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文档
教学设计 文档 1

(1)看一看:
同学们观察刚刚剪好的七巧板,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家族中7兄弟吧!有几种图形,哪几种是我们学过的,哪种是我们没学过的?(学生汇报,出示资源3。)
师生整理:1、2、4、6、7号这五兄弟都是三角形,5号是正方形,3号是我们没学过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各种拼法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又能通过小队与小队的竞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同座游戏大比拼。
老师准备了在“4399”中两款七巧板小游戏,第一个比较简单,第二个比较难,同座之间可以78.htm
(2)/flash/13924.htm
4、小组自主创造拼图。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一个图案,然后看看像什么?看哪组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游戏大比拼,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小组创造拼图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教案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西苑小学
黄晓宏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一盒水彩笔、一把剪刀。
二、教学课题: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下《动手做二》
(3)练一练:
同学们发现了有关七巧板的这么多的知识,那你们能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吗?
七巧板由种图形组成,其中有个,有个,有个。
号图形和号图形比较大,号图形和号图形比较小。
号图形和号图形一样大,号图形和号图形一样大。
【设计意图】
《乡愁》教学设计文档精篇三篇

《乡愁》教学设计文档精篇三篇《乡愁》教学设计文档1教材分析:《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二.作者简介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三.指导朗诵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3.划分诗的节奏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5.指名朗读四.分析、解读本诗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五.激情抒怀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六.迁移拓展1.仿句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很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宏伟、残损、古朴、推重、活灵活现、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⑵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点。
2、能力目标:⑴了解阐明对象,把握对象特点,全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浏览阐明文的能力。
⑵把握阐明按次,探求作者阐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考虑方式,培养先生的概括能力。
⑶揣摩言语,把握阐明白话语精确、周到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先生对祖国文明的骄傲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先生把握石拱桥的特点,掌握捉住特点阐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阐明白话语的精确性和周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阐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阐明按次,探求作者阐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1、先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先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进步阐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益于激发先生自动参与教学,有益于培养先生评论与辩论的能力。
经过讨论,使先生在学习中彼此合作,敢于质疑,不断进步思想能力,有益于发展先生的智力。
【教具预备】多媒体、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K教学要点』引导先生辨析文体,把握阐明文的文体特点;朗读课文,全体感知文意,了解阐明对象,明确其特点;局部探求,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表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K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T解石拱桥历史悠久、方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设计二:桥是大地上最真实、最亲切的抽象,它总是那样的平凡又像是没人关心似的,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经受千人踩踏,暴洪冲刷,坚贞的挺立是它不变的抽象。
以上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桥。
2《输不起的莎莉》教学设计——教案资料文档

2《输不起的莎莉》教学设计——教案资料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输不起的莎莉》,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同伴的关心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同理心。
3. 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培养他们的抗逆能力。
4.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输不起的莎莉》故事内容。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主题,分析人物情感变化。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面对失败和挫折,培养抗逆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故事文本《输不起的莎莉》,学生作业本。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友谊和竞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阅读故事:学生独立阅读故事《输不起的莎莉》,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情感变化。
4. 情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讨论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体会人物情感。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故事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培养抗逆能力。
五、作业设计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面对失败和挫折的经历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 设计一道关于友谊和竞争的选择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友谊和竞争中保持平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输不起的莎莉》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培养他们的抗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对故事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在情感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人物情感变化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情感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主题。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内容: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情感的分析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作业质量。
3. 评估标准: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主题,分析人物情感变化,作业内容充实、有深度。
教学设计模板文档

教学设计模板文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特定知识点或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掌握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点;•理解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详细介绍知识点的定义、原理、性质等;2.示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3.练习和实践:通过练习题、实验或模拟情境等方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4.总结和归纳:对本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三、教学步骤1.导入阶段: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课程主题相关的问题。
2.知识讲解阶段:分模块或分步骤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图表进行说明,引导学生逐渐理解知识点的关键要点。
3.示例分析阶段: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和实践阶段: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实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归纳阶段:对本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知识点的定义、原理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
2.示范法:通过示例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验或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法》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

《国际法》课堂教学设计Word文档教案:《国际法》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国际法》教材的第四章,主要涉及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法的主体。
具体包括:1.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平解决争端原则;2. 国际法的主体: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主体,提高学生的国际法知识水平;2. 培养学生运用国际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相关概念;2. 教学重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法主体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国际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视频,引起学生对国际法的兴趣;2. 知识讲解:讲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法主体的相关知识;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国际法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板书设计:将课堂重点内容以板书形式呈现,便于学生记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国际法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平解决争端原则2. 国际法主体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国际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答案:国际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国际关系中的争端解决、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等。
通过学习国际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领域的法律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学生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法主体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教学案例课题名称: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第一课时 Section A姓名:工作单位:学科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阐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和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单元以议论物品地位(Things around the house)为话题,要求学生学会方位介词on, in, under等的用法。
题材颇具古代气息,贴近先生日常生活,内容丰富,词汇量大,经过描述物品地位、找寻物品、设置理想化居室等系列活动,让先生在听、说、读、写、做中学习言语知识,培养运用言语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而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对于物品方位的初步认知和表达起侧重要的作用,次要经过问答方式教授先生如何表达单复数物品简单的方位。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估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全体描述)1.知识目标:A.掌握有关物品的新名词:table, bed, where, bookcase, sofa, chair, on, under等。
B.纯熟运用介词in, on, under。
C.纯熟运用where问句及其回答。
D.掌握名词单复数及人称代词they的用法。
2.能力目标:A.学会用英语讯问本人的和别人的物品的具体地位。
B.学会用英语精确描述物品的具体地位。
3.情感目标:A.培养先生划一摆放本人物品的生活习气。
B.经过小组对话、讨论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培养先生的合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点分析(阐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预备(学习起点),和先生的学习风格。
最好阐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点分析,比如说是经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经过预测标题的编制运用等)先生经过三个预备单元和三个正式单元的学习,对于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及回答方式都有了必然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必然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经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本人分析成绩、解决成绩。
《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案文本)

( 教学设计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案文本)Reasonable combin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various teaching elements, a systematic planning process for formulating implementation plans for optimizing teaching effects.《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案文本)课程代码:4145课程名称:教学设计授课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性质:《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以《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传播学》为先行课程。
它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同教学实践活动联结起来,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出发,探索教学规律,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实践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对于从事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和电教办公人员在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办公效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教学设计》,使学生具备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学会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步骤、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及实践后进行教学评价,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课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2、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如系统科学方法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信息技术等;3、在课堂中可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实习作业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课程总学时:总学时数64学时。
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讲授4学时)(1)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2)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3)教学设计与教育改革(4)学习教学设计的意义(5)教学设计的定义(6)教学设计的性质(7)教学设计的层次具体教学要求:①了解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及当今教育改革的关系;②要掌握教学设计及教育技术的概念;③掌握教学设计的三个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教学设计
刘玉
课题5.3.1平行线的性质科目:数学年级初一课型新授课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知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的研究问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经历观察、猜想、操作、交流、归纳、推理等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热情。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以及如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同。
教学方法导、学、议、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创设情境: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公路,如图
(1)所示,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北偏东55°,
如果甲、乙两地同时开工,那么在乙地公路按∠
是多少度施工,才能使路准确接通?
三.新课:
1.探索平行线性质1
依据预习学案1、2、3这几个问题,通过逐步的探究可知:
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图(2)字母表示:∵a∥b
∴∠1=∠2
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
依据预习学案5,这个问题通过逐步的探究及由性质1证明可知:
平行线的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图(2)字母表示:∵a∥b
∴∠2=∠3
3.探索平行线的性质3
依据预习学案8这个问题通过逐步的探究及由性质1、2的证明可知: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如图(2)字母表示:∵a∥b
∴∠2+∠4=180°
四. 巩固:预习学案中的预习检测题与当堂训练
五. 小结:谈收获
六. 作业:课本P21练习1、2题
给出思考
观察分析、动手实
践、合理猜想、合作
交流、归纳得出.
思考
说理
板书过程
独立完成
说理后交流
练
总结补充
布置
以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
察、分析、合理猜想、合
作交流解决1、2、3三个
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
的性质,使学生感受到学
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目的。
让学生经历证明的过程
可以加深学生对平行线
性质的理解与感受。
巩固所学知识
回顾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与掌握
板书设计
5.3.1平行线的性质
一、平行线性质1 二、性质2、3的证明过程三、当堂训练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