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第一章:水土流失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水土流失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从土地表面向水体或空气中移动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类型、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资源的损失、土地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减少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定义,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第二章: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分区治理、科学治理、可持续治理。
2. 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植被恢复、土地改良、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第三章:植被恢复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植被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植被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资源。
2. 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方法: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沙漠化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恢复与保护的工作。
第四章:土地改良与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改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报告3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日期:年月日实验III 探究在水土流失与地表坡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1.材料用具:两个水槽、两个KT板、两个扎好出水孔的塑料瓶、
两包土质与质量相同的土、夹子
2.方法步骤:
观察记录:
得出结论:
讨论:
1.与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
你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2.由此实验结论,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情况,推测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的验证实验

圈 1
本 次 实验 只验证 自然 因素 对水 土 流失 的影 响 。 地形 : 地面坡度越陡 , 地 表 径 流 流速 越 快 , 对 土 壤 的
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 面越长 , 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 , 冲
会人。
牧区草场超载 , 林 区乱砍滥伐 , 山区陡坡开 垦 , 加剧水土 流失 。如我 国的北部大开荒 ,造成东北地区黑土大量流
失。 2 0 世纪 8 0 年 代 以来 , 又面 临生 产 建设 , 导致 新 一 轮严 重 的水 土 流失 。据 中 国青年 报 记者 报 道 , 我 国蓄水 量 较大 的淡水湖—— 云南省抚仙湖 ,遭别墅围困 ,水土流失严 重。每 当下暴雨 , 江川 I 、 澄江两县的沿湖公路至少有数 十 滩被 染 成鲜 艳红 土颜色 的积水 。 据专 家称 , 抚仙 湖周边 的 富 磷区, 如 果持 续水 土流 失 , 可能不 排 除像 2 0 0 2 年那 样 , 再次 出现 “ 蓝 藻灾难 ” 。由此可见 , 保 护生态 环境 , 刻不 容缓 。
【 实验器材 】
大米 、 米饭 、 粉条 、 清水若 干千克 ; 喷头 2 个; 木槽 2 个; 标签纸若干 ; 一次性塑料碗 2 个; 木块若干。
【 实验原理 】
水 土 流 失 是 指 在人 为 因 素 的 影 响 下 , 受水 、 风、 重 力
【 实验步骤 】
实验小组编排 : 把本班学生分 组 , 每组 约 8 名 成员 。 1 ~ 2名负 责 往 木 槽 盛米 、米 饭 及贴 粉条 ; 1 - 2 名 负 责 往 喷
查 区域 可 持续 发 展 的重 点之 一 。
《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教学设计活动背景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地区都发生了由水土流失引发的自然灾害。
我们的家乡-- 荣成地处山东半岛低山丘陵区,而我们学校门口就是一片绿化带,因为原来园林局就没有种植草皮,再加上部分学生踩踏,绿化带中有三分之一没有草皮,我校地势比绿化带低一些,每逢大雨天,学校内外就有大量的带有黄土的雨水流进学校,导致学校师生要经常清理下水道,防止堵塞,造成排水不畅。
由此提出了荣成是否存在水土流失这个课题?我们调查了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水文局、水利局、园林局等相关人员,得知我市受地形、台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开山采矿现象普遍存在,破坏了植被,依然存在120 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
我校对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进行了整合,开发了《水土保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课题研究。
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增强学生的水土保持意识,参与到保护水土资源的行动中来,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实验操作充满了兴趣。
但这个实验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学生受实验经验的限制,可能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适当地给予点拨。
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水土流失的现象、原因及治理的措施;2.学生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降水、土壤疏松、坡度的关系,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3.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4.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制定补绿行动方案,增强水土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水土的行动中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降水、土壤疏松、坡度的关系教学难点矿泉水瓶等实验器材。
用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
教学准备小记者采访视频、PPT 课件、调查问卷、坡度架、泥土盒、草皮、接水器、烧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1. 由一个动画一个问题一个现象进行对比,引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危害?2. 我们荣成有没有水土流失的现象?3. 播放小记者采访荣成市水文局负责观看动画和图片,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初步了解水土流失的现象和危害。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报告4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日期:年月日实验IV 探究水土流失与降水强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1.材料用具:两个水槽、两个KT板、两个扎好出水孔的塑料瓶、
两包土质与质量相同的土
2.方法步骤:
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
得出结论:
讨论:
1.与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
你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2.由此实验结论,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情况,推测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本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用四个框题阐述了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
本节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源自“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框题。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模拟降水装置、模拟地表装置和收集水沙装置。
实验装置的制作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简单易得,可推广性强。
实验装置的设计科学、操作简洁,可以准确控制实验条件,严谨实验结果。
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和土层厚度都是可控的。
在研究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些小配件,例如塑料泡沫制作的大坝,拓展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实验——打坝淤地。
让学生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既为后面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研究打下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验原理包括植被、土质、降雨和地面坡度等因素。
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保持水土能力越强。
土质越疏松,土壤颗粒间空隙越大,渗水性越强,更易被侵蚀。
造成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
暴雨的降水量多、对地面冲击力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速度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能直接体验到水土流失,感受到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逐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自主做出合理解释,得出实验结论,并利用实验结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需要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及探究植被、土质、降水强度、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老师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影像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来初步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实验条件的“同”与“不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猜想。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水土流失、荒漠化是我国分布最普遍、危害最大的
区域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制约着 教材分析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属水土流失的危
害、成因及防治措施,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
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
好人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
内容,扮演导游的角色,对黄土高原从位置、范围、地
貌特点等几方面做简单的介绍。
二、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哪些危害? 探究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探究三: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1、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哪些? 探究实验一: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 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 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探究实验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 是和风细雨, B 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规律是 什么? 探究实验三: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 A 是松散的泥沙,区域 B 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 土流失严重呢?规律是什么? 结合探究: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和黄土土质直立 性? 2、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探究黄土高原脆 弱的生态环境? 3、水土流失的形成人为原因有些? 探究实验四: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 是暴雨倾盆,但是 A 表面植被繁茂,B 表面植被已经遭 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 被,C 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
择与设计 补充相关案例,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强化交流、评价、
反思与修正,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掌握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2. 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2)提问:什么是水土流失?为什么水土流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2. 新课导入(1)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
(2)介绍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3. 案例分析(1)分析水土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草地建设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每组选一个典型水土流失区域,分析其治理方法及成效。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水土保持实地考察,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2)让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考察报告。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及治理成效。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如观察、记录、分析等能力。
4. 考察报告:评价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等。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000
【主题名称】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选题意图】水土流失是自然灾害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主要考察内容之一。
对于它的概念、影响因素,教材的讲述较为抽象、繁琐,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选题试图通过对比试验的微课程,帮助同学们认识水土流失,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完成难点突破。
【内容来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适用对象】高二上学期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水土流失。
2.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3.通过此课程,同学们能意识到植被保护的重要性,确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用途】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提前录制实验微课程。
1.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借助微课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将个人答案及时传送给教师。
2.课上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在微课帮助下,对疑难问题实施集中突破。
【知识类型】推理演算型、实验操作型、答疑解惑型。
【预计时间】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用1分钟的时间导入水土流失:选择水土流失背景图片,加上音乐和配音讲解,让同学们对水土流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提出设问:什么是水土流失?能否列举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背景音乐、解说词,让同学们首先对水土流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6分钟观察、操作实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自然因素。
请同学们体验实验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第一组实验,将土壤、草皮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在相同的高度淋下,比较两个托盘水量与泥沙量。
第二组实验,将土壤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淋至木板上。
一种喷水流量大,速度快;另一种喷水流量小,速度慢。
比较两个托盘的水量与泥沙量。
第三组实验,将土壤分别置于两个条形木板上,堆成形状大体相近的两个平面。
将条形木板倾斜度调至不同,分别将装满清水的喷壶在相同的高度淋下,比较两个托盘的水量与泥沙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对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产生理性的认识,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分钟完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几种主要自然因素:植被、降水强度、地形。
还可以为大家补充其他因素,如土壤构成等。
得出的结论为:区域植被稀疏、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目标,领悟树立正确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亮点】
1.借助生动的课堂实验、有趣的实验过程展开地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
学生的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学习难度,指导学生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独立归纳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突出了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
2.反馈训练采用我国最典型水土流失区域——黄土高原为案例,回扣目标要求,达成度验收效果好,并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铺垫。
3.通过亲身参与实验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直观显示了教学过程。
4.借助问题驱动,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利用学习终端,通过暂停、回看等方式,为不同层次的个体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5.采用概念先行、循序渐进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核心知识点通过变色、凸显等方予以强调;提出问题后适当停顿,注意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利用动态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