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标准版)
顶管中继间施工技术

顶管中继间施工技术(1)中继间设计中继间是解决长距离顶进施工顶力过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本工程顶管中继间采用二段一铰可伸缩的套筒承插式钢结构件。
中继间的密封结构采用双道径向可调的橡胶密封,另增加二道馒头形橡胶止水圈。
双道径向可调的橡胶密封用于中继间伸缩时密封装置,在双道径向可调的橡胶密封圈之间设置4只注油孔,以减少橡胶圈的磨损。
一道馒头形橡胶止水圈用于顶管结束以后,切割法兰和拆卸二道径向可调的橡胶密封时的临时防水。
在密封配合面应经过立车的精加工,并经过抛光处理,涂抹润滑脂。
若在顶管过程中出现局部漏浆现象,也可以在端面设置一道盘根和法兰止水的应急措施。
中继间出厂前应进行验收工作,主要检查项目有关键部分尺寸、精密度、油封耐压压力以及防腐涂层等。
每套中继环安装16只500KN双作用油缸,总推力8000KN,油缸行程为500mm。
为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在每套中继环处设一台三柱式液压动力机组,该液压泵具有耐高压的特性,尤其适用于中继间使用。
启用时一名操作人员就可控制。
(2)中继间的间距确定本工程中继间设置根据建设规范,“顶管工程施工规程”DG/TJ08-2049-2016 中7.5.5的要求,第一道中继间宜布置在顶管机后方20-50m的位置。
又根据7.5.6条规定以后的各环中继间布置按照下式计算确定;()()32'S k F F Df π=-式中,S'=中继间的间隔距离(m);F3=控制顶力(kN);F2=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f =管道外壁与土的平均摩阻力(kN/m2),宜取2~5;D =管道外径(m);k =顶力系数,宜取0.5~0.6。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结合我公司以往钢顶管的施工经验,中继间间距布置:对各顶进区间,第一套中继间布置在机头后方50m 位置,以后在岩石段每间隔约80m 布置一套中继间,在中砂层每间隔150m 布置一套中继间。
(4)施工后的中继间处理顶管机进入接收井后,对中继间预留的注浆孔压注双液浆,以防止外侧泥浆通过中继间渗漏;确保中继间前后段和中继间内壳和外壳之间压密注实。
大口径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设置计算要点

大口径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设置计算要点发表时间:2020-06-09T01:44:45.787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6期作者:李振刚[导读]阜阳市供水总公司阜阳市三水厂建设供水规模为40万m3/d,水源水为淮河干流地表水,取水泵站设在阜南县郜台乡曹台村淮堤背水侧,原水管道设计为两根DN1800钢管,输水规模为40万m3/d,沿线穿越淮堤、濛堤、北副坝三处堤坝,穿越退洪通道、濛河、运河三处河道,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等,其中穿越濛河段受河道治理、航道等级升级等因素制约,一次管道顶进长度约800米,最大埋设深度约16米。
一、工程概况和设计方案简介项目位于阜南县郜台乡濛洼蓄洪区,处于农田及河道内,周围无建(构)筑物。
地址勘察显示此处微地貌单元属河漫滩,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土层分为5层:高压缩性素填土、均一性差、平均厚1.01米、层底高程平均21.17米;高压缩性粉质粘土、厚5.80米、层底平均15.37米;中压缩性粉砂夹粉土、平均厚3.74米,层底高程平均11.56米;中压缩性粉质粘土、平均厚5.16米、层底高程平均6.25米;中偏低压缩性粉砂夹粉土,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层,最大探明厚度9.00米,至高程-2.90米。
勘察期间测得钻孔中稳定水位21.68~21.77米,平均21.73米,水位埋深0.40~0.50米。
三、中继间设置计算主要施工技术参数的确定:推顶力不仅受设备的制约,而且受工作井后靠土体稳定的允许反力和管材轴向允许承压力的限制,因此顶管施工中允许推顶力受诸多因素中的最小允许承载力来决定;顶管中继间的设置与顶管允许推顶力有关。
管道的顶进总阻力,由掘进机的正面阻力和管道外壁的摩阻力组成。
1、管道的顶进总阻力公式R=π×D2/4×Pt+π×f×D×L其中:D---管道的外径,D=1.820mPt---机头底部以上1/3×D处的被动土压力(KN/㎡) Pt=γ×(H+2/3×D)×tg2(45°+φ/2) γ---土的天然容重H---管顶土层厚度φ---土的内摩擦角f---管壁四周的平均摩阻力系数,因注浆和管外壁打蜡减摩,f=5KN/㎡ L---管道的入土长度(m)取值D=1.820m;L=792m;φ=25o;f=5KN/m2;H=8.7m;γ=18.9KN/m3 Pt=γ×(H+2/3×D)×tg2(45°+φ/2)=250.5KN/㎡则R=π×D2/4×Pt+π×f×D×L=23555.8KN 2、钢管顶管传力面允许最大顶力 Fds=ф1×ф3×ф4×fs×Ap/rQd 式中:Fds---钢管管道允许顶力设计值(KN); ф1---钢材受压强度折减系数,可取1.00; ф3---钢材脆性系数,可取1.00; ф4---钢管顶管稳定系数,可取0.36:当顶进长度<300m时,穿越土层有比较均匀时,可取0.45,本次取0.36; rQd---顶力分项系数,可取1.3; fs---钢材受压强度设计值(N/mm2)235 N/mm2 Ap---管道的最小有效传力面积(mm2),计算得114296mm2(DN1800,壁厚20mm)由上式可计算得钢管顶管传力面允许最大顶力为:Fds?=7438KN/M2 3、中继间安放位置和需要数量的计算顶管施工中,顶管中继间位置的设置与顶管允许推顶力有关。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范文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范文1. 引言长距离顶管施工是一种用于在地下进行管道敷设的先进技术。
中继间的分布对顶管施工具有重要影响,它决定了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围绕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这一话题展开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一种合理的分布范式。
2. 中继间分布的意义中继间是指在长距离顶管施工过程中,设置的几个固定位置,用于连接施工区域和管道终点。
中继间的位置和数量直接影响到顶管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合理设置中继间可以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提高施工安全和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3. 中继间分布的原则(1)均匀分布原则:中继间应该尽量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施工区域内,以保证施工的平衡性和整体稳定性。
(2)距离合理原则:中继间之间的距离应该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距离不宜过远,避免造成长时间的材料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不稳定。
(3)安全性原则:中继间的设置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例如在弯曲地段或者下降地段设置更多的中继间,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中继间分布的模型根据上述分布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中继间分布的模型。
首先,将施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相等大小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中继间。
这样可以保证中继间的均匀分布原则,同时也方便材料的运输和施工的进行。
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在某些特殊地段设置更多的中继间,以满足安全性原则。
5. 探讨与实践为了验证上述的中继间分布模型,我们对已经完成的一些长距离顶管施工项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采用上述模型设置中继间的项目施工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这一结果验证了我们提出的中继间分布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6. 风险控制与改进在长距离顶管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材料运输的难度。
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和施工改进,我们建议在施工开始之前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以预测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范本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范本通常是基于实际工程需求和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因此不同工程可能会有不同的分布方案。
下面是一个假设的示例分布范本,供参考。
1. 引言长距离顶管施工是一种在地下开挖隧道的技术,通常需要设置中继间来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效率。
中继间的分布范本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工程长度和施工方法等因素,以达到施工的经济、安全和可行性要求。
2. 工程概况假设我们有一个需要施工的长距离顶管工程,总长度为10000米,地质条件较为均匀。
3. 分析过程3.1 地质条件评估在确定中继间的分布范本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评估。
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数据将提供地下情况的详细信息,以便我们确定最佳的中继间分布方案。
这些数据包括地质岩层、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
3.2 施工方法选择长距离顶管施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推进法、挖土法、注浆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法。
3.3 中继间的确定根据地质条件评估和施工方法选择,我们可以开始确定中继间的分布范本。
3.3.1 中继间的间距中继间的间距需要根据施工步骤、土层情况、管道长度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中继间的间距越小,施工难度和成本就会越大。
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将中继间的间距设置为100-200米。
3.3.2 中继间的位置中继间的位置需要根据施工步骤和地下管道的长度来确定。
一般来说,中继间的位置应该均匀地分布在工程区域内,以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效率。
4. 分布范本结果根据上述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中继间分布范本:- 总长度:10000米- 中继间间距:100-200米- 中继间个数:总长度/中继间间距 = 10000/100-200 = 50-100个- 中继间位置:均匀地分布在工程区域内5. 总结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范本是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来确定的。
在确定中继间的分布范本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情况、施工方法、施工步骤等因素。
顶管施工中中继间的设置及闭合措施

浅议顶管施工中中继间的设置及闭合措施【摘要】长距离顶管施工在我国市政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上海青草沙原水南汇支线工程为二根钢管输水管线,沿线管线线路长且地下管线及穿越建筑物多,对顶管施工存在较大风险,长距离顶进应设置中继间,中继间的关键设置是分段克服摩阻力的一种施工技术,通过中继间将管道分段向前推进,使主千斤顶的顶力分散并使每段管道的顶力降低到允许顶力范围内。
管道贯通后中继间被拆除, 对中继间闭合处容易造成管道运行的薄弱环节。
针对本工程钢管顶管中继间闭合可能出现的破坏情况提出了中继间的闭合措施, 以满足管道的正常使用需求。
本文结合顶管实际工程对顶管施工中中继间的设置及闭合措施进行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中继间布置计算闭合措施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中继间的工作原理在顶管施工中, 随着顶进长度的增加, 顶推力将不断增大, 过大的顶推力将导致管道或者后靠背的破坏, 甚至引起顶管工作井的破坏。
克服顶推力的技术主要包括触变泥浆减阻和中继间技术等。
中继间技术, 即在长距离顶管, 特别是超长距离顶管工程中, 将顶进管道分成若干个顶进区间, 并在每个区间设置一个中继间。
每个中继间由多个均匀分布的顶推油钢、特制钢外壳、前后两个特殊顶进管道及加劲环和密封件等组成, 如图1所示。
当所需要的顶推力超过主顶工作站的顶推能力、施工管道或后座装置所容许承受的最大荷载时, 则需在管道上安装中继间以协助主顶工作站的顶进作业。
在顶管的工具头开始顶进施工过程中, 先由中继间按先后次序将管道向前推进油缸行程到位后, 再由主顶工作站的主顶油缸推进最后一个区间管道;这样不断地重复伸缩顶进, 一直把管道从工作井顶到接收井。
图1钢顶管中继间2、中继间设计原则钢顶管中继间的设计与使用,结合对实际顶力的分析,提出了如下的设计原则: (1) 中继间设置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首先考虑主千斤顶最大设计顶力,不能超过顶进油缸的总顶力;②考虑管节的允许抗压强度,最大顶力压强不能超过管节的允许抗压强度;③考虑后背墙的最大允许顶力,不能超过后背墙的允许顶力;④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为了防止遇到各种情况必须留有充分安全的余地。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模版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模版1. 介绍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了保障顶管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合理布置中继站。
本文将介绍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站的分布模板。
2. 距离原则中继站的分布应遵循距离原则,即中继站之间的距离应合理且均匀。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可将施工线路划分为若干个相等长度的区段,每个区段设立一个中继站。
这样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地理因素中继站的分布还需要考虑地理因素。
在选址时,应考虑交通便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尽量选择平坦开阔、交通便利的地段。
避免选择山高坡陡、道路狭窄等地形地貌复杂的区域,以便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4. 人口分布中继站的分布还应考虑周边人口分布情况。
在城市区域,中继站可以布置在人口密集地段,方便居民的使用和维护。
而在农村等人口较为分散的地区,中继站可以布置在农田边缘等地,既方便施工作业,又不会对居民生活带来太大影响。
5. 防灾防护中继站的分布还需要考虑防灾防护措施。
在选址时,应尽量避免选择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如地震带、洪涝区等。
同时,中继站的建设还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综合考虑在中继站的分布中,还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结合具体工程情况进行决策。
通过合理分布中继站,可以确保长距离顶管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工程风险,提高施工效率。
7.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中继站分布模板的实际应用情况。
在某市长距离顶管施工项目中,施工线路总长度为100公里。
根据距离原则,将该线路划分为10个相等长度的区段,每个区段设立一个中继站。
选址时考虑地理因素和人口分布情况,选择了平坦开阔、交通便利的地段,并尽量避免了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
通过综合考虑,得出了如下中继站分布模板:- 第一中继站:距离起点10公里,选址在城市区域,人口密集地段,交通便利。
- 第二中继站:距离第一中继站10公里,选址在农田边缘,人口较为分散,地形开阔。
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

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顶管注浆孔是在地下隧道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工法,其作用是加强地层的稳定性、防止地面沉降和渗漏,保证隧道工程的安全性。
在实际的工程中,由于地层的复杂性、注浆孔数量的众多,注浆孔中继间的距离也会很长,因此需要合理设置方案来保证注浆的质量和效果。
1. 中继间距的确定注浆孔中继间距一般根据注浆材料的性质、注浆孔的布置及地层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具体地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确定中继间距。
(1)注浆孔布置图法通过注浆孔布置图,结合地质资料和现场勘查数据,初步确定注浆孔的布置,并计算出各中继间距离。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中继间距离,使注浆材料能够顺利流通,避免死角和漏注的情况发生。
(2)注浆材料的流动性试验在实验室中进行注浆材料的流动性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确定中继间距。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模拟实际注浆孔的布置和地层条件等,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摸底注浆法摸底注浆法是利用注浆孔的互通性,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初期注浆孔与后期注浆孔之间的流通性,确定中继间距。
具体实现时,先注浆一段时间,观察前期注浆孔是否喷漏,根据结果来进行后期注浆孔的布置,最终得出合理的中继间距距离。
2. 中继间方案的选择为了保证注浆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合理设置中继间方案。
下面列举几种典型的中继间方案。
(1)直接续通方案直接续通方案是指将两个注浆孔直接续通,形成无缝连接。
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注浆材料的质量和均匀性,适用于注浆孔中继间距较小的情况,能够有效地减小注浆孔中继间的质量损失。
(2)转角式中继间方案转角式中继间方案是指当注浆孔的布置形成一个拐角时,需要采取转角式中继间方案。
该方案能够保证注浆材料顺利流通,并减少因拐角而导致的注浆孔未能充分填充的情况出现。
(3)T型衔接式中继间方案T型衔接式中继间方案是指当注浆孔之间呈直线排列时,需要采取该方案。
该方案能够保证注浆材料的均匀性和流通性,确保注浆孔之间的质量损失最小。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顶管技术是一种利用掘进机在地下开挖隧道,并在隧道内布设管道的技术。
它可以避免对地面的破坏,减少交通阻塞,同时还可以实现地下管道的快速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需要进行地下管道的铺设,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影响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质条件对顶管施工的难度和风险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地下土层的稳定性、岩层的硬度和断裂性等都会影响施工的难度和安全性。
在选择中继间的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选择更为稳定和适宜的地点。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和对交通路线的影响。
在选择中继间的位置时,应考虑附近居民的安全和利益,尽量避免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同时,还应考虑顶管施工对交通路线的影响。
选择中继间时,需要尽量减少对交通的阻碍和影响。
3.分表力:分表力是指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长度。
分表力的选择既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一般来说,分表力不宜过长,过长的分表力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了地面沉降和管道破裂的可能性。
4.施工机械性能: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技术水平对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顶管机械的性能不断提高,可以更好地适应长距离顶管施工的需要。
在选择中继间时,应充分考虑施工机械的实际性能,尽量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5.施工管理:施工管理是保障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分布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计划和科学的管理,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同时,应加强施工监测和安全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综上所述,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分表力、施工机械性能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合理选择中继间的位置和长度,才能确保长距离顶管施工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标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标准版)
1中继间的顶力
为了留有足够的顶力储备,当顶进的过程中顶力达到中继间顶力的50%时就需要下中继间。
中继间油缸的活塞杆直径d=140mm,中继间压力等级为Pmax=31.5MPa。
中继间顶力
F中=n×Pmax×A(1)
=24×31.5×106×π×(0.14/2)2
=11632kN
2顶力计算
在普通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顶力计算:
F=Fo+πBcτaL(2)
式中:F——总顶力(kN);
Fo——初始顶力(kN);
Bc——管外径(m);
τa——管子与土之间的剪切摩阻力(kPa);
L——推进长度(m)
初始顶力
Fo=(Pe+Pw+ΔP)πBc2/4(3)
式中:Pe——挖掘面前土压力(根据土质情况计算,现阶段管道的埋深一般不会超过20m,考虑排泥不畅等原因,取Pe=200kPa);
Pw——地下水的压力(kPa);
ΔP——附加压力(一般为20kPa);
(4)
式中:——管与土之间的粘着力(kPa);
——管与土的摩擦系数()
(5)
式中:W——每米管子的重力(kN/m);
t——管壁厚度(m)
将式(15)、(14)代入(12)经变换位置后得
(6)
式中:q——管子顶上的垂直均布荷载(kPa);
a——管子法向土压力取值范围,可参见表
q=We+P(7)
式中:We——管顶上方的土的垂直荷载(kPa);
P——地面的动荷载(kPa)(现阶段顶管施工的埋深较深,地面的动荷载可以忽略,即取p=0)
(8)
r——土的容重
c——土的内聚力(kPa);
Be——管顶土的扰动宽度(m)
Ce——土的太沙基荷载系数(土的有效高度)
(9)
式中:K——土的太沙基侧向土压力系数(K=1);μ——土的摩
擦系数(μ=tgφ)
(10)
式中:Bt——挖掘的直径(m);Bt=Bc+0.1
在一般的泥水平衡顶管所适应的土质中,根据经验a与C′的取值可参见下表。
3中继间在顶进管道中的分布
为了留有足够的顶力储备,当顶力达到中继间最大顶力的一半的时候就要放中继间。
F=0.5F中(11)
由式(1)、式(6)和式(11)可得出放第一个中继间距离L1。
第一个中继间工作后,主顶的顶力就只有第一个中继间后面管道的摩阻力。
即(12)
F’=0.5F中(13)
由式(12)和式(13)可得第二个中继间和往后的中继间的位置L2。
4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某工程砂性土根据标惯资料N平均值为7,依据《工程地质手册》标贯值查得砂性土的内摩擦角为29°。
砂性土的容重18kN/m3,土的内聚力为11kPa,土与管子的粘着力C’=0,覆土深度为5.5m,地下水位为5m;管外径2400mm,壁厚20mm,每米管子的重力35.06kN/m,取a=1.0。
计算无须考虑地面的动荷载。
Bt=Bc+0.1=2.4+0.1=2.5m
q=40.93kPa
Fo=(Pe+Pw+ΔP)πBc2/4
=(200+50+20)×3.14×2.42/4=1220.832kN
=1220.832+38.65L1kN
F=0.5F中
即1220.832+38.65L1=0.5×11632
得第一个中继间的距离是
L1=119m
由式(12)和(13)得第二个中继间以后的间距为
L2=150m
施工过程中如果采用注浆减摩,顶力会相应变小,而中继间的间隔也可以相应增加。
参考文献
1.余彬泉陈传灿顶管施工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8
2.朱林海安关峰顶管顶力计算公式辨析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