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7.松鼠》教学设计、教案(共3篇)

部编版《17.松鼠》教学设计、教案(共3篇)
部编版《17.松鼠》教学设计、教案(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7.松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介绍松鼠的外形、性格和行动;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到五年级已经多次接触过说明文,懂得基本的说明方法。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是很熟悉,但对小动物很感兴趣。已经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

【设计理念】: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尝试着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学习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做一些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学生齐读(松鼠)大家读完课文,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你认识的这位朋友,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

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结合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参考媒体资源,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出示句子,重点研读:

他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上,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只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1)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坐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2)“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出示句子,重点研读:

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3)从储存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4)从蹦跳的动作表现它的轻快;

(5)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6)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细读文字,从“又干净又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等词语感受窝的舒适,从而进一步感受松鼠的乖巧。

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3、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用充满感情的读书声来抒发自己对松鼠的喜爱。

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谁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大声读哪一部分。

五、小结方法,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得介绍动物呢?(讨论)

(1)准确、生动的语言;(2)合理清晰的结构;(3)鲜明的事物特征;(4)适当选用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谜面: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教学本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所以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课件显示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既直观地显示了松鼠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自主识字,合作共赢。

这节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比较多,所以在自读环节给足了充分读书的时间。在借助拼音读书时,让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自主识字。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生帮生,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自读自悟,深刻领悟。

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本文写了松鼠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先引导理清文章脉络。再出示相关问题,比如:“请用几个词语概括松鼠的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喜欢松鼠”“松鼠怎么活动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发现松鼠的特点:机灵。从“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让学生走近松鼠的内心,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语言和朗读两方面均有所提升。

4、对比阅读,感悟写法。

读完本文后,引导学生快速自读《鲸》,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介绍鲸的呢?通过对比阅读来探究不同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以及些写作上的特色。你喜欢小松鼠吗?引导学生谈一谈,激发情感之后再安排选择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背诵,在充分背诵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将来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做好准备。

二、成功之处

虽然生字较多,但学生大部分能准确认读,出错很少。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和抓关键词语概括的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训练。

三、不足之处

本文教学时还是比较注重知识的引导,迁移运用的预设太少。再有就是整堂课显得有点低沉,缺少激情,也缺少朗朗的读书氛围,语文味不浓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聚焦关键句段引导抑扬顿挫朗读的环节,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增加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小试身手,将生活中对动物的观察与了解,仿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进行语言交流实践,从而真正体现编者意图,也让学生的表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类文阅读-17 松鼠

沙漠之舟——骆驼(节选)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

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

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古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的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

量的水,它的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选自《趣味生物365》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第一自然中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讽刺和嘲笑。

2.用“”画出骆驼的生存环境。

3.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

(2)骆驼原来是野生的,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野骆驼了。()

(3)骆驼能利用驼峰贮存水,利用胃和肌肉贮存脂肪。()

4.骆驼为什么能够在沙漠中生存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

1.B

2.画出: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

3.(1)√(2)×(3)×

4.因为骆驼眼睛的睫毛,耳壳内的耳毛,鼻孔内的挡风瓣膜,足底的肉垫,全身的绒毛,储存脂肪的驼蜂,贮存水的胃和肌肉,都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也是它在沙漠里生存的重要本领。

人类的挚友——蚯蚓(节选)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粒结构,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和钾盐,可改变酸性或碱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吃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也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工厂,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浆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便卖给附近蔬菜农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蚯蚓还能吸收土壤中镉、汞、铅等金属元素。蚯蚓的药用价值很高,其正式药名叫地龙,自古以来作为一味中药用于治病。

由此看来,蚯蚓确实是人类的挚友。由于蚯蚓神通广大,又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快、管理简易等特点,很适合大规模养殖利用,让它为人类造福。

(选自《说明文章法例话》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解释词语。

津津有味:

神通广大:

2.题目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的转移

C.表示语意的跳跃

3.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可多选)

A.打比方

B.举例子

C.列数字

D.作比较

4.为什么说蚯蚓是人类的挚友?请你将作者列出的理由一一写出来。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1.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原指神仙法力无所不能。现比喻办法多,本领高强。

2.A

3.B C

4.蚯蚓是“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能吸收土壤中的金属元

素,还可入药。

5.总结全文

《17.松鼠》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老师收集了一些小松鼠的照片,想看吗?(看课件),图片中的小松鼠怎么样?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松鼠》。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昨晚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比一比谁预习得好。

1.字词大闯关,你能过关吗?谁来读一读?意思理解了吗

驯良乖巧矫健榛子榉实帽缨船舵蛰伏苔藓狭窄勉强栎树褐色敏捷机警警觉

2.在预习课文时你遇到什么不明白问题或者想知道的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题)

三、教师梳理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再次自学。

(同学们提的问题真不少,我们一起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作者从几方面介

绍松鼠的呢?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认真读课文,细细体会,并把有关的内容找出来。也可以在课文空白处写写。

四、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五、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的呢?你来读读有关句子。

(1)外形:课文哪里写到松鼠的外形?你来读读有关句子。从小松鼠外形的描写,你体会到小松鼠是怎样的动物?(漂亮可爱)是呀,无论是玲珑的小面孔,还是帽缨形的尾巴,都让我们感受到小松鼠的漂亮与可爱,能不能通过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小松鼠的漂亮可爱呢?谁来试试?(读得不错,跟她这样一起再读一遍。)

(2)生活习性:读第二段,问:这段介绍了松鼠的什么生活习性?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男生来读读这一段,大家把小松鼠怎样活动了解得更清楚些。)

(3)第三段:读有关句子,问:这一段又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生活习性?(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你从中体会到小松鼠怎么样?(聪明乖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想知道小松鼠的动作有多敏捷吗?请看视频。(怎么样?很厉害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叫声:(小松鼠还会用叫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太有意思了。)

(4)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5)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小松鼠从小就这么喜欢洁净,真可爱。)

2.我们学了《鲸》与《松鼠》,这两篇课文都是介绍一种动物的说明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松鼠》与《鲸》从说明的内容来看,都介绍了外形、生活习性。从说明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有没有用这些方法?那本文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用比喻、拟人手法,既生动形

象地介绍了小松鼠这种漂亮可爱的动物,同时还表达出自己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语言更生动传神。这种文体是说明文中的一种,叫科学小品文)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语言准确、生动;抓住动物的特点;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

2.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介绍一种其他的动物。(写一段就好)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说明方法。我在备课的时候以教师用书为依据,深入研究教材,发现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二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一、上课之前注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很陌生,所以我在上课之前通过网络搜集到了和松鼠相关的图片资料及介绍性的文字资料。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先对松鼠这种小动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便于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好处,促使学生产生学好这样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的愿望。

二、问题引导,以读为主,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我在让学生看图片资料和阅读文字资料的时候,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松鼠的外形是怎样的。然后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松鼠外形的呢?让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读课文。因为自己在观察的时候说了小松鼠的外形,那么他们也非常想知道在别人的笔下小松鼠的外形会是什么样子的。

三、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描写松鼠外形的语句

在孩子们从文中了解到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之后,接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了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最后设计一个口语训练的环节,

让学生尝试着用文中介绍小松鼠外形的方法来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作者这种按照先总后分,分写时按照一定顺序的方法来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的方法。

四、多媒体课件加上文本阅读学习说明方法

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小松鼠自由自在的活动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性的认识去阅读课文。这样动态的视频和静态的文字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的好处,从心里产生了一种迫切希望用这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愿望。这样原来教学中的“填鸭式”被动学习变成了发自内心深处的主动学习。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有所欠缺。这是因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太少,不能驾轻就熟地课堂教学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把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作为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的一个重点来进行学习,弥补不足。

《17.松鼠》教学设计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使他们获益颇多的好文章。

首先,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松鼠,它的美丽、机灵、

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其次,这是一篇成功的描写动物的范例。课文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层次清晰。

另外,课文的语言堪称经典。无论是对其外形的形象逼真的描写,还是对搭窝时系列动作的连贯描述,都是语言积累的极好材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习作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

【作者介绍】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他的这套说辞,彻底rě nǎo()了爸爸,于是,爸爸就惩罚他,让他去面壁思过。

2.他一不小心huá()了一下,摔倒了。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敏锐—————()锐利—————()

通常—————()暖和—————()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松鼠有时也捕捉鸟雀。它不是肉食动物。(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用加点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换个说法,保持

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先后介绍了松鼠的_________特点和_________,体现出松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五、重点段落品析。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ún xùn)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xiǎng xi àng)栗。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用√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2.用横线画出选文的中心句。

3.选文从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体现出它乖巧、驯良、漂亮。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你喜欢什么小动物?把它介绍给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惹恼 2.滑

二、敏捷锋利平常温暖

三、1.松鼠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但是它不是肉食动物。

2.这个小女孩儿既聪明又漂亮。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8.小书包(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学习汉字中去。本设计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用联想、比较、拆分、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有表情地朗诵,正确发音:神气、转笔刀。 2.巩固对学习用品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

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拍手歌》教学设计

拍手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认读“世、界”等 13个生字;正确书写“歌、丛”等 10个字。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 3.喜爱小动物,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部件归类法识字,朗读、背诵儿歌。 【教学难点】 了解“隹、鸟”等偏旁表义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认读“世、界”等 13个生字;正确书写“歌、丛”等 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 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课件出示):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 (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 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导语:多么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啊!动物们有的在空中自由 飞翔,有的在地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无忧无虑地玩耍。他

们生活的可真幸福啊!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邀请了8 位美丽的客人来咱们班做客,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美丽的客人吧! 二、图文对照,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3、4:8种动物图片):孔雀、锦鸡、雄鹰、雁群、猛虎、黄鹂、百灵、熊猫。 看图片,认识动物:孔雀、锦鸡、雄鹰、雁群、猛虎、黄鹂、百灵、熊猫。 2.(课件出示:8种动物的词语) 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与动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 (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认读。 导语:美丽的客人走了,它们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吧! 3.(课件出示):出示生字,识记生字。 (1)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2)开火车读、齐读。 (3)正音,指导:“深、处、世”为翘舌音,“丛”为平舌音,“锦、雁”为前鼻音,“熊、朋、雄、鹰、翔、猛、灵”是后鼻音。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①部件归类法:“鹰、雁、雀”都带有“隹”旁,“隹”部的字大多数与鸟有关。 ②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界、灵、歌、熊、猫、朋”:“田+介”是“界”,“彐+火”是“灵”,“歌”是“哥+欠”,“熊”是“能+灬”,“猫”是“犭+苗”,“朋”是“月+月”。 ③运用形声字识字的方法认识“猛、翔”:“猛”中犭字旁表意,“孟”表示读音,“翔”中羽字旁表意,“羊”表音。 ④还有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两个人走独木桥”就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观沧海教案语文版

21 观沧海 1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2学情分析 《观沧海》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诗五首》中的第五首。《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一篇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了,到目前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但是初一的学生对语文的基本常识掌握的不多,诗歌的积累也还远远不够,也就不可能从比较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活动1【讲授】新课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2【练习】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活动3【讲授】作者简介 (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活动5【活动】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活动6【讲授】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活动7【讲授】诗歌品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书包公开课教案

小书包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2.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快乐地学习吧。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多种方法识字(教学重点) 师:你们见过“书”这个字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生:我用组词的方法记住它:“书包”的“书”。师:你的方法简单而实用,很好。还谁有好办法? 生: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你看横折和横折钩像两本书放一起,竖就像铅笔,点就是橡皮,一边看书一边写字。 师:用想象的方法,把生活中的物品与笔画联系起来,这个方法真不错!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横折,加横折钩,加竖,加点就是“书”。生:还可以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师:看到你们都有好办法,我也想把我的方法和你们分享,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师:那么你们可要听好了!我是根据一句话来记这个字的。有一个叫高尔基的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你们看,横折和横折钩这两个笔画组成了阶梯。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就一定会到达顶点的。 师:一句话也能帮助我们记住生字,所以我们在识记生字的时候要多动脑筋。选择记得快,记得牢的方法来记住生字。 ②观察“包”字,结合实物,形象记忆。书包就是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③说一说记住这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替我们保管学习用品,为我们学习提供帮助。小朋友们,你们的书包里都有哪些宝贝呢? 练习说话:我的小书包里有———有----,还有--------。 1. 今天小书包里的文具们想和大家交朋友,大家欢迎吗? 2. 下面就请大家把已经认识的字,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小书包》优质教案

《小书包》优质教案 《小书包》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1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 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 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中的六个词语。已经认识的字,你就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就先借助拼音再多读几遍。

部编版小学语文拍手歌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3.《拍手歌》时间总课时 2 课型识字课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世、界”等 13个生字;正确书写“歌、丛”等 10个字;正确认读“孔雀、雄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学会边拍手边背诵。 3.了解“隹、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识记与动物有关的生字;熟读课文,读出节奏。 2.了解“隹、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 教学知识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生字。 2.了解“隹、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去发现和积累识字的好方法。教学准备PPT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当中有难度的生字。 2.能够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 课时重难点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当中难度的生字。 2.了解动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预学目标预学活动 图片欣赏,激发兴趣。预学要求: 1.读课文()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标好自然段,圈出生字。 3.我会认课文中()个生字。 预学活动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动物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些新的动物朋友,它们就藏在一首拍手歌里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预学活动二:小组内预学交流 1.明确要求: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等会请同学们将课文读给同桌听,听一听,他读通顺了吗?生字会读吗?看一看,小节都标好了吗? 2.学生小组内预学交流。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全班巡视。 预学活动三:检查预学 1.理解“世界”。指生认读第一小节,适时正音。这里有个词可不好读,谁来读?开火车认读“世界”,世界是什么呀?指生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去理解本诗歌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另外,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有他特定的背景,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有感而发的。由于年代久远,仅从字面上,我们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会带领学生细致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夏门行》,是曹操的名篇。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首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学情分析】

《小书包》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5

一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小书包》人教(部编版) 8小书包 导学案设计 1.认识“书、包”等11个生字,认识“勹、亻、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字。

6.认识偏旁:“”“亻。

,多次书空,再练习。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8《小书包》人教部编版(2课时) 8.小书包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书、包”等8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书、本”2个生字。 2.正确认读课文中的6个词语。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苹果形的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出课题。 1.引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 (1)小小身子细又长,身穿彩衣直心肠,嘴巴尖尖会写算,只见短来不见长。(铅笔) (2)一间小小理发店,瘦长顾客进里面,只用身子转几圈,脑袋理得光又尖。(转笔刀) (3)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2.课件出示图片:笔袋、尺子、课本、作业本,认识学习用品及它们的名称。 3.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书包里)课件相机出示课题及书包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第8课《小书包》,齐读课题。教师一边板书课文题目,学生一边书空练习。 4.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书”字的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竖和一点。编小口诀识记“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句、勺、匀)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④用“书包”说一句话。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观沧海教学设计公开课

《观沧海》教案 导入: 读以下诗句,划出节奏。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五言)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五言)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六言)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七言)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七言)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七言) 总结: 四言诗节奏:二二;五言:二三、二二一;六言:二二二; 七言:二二一二、四三、二二三 请翻到教材14页,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重点)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默读曹操的《观沧海》然后给诗句划出朗读的节奏。 二二节奏: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见课件 诗文解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各种草木长势丰茂繁密。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书包教学设计

庆云县实验小学语文教案 年级一学科语文课题8、小书包课型新授主备人刘璐执教人邢俊香备课时间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认识三个偏旁:包字头,单人旁“亻”,竹字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 点认字和写字。 分辨汉字,认识偏旁。 板书设计 小书包 铅笔橡皮尺子作业本转笔刀课本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的小书包里都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我们的小书包?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书写课题:小书包。我们去书包里看一看都有什么。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ūbāo chǐzuòyèběn bǐdāo kèzǎo xiào 书包尺作业本笔刀课早校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四、、观察辨析,学写“书、本” 1.出示“书、本”,学生观察,边书空边说说书写笔顺。 2.指导发现“书、本”两个字都是上紧下松,且竖都写在竖中线上,是关键笔画,要写得直。 3.教师范写“书”,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4.教师范写“本”,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一)我们的小书包(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1、谁来看一看你们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2、学生拿出来给老师看。 3、老师板书: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 (二)我们的小书包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句话?(4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课文里有4个句号) 3、同学们齐读第一句话 (1)书包里,什么东西真不少呀?(宝贝) (2)你的宝贝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课文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句话,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你的宝贝是什么呢?(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2)你的宝贝听话吗?我们继续看课文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句话,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部编版 《拍手歌》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拍手歌》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孔雀、锦鸡”等词语和“世、界”等 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会做拍手游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讲解,鼓励,启动,了解动物的生活,会仿写拍手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记与动物有关的词语,认读“世、界”等 13个生字。 教学难点 增强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认识其中的哪些动物,告诉学生 这些动物就藏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 2.揭示课题,板书“拍手歌”,学生齐读。 3.认识“拍手歌”。 教师简介:拍手歌就是拍着手诵读的儿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感受读课文的节奏,数一数课文有几个小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表示动物的词语,画出生字。 3.看图读词,纠正字音。 孔雀锦鸡雄鹰雁群 猛虎黄鹂百灵熊猫 4.采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 世(世界)(世纪) 界(世界)(界线) 雀(麻雀)(孔雀) 锦(锦鸡)(云锦) 雄(雄伟)(雄鹰) 鹰(老鹰)(雄鹰) 翔(飞翔)(滑翔) 雁(大雁)(雁群) 丛(丛林)(花丛) 深(深度)(深林) 猛(猛兽)(猛虎) 灵(百灵)(机灵) 休(休养)(休息) 三、问题驱动,把握课文大意。 1.问题一:动物世界是怎样的?

2.动物们是怎样生活的? 四、拍手游戏,品读课文 1.集体拍手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按照男女分组拍手读课文。 3.师生合作拍手读课文。如教师读“你拍一,我拍一”,学生读 “动物世界很新奇”,体会诗歌的节奏。 五、整体把握,练习说话和仿写 让学生抓住文中动物的特点练习说话,交流对动物的了解,升华情感。 六、拓展小结 1.根据课文内容,仿写《拍手歌》。 2.播放保护动物的视频,设计保护动物的标语。 师: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爱护它们、保护它们,共同拥有美丽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今天学过的内容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3.拍手歌 保护动物。 教学反思:

高中《观沧海》教案

高中《观沧海》教案 高中《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观沧海》教案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曹操简介: 3、写作背景: 4.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 百度视频:然后自由诵读。 三、赏析诗歌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3)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8小书包》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10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早”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多见文具的名称。 教学难点: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学习“书包”,指导书写“书”。 1、采用实物书包和课件教学词语“书包”,指名认读,重点强调“书”是翘舌音。 2、指名说说平时在哪里见过“书”,根据学生的经验理解“书”,识记生字“书”,给书组词。 3、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发现“书”字的竖要压竖中线,横折钩的横要压横中线。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和老师一起说笔画名称,并书空。 设计意图:一年级是写字的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字的基本笔画、写字的笔顺规则。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之中。 6、采用实物书包教学识记“包”字,进行形象记忆。随机学习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预设:学生列举“句”字。设计意图:以实物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生活识字,并结合例外的识字方法理解字义。 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购物清单,小老师带读,男、女赛读。 每组发一个装有文具的词卡信封,组长把它们逐一摆在桌面上,小组成员选择购买一样文具。 指名小组成员逐一大声地说出自己所买文具的名称。 请学生上讲台贴文具的名称。 全班齐读货柜上文具的名称。 6、播放微课,学习部首“竹字头”,识记“笔”字。 7、课件出示“作”,归类识记生字“作”,随机学习部首“单人旁”。 设计意图:在教师领着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因学生年龄小,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合作学习环节及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有用地进行合作学习。采用微课视频、归类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运用游戏,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小火车上的字,学生抢读。 2、课间操。出示儿歌,教师先示范,再带领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转笔刀,转起来,(左手微微握拳,右手转动。) 作业本,翻开来,(左右手伸直,掌心向下,再同时向上翻开。)小橡皮,来回擦,(左右手五指捏拢,呈空心拳样,掌心向下,再做来回擦的动作。) 小尺子,拉拉直,(左右手拉成直线,再做左右拉伸动作。)小铅笔,站直了。(左右踏步,最后站正。)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无限,课中间安排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课间操,能有用排除困乏,提高学习效率。 3、全班齐读购物车中的文具名称。

3 拍手歌(人教部编版)-教案导学案

课题:3 拍手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认读“世、界”等 13个生字;正确书写“歌、丛”等 10个字。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 3.喜爱小动物,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部件归类法识字,朗读、背诵儿歌。 【教学难点】 了解“隹、鸟”等偏旁表义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认读“世、界”等 13个生字;正确书写“歌、丛”等 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 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课件出示2):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 (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导语:多么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啊!动物们有的在空中自由飞翔,有的在地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无忧无虑地玩耍。他【设计意图:出示课件,展现动物画面,感受动物生活的快乐自由,自然而然引起

们生活的可真幸福啊!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邀请了8位美丽的客人来咱们班做客,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美丽的客人吧! 二、图文对照,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3、4:8种动物图片):孔雀、锦鸡、雄鹰、雁群、猛虎、黄鹂、百灵、熊猫。 看图片,认识动物:孔雀、锦鸡、雄鹰、雁群、猛虎、黄鹂、百灵、熊猫。 2.(课件出示13 :8种动物的词语) 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与动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 (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认读。 导语:美丽的客人走了,它们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吧! 3.(课件出示5/6):出示生字,识记生字。 ɡē c ón ɡ sh ēn ch ù li ù xi ón ɡ m āo ji ǔ p én ɡ you 歌 丛 深 处 六 熊 猫 九 朋 友 sh ì ji è qu è j ǐn xi ón ɡ y īn ɡ xi án ɡ y àn m ěn ɡ l ín ɡ xi ū 世 界 雀 锦 雄 鹰 翔 雁 猛 灵 休 (1)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2)开火车读、齐读。 (3)正音,指导:“深、处、世”为翘舌音,“丛”为平舌音,“锦、雁”为前鼻音,“熊、朋、雄、鹰、翔、猛、灵”是后鼻音。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①部件归类法:“鹰、雁、雀”都带有“隹”旁,“隹”部的 字大多数与鸟有关。②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界、灵、歌、熊、猫、朋”:“田+介”是“界”,“彐+火”是“灵”,“歌”是“哥+欠”,“熊”是“能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拍手歌》教学设计

拍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牢、记”等生字;正确书写“保、护”等字。? 2.正确认读“牢记、孔雀、雄鹰”等词语;正确读写“拍手、保护、动物”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 4.了解“隹zhuī、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讲解,鼓励,启动,合作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牢、记”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保、护”等8个字。正确认读“牢记、孔雀、雄鹰”等词语;正确读写“拍手、保护、动物”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 3.了解“隹zhuī、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动物知识,增强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识记与动物有关的生字;了解“隹、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熟读课文,能做拍手游戏。 了解“隹、鸟”等偏旁表意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认识其中的哪些动物,告诉学生这些动物就藏?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 2.揭示课题,板书“拍手歌”,学生齐读。 3.认识“拍手歌”。回忆二年级学过的拍手歌。课件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拍手应和。教师简介:拍手歌就是拍着手诵读的儿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感受读课文的节奏,数一数课文有几个小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借图识记 1.画一画,找一找。 引导学生自己画一画、找一找课文里提到了哪些动物,然后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第一组词语:“孔雀、锦鸡、雄鹰、雁群、百灵、老虎、熊猫”。认读后重点指导认识“隹”。先让学生观察“雀、鹰、雁”字形的相同之处,然后演示“隹”的字形演变过程(详见“教学资源”),让学生知道带有“隹”的字与鸟类有关。?最后拓展识字,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部首是“鸟”或“隹”的字。 2.读一读,选一选。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 》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 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 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 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 》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 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1/7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 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 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 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日月之行”至“若 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 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 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2/7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8小书包 教学设计+预习单

8小书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书、包”等11个生字,会写“早、书”等5个生字。认识“勹、亻、”3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了解它们的用途,学会正确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一些常用的学习用品,养成爱惜学习用品、能自己整理书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认清字形,并能正确、美观书写。 2.了解学习用品的用途,学会正确使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猜谜引题 1.师引导学生猜谜:带子长长身体方,书本文具里面装。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天天伴我把学上。 2.学生猜谜,师引导揭示谜底——书包。 3.板书课题:小书包。(认读“书”为翘舌音,读shū,“包”韵母为ɑo。)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别看我的书包小,里面可住着许多小朋友呢,猜猜它们是谁! 2.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出示词语(配图): 橡xiànɡ皮pí尺chǐ子zi作zuò业yè本běn笔bǐ袋dài铅qiān笔bǐ转zhuàn笔bǐ刀dāo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3.小朋友们读得真是太棒了,那么“我”的小书包里到底有哪些宝贝呢?它们又是怎样陪“我”去学校的?读读下面的儿歌你就知道了。 (1)课件出示课文儿歌,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我”的书包里有什么?(板书: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3)识记生字,认清字形。 比较记忆:“笔”和“毛”“刀”和“力”“本”和“木”“作”和“昨”。 (4)师:这些学习用品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可乖了。 三、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生字“早、书、刀、尺、本”,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课件演示生字书写笔顺,学生练习书空。 3.教师指导生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认真观察。 4.自由练写,师巡视指导。范写难写的字。 5.展评书写,奖励大红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