终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一类分子。

脂溶性:视黄醇、维生素D、甲状腺素、甾类激素。

水溶性:神经递质、多肽类激素、局部介质。

受体: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绝大多数已鉴定的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或糖蛋白糖脂复合物。

半自主性细胞器:其生长和增殖受核基因组和自身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一组酶复合体,有一系列能可逆的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内膜上相互关连地有序排列成传递链,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是典型的多酶体系。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医学细胞生物学:是指用细胞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细胞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和其疾病关系的科学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内、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

3、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

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与之结合的相应的信息分子叫配体。

4、残留小体:次级溶酶体在完成对绝大部分作用底物消化、分解作用之后,尚会有一些不能被消化、分解的物质残留其中。

随着酶活性的逐渐降低以至最终消失,进入溶酶体生理功能的终末状态。

5、马达蛋白:利用ATP 水解酶释放的能量驱动自身沿微管或微丝定向运动的蛋白,如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和肌球蛋白。

6、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

7、核仁组织区: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

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 rRNA所在处。

8、紧密连接:是相邻细胞间局部紧密结合,在连接处,两细胞膜发生点状融合,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由相邻细胞的跨膜连接糖蛋白组成对应的封闭链,主要功能是封闭上皮cel间隙,防止胞外物质通过间隙进入组织,从而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紧密连接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管腔面,细胞间隙的顶端。

9、桥粒:上皮细胞等细胞间结合的一种形式,是细胞膜上直径约为0.5微米的圆形区域,在切面上可以看到二个相连的细胞膜之间有相距20—25毫微米严格平行的细胞间隙。

桥粒有增强细胞间结合的效能。

10、粘着带:粘着带连接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靠钙粘着蛋白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将两个细胞连接起来。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细胞中大部分物质是由生物大分子组成。

细胞内主要生物大分子包括多糖、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结构复杂,在细胞内格子执行独特的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生物形态与行为的多样化。

2.肽键(peptide bond):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肽键。

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α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α羧基脱水后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肽键属共价键。

3.常染色质(euchromatin):间期核内,一条染色体上的染色质并不是处于完全相同的包装状态,其中相对伸展的形式就是常染色质,它是异染色质之间的浅染区域,由30nm纤维和袢环两个结构层次组成。

4.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间期细胞核染色质的形态是聚集成簇或团块的高电子密度颗粒以及夹杂其间的浅染区域,这些高电子密度的颗粒团块为异染色质)间期核内,一条染色体上的染色质并不是处于完全相同的包装状态,其中最紧缩的形式就是异染色质。

主要分布于内层核膜下面和核仁周围,并分散于核内各处。

大部分折叠成异染色质的DNA不含有基因,约只有10%基因组包装在其内。

被包装的基因通常不能表达。

对端粒和着丝粒的维持很重要。

(异染色质为高度卷曲紧缩的染色质,大部分为不含有基因的DNA,或所含的基因不进行转录,而常染色质为松解伸展的DNA部分,正在进行活跃的基因转录活动。

)5.组蛋白(histon):是含量最高的一种染色体蛋白质,(其总量相当于DNA的量,分子量较小)含大量带正电的精氨酸和赖氨酸。

可分为:H1、H2A、H2B、H3、H4。

五种组蛋白因其在染色质上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两大组:核小体组蛋白(包括H2A、H2B、H3、H4)和H1组蛋白。

核小体组蛋白的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城核小体,H1组蛋白不参与核小体的组建,而是负责把核小体包装成更高一级的结构(在某些种属中可以没有H1)。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融合(cell fusion)或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技术-真核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cell fusion)或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F):调节细胞进出M期所必需的蛋白质激酶,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通过促进靶蛋白的磷酸化而改变其生理活性。

MPF自身活性随细胞周期的运转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干细胞:机体中未分化的、具有永久细胞分裂潜能、具有不断更新潜能、具有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

相当一部分干细胞处于休眠状态。

受体:能够识别和选择结合信号分子并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奢侈基因:对细胞本身生存无直接影响,却对细胞分化起极为重要作用的基因。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维持细胞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因,即译制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和功能蛋白的基因,与细胞分化关系不大。

细胞全能性:各种分化状态的细胞虽然结构和功能不同,但都保留着与合子同样的基因组,即分化本身仍然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这称为细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同源细胞逐渐变为结构、功能与生化特征相异的细胞过程。

多聚核糖体:是指合成蛋白质时,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联附着在一条mRNA分子上,形成的似念珠状结构。

收缩环:有丝分裂的后、末期,在赤道板质膜下形成的微丝束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

核纤层:核纤层是位于细胞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核纤层由1至3种核纤层蛋白多肽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生物膜: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统称为生物膜2.载体蛋白:又称通透酶(permease)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跨膜蛋白,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跨膜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3.通道蛋白:能形成穿膜充水小孔或通道的蛋白质。

担负溶质的穿膜转运,如细菌细胞膜的膜孔蛋白。

通道蛋白的特点:1)介导被动运输。

2)对离子有高度选择性。

3)转运速率高4)不持续开放,受“阀门”控制。

4.单克隆抗体:通过克隆单个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获得的只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具有专一性强、能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单克隆抗体:来自单个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5.离子泵:离子泵是膜运输蛋白之一,也看作一类特殊的载体蛋白,能驱使特定的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穿过质膜,同时消耗ATP形成的能源,属于主动运输。

6.钠钾泵:此类运输泵运输时需要磷酸化,具有两个独立的α催化亚基,具有ATP结合位点;绝大多数还具有β调节亚基,α亚基利用ATP水解能发生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从而改变泵蛋白的构象,实现离子的跨膜转运。

7.协同运输:协同运输又称偶联主动运输,它不直接消耗ATP,但要间接利用自由能,并且也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运输时需要先建立电化学梯度,在动物细胞主要是靠钠泵,在植物细胞则是由H+泵建立的H+质子梯度8.脂筏:生物膜上富含(神经)鞘脂和胆固醇的微小区域,与生物膜某些功能的发挥有关。

9.脂质体:在水溶液环境中人工合成的一种球星脂双层结构。

10.组成型胞吐途径:在真核细胞,有高尔基体反面囊膜分泌的囊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膜泡运输过程,呈连续分泌状态,完成质膜更新,分泌胞外基质组分、营养或信号分子等功能。

11.调节型胞吐作用:在真核生物的一些特化细胞,所产生的分泌物储存在分泌泡内,当细胞受到胞外刺激时,分泌泡与质膜合并并将内含物分泌出细胞。

该胞吐作用方式称为调节型胞吐途径。

12.膜骨架:细胞质膜的一种特别结构,是由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这种结构称为膜骨架。

13.血影:是指人的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剩下保持原来的形态和大小的细胞膜结构。

14.胞吞作用:通过质膜内线形成膜泡,浆细胞外或者细胞膜表面的物质包裹到膜泡内并转运到细胞内15.细胞通讯:信号细胞发出的信息传递到靶细胞并与受体作用,引起靶细胞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过程16.信号分子:细胞的信息载体,种类繁多,包括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化学信号诸如各类激素、局部介质和神经递质等,物理信号如声、光、电和温度变化等17.N-连接糖基化:新合成蛋白进行糖基化修饰的一种方式。

糖通过与蛋白质的天冬酰胺的自由NH2基连接,所以将这种糖基化称为N-连接的糖基化。

N-连接糖基化:在ER和Golgi中,由酶催化将寡糖链连接到蛋白质天冬酰胺原子上的糖基化形式。

直接结合的糖是N-乙酰葡糖胺18.O-连接糖基化:是将糖链转移到多肽链的丝氨酸、苏氨酸或羟赖氨酸的羟基的氧原子上。

O-连接的糖基化是由不同的糖基转移酶催化的, 每次加上一个单糖。

同复杂的N-连接的糖基化一样, 最后一步是加上唾液酸残基,这一反应发生在高尔基体反面膜囊和TGN中19.内膜系统: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的统称,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分泌泡等20.信号识别颗粒:在真核生物细胞质中一种小分子RNA和六种蛋白的复合体,此复合体能识别核糖体上新生肽末端的信号,顺序并与之结合,使肽合成停止,同时它又可和ER膜上的停泊蛋白识别和结合,从而将mRNA上的核糖体,带到膜上。

SRP上有三个结合位点:信号肽识别结合位点,SRP受体蛋白结合位点,翻译暂停结构域。

21.易位子:位于内质网膜上的与新合成的多肽进入内质网有关的蛋白复合体,其本质是一种通道蛋白。

22.信号肽: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23.网格蛋白有被小泡:覆盖有网格蛋白衣被的运输小泡。

介导从质膜和高尔基体开始的小泡运输24.网格蛋白:又称笼形蛋白,是一类包被蛋白,由3条重链和3条轻链组成,组装形成多面体笼型结构25.分子伴侣:一种与其他多肽或蛋白质结合的蛋白质,以防止蛋白质错误折叠、变性或聚集沉淀,对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组装以及跨膜转运有意义。

26.核定位信号:是另一种形式的信号肽, 可位于多肽序列的任何部分。

一般含有4~8个氨基酸, 且没有专一性, 作用是帮助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入核信号与导肽的区别在于: ①由含水的核孔通道来鉴别; ②入核信号是蛋白质的永久性部分,在引导入核过程中,并不被切除, 可以反复使用, 有利于细胞分裂后核蛋白重新入核。

有多种类型的核定位信号,这些信号都具有一个带正电荷的肽核心。

27.着丝粒:染色体中连接两个染色单体, 并将染色单体分为两臂:28.动粒:位于着丝粒外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结构,是纺锤体微管的附着位点。

29.核仁组织区:是细胞核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染色体区域,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区。

30.端粒: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序列,对染色体结构稳定、末端复制等有重要作用。

端粒常在每条染色体的末端形成一顶帽子结构。

31.核型: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多线染色体:染色体DNA经多次复制而不分开、呈规则并排的的巨大染色体,昆虫中的巨大染色体形态特征最为典型32.灯刷染色体:较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的软木细胞减数分裂双线期,有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环流形成类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33.MF (微丝) :又称肌动蛋白纤维(actin filament),由肌动蛋白组成的、直径为8nm的纤维。

微丝是双股肌动蛋白丝以螺旋的形式组成的纤维, 两股肌动蛋白丝是同方向的。

肌动蛋白纤维也是一种极性分子, 具有两个不同的末端,一个是正端,另一个是负端。

34.粗肌丝:组成肌节的两种特征性纤维之一,主要由肌球蛋白构成,在横切面上粗肌丝被城六角形排列的6根细肌丝所包围。

35.细肌丝:组成肌节的两种特征性纤维之一,由肌球蛋白构成,在横切面上细肌丝按六角形排列包围在粗肌丝周围。

36.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之间的有序过程。

37.中心体:由一对相互重叠的柱状中心粒及周围无定型的电子致密的基质组成,是微管组织中心。

38.细胞周期检验点: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一种机制,主要是确保周期每一时相事件有序、全部完成并与外界环境因素相联系39.纺锤体:细胞分裂是形成的形似纺锤的结构,其主要元件包括微管(Microtubules),附着微管的动力分子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s),以及一系列复杂的超分子结构。

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前期I染色体配对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既有利于同源染色体间的基因重组,也有利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40.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1.组织特异性基因(奢侈基因):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42.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43.细胞凋亡:一种有序或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是细胞接受某些特定信号的刺激后进行的正常生理应答反应。

该过程具有典型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凋亡细胞最后以凋亡小体被吞噬消化。

44.肌质网:及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储存有高浓度的Ca2+。

45.受体络氨酸激酶:能将自身或胞质中底物上的络氨酸残基磷酸化的细胞表面受体。

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控。

46.蛋白质的分选: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的,合成之后必须准确无误地运送到细胞的各个部位,此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分选。

47.G-蛋白偶联受体:一类在质膜上7次跨膜的受体。

配体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导致受体的构象改变,与G蛋白亲和力也随之增加,从而通过G蛋白的偶联向下游传递信号。

泛素: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的小分子蛋白,与要讲解的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共价链接,知道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进行讲解。

48.双信使系统: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使质膜上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分解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49.第二信使:第一信使分子(激素或其他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或释放到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如cAMP,IP3,Ca2+等,有助于信号向细胞内进行传递。

50.分子开关:细胞信号转到过程中,通过结合GTP与水解GTP,或者通过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而开启或关闭蛋白质的活性。

51.杂交瘤:有一个正常的常胜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一个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系。

具有无限增殖和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特性。

52.有丝分裂纺锤体:有丝分裂过程中,由微管及其结合蛋白、纺锤体两极组成的装置,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对复制后染色体的排列与运动具有重要作用。

53.中间丝:直径约10nm的致密索状的细胞骨架纤维,组成中间丝的蛋白亚基的种类具有组织特异性。

中间丝为细胞和组织提供了机械稳定性。

54.细胞自噬:指溶酶体或者液泡内膜直接内陷将底物包裹并降解的过程。

55.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与周期蛋白结合并活化,使靶蛋白磷酸化、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激酶。

55.水孔蛋白:动植物细胞质膜上转运水分子的特异蛋白,为水分子的快速跨膜提供通道56.锚定连接:通过细胞质膜蛋白及细胞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连接起来。

57.间隙连接:在动物细胞间专司细胞间通信的连接方式。

相邻细胞质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行程中空的完整的间隙连接结构,以利于小分子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