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如何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2019年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体育教学如何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

体育教学如何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

体育教学如何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作者:陈春庆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7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1摘要教师应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即生理学上称为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科学组织设计体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五种组织实施方案。

关键词动作技能客观规律信息技术教学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种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就是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能够有顺序的、有规律地、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并符合动作所需求的规格,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因此,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要研究怎样使条件反射系统化更快些,使技能形成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时间缩短,较快地掌握动作技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

一、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体育课件及录像教学片等上传于学生电脑和手机,使学生随时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视觉、感觉和肌肉冲动能力,加快泛化阶段进程。

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性、直观性、互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并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及动作以生动、形象、具体方式展现。

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可以帮助肌肉产生正确的感觉。

因此,教师在体育中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电子教学课件等新技术进行直观演示,在动作形成初级阶段,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反复刺激视觉,从而带动肌肉冲动能力,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即泛化阶段)对动作技能形成有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体育教师的示范与语言、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的时间体育教师的示范与教师的简洁和形象的语言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加速动作技能形成值得重视的问题。

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学习动作处在泛化阶段往往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比采用单一的讲解或示范的教法效果好些。

简述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简述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简述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从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出发,分析论述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教学,以及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获取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体育教学;教学规律;随着世界体育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人开展,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在我国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多地收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本文通过对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在不同教学阶段应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教学与体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尽快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以达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和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与创新的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人体的一种能力,从不能完成到能够完成,从不熟练完成到熟练完成,一般要经过粗略地掌握动作、改进提高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三个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讲解示范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都呈扩散状态,出现泛化现象,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

由于广泛扩散的原因,往往会引起不应参与活动的肌肉也参与了活动,从而产生了多余的动作,显得很吃力,神经肌肉过分紧张,动作僵硬不协调,学生觉察不到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不易发现动作的错误和缺点。

因而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并防止和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多余动作。

教师首先应给学生详细讲解动作的全过程,并进行完整动作的示范,对于复杂的动作还应采用分解法,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先掌握分解的动作,再完整地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讲解示范和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两者交替进行,从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完整的动作概念2、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与教师的纠正和学生的练习的教学方法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

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要遵循人体活动和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特殊规律。

首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有一个粗略掌握动作,改进提高动作,巩固动作、运用自如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严格明显的界限。

它既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掌握动作技能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也反映了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性变化,去确定教学任务、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有阶段性特征,作为身体素质基础的生理机能阶段性变化,又决定了身体素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依赖于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

对学生来说,只有在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锻炼中,才能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形成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同样,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身心的发展。

因为身心发展是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条件。

任何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都要以相应的体质为条件。

学生身体发展水平越高,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就越快、越好;而体质较差的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就越困难。

体育教学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其生理和心理的自身发育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也要关注其可塑性。

教学过程需要依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的特征,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另外还有“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体育教学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是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机体机能的活动能力。

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提高,有其适应性变化规律。

在练习开始的时候,机能活动能力缓慢上升,随着活动加强,机能的活动能力逐渐达到最高水平,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这个水平,然后逐渐下降。

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学生的机能水平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而由于年龄特点、身体健康状况、体育基础水平、教材的性质、教学组织教法以及气候条件等不同,学生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最高阶段的高度、稳定的时间,以及承担急剧变化负荷的能力均有所不同。

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规律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体育教学过程要遵循人体活动和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特殊规律。

首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有一个粗略掌握动作,改进提高动作,巩固动作、运用自如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严格明显的界限。

它既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掌握动作技能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也反映了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要依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性变化,去确定教学任务、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有阶段性特征,作为身体素质基础的生理机能阶段性变化,又决定了身体素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依赖于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

对学生来说,只有在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锻炼中,才能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形成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同样,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身心的发展。

因为身心发展是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条件。

任何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都要以相应的体质为条件。

学生身体发展水平越高,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就越快、越好;而体质较差的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就越困难。

体育教学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其生理和心理的自身发育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也要关注其可塑性。

教学过程需要依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的特征,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另外还有“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体育教学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是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机体机能的活动能力。

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提高,有其适应性变化规律。

在练习开始的时候,机能活动能力缓慢上升,随着活动加强,机能的活动能力逐渐达到最高水平,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这个水平,然后逐渐下降。

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学生的机能水平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初步掌握、体验技术动作,动作学习以分解模仿、徒手学习为主。

联系形成阶段(分化阶段):深入理解肌肉活动感觉,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动作规范,基本上建立动作定型自动化熟练阶段(自动化阶段):形成牢固动力定型做动作熟练、省力、自如。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我们无时不在运用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现在我从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来分析与探讨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一、认知-定项阶段学生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兴趣,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认知-定项阶段。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前滚翻时,首先应向学生示范前滚翻的连贯动作,并将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前滚翻的知识,形成前滚翻的动作表象。

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的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表象,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动作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

另外,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和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错误动作。

在认知-定项阶段,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的动作环节入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

这时,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已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的环节,克服不良习惯动作的干扰。

以学习投篮技能为例,由于其具有整体性强但易分解的特点,因而可以将各环节综合起来完整地进行学习。

在认知-定项阶段,初学者的动作往往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也比较多,因而对动作要有意识的进行控制。

在这个阶段,教师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学生学习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有效实施技能教学的“四步策略”

体育教学有效实施技能教学的“四步策略”

有效实施运动技能教学的“四要”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学科地位保证的关键所在,如何更好的实施运动技能教学,并能达到有效的目的,笔者认为技能教学应做到“四要”:第一步: 选择内容“要适合”对初中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选择中,专家提出运动技能可划分为“基础运动技能”,“专门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三个层面,提出初中阶段强调专门技能兼顾专项技能,选择教学内容的定位准确,才能使教学过程和效果都能达到低耗高效。

第二步:确定目标“要合理”动技技能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水平,使得运动技能教学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其难度、复杂程度以及竞技水平。

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目标是非常重要,也是新课改的重点。

目标确定还应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第三步:组织教法“要得当”学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训练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在体育教学中完全照搬训练运动员的内容和方法,观摩了石冰冰老师的《健美操》课(省示范课),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节课运用了很多组织形式,有集体学习、两人一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男女生混合分组等形式,给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简捷更好的做好分组环节,提供了很好的成功范例,学习形式有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形式,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是我们体育老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些新的学习形式是我们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真正有效的重要手段。

第四步:评价手段“要科学”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从关注技能学习的结果,即技能的掌握情况,转移到更为关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评价方法上,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注重质的分析与把握。

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变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与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与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与体育教学⽅法的研究第35期(总第639期)任何技术动作的形成都要经过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最后达到⾃动化程度。

这是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是⼀个复杂⽽精细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付出⼀定的劳动和智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很多,如教师的知识⾯、教学⽅法、经验、事业⼼和教学环境以及学⽣的⾝体素质、⽂化知识⽔平、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等。

但如何能使学⽣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掌握技术动作,达到动作技能的⾃动化,是体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学⽣的⽣理、⼼理特征制订教学计划,采⽤适宜的教学⽅法进⾏教学,这是体育教学的关键。

前苏联著名⽣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以⾼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基础的,根据这⼀⾼级神经活动学说原理,各种运动的活动技能都属于“随意动作”,⽽条件反射⽣理机制⼜是形成随意动作的基础,随意动作只有在动作技能达到⾃动化程度时才能产⽣。

然⽽,动作技能的形成绝⾮是⼀次或者⼏次就能达到熟练程度的,是要经过多次反复不断的练习逐渐⽇益完善。

从⽣理机制讲,它是⼤脑⽪质中兴奋与抑制过程中在空间和时间关系上逐渐精确协调的结果;根据⽣理、⼼理学观点分析,在动作技能形成整个过程中它是有阶段性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理、⼼理特征,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教法与措施,才能使教学能建⽴在科学的基础上。

研究对提⾼教学质量、提⾼运动技术⽔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泛化阶段1.泛化阶段技术动作形成的特征。

学习任何⼀个技术动作的初期,教师通过讲解和⽰范,学⽣在实践体会中只能获得⼀种感性认识,对动作技能的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

由于对⼈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脑⽪质,引起⼤脑⽪质细胞的强烈兴奋,⽽⼤脑⽪质内抑制尚未确⽴,⼤脑⽪质的兴奋与抑制呈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练习不确定出现泛化现象。

基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高效广播操教学

基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高效广播操教学

基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高效广播操教学作者:李振忠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32期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讲解-示范-练习”三步走的教学方式,教师先就动作技能要点进行讲解、示范,而后带领学生进行集体反复训练。

该教学法略显枯燥且效率低下。

结合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笔者在从教期间的广播体操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高效地教学方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关键词:动作技能形成规律高效广播操教学根据体育心理学理念,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分为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反应系统,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会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而我们要根据他们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特点给出针对性的教学才会让教学更加的科学系统,让动作的掌握变得更加高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一谈怎样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乃至安排合理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手段。

一、泛化阶段,示范讲解形成动作表象在泛化阶段学生刚刚接触新事物且兴奋性致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此时教授动作要领学生对于动作的记忆会比较深刻。

但是学生在未接触过此动作之前就进行动作要领的教学在技能的理解方面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的过程要做好次序的安排才会事半功倍。

首先,教师进行完整示范帮助学生完成视觉感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而美观的示范成为了重中之重。

[1]所以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务必做到正确,突出重点,多方位且富有表情。

富有表情的目的是为了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

其次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慢速练习帮助学生完成肌肉感知。

此过程中教师不必用过多的语言去讲解,只需告诉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即可。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自喊口令慢速带领学生完成动作练习,过多的语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学生的肌肉感知效果。

最后就是本阶段的重点分解教学了。

教师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动作要领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挂图讲解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教学如何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种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就是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能够有顺序的、有规律地、有严格的时间间隔,并符合动作所需求的规格,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因此,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要研究怎样使条件反射系统化更快些,使技能形成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时间缩短,较快地掌握动作技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

一、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体育课件及录像教学片等上传于学
生电脑和手机,使学生随时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视觉、感觉和肌肉冲动能力,加快泛化阶段进程。

互联网时代的交互性、直观性、互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并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及动作以生动、形象、具体方式展现。

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都可以帮助肌肉产生正确的感觉。

因此,教师在体育中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电子教学课件等新技术进行直观演示,在动作形成初级阶段,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反复刺激视觉,从而带动肌肉冲动能力,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即泛化阶段)对动作技能形成有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体育教师的示范与语言、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的时间
体育教师的示范与教师的简洁和形象的语言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加速动作技能形成值得重视的问题。

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学习动作处在泛化阶段往往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比采用单一的讲解或示范的教法效果好些。

所以动作结构比较简单的教材,教师就应采用边示范和边讲解动作要领相结合的方法。

动作复杂的教材,教师先完整的示范,然后突出动作的关键,进行边示范边讲解,利用示范与语言进行教学,还必须向学生反复说明练习的目的和意?x,从而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好处,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些。

三、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各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学生学习一个动作如果没有目的地重复去做这个练习,那么这个练习的动作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

因此,练习法是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基本方法。

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

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练习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重复练习法是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根据完成动作的基本要求,进行反复练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减少扩
散的现象,使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逐步地稳定下来,所以教师教授新动作,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处在泛化阶段,以重复练习法为基本教学的方法最适宜。

四、练习的手段多样化和明确规定重复的练习次数
为了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课的任务,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正确地选择和安排一些必要的辅助性练习、诱导性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

这些素质练习既要有一般身体素质练习,又要有结合掌握教材所需要的专项素质练习。

这种有目的地选择多种多样的手段,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动作技能形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有目的地反复进行练习,因为练习一次就是一次条件反射,重复地做一个练习可使条件刺激得到强化,使学生通过肌肉本体感觉,体会动作概念和动作的完整过程,并且掌握动作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及完成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五、贯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教师在每节课里,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分好、中、差三组,并随时根据学生技能的进步情况,用升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效
果。

采取分组升级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首先,教师应明确向学生宣布凡能熟练地掌握该组练习者可升级到上一级,最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进入到好的一组,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要求;其次,学生分在哪一组,教师应提前向学生宣布,以免课程进行时出现混乱现象;第三,要运用好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认真备课,随时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尤其是上课时教师须仔细观察,了解学生进步情况,作好记录,写好课后小结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明显界限,是一个阶段逐步向另一阶段的过渡,而且每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与教材的性质、学生体质情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外,还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