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专业

合集下载

青岛大学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青岛大学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周、小儿内科学实习16周(含社区医学实践1周)、儿童保健学实习4周、小儿外科学实习8周、
小儿传染病学实习4周。
4.各环节学时学分设置
各环节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
类型
通识教育必修课
必修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集中实践
必修课合计
学时(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
632 学时+1 周 1232 学时 1010 学时 48 周
Ⅰ(下)
16
人体显微结构学
实验Ⅰ(上)
16
人体显微结构学
Ⅰ(下)
17
医学遗传学
17
系统解剖学Ⅰ
18
组织学与胚胎学

18
生理学Ⅰ
19
生物化学Ⅰ
目标1
√ √




√ √ √ √ √ √ √ √ √
√ √ √ √ √ √ √ √ √
目标2
√ √ √ √ √ √ √ √ √ √ √ √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目标6
考 核 方
考 试 方
先修课 程
开课单位
备注
通识教育 C3000030 军事理论与
必修课 0008
训练
1
1周
1周 √
考式查 开式卷 无
通识教育 必修课
C2300010 1001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

3
48
32
16

考试 闭卷

马克思主 义学院
通识教育 C2300010 中国近现代
必修课 1002
史纲要
4.3% 9.8% 14.1%

小儿内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专业

小儿内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专业

《小儿内科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儿内科学学分:6 总学时:105 实验学时:33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儿科学)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儿童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营养障碍疾病1.掌握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了解营养不良的常见并发症。

2.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

熟悉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的病因。

掌握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

掌握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方法。

3.了解维生素A的吸收与代谢,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掌握维生素A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熟悉其治疗与预防。

4.熟悉锌缺乏病的病因。

掌握锌缺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该病的预防。

5.熟悉碘缺乏病的病因。

掌握碘缺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该病的预防。

6.了解肥胖症的病因。

熟悉肥胖症的临床表现。

熟悉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了解与病理性肥胖症的鉴别诊断。

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

二、儿童疾病诊治原则1.熟悉儿科病史与体格检查。

2.掌握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3.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掌握小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熟悉病理生理。

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

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三、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1.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2.掌握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胎粪吸入综合症、呼吸窘迫综合征、黄疸、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并发症及后遗症。

3.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临床医学5+3儿科学的特点和基本情况

临床医学5+3儿科学的特点和基本情况

临床医学5+3儿科学的特点和基本情况临床医学5+3儿科学是指临床医学专业学习5年,之后进一步专攻儿科学3年,成为儿科医生。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专科,主要专注于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研究和治疗各种儿科相关疾病。

以下将详细介绍临床医学5+3儿科学的特点和基本情况。

一、特点:1.年龄特殊:儿科的特点主要是研究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和成人患者相比存在许多差异。

儿科医生需要了解和掌握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为其提供医疗服务。

2.疾病类型广泛:儿科疾病种类繁多,包括先天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过敏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等。

儿科医生需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辨别和判断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罕见病,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3.心理疏导:儿科医生需要具备与儿童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因为孩子往往对医疗过程和治疗措施感到恐惧和焦虑。

儿科医生需要倾听和理解患儿和家长的情感需求,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提供安全感和支持。

4.诊治综合性:儿科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进行全面的儿童健康检查、疫苗接种、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还需要进行儿童特定的体格检查、发育评估、心理发育评估等。

儿科医生还需要有手术技能,能够进行儿童手术治疗。

5.研究和科研:儿科医生除了进行临床工作外,还要积极参与儿科相关的科研工作,探索儿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推动儿科医学的发展。

儿科医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掌握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二、基本情况:1.学科设置: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下,临床医学本科一般为5年制,学生将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技能。

毕业后,选择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可以选择专攻不同的专科,如儿科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如果选择专攻儿科学,需要再学习3年。

2.教学内容:临床医学5年期间,学生将接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统计学等在内的广泛的学科知识培训。

2023年儿科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2023年儿科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2023年儿科学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儿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健康与疾病,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生长发育、营养、感染、遗传、神经发育、心理健康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儿科学的专业介绍以及就业方向。

一、儿科学专业介绍1.专业课程儿科学专业的课程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形态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流行病学等学科,同时也要学习临床技能,如病史记录、体格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等。

2.实习儿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实习,以掌握临床技能和实践经验。

在实习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儿科诊疗、预防、康复治疗、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防治、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实践。

3.学位儿科学专业通常开设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毕业后可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

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开设儿科医学博士研究生课程,学成后可获得博士学位。

二、就业方向1.医生毕业后,儿科学专业的学生可报考医学院校的临床医生专业,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主要负责儿童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在就业方面,儿科医生可以在各级医疗机构、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中找到工作。

2.健康管理师除了医生,儿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从事健康管理师的职业。

健康管理师主要负责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健康检查、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和疾病监控等工作。

在就业方面,健康管理师可以在各级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儿童保健机构等单位中找到工作。

3.科研人员儿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从事科研工作。

科研人员可以在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医院等单位中进行研究工作。

他们主要负责儿科医学研究、儿童健康评估、儿童营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在科研工作中,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思维。

4.健康教育师儿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从事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师主要负责儿童健康知识的普及、儿童饮食习惯的培养、儿童心理发展的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在就业方面,健康教育师可以在学校、卫生机构、社区组织等单位中找到工作。

儿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儿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儿科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引言儿科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专注于儿童的健康和发育。

随着社会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儿科学专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儿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进行分析。

儿科学专业概述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儿童生理、疾病和健康的学科。

儿童是人类社会的未来,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儿科学专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

儿科医院儿科医院是儿科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

儿科医院提供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儿科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儿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判断儿童的疾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护理。

在大城市,特别是发达国家,儿科医院的需求量较大,对儿科医生的需求也较为稳定。

儿童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机构是儿科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就业方向。

儿童保健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服务,旨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这些机构工作的儿科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包括儿童心理学、营养学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科研和教学机构儿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进入科研和教学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在这些机构工作,他们可以参与儿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并培养未来的医学人才。

科研和教学机构需要高水平的儿科学专业人才来推动学科的发展,因此对儿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高。

儿科学专业前景分析从当前就业市场来看,儿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与儿童相关的医疗资源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由于儿科医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造成儿科学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儿科学专业毕业生比较容易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并获得相对较高的薪资水平。

然而,随着社会对儿童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儿科学专业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

因此,为了在就业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儿科学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结论儿科学专业是一个充满前景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方向。

儿科学(内科系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儿科学(内科系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儿科学(内科系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时间:三年二、学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具体要求见总则)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由研究生处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并组织考试,专业外语、专业课由各专业自行开设,在第二学年内由各学院或附院统一组织考核。

住院病历书写60份,每个专科不少于5份(不少于5个病种/专业)。

三、临床技能训练总轮转时间至少24个月。

完成相关学科的轮转后,参加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不少于9个月。

(一)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四、轮转学科培训内容与要求(一)新生儿 2个月1.轮转目的掌握:新生儿的分类;足月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过期产儿、巨大儿等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护理特点;新生儿的病史询问及病历书写;新生儿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熟悉:新生儿、早产儿的喂养及用药(包括抗生素)及补液特点。

2.基本要求(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2)基本技能要求:正确进行新生儿全面的体格检查≥3例。

(二)呼吸内科 2个月 1.轮转目的掌握: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

2.基本要求(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2)基本技能要求:胸腔穿刺≥1例,氧疗。

(三)消化内科 2个月1.轮转目的掌握: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腹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包括液体疗法,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处理)。

2.基本要求(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2)基本技能要求:插胃管≥1例。

(四)心血管内科 2个月1.轮转目的掌握:小儿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物理检查方法及意义。

常见先心病的病史、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的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处理;心肌炎的诊断及处理;心导管造影前后的处理。

熟悉:心导管造影检查。

2基本要求(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2)基本技能要求:心电图操作及分析≥5例,静脉穿刺≥5例。

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儿科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

儿科学专业的培养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童医学知识和技能,提供优质的儿科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基础医学课程1.人体解剖学:介绍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生理学:研究人体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

3.病理学:学习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

4.微生物学: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5.免疫学: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疫苗的免疫机制。

临床医学课程1.儿科学引论:介绍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儿童生长发育学: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等方面。

3.儿童营养学:了解儿童的营养需求和合理膳食。

4.儿科诊断学:学习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5.儿科治疗学: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6.儿科急救学:学习儿童急症的紧急处理和抢救技术。

7.儿科内科学:研究儿童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8.儿科外科学:学习儿科常见外科手术的操作技巧和处理原则。

其他专业课程1.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2.儿童保健学:学习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

3.儿科病例讨论:分析和讨论实际儿科诊疗案例,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4.儿科实习:在儿科医疗机构完成临床实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总结儿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儿童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则提供了儿童心理学和保健学的知识支持。

儿科实习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中,提高临床操作能力。

通过全面的本科课程设置,培养出具备优质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临床医学类各个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类各个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类各个专业介绍内科学: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疾病。

内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使学生能够独立处理各种内科疾病。

外科学:外科学主要研究手术和外科疾病的治疗。

外科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手术技能和外科理论,能够独立进行手术和处理外科急症。

妇产科学:妇产科学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学科。

妇产科医生需要掌握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也需要了解妊娠和分娩的过程。

儿科学: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疾病的学科。

儿科医生需要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各种疾病的特点,能够提供全面的儿童保健和疾病治疗。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

神经科医生需要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学科。

精神病医生需要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药物治疗。

眼科学:眼科学是研究眼睛疾病的学科。

眼科医生需要掌握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眼部疾病。

耳鼻喉科学:耳鼻喉科学是研究耳朵、鼻子和喉咙疾病的学科。

耳鼻喉科医生需要了解这些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特点,能够进行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口腔科学:口腔科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学科。

口腔医生需要了解口腔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口腔疾病。

皮肤科学:皮肤科学是研究皮肤疾病的学科。

皮肤科医生需要了解皮肤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特点,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皮肤病。

临床医学类专业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和服务意识。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医院、诊所、科研机构等单位工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内科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儿内科学学分:6 总学时:105 实验学时:33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儿科学)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儿童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营养障碍疾病1.掌握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了解营养不良的常见并发症。

2.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

熟悉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的病因。

掌握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机制。

掌握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方法。

3.了解维生素A的吸收与代谢,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掌握维生素A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熟悉其治疗与预防。

4.熟悉锌缺乏病的病因。

掌握锌缺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该病的预防。

5.熟悉碘缺乏病的病因。

掌握碘缺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该病的预防。

6.了解肥胖症的病因。

熟悉肥胖症的临床表现。

熟悉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了解与病理性肥胖症的鉴别诊断。

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

二、儿童疾病诊治原则1.熟悉儿科病史与体格检查。

2.掌握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3.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掌握小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熟悉病理生理。

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

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三、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1.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2.掌握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胎粪吸入综合症、呼吸窘迫综合征、黄疸、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并发症及后遗症。

3.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4.掌握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5.熟悉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和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6.熟悉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

7.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

8.熟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9.熟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

10.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和常频机械通气的原则。

11.熟悉新生儿低血糖症、高血糖症、低钙血症、新生儿呕吐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病因。

四、遗传代谢性疾病1.掌握先天愚型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症状、体征、染色体检查)。

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和遗传咨询。

2.掌握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强调早期诊断。

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的原则,指出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预防及开展新生儿筛查。

3.掌握糖原累积病的定义、临床表现与诊断。

熟悉该病的病因与治疗。

五、免疫性疾病1.掌握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步骤与方法。

熟悉小儿非特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原则。

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几种常见的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方法。

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掌握风湿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和原发性继发性预防。

熟悉其病因,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了解风湿热的发病机制。

4.掌握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熟悉过敏性紫癜的预后。

了解其可能病因和发病机制。

5.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

熟悉其预后,了解其病因及病理。

6.了解儿童类风湿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熟悉其鉴别诊断,掌握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六、感染性疾病1.掌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

熟悉其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

2.掌握小儿原发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积治疗。

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熟悉小儿结核病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了解小儿原发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七、消化系统疾病1.掌握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

熟悉其鉴别诊断,了解其预防。

2.掌握鹅口疮、疱疹性口炎、溃疡性口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该病的辅助检查。

4.掌握胃肠道外营养的适应症和方法。

八、呼吸系统疾病1.掌握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

2.熟悉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

熟悉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

了解小儿肺炎的分类。

3.掌握呼吸衰竭的分型、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熟悉其治疗要点。

九、心血管系统疾病1.掌握几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临床表现以及常见的并发症的诊断。

2.熟悉上述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3.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

4.了解胚胎早期心脏发育的主要过程,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5.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该病的鉴别诊断。

了解该病的病因。

6.掌握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了解其病因。

7.掌握各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熟悉心律失常的治疗。

掌握室上速的处理。

十、泌尿系统疾病1.熟悉小儿肾脏疾病主要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肾小球疾病的分类。

2.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典型病例、严重病例及非典型病例的诊断(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掌握急性肾炎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

熟悉急性肾炎与泌尿道感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进性肾炎和病毒性肾炎的鉴别诊断。

了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了解病程及预后。

3.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分类,掌握其治疗。

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以及其常见并发症。

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4.掌握急性、慢性泌尿道感染及无症状性菌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熟悉泌尿道感染的预防。

了解泌尿道感染的预后,小儿泌尿道感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了解肾小管的生理基础,肾小管酸中毒的发病机制。

掌握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型及表现、诊断依据。

了解该病的处理。

十一、造血系统疾病1.掌握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方法。

熟悉小儿贫血的定义、程度与分类。

了解贫血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熟悉临床表现,掌握实验室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治疗原则。

3.了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该病的临床表现,即“贫血、黄疸、脾肿大”,溶血危象、再障危象。

掌握该病的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掌握其与自身免疫性溶血、黄疸性肝炎的鉴别。

熟悉其治疗。

4.了解G-6-PD缺乏症的概况、遗传学特点和发病机制。

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五种临床类型)和诊断。

熟悉其治疗和预防。

5.了解血友病的概念及分类,遗传规律。

熟悉其临床表现。

掌握实验室检查。

掌握血友病甲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替代治疗)。

了解该病的预防。

6.了解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白血病的分类和分型。

熟悉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该病的治疗和预后。

7.了解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

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要点。

熟悉治疗方案。

了解预后。

十二、神经肌肉系统疾病1.掌握小儿时期常见的几种癫痫综合征的基本特点。

掌握抗癫痫药物使用原则。

熟悉小儿时期急性疾病中惊厥发作的主要病因与特征。

了解癫痫的定义和主要诊断依据。

2.熟悉小儿惊厥的常见病因。

熟悉小儿惊厥的病因诊断方法。

掌握小儿惊厥的急救处理方法。

3.掌握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治疗原则和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熟悉病毒性脑膜炎和不同临床表现形式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

熟悉感染后脑炎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熟悉病毒性脑炎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主要并发症、治疗原则。

熟悉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三种主要致病菌和3月以下幼婴的主要致病菌。

熟悉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可能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

熟悉3月以下幼婴化脓性脑膜炎的不典型表现。

熟悉该病脑脊液的异常特征。

熟悉三种脑膜炎致病菌的抗菌治疗方案。

了解该病的病理学特征。

5.掌握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了解该病的病因。

6.掌握脑瘫的定义、临床表现和诊断。

熟悉其治疗。

7.了解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病因。

熟悉儿童多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熟悉儿童多动综合症的处理原则。

十三、内分泌疾病1.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防。

熟悉该病的病因积发病机制。

了解该病的鉴别诊断。

2.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熟悉糖尿病的分型及其特点。

掌握儿童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尤其胰岛素应用方法。

熟悉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3.了解儿童正常青春发育的年龄及发育规律。

4.熟悉性早熟的分类。

熟悉性早熟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性早熟治疗方法。

5.熟悉生长激素缺乏症的病因。

熟悉生长激素的生理功能。

掌握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

掌握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标准。

熟悉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

6.掌握尿崩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熟悉尿崩症的病因及鉴别诊断。

了解该病的治疗。

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儿科门急诊了解儿科门诊的设置要求、工作制度和方法,掌握儿科门诊病史的书写。

二、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掌握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病理性黄疸(溶血病、败血症、肝炎、胆道畸形、母乳性黄疸等)的原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了解光疗箱的使用。

三、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并发症。

四、呼吸系统疾病联系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小儿免疫特点,了解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学会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及肺炎并发心衰的诊治。

进一步练习小儿呼吸系统检查方法,掌握粗中湿罗音、干罗音、哮鸣音的听诊。

五、婴幼儿腹泻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掌握本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复习小儿水盐代谢特点及本病的液体疗法,掌握小儿脱水的检查方法及分度。

六、小儿喂养学会1岁以内婴儿人工喂养方法(包括牛乳的配制等)。

了解1~3岁幼儿膳食配制原则。

七、先天性心脏病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学会小儿循环系统检查方法及心杂音的听诊。

八、风湿热了解风湿热的病因、病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