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因病理
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颈椎病的病理基础颈椎病是指颈椎部位发生的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其病理基础主要包括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关节退行性改变。
这些病变导致了颈椎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
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颈椎间盘是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的软骨结构,位于相邻的两个颈椎骨体之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纤维环容易发生裂纹和破裂,髓核的含水量减少,使得颈椎间盘的弹性和缓冲功能下降。
这种退变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或脊髓,从而引起颈椎病的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颈椎骨质增生也是颈椎病的常见病理改变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颈椎关节的长期受力,颈椎椎体和椎间关节的骨组织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
这种改变表现为骨质增生,即颈椎椎体和椎间关节骨组织的增厚和增生。
颈椎骨质增生会导致颈椎关节间的间隙变窄,使颈椎活动受限,并可能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颈椎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也是颈椎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颈椎关节是颈椎骨体之间的关节,具有保持颈椎稳定和灵活性的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颈椎的长期受力,颈椎关节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
这种改变表现为关节软骨的磨损和退变,关节囊的增厚和纤维化。
颈椎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会导致关节间的摩擦增加,进而引起炎症反应和骨质增生,最终导致颈椎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总结起来,颈椎病的病理基础主要包括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关节退行性改变。
这些病理改变导致了颈椎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
了解颈椎病的病理基础对于诊断和治疗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病常见类型

颈椎病常见类型引言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部疼痛、肩背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
在临床上,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可将其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1. 颈椎退行性变1.1 骨质增生型这是最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病变类型,主要表现为颈椎椎体骨质增生、增厚。
当颈椎间隙变窄时,可引起椎间盘退变和神经根受压,导致局部疼痛、肩颈部僵硬、放射痛等症状。
1.2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断裂,椎间盘物质突出并压迫周围神经结构。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常见于椎间盘退变或损伤,症状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肌力下降等。
1.3 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主要是指颈椎小关节的关节软骨退变和骨赘形成。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常见于年长者,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活动受限、颈部僵硬等。
2. 颈椎损伤2.1 颈椎骨折颈椎骨折是指颈椎骨折断裂,通常由于剧烈的外力引起,例如交通事故或高坠伤等。
颈椎骨折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损伤、脊髓损伤,甚至导致瘫痪。
临床表现包括颈部疼痛、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等。
2.2 颈椎扭伤颈椎扭伤通常由突然的颈部旋转或过度伸展引起,例如运动伤害或突发性颈部意外。
颈椎扭伤常导致软组织拉伤、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神经损伤。
3. 颈椎感染颈椎感染是指颈椎骨结核或其他细菌感染引起颈椎部位的感染。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有长期严重感染病史的患者。
症状包括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并可能导致脊柱畸形。
4. 颈椎肿瘤颈椎肿瘤是指原发于颈椎的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颈椎。
肿瘤的压迫和侵蚀可导致颈椎病变和神经损伤,症状根据肿瘤类型和位置而异,包括颈部疼痛、肌力下降、脊髓压迫等。
5.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是指由于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关节炎。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表现为颈部疼痛、局限性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
结论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类型多样,常见类型包括颈椎退行性变、颈椎损伤、颈椎感染、颈椎肿瘤和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等。
颈椎病的生理病理

1、后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有颈椎病。
曾有低头工作时间过长,或者劳累后出现头晕、胸闷,最近发作频繁,尤其是转头时出现头晕心慌次数较多。
2、患者转诊到华信医院,给予颈椎平片检查、心电图检查,考虑为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临床可以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食道型颈椎病(其它型)。
交感型颈椎病的生理病理因为颈椎病的患者椎间盘发生了变性,局部稳定性减少,加上椎间孔变小,小关节重叠,关节囊应力增加及骨质增生因素,而引起局部出现创伤性反应,激惹了神经根及关节囊和项韧带上交感神经末梢以及椎管内脑膜反支,产生一系列病理性反射症状。
其主要有二条反射途径:(1)脊髓反射支配颈部的交感神经一般位于脊髓的胸1、胸2节段,发生变异可能向上达颈8、向下达胸4。
传入纤维将信息传递到脊髓的侧前角细胞后,反射信号经由侧角细胞的节前纤维到达颈下节、颈中节和颈上节,在此进行交替后发出多组节后纤维。
第一组通过颈外动脉支配面部的汗腺及血管;第二组通过颈内动脉支配大脑及眼部血管及瞳孔、眼睑平滑肌附皮肢的汗腺;第三组通过椎动脉支配脑干、小脑、大脑颞叶和枕叶底部、内耳的血管;第四组为颈部三个神经节共同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心脏支,控制心律。
(2)脑一脊髓反射颈椎病的病理性刺激经过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及躯体神经的感觉纤维到达大脑皮层,再由皮层细胞发出信号,通过视丘中下部、中脑被盖、红核以及下方的网状结构而到达颈交感神经节进行交替后,发出节后纤维而到达效应器官。
颈椎病的病因

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改变】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由于颈椎间盘向四周膨隆,可将其周围组织(如前,后纵韧带)及椎体骨膜掀起,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被掀起的韧带组织之间形成间隙,称"韧带间盘间隙",其中有组织液积聚,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于是形成了骨赘,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又使颈椎不稳定,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使骨赘逐渐增大,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就可能对脊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椎体前缘的骨赘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文献上也有这种前骨赘影响吞咽或造成嘶哑的报告,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后,开始时仅为功能上的改变,如不及时减轻压力,逐渐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因此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发病机理】颈椎病发病机理:1、颈椎退行性改变。
2、外伤因素。
3、慢性劳损。
4、寒冷,潮湿。
补充说明:颈椎病主要因为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不能单纯用机械压迫因素来解释,还有血管因素和化学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肿及炎症引发或加重了神经症状。
颈椎病,中医怎么治疗?

颈椎病,中医怎么治疗?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性较多,好发于C5-6、C6-7椎间盘。
一、颈椎病中医辩证的病因(一)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的纤维环和髓核的水分逐渐减少,椎间盘渐变薄,使关节囊、韧带松弛,椎体、椎间关节及其周围韧带变性、增生、钙化。
形成颈椎不稳定的恶性循环,最后发生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的表现。
(二)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就是创伤可诱发或加重颈椎病,慢性损伤例如长久伏案工作,可加速颈椎病的发展过程。
(三)先天性颈椎管狭窄:此类病人颈椎退行性改变比较轻,但可以出现压迫或刺激脊髓、神经、血管的症状和体征。
(四)风湿寒冷是诱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
二、颈椎病的分类:根据受压部位的不同,可分为4型(一)神经根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约占颈椎病的50%~60%。
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关节突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
(二)脊髓型:是颈椎病最严重的一型。
约占颈椎病的10%~15%。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造成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
(三)椎动脉型:由于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颈椎稳定性下降,椎间关节活动移位等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
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
(四)交感神经型:颈椎结构退行性病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致。
除以上四种类型外,临床上还有颈型、食管型以及复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较少出现,由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颈椎局部或反射性枕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
食管型颈椎病较少见。
少数病人椎体前缘有较大的骨赘增生,压迫前方食管引起吞咽不适或吞咽困难。
复合型颈椎病即同时兼有两种或多种类型表现的颈椎病。
三、颈椎病的中医辩证表现和治疗(一)神经根型:1.临床表现: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肩部及上肢放射。
颈椎退行性疾病

END
二.颈椎间盘突出症
(一)病因病理
➢ 当颈椎间盘退变时,后侧纤维环部分损伤或断裂 ➢ 在轻微外力下使颈椎过伸或过屈运动 ➢ 前者致近侧椎骨向后移位,后者致近侧椎骨向前移位 ➢ 椎间盘纤维环突然承受较大的牵张力,导致其完全断裂 ➢ 髓核组织从纤维环破裂处经后纵韧带突入椎管 ➢ 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产生相应症状和体征
颈后部疼痛及麻木并沿肩胛提肌放射,伴有向前胸放射。无肌力减弱或 反射改变 沿一侧颈部及肩部放射,在三角肌处感麻木,三角肌无力和萎缩,无反 射改变 沿上臂和前臂外侧向远端放射痛至拇指和示指,拇指尖。手背第一背侧 骨间肌处麻木。肱二头肌肌力和肱二头肌反射减弱 沿上臂和前臂背侧中央向远端放射痛至中指,亦可至示指和环指。肱三 头肌肌力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 可引起指屈肌和手部骨间肌的肌力减弱,及环指、小指和手掌尺侧的感 觉丧失,但无反射的改变
➢ 鉴别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退变压迫单根或多根神经根,可出现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相似的症状, 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和尺管综合征等 与肩周炎鉴别,后者50岁左右多发,疼痛主要在肩部,症状向远端不超过肘关节, 没有麻木,肌力无减退
一.颈椎病
2.脊髓型颈椎病 (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见于40岁左右患者,发病突然,病情 进展迅速,常以上肢运动改变为主要症状,一般有肌力减弱,但是无感觉障碍。肌萎 缩以手内在肌明显,并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出现肩部和颈部肌肉萎缩,而颈椎病罕有肩 部肌肉萎缩,故应检查胸锁乳突肌和舌肌。肌电图(EMG)示胸锁乳突肌和舌肌出现 自发电位 (2)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壮年,脊髓内空洞形成,白质减少,胶质增生。病人常 有感觉分离现象,呈痛、温觉消失,触觉及深感觉存在。因关节神经营养障碍,无疼 痛感觉,出现关节骨质破碎脱落,称为Charcot关节(关节活动范围扩大或异常运动的 神经性、创伤性关节炎)。MRI示脊髓内有与脑脊液相同之异常信号区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1.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病的内因是人到中年以后肝肾功能由盛到衰,或久病伤肾,或强劳伤肾,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气血失于循行,筋脉失于润养所致。
外因是有明确外伤史,或与职业工作姿势不正确致颈部肌肉劳损,使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杂至督伤络阻,闭阻经脉,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所致。
本病属肝肾气血不足为本虚,积累伤筋,外感于邪,筋脉挛急痹痛为标实。
从而导致一系列颈肩臂痛,手麻,头晕及肢无力,或拘挛等症状。
2.颈椎病的辨证分型特点依据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肝肾亏虚型、风寒湿型和气虚血瘀型。
肝肾亏虚型病程较长,发病较缓,出现肢体沉重,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持物及行走不稳,最后无力行走而瘫痪,兼有二便失禁(多见于脊髓型)。
风寒湿型发病较急,见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患者,致颈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感为主要症状,并以夜间症状加重为特点(多见于神经根型)。
气虚血瘀型见于中老年人,其症状头痛头晕,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
以转动头颈即发眩晕,甚至晕厥、跌倒为特点(多见于椎动脉型)。
3.颈椎病的治法方药特色治宜以补为主,以通为用。
补则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通则风寒湿邪沉伏于经络者,以活血通络疏风散寒除湿为主。
颈病汤基础方,药用鹿角胶20g、黄芪30g、当归20g、川芎10g、羌活20g、姜黄15g、秦艽20g、桂枝15g、地龙15g、细辛5g、葛根20g。
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中鹿角胶、黄芪、当归、川芎以滋补肝肾,补气活血为主药;羌活、秦艽、姜黄、桂枝、茯苓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辅药;地龙、细辛通络止痛为佐药;葛根升阳发散而解项背之强急,又能引诸药上达于颈项为使药。
诸药合用,恰中病机。
4.强调功能锻炼①自我按摩患者双手半环抱于颈后,头后仰,沿颈棘突两侧上下进行对合捏挤项后软组织,使肌肉松弛缓解疼痛,从而达到自我康复目的。
②自我练功患者坐位,两肘屈曲,左手背反摸棘突,右手拇食中指用力拉对侧耳垂,使颈椎缓缓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还原,再使头颈转向对侧,方法同前,旋转力度由小到大,达到松解小关节之间粘连舒利筋骨之作用,恢复颈椎内外平衡。
颈椎病的分型及病理机制

颈椎病的分型及病理机制颈椎病的分型有一定诊断标准,临床上常用分型的方法来诊断。
教科书上也有分型。
临床上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最为多见。
颈型;交感神经型次之。
各型颈椎病中,尤以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又以脊髓型最为严重。
此将各型颈椎病症状及体征简述如下。
1.神经根型:其发病机制比较认同,也显而易见,为颈椎间盘退型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如骨赘形成、髓核突出、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狭小、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或麻木,表现为颈肩背及上肢的放射性疼痛及手指麻木;甚至可出现手握力的减退。
体查:压颈试验阳性;神经根分离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简单记忆:疼痛+麻木)。
肩背疼痛者需与肩周炎相鉴别: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粘连,有称五十肩,有外伤史的也有称外伤性肩周炎,笔者遇见最年轻的肩周炎43岁)。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虽然不清楚,但与年龄、退型性变有关,因而多见于50岁以上者。
颈椎病患者易合并肩周炎。
肩周炎的特征:疼痛+功能障碍:即肩关节疼痛,伴有患肢上抬、外展、后旋受限。
疼痛的特点是:日轻夜重。
肩周炎是"自限性、自愈性疾病"。
愈后较佳.一般8个月-1年自愈。
也有更长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加强功能锻炼。
2.椎动脉型: 是椎动脉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症,还有偏头痛、耳鸣、视力模糊等。
由于椎动脉周围附有大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而累及自主神经,所以同时常伴发胃肠、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紊乱等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心绞痛(颈性心绞痛),血压失稳((颈性高血压)等。
我们在门诊经常遇到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排除冠心病而确诊为颈椎病的病人。
病因归纳为三类:椎节不稳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丛;椎动脉横突孔骨性狭窄或先天发育纤细;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周围神经丛。
由此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致使脑组织供血不足。
临床上比较公认为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以及血管因素(中老年人动脉管壁硬化、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等)致使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理一、劳损。
长期使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
二、头颈部外伤。
50%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
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三、不良姿势。
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四、慢性感染。
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
五、风寒湿因素。
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
六、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
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病因基础。
此外,由于不良姿势、体位、咽喉部的反复炎症、劳累、头颈部扭伤等外界因素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和治疗,或治疗后改善或解除不彻底,也会导致复发。
所以,正规的治疗很重要,日常的保护也很重要,比如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
常见症状1、眩晕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
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
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
部分病人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病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
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推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
2、头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
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
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3、视觉障碍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变,少数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现象。
4、突然摔倒当病人颈部旋转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摔倒。
临床特征是:发病时病人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
这有别于其他脑血管疾病。
5、根性症状由于局部解剖的关系,椎动脉型的病人也常常伴有神经根性症状。
(1)颈部症状: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主要颈部不适感有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颈部肌肉发板、僵硬;用手按压颈部有疼痛点;按摩颈部有韧带“弹响”,转动颈部不够灵活等。
(2)肩部症状:双肩发沉;肩部酸痛胀痛;颈部肌肉痉挛,按压颈部有疼痛,有时疼痛剧烈;劳累、久坐和姿势不当加重(3)背部症状:背部肌肉发紧、发僵,活动后或者按摩后好转;背部有疼痛点,按压明显;劳累和受寒背部不适症状加重。
6、上肢麻木或单肢麻木一般的颈椎病都会引起头疼眼花、四肢麻木、疼痛,你也别担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还是可以缓解的。
西医治疗这样的病症效果不是很理想,除了口服药物以外,只有手术了,而且一般颈椎部手术是不提倡做的,因为颈部位神经线密集,有很大的风险、按摩牵引不能解除病痛、如果你找个技术不高的医生,反而会加重病情,建议采用穴位治疗效果会比较好。
所有症状(1)颈部症状:颈项部疼痛,颈部僵硬感、颈部强直、活动受限、颈部肌痉挛、颈活动困难、有捆绑感、“发纣”、颈部胀筋感、“落枕”感等。
头部常偏向一侧、抬头、低头困难、旋转困难。
(2)上肢症状:肩部、手臂、背部的麻木、疼痛、运动和感觉障碍、痛觉过敏、有触电感,手指麻木或蚁行感、手部无力、沉重感、持物不稳、震颤麻痹等症状、上肢肌萎缩、肩周活动受限。
(3)下肢症状:下肢可出现放射性痛、冷、麻、凉、或热窜痛、无力、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能下蹲,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或休息后刚起来加重,少有活动后好转,再活动后又加重。
与天气变化有关,遇冷加重,遇热减轻,或不明显等。
重则肌萎缩、跛行、功能下降。
(4)眼部症状(颈眼综合症):不能睁眼,只能闭目平卧,眼胀、眼沉、睁眼无力、伴视物不清、视力减弱、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在颈部过度活动时出现眼痛、眼肌痉挛、一过性失明、结膜充血等症状。
(5)头痛:放射痛、窜痛、麻痛、胀痛、沉痛、热痛、凉痛、局部痛、前额痛、两侧痛、巅顶痛、轻痛、中痛、重痛,重则“碰墙”止痛,甚则呕吐。
(6)头晕目眩:头痛、眩晕、甚则恶心、呕吐、一过性失明伴头昏、头沉等,甚则有欲晕倒的感觉或突然晕倒、过后苏醒、已如常人。
(7)记忆力障碍:记忆力明显下降、丢三落四、到此位忘记做此事、昨天的事情记不清楚、甚则是否吃饭都不能记忆。
(8)心脏(颈心症):心悸、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思想恐惧感、心前区疼痛等颈性冠心病的表现(心电图无相应的改变)。
(9)高血压(颈高症):血压升高、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甚则恶心、呕吐等症状。
血压升高、没有规律、忽高忽低、药物降压降之又升、升之又降、或治疗后血压降至过低等。
(10)胆囊炎(颈胆症):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肝胆区疼痛等症状。
(11)慢性咽炎(颈咽症):咽部稍有充血或变紫、进食无碍、口干舌燥似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12)半身不遂(颈性半身不遂):单侧肢体偏瘫、麻木、窜胀,甚则口角歪斜、语言功能障碍、穿鞋脱袜困难、行走不稳等,脑CT基本正常。
(13)自汗症(颈自汗):肢体发热、发红、单侧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出现多汗,过时自然消退,不定时的发作。
(14)无汗症(颈无汗):肢体发凉、怕冷、单侧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出现少汗,甚则全身绝对不出汗,干燥不适,情绪不稳。
(15)失眠(颈性失眠):失眠不能入睡,用镇静药物逐渐加量才能入睡,短时间内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久则影响工作和学习,各种方法治疗效果差。
做梦:恶梦、长梦、做事梦、工作梦、交友梦、无规律梦等。
1.调整枕头与睡眠体位。
首先是枕头的选择。
若引起颈椎病的病因是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有骨刺者,枕头可稍低。
如果病因是椎管后方韧带肥厚内陷,对脊髓后方形成压迫者,可将枕头垫高,枕头的形状最好是元宝形。
其次是睡眠体位。
可取侧卧位,或仰卧位,不宜俯卧,要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及双膝呈弯曲状态。
2.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
A、不断改变头部及颈部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
B、工作时间较长时,要定期远望。
C、调整桌面高度与倾斜度,使之与身体相适应。
3.自我牵引。
双手十指交叉合拢,举过头顶放于枕颈部,将头后仰,双手逐渐用力向头顶方向持续牵引5~10秒,连续3~4次,即可起到缓解椎间隙压力的作用。
4、服用适当的药物,如复方软骨素、复方丹参、维生素E等。
5.佩戴简易颈围,可限制颈部过度活动,同时起到颈部支撑作用。
颈围的制作:用硬纸壳剪成高领状使之高度与颈部相适应,外包绒布。
6.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颈椎病的自我疗法通过长期自我物理调控和习惯形成,改善颈椎病患程度,适合于每个有独立运动能力的人。
颈椎病的自我疗法应掌握四大原则!一、适时休息是基础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容易将颈椎长期规定在一个方位,导致具备毛细血管堵塞和局部疲劳,影响颈椎供血不足,时间长了颈椎就会出现问题。
对于这类人群,颈椎病的自我疗法最有效的就是适当增加工间休息,利用休息和活动时间增强全身的血液循环, 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二、正确姿势是条件对伏案工作地人群,一定要注意坐姿,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并适时改变头部竖立形态,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颈椎病的发病率;枕头合适与否对防治颈椎病很重要,原则上对枕头的要求如下: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约10厘米左右);枕芯以木棉和荞麦皮为好,适当装填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
通过枕头的帮助,形成正常椎位,以减轻颈部的负担。
三、恢复疗法是手段颈椎恢复疗法:双手叉腰,放慢呼吸,缓缓低头使下巴尽量接触到第一领扣;再仰头,头部尽量后仰;随后是左,右歪头,耳垂尽量达到左右肩峰处;左右转颈,颈部尽量接触肩峰。
每日按上述动作重复节律反复6次。
注意动作要缓慢,不能过度运动。
间接恢复疗法:两臂向左右平伸,用力后展,挺胸;然后两肘关节屈曲,手指搭同侧肩部,以肘尖作划圈运动,向前、向后交替进出;最后用右掌拍打左肩,左掌拍打右肩,交替进行约100次。
通过这种扩胸疗法间接对颈椎治疗进行配合恢复。
四、生活习惯是根本对已患有颈椎病的患者,颈椎的再次伤害无疑雪上加霜,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防止剧烈的活动扭伤或者拉伤颈椎。
另外,睡觉习惯不良或者枕头原因造成的落枕也会加重颈椎病;生活中要注意颈椎保暖,不要让颈椎直接处于电扇、凉水、空调等低温条件下,温差高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诱因。
以上颈椎病的自我疗法解析总结了四大原则,需要明确提醒各位朋友,颈椎病的自我疗法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
坚持做,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
(1)、身体取任意站势或坐势匀可,双脚随意,全身放松,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
然后缓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2)、人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随意,双臂伸直,双手抱拳于头顶上,十指相交叉状;这时,全身放松,头体不动,双手尽量向后拉,来回二十次。
(3)、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再点按二间、合谷、内关、手三里、曲池、曲泽、臂臑、臑会、巨骨、肩井、新设、百劳会及风池。
每处(穴)施术10—30秒不等,上法如能坚持,对颈椎病可防可治。
(4)、要彻底纠正“高枕无忧”的错误观点。
人一生至少有1/4-1/3的时间在床上度过,选择通透性强,符合生理弯曲,高度适中的枕头十分重要。
建议采用根据生理弯曲设计的药枕,既可帮助恢复和保持生理弯曲,又可将治疗保健带入到休息时间,做到治疗、休息两不误;避免用太软的床垫,防止长时间使颈椎处于非生理弯曲;工作中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头颈部可向相反方向作半分钟至数分钟的活动,及时消除疲劳;定期抬头远视,每当低头或伏案工作时间过长,应抬头远视数分钟,并按摩头颈十分钟。
不可以在颈部过于劳累的状态下作、看书、上网等,如果长期在颈部劳累的状态下工作只会导致颈部劳损更重严。
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才可以根本地消除颈部疲劳。
如果您的眼睛也累的话,建议多做些眼保健操等等的眼部按摩,因为眼睛劳累也会导致颈部劳累的。
防止颈椎的损伤做好劳动、运动、演出前的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和其它部位的损伤。
保证良好的坐姿,纠正不适当的睡势调整合理的睡眠姿势,选用合适的枕头高低。
从早晨开始吧,起床后可行自我按摩。
先按摩脸部,用双手掌面分别来回搓脸的正面、侧面和耳后各几次,再用五指梳头几次,无须太多,感觉舒服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