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
教学设计2:2.2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word教案2.2 海底地势的分布相关素材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状。
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势起伏难以直截了当观看。
早期的铅锤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
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势真相。
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势的起伏不亚于陆地。
1953年以来,使用周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势剖面。
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
(见彩图)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
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邻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
差不多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出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
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差不多地势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
那个地点所用为后一种含义。
三大地势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势单元(图1)。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宽敞的过渡地带。
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势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要紧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探索海底地形教案

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探索海底地形教案一、教学背景海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深、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环境之一,海洋也是人类未知的领域之一。
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了解海洋地形对于认识地球的构造和水文气象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海底地形的种类和特点;2.能够观察海洋地形图,并进行分析;3.能够认识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4.能够想象并模拟海洋产生的洋流、波浪和海洋环流等现象。
三、教学内容1.了解海底地形的种类和特点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海底地形,如海岸线、大陆坡、大陆边缘等,并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观察海洋地形图,进行分析教师将一幅海洋地形图给与学生,让学生对地形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认识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教师通过海底地形的形成历程,向学生表明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地质作用、水文作用、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4.模拟海洋产生的洋流、波浪和海洋环流等现象教师通过动手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模拟海洋中的洋流、波浪和海洋环流等现象,感受自然力量的强大。
四、教学方法1.图片视频展示法通过海底地形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直观展示海底地形的种类和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2.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感受海洋中的力量和现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3.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步骤1.引入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海洋地形的不同种类的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猜测海底地形的名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学习新知:(1) 认真观察海洋地形图,并了解各种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海洋中的洋流、波浪和海洋环流等现象的形成原因。
3.巩固知识: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海底地形的认识。
高中地理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学案 中图版选修21

小实验:
用手电筒照射眼睛,观察瞳 孔大小的变化
瞳孔
观察记录: 当手电筒(强光)照射时,瞳孔( 变小 ); 当手电筒移开(弱光)时,瞳孔( 变大 ); (填“变大”或“变小”)
(三)近视及其预防 调查所在班级的近视率,了解近视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正常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 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在无声的世界里用舞蹈传递韵律。 在有声的世界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自主学习:
1.耳的内部还有哪些结构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图4-52,认识耳的各 部分结构和功能。
2.请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
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3.阅读课本P84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4.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 什么危害?
每年的3 月 3日是我国的爱耳日
还有那些感觉器官?
• 鼻子 • 舌头 • 皮肤
闻 尝 冷、热、痛等刺激
讨论: 假如人失去听觉,这四个场面各会出现什么情况?
假如人失去听觉,就不能及时获取电视中的重要信息;听不 到电话铃声,无法接听电话;听不到汽车鸣笛,无法避让, 易发生危险;听不到同学的讨论,很难积极参与交流。
一、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外 耳郭 耳 外耳道
中 耳耳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收集声波 传导声波 产生振动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巩膜
D.巩膜和虹膜
8.在眼球的结构中,能改变曲度使人可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是 ( C) A.角膜 B.瞳孔 C .晶状体 D.玻璃体
9.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D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2021中图版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word学案

2021中图版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word学案第二节海底地势的分布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标要求:观看海底地势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紧观点,说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基础知识梳理一、海底地势的分布规律1.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分布_________、大陆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____ _____为中心,各类海底地势对称分布二、要紧的海底地势1.大陆架①位置: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_________从_______线起向海洋方向________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点②范畴平均宽度75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坡度_________,起伏不大深度较浅(一样不超过_________m)③特点组成物质与陆地相同光照_________,营养物质丰富海洋生物繁盛(_________要紧分布区)2.大陆坡①位置和范畴:_________外缘庞大的陡坡;宽度从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②特点:水深200~4000米;坡度大(地球上最_________、_________的斜坡)3.岛弧(“岛链”或“弧形列岛”)①位置: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在____ _____与____ _____的过渡地带②成因: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大陆板块受挤向上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③典型岛弧:___ ______岛弧(东亚岛弧链)4.海沟①位置:岛弧外缘,一样是____ _____与_____ ____的分界线②成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俯冲带邻近常形成海沟③典型海沟:_____ ____海沟(地球上最深的地点)5.洋盆①位置:海沟与洋中脊之间,构成大洋的_________4000~6000米②特点地壳活动相对_________地势比较_________(深海平原)6.洋中脊①位置:多分布在大洋_________部位,并相互连通大西洋“_______”形中脊②形状印度洋“_______”形中脊地球上最_______的海底山系③特点中轴为裂谷④成因:岩浆上涌冷却同步课时训练1.世界震源最深的地震可能发生在()A. 海岭B. 海沟C. 大陆高原D. 断层上2.若下图为“西太平洋海底地势示意图”,则正确的是()A.b处为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形成的裂谷B.a、e两处中,e处海底石油资源较丰富C.c是由板块挤压而形成的海底山脉D.d处地势与我国台湾岛东海岸海底地势类型一致。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海陆分布》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分布的详细情况,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难点: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规律,以及海陆分布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2.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海陆分布的知识。
3.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
3.活动材料。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海陆分布的情况,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地球海陆分布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同时,讲解海陆分布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和地图,观察不同地区的海陆分布。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交流心得。
《第二章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海底地形的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海底地形图的能力,能通过地图分析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
3. 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海底地形的分布》课程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回顾海底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海山、海沟等,并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
2. 地图分析:学生需利用提供的海底地形图,标注出各种地形类型,并分析各类型地形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3. 案例研究:选择典型海底地形进行案例分析,如马里亚纳海沟、大西洋中脊等,了解其地质构造和地形特征。
4. 实地考察模拟:学生可通过虚拟实景或地理软件模拟海底地形考察,模拟探索海底地貌过程,增强对地形的感性认识。
5. 拓展延伸:收集有关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相关资料,如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内容,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地图分析部分需用专业术语标注地形类型,并详细描述分析过程和结果。
3. 案例研究需结合地图和文字描述,深入分析地形的成因和影响。
4. 实地考察模拟部分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海底地形考察过程。
5. 拓展延伸部分需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地图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案例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程度等。
3. 对于优秀作业,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学习借鉴。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2.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
3. 学生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4.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海底地形分布及特点的理解,提升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底地形与海洋环境关系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海底地形的分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海底地形的分布一、概述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一大特色,覆盖了世界面积的71%。
海洋中的地形与陆地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水体的覆盖,使得显露在岸线上的特征及巨型的地形要素,比如山脉、高原和河谷等几乎不存在。
相对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地形也有其特殊的特征与遗产。
在海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大多是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是海底地貌的总称,它是指海底地壳和上覆的海水所组成的地貌形态。
海底地形包含了海体行为的遗产、洋壳构造的特征、海岸线的扩张、地球上最热带的温带化和最寒冷的极地化等。
本文将介绍不同海洋地质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二、海底地形分布特点1. 大洋地形我们的地球上有五个大洋,它们被分成了不同的海盆。
大洋地形的特点是海底隆起带与海沟带并存,而且各洋的全球性海底地形组成基本相似。
海底隆起与海沟是大洋中最富有特点的海底地形特征。
海底隆起像低矮的山脉一样穿过整个海洋台地,每个隆起的海王座上有各种火山口。
而海沟则是洋底中的海洋地沟,大部分海沟都是沿着大洋隆起的下降区域之一,其中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00米。
2. 大陆边缘地形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邻近海洋底部之间的过渡区域,它的地理形象特征依赖于那些包掩在水中的大陆平台、大陆坡以及外缘棱等地形要素。
海底地貌的主要特征是陆属扩张,海晶石带、死水带和生活区等。
3. 热液喷口和黑烟囱热液喷口和黑烟囱是由海底冒泡的水蒸气、热水和气体等混合物组成的,位于深海海底。
它们的分布位置往往在热液活动的区域,如海山和海底隆峰。
热液喷口和黑烟囱的周围通常还聚集了大量的动物和植物,这些生物以化学能为生计,是生物学家对于深海生命和海洋能量和物质循环的研究热点。
三、结论海底地形分布的特点非常明显,每种海底地形都有独特的特点。
尽管我们无法到达这些深海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但科学家们还是通过多种手段对海洋深处进行了探索和调查,为我们揭开了海底深处的神秘面纱,以此推动了地质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一系列全新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
相关素材
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
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直接观察。
早期的铅锤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
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形真相。
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地。
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
(见彩图)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
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
基本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
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
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
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图1)。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
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
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陆架是滨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
陆架外缘水深多为100~200米,这里坡度发生明显转折,下延为陡斜的大陆坡。
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主要由浊流冲刷而成,为陆源沉积物输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峡谷口外常有沉积物堆积成的海底扇。
大陆坡向下或过渡为大陆隆(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陡降至深海沟(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隆是大陆坡麓部,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和缓坡地,向洋侧,过渡为坡度更缓的深海平原。
海沟约比相邻的大洋盆地深2~4公里,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陆侧斜坡较陡,洋侧斜坡较缓。
洋侧坡过渡为大洋盆地处,有时发育与海沟平行延伸的宽缓的外缘隆起,高出深海平原约500米。
岛弧陆侧为弧后盆地(也称边缘盆地),水深浅于大洋盆地,与相邻的岛弧和海沟组成统一的沟-弧-盆体系。
另有些大陆边缘地形复杂,为交替出现的盆地和岭脊,称大陆边缘地,如南加利福尼亚岸外。
陆架以外水深较大的台阶,称边缘海台,如美国东南岸外的布莱克海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它的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海沟(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相邻。
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所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做海槽。
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深海平原是起伏的玄武岩基底被厚沉积物披盖而成,坡度小于千分之一。
除赤道生物高产带外,深海平原的形成多与源自大陆或岛屿的浊流沉积物的大面积铺盖有关。
通常分布于邻接大陆隆处。
若盆底沉积物无几,则为熔岩流或岩盖组成的深海丘陵,有的个体呈小型盾状火山,起伏为几十至几百米。
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大洋中脊一侧。
太平洋边缘展布着海沟,浊流沉积等陆源的物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般为量
有限,不足以铺覆成深海平原,故太平洋中深海丘陵约占洋底面积的80~85%。
而大西洋中深海平原却十分发育。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
洋盆中的海岭几乎没有地震活动,叫无震海岭。
海山多属火山成因,有些海山孤立地散布于洋盆中,规模巨大露出水面的构成火山岛。
还有些海山出现平坦的顶面,称平顶海山,顶面水深数百米至2000余米不等,是火山岛被海蚀作用削平后沉没而成。
三大洋内还散布着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如百慕大海隆。
一些顶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台(也称海底高原),或由熔岩堆积形成,或具有花岗岩基底,后者亦称微型陆块,如印度洋中塞舌尔群岛所在的马斯卡林海台。
海台在印度洋中最为发育。
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
太平洋内,山系位置偏东,起伏程度小于大西洋中脊,称东太平洋海隆。
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轮廓平行(图2)。
印度洋中脊歧分三支,呈入字形。
三大洋的中脊南端在南半球相互连接,北端分别经浅海或海湾潜伏进大陆。
大洋中脊轴部高出两侧洋盆底部约1~3公里,脊顶水深一般为2~3公里,有的甚至露出海面,如冰岛。
中脊被一系列与山系走向垂直或稍斜交的大断裂错开,沿断裂带出现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断裂带两侧海底被分割成深度不同的台阶。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
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轴部,一般有深约1~3公里的裂谷夹峙于两侧裂谷山脊之间。
至脊翼区,随着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呈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形成机制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不过,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宏伟的中脊地形实际上是上涌的热膨胀地幔物质的反映。
海底在向两侧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冷却下沉。
海底扩张慢,有充分时间冷却沉陷,中脊两坡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快,则两坡较缓,如东太平洋海隆。
自中脊轴带向两侧,随着海底年龄变老,水深加大,沉积层加厚;相应地大
洋中脊过渡为大洋盆地,中脊顶部崎岖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和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自大洋盆地向大陆一侧,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未发生板块俯冲活动,形成宽缓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二是板块的俯冲形成深邃的海沟与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地形高差悬殊,火山弧陆侧可因弧后扩张作用形成边缘盆地。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异实际上取决于沉积厚度的大小。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
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会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
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