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教学设计(3).doc

合集下载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6页word文档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6页word文档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54。

教学目标: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概念,理解、沟通三个数量之间关系。

2.在自主剖析与交流中,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行程问题师:晓明与晓红家分别住在学校两侧,根据下面信息,你知道谁家离学校更近些吗?(1)师:看到这两个信息,你知道什么?(2)师:能解决什么问题?谁家离学校更近一些?怎么想?生:40×22=880(米),45×20=900(米)。

(3)师:为什么用乘法?小结:其实,这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

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选择乘火车还是乘飞机呢?这就要考虑路程远近、时间长短等因素。

像这样问题,我们把它叫做行程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行程问题有关知识。

[评析: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很快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中,并通过简单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

]二、建立“速度”概念1.出示马路标志牌,如下。

(1)师:这是我们在马路上经常见到标志牌,这里40是什么意思?生1:表示限速40公里。

师:限速是什么意思?生2:限速就是每小时行40公里。

生3:限速就是在这条路上最快能行驶40千米。

生4:40千米是汽车时速。

(2)师(引导):从学校到街这段路大约是1千米,在这条路上,1小时就要行多少个1千米?每小时行40千米就是汽车在这条路上速度。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千米/时)2.出示飞机图片,如下。

(1)师:飞机1分钟就飞行12千米,你们觉得怎么样?生:太快了。

(2)师:12千米就是飞机速度。

(板书:12千米/分钟)3.出示“嫦娥一号”图片,如下。

(1)师:从每秒8千米提高到每秒近11千米,你们感觉怎么样?生:更快了。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教案:行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出行过程中出现的行程问题。

- 学会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步骤。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行程问题的概念与特点。

- 学习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步骤。

2. 教学难点:- 运用第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解决行程问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目标呈现(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次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什么是行程问题吗?”2. 提问学生:“你们平常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行程问题?可以举个例子吗?”3. 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步骤二:知识讲解与概念解读(15分钟)1. 通过将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行程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行程问题的概念。

2. 讲解行程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特点:- 行程问题是一个含有变量的数学问题,通常涉及到时间、距离和速度等概念。

- 行程问题可以用第一次函数或者二次函数来建立一个关系式。

解决方法:- 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 建立数学方程式,通过解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

- 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步骤三:实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给学生浏览一些行程问题的实例,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条件和解题思路。

2. 引导学生对每个实例进行讨论,提出解决的具体步骤和过程。

步骤四:合作探究与练习(2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选择一个行程问题分析和解决。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解题思路、关键步骤和结果分析。

3.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总结。

步骤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小结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拓展思考:行程问题的运用范围有哪些?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行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通过对行程问题的引入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行程问题教案课题名称: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追及问题的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2:能准确地画出线段图3:能结合线段图来抓住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来求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把题意转化为线段图来解题2:掌握相遇、追及、行程问题中时间、路程、速度的数理关系教学内容知识点一:相遇问题1:两个物体在同一路段上两个不同的地点相对而行时,如果同时到达某一地点,通常叫做相遇。

2:基本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3:解题时的关键在于理清运动过程,抓住两者同时行驶的路程及速度和,同时结合线段图求解。

例题1: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两人几小时后相遇?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相遇问题。

所谓相遇问题就是指两个运动物体以不同的地点作为出发地作相向运动的问题。

(基本相遇问题)练习:1,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0米,问: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2.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

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3.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

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例2:小明住东村,小牛住西村,小明和小牛同时从东村、西村出发到对方家走去,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东西村相距多少千米?练习二:1,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可以相遇,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2,两辆汽车从相距450公里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求另一辆汽车的速度?课后作业:1、小明家和小牛家相距14千米,星期六小明和小牛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向对方家里走去,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行程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行程问题的建模和解决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教师出示一组关于行程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

案例可以包括:小明开车去迎接朋友,两点之间距离为100公里,小明的车速是60km/h,那么小明开了几个小时?学生通过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求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方程,并用代入、消元等方法求解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师出示几道类似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进行讨论,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果小明的车速不是一定的,而是根据道路情况变化的,那么要怎么建立方程求解小明开车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教学手段:1. PPT,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3. 教师指导,激发学生思考4. 课堂练习,拓展应用5. 反思总结,巩固学习成果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题能力2. 学生对于行程问题解决方法和建模能力的掌握情况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一元一次方程和行程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及行程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灵活运用行程公式。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行程问题相关图片、案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 练习题:涵盖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行程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3. 行程公式讲解:讲解行程公式S = V ×T,并解释其含义。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并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5.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作业布置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及行程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灵活运用行程公式。

八、教学准备1. 课件:行程问题相关图片、案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 练习题:涵盖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讲过的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行程公式。

2.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典型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十、作业布置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三部分”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word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

(word完整版)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学内容:第54页例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理解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概括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法与学法:讲解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像特快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课件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小时。

(板书:160千米∕小时)读作:160千米每小时,表示特快列车在1小时行驶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驶106千米∕小时(板书:106千米∕小时)(2)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行程有关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板书:行程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①课件出示例3,分别指名读题.教师:在行程问题中,行驶所用的时间我们叫做时间,在一段时间里行驶的距离叫做路程。

想一想,例3中汽车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行驶的时间是2小时,要求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

②怎样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呢?教师引导学生: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驶了2小时,就有2个80千米,因此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80×2=160(千米)【板书:80×2=160(千米)】(2)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么?组织学生在小组织中讨论,相互交流。

根据学生板书:速度×时间=路程教师: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行程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3.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公式法、比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难点: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比例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行程问题。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公式法和比例法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5. 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行程问题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练习题:提供一些行程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ravel problems"《行程问题》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教材的内容及练习八的5~10题。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2、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1、创设情境: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1)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米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驶15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师:可以看出,同学们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呢?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目标:(1)速度指的是什么?怎么表示?(2)行程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激发发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自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新世界小学苏梅【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53 页行程问题【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
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意义和发现。

难点: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展示蜗牛图片)孩子们认识它吧,它正在叶子上爬行,我记得你们科学
课还研究过它呢,那你们觉得它爬的快不快,哦,很慢。

虽然它很努力,但它
一个小时只能爬 8 米。

(板书:每小时 8 米)
(展示猎豹图片)瞧瞧它,跑步的姿势多帅气,它在草原上跑步可是数一
数二,最快每分钟能跑 2 千米呢。

(板书:每分钟 2 千米)
那它是不是最快的呢,当然不是,有一样东西我们天天都能见,它的速度
可快了。

(展示雷电图片)这是闪电,是我们能看见的光,它每秒大约能传播30 万千米。

(板书:每秒 30 万千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速度
观察每小时 8 米、每分钟 2 千米、每秒 30 万千米,你发现了什么?(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都是单位时间)
像这样表示单位时间(每小时或每分钟或每秒)行了多远,叫做速度。


么除了我们写的这些是单位时间,还有别的吗?
(时间单位还有年、月、日,因此每年、每月、每日也是单位时间。

同样
也可以用它们来表示速度。


2、练习速度的写法
速度也有自己的写法,比如我们常常把每小时 8 米,写成 8 米/ 时,这个斜线就表示“每”,表示一个小时,也读作“每”。

这个速度整体读作 8 米每时。

能说说 8 米每时表示什么吗?(一个小时行8 米)你能尝试将下面两个时间写成这种形式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改写 2 千米 / 分、 30 万千米 / 秒。

两名学生板演)说说表示什么?
3、认识时间、路程。

了解了什么是速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蜗牛带来的问题。

蜗牛的爬行速度是
8 米/ 时, 6 小时蜗牛一共能爬行多少米?这里告诉我们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速度,爬了 6 小时)“行了几小时”叫做“时间”,那这里的 6 小时就叫做“时间”。

(板书:时
间)
数学问题是:一共行了多少千米?这里要我们求的“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就叫做“路程”。

那么蜗牛 6 小时爬行的路程你求出来了吗?(48 米)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8×6=48(米))
其实这个题目还可以这样理解,用一段线段表示蜗牛一小时行的8 米,那么6 个小时就需要画几条同样的线段呢?( 6 条)(引入线段表示法,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


8 米8米8米8米8米8米
6小时
4、会说“已知⋯⋯求⋯⋯”
①蜗牛的问题解决了,猎豹又来了。

猎豹的奔跑速度是 2 千米 / 分, 10 分钟能跑多少千米?
能填好下面的空吗?
已知()和(),求()。

计算出路程了吗?( 20 千米)列算式板书。

②诶,这
只告诉了我们速度,你能自己提出问题来吗?(同桌讨
论能填什么?)(提取一个问题解答板书)
5、发现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我们这么快解决了三个问题了,通过这三个算式,你发现速度、时间、路
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时间=路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一个速度、
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行程问题中的一个很重
要的知识点。

把我们的发现齐读两遍。

那对于一个题目,如果我们知道了速度和时间,
可以求什么呢?路程是一定时间内走的总路程是一个总量,求总量我们就用乘
法来做。

6、小练习
这个数量关系式都学会了吗?光说不练可不行。

要考考你们,我一直有一
个问题正好帮我解决一下。

我每天坐公交车上班,公交车速度是每分钟 200 米,要 20 分钟才能到学校,我家到学校有多远?
(按照提示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填空:已知()和(),求()。

数量关系式(),列算式()。

7、探索另两个数量关系式
①刘老师家离学校也是 4000 米,可是她 5 分钟就能到学校,她坐的车的速
度是多少?
这道题已知⋯⋯求⋯⋯,怎么计算呢?知道这道题用了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吗?(学生探索回答)路程÷时间 =速度
②前段时间我们刚刚参加了秋游,这里面也有行程问题呢。

秋游时从学校到秋游地点来回总共 60 千米,大巴车车速为 30 千米 / 时,则来回用时多少?
这道题已知⋯⋯求⋯⋯,怎么计算呢?知道这道题用了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吗?(学生探索回答)路程÷速度 =时间
8、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个关于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了?你发现了吗,
这三个量中,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三、巩固练习
1、
小红从少年宫到学校用了10 分钟,每分钟走60 米。

仔细观察线段图,图中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按要求尝试在练习本上解答)
2、红车: 2 小时行驶 160 千米
绿车: 3 小时行驶 210 千米
哪辆车跑的快些?(引导需要先求车的什么呢?)
(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完成,再全班订正)
3、课本 55 页第 9 题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

去的时候用了 3 小时,返回时用了 2 小时。

去的速度是 40 千米 / 时,返回时快多了。

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原路返
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出示图)
王叔叔说返回的时候快多了,是什么快多了?为什么返回的时候快多了?
在这一来一回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观察图画,寻找信息,找到等量,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再独立解答。

四、本课小结
3 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
今天我们研究了行程问题,学习了
么时候用的吗?
五、板书设计
行程问题
数量关系速度× 时间=路程
每小时 8 米8米/时× 6小时= 48米
每分钟 2 千米2千米/分× 10分=20千米
每秒 30 万千米30万千米/秒×5秒=150万千米
4000÷5=800(米 / 分)路程÷时间=速度
60÷30=2(小时)路程÷速度=时间
六、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是人教版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第 53 页内容。

它是穿插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中的。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理解速度、会
改写速度,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
题。

考虑到对于四年级的孩子,“速度”的概念和“速度×时间=路程”的数
量关系比较抽象,且速度的表现形式学生们也从未接触过。

因此,我在教学中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了大量生活素材,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
解速度的含义,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时间、路程、速度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掌握
三者的内在联系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为了充分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速度×时间=
路程”的数量关系式,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情境题目,第一题带孩子们认识什么
是时间和路程;第二题让孩子们能自己找出信息,速度是什么,时间是什么,
要求路程;第三题给出速度,让孩子们自己填补时间信息并提出问题。

在三道
题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得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

紧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寻找信息并利用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再利用相关问题拓展让孩子们找出另两个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 =速度”和“路程÷速度=时间”,并加以巩固练习,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说”“写”结合,利用三个数量关系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讲授过程,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1、在得到数量关系式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明确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还需
着重强调让孩子们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已知其中两个就一定能求
出第三个。

2、在习题的练习与讲授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稍显拖沓,还可以更简洁
的引导,给孩子们足够的自主权,让孩子们能自己分析、自主研讨。

3、在板书的设计中,板书了五个算式和三个数量关系式,内容较多,占
了较大的版面,显得太满,不美观且没有主次。

可以设计时大小不同分布,呈
现出主次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