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列举几个达则兼济天下之人

列举几个达则兼济天下之人1.屈原。
屈原他是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屈氏是楚国的三大贵族之一,屈原的家世非常富有,在他做楚国三闾士大夫时,辅助楚怀王强国,体恤百姓,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亲近小人,面对日益破落的楚国,他为广大的民众悲叹,涕泪,他担忧楚国的老百姓生活在饥饿寒冷之中,国家衰败,官员相互讨好,献媚,抛弃了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2.苏秦苏秦的出生年份不详,只知道他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年他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家中以务农为生。
从鬼谷子那里毕业之后,苏秦便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
可惜他时运不济,处处碰壁。
家里的人都私底下嘲笑他,觉得他不在家老老实实的务农,反而去读书,倒是舍本逐末了。
苏秦在外游历多年没能衣锦还乡,反而落魄而归,家里非但没能给他想要的支持,还私底下嘲笑他。
也许这就是人性吧,即使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也是更喜欢有权有势的。
苏秦于是在家闭门苦读,把家中的藏书全部都细细读了一遍。
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叫做悬梁刺股,悬梁讲的是东汉的一个人,刺股讲的便是苏秦。
每当瞌睡的时候,苏琴便拿出锥子用力地刺向自己的大腿,疼痛立刻使人清醒,他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读书当中了。
悬梁刺股也成为勉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成语,相信有此般决心,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后来苏秦看到了《周书阴符》,努力钻研了一年多,终于揣摩出了合纵连横的计策,于是他决定离开家前往各国游说君王。
苏秦家中离洛阳较近,所以父母便建议苏秦前往洛阳周天子那里碰碰运气。
结果时运不济,当时的周天子是周显王。
显王周围的君臣都知道苏秦,十分瞧不起他。
显而易见,苏秦没有在周天子那里谋到合适的职位。
于是他又来到秦国,苏秦建议秦惠王称帝。
可惜秦国当时刚刚处死商鞅,而且秦国素来最讨厌说客。
秦惠王拒绝了苏秦的提议,说"时机未到,羽翼未丰",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苏秦说的。
苏秦也同样在秦惠王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后来他在燕国得志,也不难理解苏秦为何对燕国忠心耿耿,知遇之恩不知何以为报,唯有忠心耿耿,努力的为燕国谋求最大化的利益。
历史上那些归隐的人

历史上那些归隐的人隐士者,隐居不仕之士也。
他们岁才华横溢名震天下,但却偏爱归隐,向往山林的那种闲云野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外物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这些人也因此被誉为真正的隐士。
接下来就为大家列举一些中国历史上的隐士高人。
•鬼谷子,姓王名诩,魏国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他也怀着一颗济世之心。
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则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他的弟子们往往因为掌握了一些技能而导致同门相残。
比如苏秦和张仪、孙膑与庞涓。
•林逋(967—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
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
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于西湖各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保存。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七人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饮酒纵情,恣意酣畅,故诗人谓其“竹林七贤”。
其中嵇康为七贤之首,世人更是形容他喝醉的样子如玉山倾倒一样。
后因不与马氏集团合作,被杀以警天下。
•陶渊明,陶渊明大家都很熟悉,他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不知道为多少人所向往。
因他在家门前种五棵柳树,世人又称其“五柳先生”。
陶渊明酷爱饮酒。
有一天,陶渊明的好友颜廷之来看望他,临走之前给他留了两万钱,陶渊明不好推脱,便收下了。
谁知人家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把钱交给了酒家。
他的几个孩子都不是很聪明也许也跟他酷爱饮酒有关吧•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时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穷则独善其身的例子

穷则独善其身的例子
穷则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早期创业时面临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他的成功证明了即使在困难时期一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李安:是一位成功的导演他在年轻时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继续深造,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坚持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电影制作的学位,并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导演。
王安石:忧民生疾苦,登朝拜相之后立志变法,可惜封建官场早已糜烂,新法过于激进,良法变苛法,以失败告终.罢相后,寄情山水写下《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
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后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宋哲宗即位后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苏东坡,因反对新法被贬做杭州通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却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于是寄情山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这些例子展示了“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即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自己的品德和信念,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起身的作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起身的作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哎呀,咱就来说说这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吧。
记得有一次我去逛街,看到路边有个卖艺的老爷爷,他在那里拉二胡呢,那声音真的特别凄凉。
旁边摆着个小盒子,里面只有几块钱。
我当时就想,哎呀,这老爷爷也太不容易了。
我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其实我也没啥钱,那天是出来闲逛的,兜里就那么十几块的零花钱。
但我想了想,还是拿出了五块钱放到了盒子里。
我这不算达吧,但在那一刻我觉得我能帮一点是一点呀,这也算是我在自己小小的能力范围内做到独善其身了吧。
我边走边想啊,要是我哪天有钱了,那我肯定要去做更多帮助别人的事情。
像那些大富豪们,他们有那么多钱,如果都能拿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该多好啊!比如说建一些希望小学呀,给贫困地区捐物资呀,帮助那些生病没钱治的人呀。
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嘛!要是每个人都能这样,这个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
虽然我现在还是个小角色,没啥大本事,但我会记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
我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只能给
别人带来一点点温暖和帮助,那也算是没白活呀。
等以后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去实现更大的价值,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咱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呗,嘿嘿!。
达则兼济天下的素材

达则兼济天下的素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古代名言,出自《孟子·尽心上》。
这里面有一个名言故事(原文)是这样说的: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以上原文大意是:孟子对宋勾践说:“你是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应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其实,往明白些说,就是穷时应好好学着做人,富贵显达后当思忖如何做好事、干大事、帮助别人乃至于天下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原来孟子说的原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但并未失孟子原义。
孟子的话,道出了儒家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法论,就是首先要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再实现个人于社会的价值。
也就是说,若一个人如运气来了,事业通达了,飞黄腾达了,发了大财,做了大官,有了权力或财富之后,就应该想到要造福天下百姓。
而不要像现在的某一些人那样,有了钱就跑去澳门豪赌、或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或看不起穷苦人;或开着跑马、奔驰横冲直闯那样的胡搞,只会让人的精神越来越空虚甚或出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理想所在。
其中,非常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这些财富权力是用来“兼济天下”的,不是一个人或一家人独享,或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而是用来帮助别人、帮助更多的人,甚至于帮助天下人。
而所谓“穷则独善其身”。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文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文《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家里很穷,买不起很多好看的书和好玩的玩具。
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每天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还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他知道自己现在没办法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但可以通过好好学习,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知识。
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
再比如,有个小女孩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
她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到处跑着玩,但是她也不难过。
她每天按时吃饭、睡觉,还会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来锻炼身体。
慢慢地,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好了。
这也是“穷则独善其身”呀。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穷则独善其身”。
还有一个小朋友,他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他。
但是他不哭闹,自己乖乖地读书、画画,还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
他知道现在爸爸妈妈很辛苦,自己要懂事,这也是独善其身哦。
所以呀,小朋友们,就算我们现在没有很多好东西,没有别人那么厉害,也没关系。
只要我们把自己管理好,变得越来越优秀,以后一定会更棒的!《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一个很有意义的话,叫“达则兼济天下”。
你们知道吗?有个很厉害的叔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一家很大的公司,赚了好多好多钱。
但是他没有只顾着自己享受,而是用这些钱去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小朋友,给他们建学校,买书本和文具。
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自己有能力了,就去帮助更多的人。
还有一位阿姨,她是个很有名的医生。
当别的地方有人生病了,她会毫不犹豫地赶过去,给大家治病,不管多辛苦都不怕。
因为她想让更多的人健康快乐,这也是达则兼济天下。
所以,小朋友们,如果以后我们变得很厉害、很有能力了,也要像他们一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
比如说,有个大哥哥学习特别好,考上了很棒的大学,后来还成为了科学家,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达则兼济天下 同义句

达则兼济天下同义句
【原创版】
目录
1.达则兼济天下的含义
2.达则兼济天下的同义句
3.举例说明达则兼济天下的运用
正文
“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意味着当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时,应该将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分享给其他人,帮助更多的人一起成长和进步。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强调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那么,有哪些同义句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呢?以下是一些例子:
1.得志者,扶摇而上;失志者,附骥以行。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句话意味着,成功的人应该帮助那些尚未成功的人一起前进,实现共同发展。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这句话强调,一个人在贫困时,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能力;而在富裕时,则应关注整个社会的福祉,帮助更多的人。
3.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汉书·王莽传下》
这句话原意是讽刺一个人因为自身的地位和财富而使家人也跟着享
受荣华富贵,但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成功之后,应该让自己的成功惠及家人和周围的人。
这些同义句都在传达一个类似的观念,即在追求个人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忘记关爱他人,实现共同成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天下的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天下的意思
嘿,咱今天来说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
这句话呢,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在穷困的时候要管好自己,提升自己;发达了呢,就要去帮助天下的人。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一种很深刻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咱先说说“穷则独善其身”。
比如说啊,有个人叫小王,刚毕业找工作那会,日子过得挺难的。
租着个小破房子,工资也不高。
这时候他也没能力去帮别人做啥大事。
但他也没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每天下班回家就看看书,学习行业知识。
他这就是在穷困的时候独善其身,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
再说说“达则兼济天下”。
还是说小王,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升职加薪,成了公司的领导。
这时候他就想着为社会做点贡献了。
他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还给家乡捐钱修路。
他这就是发达了之后兼济天下,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这句话也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
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就应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就像很多成功的企业家,
他们在发达之后会做慈善,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穷困的时候不要放弃自己,要努力提升自己;发达了之后也不要忘记社会责任,要去帮助更多的人。
嘿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几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
《》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原义。
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精髓的“”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的和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的态度与出世境界。
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本与无关。
而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是主张“”解构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德修养。
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与“独善其身”的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看成是主张,其实至少这个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
在《》中,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不能眄睨也”。
而一旦掉到了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
换句话说,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
单就“”而论“”,本无所谓对错。
强者对弱者“”,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就沦于苟且了。
权力对权利“”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则意味着。
上有些人(如晚清的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
的。
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的则无疑是主流。
问题在于:所谓的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不正是苟且吗?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
但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思想的精髓。
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的那一套仁义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
而的上述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为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了有效的:法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矣。
而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
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者,尤大儒也。
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
故曰:法家儒也,法也。
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的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的观点去解读“达则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
这自然是大违本意的。
《·》的原话是:“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这显然是表示
一种:如果得志,我要于天下百姓。
即使不得志,我也要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合污。
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
这后半句并没有所提倡的那种、的态度。
主张“顺其自然”,以“”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化解在、蝶梦庄生、、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