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公众的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概念、原则以及具体的分类标准。

概念和原则1.1 概念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针对抗生素的管理规范,旨在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保护公众健康。

1.2 原则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和公正性:制定和调整抗生素分级标准必须基于充分的科学依据,公正公平,不受利益团体的影响。

•合理性:根据目前疾病流行情况、抗生素研发进展以及临床需要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分级标准,以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动态性:抗生素分级标准应该随着抗生素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抗生素分级标准应该明确、透明,并且能够操作和执行。

分级标准2.1 一线抗生素一线抗生素是指对常见细菌有较强杀菌作用,且广泛用于常见疾病的治疗的抗生素。

一线抗生素应用范围广,价格相对较低。

2.2 二线抗生素二线抗生素是指对一线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有一定杀菌作用的抗生素。

二线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一线抗生素无效或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疾病。

2.3 三线抗生素三线抗生素是指对一线抗生素与二线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仍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

三线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复杂感染、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疾病。

2.4 限制使用抗生素限制使用抗生素是指对某些特定细菌有特异性作用,且仅适用于特定疾病或特定患者群体的抗生素。

限制使用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特殊感染、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疾病。

分级管理3.1 临床使用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等级。

一线抗生素应作为首选药物进行治疗,仅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二线抗生素,必须严格遵守二线抗生素的使用指导原则。

三线抗生素和限制使用抗生素应遵循特殊管理和使用程序。

3.2 市场准入抗生素企业在申请抗生素上市前,应提交相关的临床试验数据和耐药性监测数据,以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课件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课件
抗生素分级的调整
调整方式:专家委员会讨论、征求意见、公示等
调整依据:临床应用情况、耐药性、不良反应等
调整周期: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调整
调整结果:调整后的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
3
医疗机构的职责
03Βιβλιοθήκη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对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干预
02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使用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04
谢谢
02
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03
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滥用
01
促进抗生素合理使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04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
制定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生素的种类、作用机制、耐药性等因素制定分级管理制度
实施分级管理:按照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级别的抗生素进行管理,包括使用、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
培训医务人员:对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培训,提高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和能力
4
评估指标:抗生素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性等
5
结果呈现:图表、报告等形式,便于理解和分析
效果评估与改进
评估指标:包括抗生素使用率、耐药性、感染率等
01
评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
02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政策、加强培训和监管等
03
持续改进:定期进行效果评估,不断优化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01
制定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别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04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配合度
医务人员的职责
遵循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我院抗生素的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二、抗生素分级原则根据抗生素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三级。

1. 非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生素。

2. 限制使用级:与非限制使用级抗生素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 特殊使用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生素;新上市的抗生素;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三、抗生素处方权管理1. 医师必须经抗生素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级别的抗生素处方权。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生素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生素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生素处方权。

四、抗生素使用管理1.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本院《抗生素使用指南》的要求,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用抗生素。

2. 医师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尽量避免无指征预防用药、经验用药和联合用药。

3. 特殊使用级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五、监督与考核1. 药剂科应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向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随着抗生素滥用的日益严重,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我们制定了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规范医生和医院对抗生素的使用,并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和管理。

制度内容
1. 抗生素分级:将抗生素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常规抗生素、限制使用抗生素和特殊抗生素。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抗生素分级规定进行选择,严格控制特殊抗生素的使用。

2. 使用审批:对于限制使用抗生素和特殊抗生素,医生需提出使用申请,并经过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后方可使用。

以此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3. 监测和评估:医院将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对医生开具的抗生素处方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4. 教育培训:加强医生和护士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对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制度意义
1. 合理使用抗生素:通过分级管理,引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的问题。

2. 减少抗生素耐药性:控制特殊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耐
药性的发展,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提升医疗质量: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和管理,提升医院的医
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制定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能
够得到全体医务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医院的
良好声誉。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1)一级无限制使用: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轻度和局部感染的患者应首先使用非限制性抗生素治疗。

临床医生有权开处方。

如青霉素、氨苄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等;
(2)二级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生素相比,该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使用药物使用。

当严重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病原体仅对限制使用抗生素敏感时,可选择限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需要具有主治医生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生同意并签字。

例如,口服或注射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
(3)(三级特殊用途: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不适合随机使用或需要临床保护以避免细菌快速耐药造成严重后果;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在任何方面的疗效或安全性临床数据较少,或不优于现有药物的抗菌药物药品;药品价格昂贵。

特殊用途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严格控制。

处方应由科长签字。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表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表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表一、引言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建立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二、抗生素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级这类抗生素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

例如青霉素、头孢唑啉等。

(二)限制使用级与非限制使用级相比,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例如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

(三)特殊使用级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新上市的抗生素,其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价格昂贵。

例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三、管理措施(一)医师权限1、初级职称医师只能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生素。

2、中级职称医师可开具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生素。

3、高级职称医师可开具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生素。

(二)处方审核1、药师负责对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

对于不合理处方,及时与医师沟通并进行干预。

2、定期对处方进行点评,分析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和医师。

(三)会诊制度1、对于使用特殊使用级抗生素的患者,需要经过专家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

2、会诊专家由医院感染科、药剂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高级职称医师组成。

(四)培训与考核1、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医师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四、监督与评估(一)医院成立抗生素管理小组,定期对各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二)统计分析抗生素的使用量、使用强度、细菌耐药率等指标,评估管理效果。

(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措施,持续改进抗生素管理工作。

五、具体的抗生素分级管理目录非限制使用级:1、青霉素 G2、阿莫西林3、头孢氨苄4、红霉素5、四环素限制使用级:1、头孢呋辛2、左氧氟沙星3、克林霉素4、甲硝唑特殊使用级: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美罗培南3、万古霉素4、利奈唑胺六、结语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医院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制度模板

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制度模板

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使用抗生素的部门和个人。

三、抗生素分级根据抗生素的疗效、安全性、价格及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三级:1. 一级抗生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价格低廉、耐药性低的抗生素。

2. 二级抗生素:疗效较好、副作用可控、价格适中、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

3. 三级抗生素: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大、价格较高、耐药性较高的抗生素。

四、使用原则1. 根据患者病情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2. 优先使用一级抗生素,严格控制二级和三级抗生素的使用。

3.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抗生素。

五、处方权限1. 一级抗生素:所有医师均可开具处方。

2. 二级抗生素:需由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医师开具处方。

3. 三级抗生素:需由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医师开具处方。

六、监督与管理1. 医疗机构应成立抗生素合理使用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 定期对医师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对不合理使用进行干预和教育。

3. 对违反本制度的医师进行通报批评,并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七、培训与教育1. 定期对医师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培训。

2.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宣传教育。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2. 对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管理层所有。

3. 本制度如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相抵触,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为准。

九、修订记录1. 制度制定日期:[制定日期]2. 制度修订日期:[修订日期]- 修订内容:[修订的具体内容]- 修订原因:[修订的原因说明]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具体的制定和修订日期,以及修订的具体内容和原因。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培训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培训

为了加强抗生素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特举办本次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培训。

通过本次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掌握抗生素分级管理的原则、方法及实施措施,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

二、培训对象1. 医院全体医师、药师、护士等医务人员;2. 医疗机构管理人员;3. 相关医药行业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 抗生素分级管理的背景及意义2. 抗生素分级管理的原则和依据3.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4. 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和规范5. 抗生素合理使用案例分析6.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四、培训方法1. 讲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要点和注意事项;3. 角色扮演:模拟临床场景,让医务人员亲身体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4. 互动交流:鼓励医务人员提问、讨论,解答实际问题。

五、培训时间及地点1. 时间:XX年XX月XX日(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2. 地点:XX医院会议室1. 全体参训人员需提前报名,并按时参加培训;2. 参训人员需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做好笔记;3.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

七、培训总结通过本次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对抗生素分级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

希望各位医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执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八、注意事项1.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2. 抗生素合理使用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医务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抗生素;3.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认识,希望各位参训人员认真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为了加强对我省医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细则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7.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

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

联合使用的指征是:(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

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

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

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感染药物及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手术及侵袭性操作应以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

必须预防用药时,应采用“围术期”给药,术前30-60分钟单次足量给药,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者可术中追加一次。

并优先选用窄谱抗感染药物,尽可能避免以广谱抗感染药物特别是三线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不提倡联合预防用药。

一类手术(除外术后体内保留人工合成材料者)原则上不得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

二类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三类手术预防用药依病情而定。

(3)耐药后果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严禁作为预防用药。

如万古霉素、泰能等。

1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16.护士应了解各种抗感染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掌握配制要求,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17,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新药。

三、抗感染药物的管理18.组织设置医院成立药事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分管院长、医疗组长、护士长、药剂科主任为成员,药事领导小组下设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药剂科。

药剂科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药剂科全面负责日常工作。

19.职责(1)药事领导小组根据医院抗感染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与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药剂科全面负责抗感染药物应用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其应用情况。

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

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

组织专家对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进行指导和咨询。

有条件的应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

(2)医务部门督促、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制度。

协助组织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

参与检查与考核。

(3)感染管理科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负责相关内容的培训,定期向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提供院内感染的相关信息。

(4)护理管理部门协助组织培训。

督促、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5)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现状的收集,井协助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进行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药敏调查、联合用药情况的汇总,药效调查,感染现状的调查及信息反馈。

20.相关制度(1)将常用抗感染药物划分成一、二、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线药物,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三线药物,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在值班或急诊时遇到严重感染的情况,可用二、三线抗生素,但需报医务处(科)备案。

(2)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要有药敏监测报告,且须经科主任批准并报医务处(科)备案。

(3)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每年1-4次对感染病人的分布、病种、药敏耐药菌株、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全院通报。

定期对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具体落实药事管理委员会作出对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进行调整的决定。

(4)三级医师查房应含有抗感染药物应用内容;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主动为临床用药服务,参加抗生素使用的查房,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感染药物的信息。

(5)药剂科及感染管理科要定期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与科学评估。

(6)抗生素作为处方用药在药房出售时必须有医师的处方。

21.管理要求(1)将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医生绩效考核。

(2)抗感染药物使用率。

严格控制门诊、病房抗感染药物使用率。

(3)临床医师必须接受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

(4)本实施方案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

与科室挂钩,与个人挂钩,奖惩分明。

医务处、药剂科、感染管理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附:《一、二、三线抗感染药物名录》一、二、三线抗感染药物名录x限三级医院使用,二级医院经院内会诊后方可使用一线用药(一)抗生素类1.青霉素类。

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氯唑西林、美洛西林。

2.头孢菌素类。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

3。

氨基糖甙类。

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4.氯霉素、四环素类。

氯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盐酸脱氧土霉素。

5.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

6.其它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

(二)合成及其它柳氮磺胺吡啶、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酮康唑、制霉菌素、咪康唑、特比萘芬、大蒜素、黄连素、甲硝唑。

(三)抗结核药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喷丁。

(四)抗病毒药无环鸟苷、三氮唑核苷、阿糖腺苷、酞丁安。

(五)所有抗寄生虫药均为一线用药二线用药1.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制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羟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注射用美罗西林/舒巴坦。

2.头孢菌素类。

头孢克罗、头孢呋辛。

3.氨基糖甙类。

乙基西梭霉素、依替米星、妥布霉素。

4.其它。

甲氟哌酸、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大观霉素、氨曲南、氟康唑、干扰素、聚肌胞、泛昔洛韦、更昔洛韦、替硝唑。

三线用药头孢氨噻肟、头孢甲氧噻吩、拉氧头孢钠、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唑肟、头孢哌酮、去甲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头孢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美唑。

附件:本院开展抗感染药物使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件灌云县南岗乡卫生院xx年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高善超副组长:印良超田维祝成员:王建国潘宁宁何维前吴靠山陈树凤沈华梅潘冬梅本院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由陈树凤同志兼任,常务副主任由梁志才同志兼任。

活动办公室设在药剂科。

第二篇:江苏省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江苏省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xx版)江苏省卫生厅为了加强对我省医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细则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7.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

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

联合使用的指征是:(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

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

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

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感染药物及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手术及侵袭性操作应以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

必须预防用药时,应采用“围术期”给药,术前30-60分钟单次足量给药,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者可术中追加一次。

并优先选用窄谱抗感染药物,尽可能避免以广谱抗感染药物特别是三线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不提倡联合预防用药。

一类手术(除外术后体内保留人工合成材料者)原则上不得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

二类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三类手术预防用药依病情而定。

(3)耐药后果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严禁作为预防用药。

如万古霉素、泰能等。

1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16.护士应了解各种抗感染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掌握配制要求,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17,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新药。

三、抗感染药物的管理18.组织设置(1)医院药事委员会全面负责抗感染药物管理,作为主任委员的院长(或分管院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