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总结1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张衡传?〕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羽化而登仙〔?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扣关而攻秦〔?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化而为鸟〔?逍遥游?〕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之1、代词。
代指人、事、物。
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⑤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二、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发生的根据、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拿”、“用”等。
2、作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3、用作动词。
可译为“认为”。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1、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未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2.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
②第一人称代词“我”。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其一犬坐于前。
四、而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五、于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六.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于是”。
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注:如果前半句情况属实,则译为“虽然”;如果不确定,则译为“即使”。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于构建表达方式和语气的一类辅助词。
它们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但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文言文更加严谨、精细,给文章增添了韵味和特殊的美感。
下面将就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二、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1. 然而:用于表示转折或让步。
例如:“然而人以夙沮至,则不能相救矣。
”(《墨子·非儒墨》)2. 虽:表示让步,“虽有急!」(《左传·庄公十三年》),表达强调与否定。
3. 而:偏正关系、“不扬而有翼”。
如“其民去父兄而不复返者,十五年”(《管子·股肱之段》)。
三、表示程度强调的虚词1. 甚:用于程度副词前,加强修饰作用。
如“日夜孜孜求索,思之甚多。
”(《史记·淮阴侯列传》)2. 颇:表示偏向或程度较深。
如“非深思熟虑,不可颇任天下。
”(《汉书·陈平传》)3. 宜:表示适当、应该的意思。
如“今者.”四、表示目的或结果的虚词1. 以:表示以某种手段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表伴随。
“以守土地则存亡未定。
”(《中庸》)2. 乎:表目标对象.“子行三则乎耳”( 子行三次,都出自其口)。
五、表示方式和方向的虚词1. 如何:用于疑问句中,表示询问方法或方式。
“刺王母疾,人问成龙曰:‘如何治之?’”(《后汉书》)2. 所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部分省略时可用。
3. 是以:因此。
“是以圣人去就而不重。
”六、表示时间关系的虚词1. 载:“言之无文,行有余力,则载” (《射覆篇》)2. 初:“太初有娀氏姓孤氏”(封神演义)七、表示肯定与否定的虚词1. 亦:“画地而趋,步未及舆;亦即牛山。
”(屈原《离骚》)2. 不已:不断、一直。
“好而言其美者也,则以好称之,不已。
”(《论语·学而篇》)八、表示语气的虚词1. 啊:“文君兮归来!”(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2. 兮:斥责。
如“出门入门,凶言相嗢”中是句维明显成分)、着急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
一、通“燃” 二、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不以为然。成然之。 三、代词。“这样,如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河东凶亦然。糅使之然也
四、连词。“可是”,“但是”。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填然鼓之。若听茶声然。 森然欲搏人
(一)语气助词“乎”用法总结
1、有疑而问,表疑问语气。
“以”作连词用法总结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 ,"而且" ,"并且“ 等,或省去。夫夷以近 险以远 (二)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三)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 "来" "用来" "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 无物以相之 (四)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
(二)用作副词,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死则徙尔。 此则寡人之罪也。
“也”用法总结
“也”字基本用法有两种:一种用在句末表示确定语气;
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 (一)用在句末,表确定语气。 1、判断句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用于祈使句、感叹句的句末。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疑问句句末,加强疑问语气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二)句中,表停顿、舒缓并兼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也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于”用法与意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在
介词,被
从 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在
介词,给
“于”用法总结
“于”是介词,总是跟在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
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 等。 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 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形容词后,表示比较。译为:比 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不拘于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者”用法总结
一、特殊的指示代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词组后,组成“者字结构”,表
示…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用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几样东西。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二、语气助词 1、判断句中,表停顿 。亚父者,范增也。 2、表假设语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加强疑问语气。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者,严大国之威 以修敬也? 4、放在“今、昔”等时间词后,表停顿。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文言虚词总结
2008-11
黎艳平
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译为“就”。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为“却”“竟然”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 君乃亡赵走燕。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才” 兵乃出 臣乃敢上璧 度我置军中,公乃入
(一)介词。 1、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 如姬为公子泣。 2、替,给。公为我献之。为击破沛公军。 3、为着,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4、因为。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5、表被动,可译为“被”。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何辞为?
“因”意义和用法总结
(一)动词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顺着。 因势利导。 接着。加之以饥馑,因之 以师旅。 沿袭。因遗策。 (二)副词。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三)介词。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借、经过、 通过。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因河为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阻塞不通。岂效穷途之哭。 到尽头。欲穷其源。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用尽。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
2、走投无路。困厄。穷且益坚。 3、不能显贵。穷则独善其身。
4、极,尽。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为”意义和用法总结。
“为”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作助词。用作动词, 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这里主要介绍 虚词的用法。
1、对着,面对。当风而立。
抵挡。螳臂当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掌管。当室者死。
当
2、当在…时候。当春乃发生。
3、应当。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4、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1、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辞。乃令张良留谢。谢绝宾客。闭门谢客。
谢
3、告,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4、衰退,凋谢。花开花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用于反问句,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否定。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不亦说乎?
3、用于测度问,同“其”、“无乃”、“得 无”相呼应,且语气比较委婉。
日食饮得无衰乎?/无乃后乎?
4、用于表示感叹
已矣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嗟乎!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形容词。下面的,下级的。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低。下臣不幸
下
2、动词。降下、走下。 不过数仞而下 下视其辙 不耻下问
3、攻克,攻下。 下江陵
1、使唤、驱使。人皆得以吏使之。 2、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派,命令。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使
4、出使。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5、让,命令。又可使天下之民斫直 6、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5、感激,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且”用法总结
(一)连词。 1、表并列。“又”。 河水清且涟猗。 2、表递进。“而且,况且”。 且壮士不死即
已,死即举大名耳。 3、表让步。“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二)副词。 1、将要。火且尽。年且九十。 2、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助词。句首,犹“夫”
“以”作介词用法总结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
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借)…的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以时入山林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 译为“和”“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用作词尾 …的样子、 …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则”用法总结
(一)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表示两件事情
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 “原来是”“已经是”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用在前分句,相当于“假使”“如 果”;用在后分句,相当于“那么”“就”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示并列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用,意思相对,结构向似, 表示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两词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4、表示转折关系。用在后分句,译为“可是”“却”;后分句, 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既”用法总结
1、副词。表示动作的完结,可译
为:……以后、已经、完全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2、连词。表并列关系
既来之,则安之
1、动词,到(某地)去。彼且奚适也。 2、嫁。始适还家门
适
3、符合,适合。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享有。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副词。正巧。恰在这个时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焉
一、兼词。“于之”“于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非曰能之,愿学焉。 二、代词。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三、语气助词。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四、疑问代词。 且焉置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