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整机与零部件企业配套情况

合集下载

整机厂及中国风力发电配套厂商名录

整机厂及中国风力发电配套厂商名录

风力发电整机制造机构名称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新疆金风科技发展公司四川风瑞能源GAMESAGE能源集团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仪风能开发有限公司苏司兰能源有限公司江西麦德风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风电事业部湖南湘电风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Repower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万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佛山市东兴风盈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潍坊中云机器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哈电风电设备公司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华创风能有限公司西安维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广东明阳风电有限责任公司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含并网/离网型)机构名称广州红鹰能源科技公司扬州神州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嘉兴市安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思源致远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风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中科恒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夏风霸机电有限公司上海林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大益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瑞安海立特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风能蓄电池机构名称北京辉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叶片及其材料机构名称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艾尔姆玻璃纤维制品(天津)有限公司上海玻璃钢研究院江苏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先进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上海越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科技研究院威海市碳素渔竿厂金陵帝斯曼树脂有限公司中航(保定)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浙江联洋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熟市卡柏(Core Board)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北京恒吉星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风力发电机机构名称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捷力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盾安电气齿轮箱/回转支承机构名称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德国GA T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洛阳精联机械基础件有限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通力减速机有限公司变桨系统机构名称桂林星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德国GA T传动技术有限公司路斯特绿能电气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电控系统及变流器机构名称Mita-Teknik公司德国GA T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上海麦腾电器有限公司洛阳精联机械基础件有限公司艾黙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南京环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奔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Elspec中国代表处北京科诺伟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阿尔斯通机电(上海)有限公司大连威科特自控系统有限公司胜业电器有限公司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冠亚电源设备有限公司中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艾黙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欧买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能华福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刹车系统及联轴器机构名称安特制动系统(天津)有限公司德国GA T传动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晟达传动设备有限公司开天传动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洛阳精联机械基础件有限公司焦作市制动器开发有限公司汉中海利液压控制有限公司贺德克液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意大利阿托斯上海有限公司伊顿流体动力上海有限公司邵阳维克液压有限责任公司焦作市力创制动器有限公司贺尔碧格(无锡)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敏泰科技有限公司塔架组件(塔筒/升降机)机构名称上海泰胜电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欧亚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锡罗尼威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宁夏银光钢构件制造有限公司北京盛汇恒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宁强公司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公司3S liftA VANTL冷却/润滑/防腐系统机构名称克鲁勃润滑剂(上海)有限公司埃尔夫润滑油(广州)投资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天津摩通润滑技术有限公司林肯工业有限公司四川国润贸易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润滑油分公司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百通电线电缆公司上海蓝科电气有限公司精密轴承/高强度螺栓机构名称浙江迪特高强度螺栓有限公司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戴乐克工业锁具有限公司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陕西海丰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米迪菲五金工具(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申光高强度螺栓有限公司优必胜轴承公司成都办事处宁波市镇海盛大高强度紧固件厂韩国(株)平山大连代表处轮毂/铸锻件/法兰/压铸件毛坯及加工机构名称江苏华东风能上海长京金属制作有限公司江阴方圆环锻法兰有限公司山西省定襄金瑞高压环件有限公司无锡大昶重型环件有限公司江阴华西法兰管件厂杭州申达铸造有限公司无锡宝露锻造有限公司定襄县闫氏锻业有限公司山西襄龙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国光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研究所河南宏宇特铸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卓越铸造有限公司上海嘉颉进出口有限公司机舱罩机构名称秦皇岛耀华玻璃钢股份公司山东双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测风/防雷装置机构名称德和盛电气(上海)有限公司同拓合盛北京贸易有限公司浙江华仪风能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泛泰克斯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巨匠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德国科瑞文工业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青岛方雷降阻材料有限公司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BALLUFF(巴鲁夫)运输/安装/维修服务及工具机构名称上海凯道贸易有限公司广州市齐多工业设备有限公司(机组装配/检修维护工具)新疆鑫风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天津通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诺鼎工业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希瑞实业有限公司德莱奇起重吊索具(昆山)有限公司常州爱普超高压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加汇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科尼起重机集团美国特科阿普液压扳手公司咨询/认证/评估/培训机构名称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浩瀚国际风电中心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产品处英国Garrad Hassan伙伴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GH)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诺德麦康国投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国测风力资源评估中心河北省电力勘察设计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院中国福霖风能开发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苏州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风力发电投资商/运营管理/风场机构名称中国水利投资集团投资开发部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大唐发电集团华能集团公司EVER E控股集团公司美国美腾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辽宁恒祥风力发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投资集团投资开发部浙江华仪风能开发有限公司世纪恒丰控股有限公司国电龙源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风电行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组织机构名称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汕头大学能源研究所西华大学风电技术研究所上海玻璃钢研究所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重庆大学风力发电技术及装备研究所其他(涉风保险/融资/产业基地/未分类)机构名称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东海经济开发区摩根士丹利卡朋罗兰碳制品(上海)有限公司江苏海外集团国际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通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法因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风力发电叶片厂商名录艾尔姆玻璃纤维制品有限公司(LM)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航(保定)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中能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维斯塔斯风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无锡瑞尔风机叶片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东汽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国电联合动力技术(保定)有限公司德国恩德能源有限公司歌美飒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保定华翼风电叶片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印度Suzlon 能源有限公司迪皮埃复材构件(太仓)有限公司河南名都风电有限公司广西银河艾万迪斯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德州世纪威能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中山明阳风能叶片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江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家口金奥港风电环保设备制造安装有限公司汉维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大庆)有限公司白城天奇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树脂有限公司上海乘风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艾朗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哈尔滨联创股份有限公司汉德风能装备控股有限公司天津鑫茂鑫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加坡腾龙控股公司北京玻璃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河北拓安叶片有限公司沈阳风电设备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大连海派集团南通锴练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新誉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山东航宇风能设备有限公司红叶风电上海万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瑞能北方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恩德银川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复天诺德文德江苏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中科宇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西安维德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科宇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风电制造业的情况介绍

中国风电制造业的情况介绍
数量众多
技术水平提升
竞争格局激烈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升,部分企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战略来提升竞争力。
03
02
01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概况
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产能持续扩张,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产能扩张
随着产能的扩张和市场的增长,中国风电设备的销售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重要性
风电制造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风电制造业,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
起步阶段
2005年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风电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国风电制造业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成熟阶段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风电制造业的发展,加速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
国际合作
中国风电制造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国风电设备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01
风电设备的出口情况
03
中国风电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瓶颈
虽然中国风电制造业在规模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关键技术和设备方面仍受制于人。如风力发电机组中的轴承、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产能过剩
在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风电制造业快速扩张,导致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部分风电机组生产线的开工率不足,企业盈利压力增大。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补贴、税收优惠等,以促进风电制造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为风电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何实现协同创新

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何实现协同创新

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何实现协同创新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风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风电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到风电场开发、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

在这个复杂的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对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以及降低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协同创新,首先需要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由于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往往专注于自身的业务领域,缺乏对其他环节的深入了解,这就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

因此,建立定期的交流会议、行业论坛或者线上沟通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这些方式,上下游企业可以分享各自的技术进展、市场需求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为协同创新奠定基础。

例如,整机制造商可以向零部件供应商详细阐述对零部件性能、质量和成本的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则可以向整机制造商反馈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改进建议。

同时,风电场开发商可以及时向整机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传达风电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对设备的优化需求,以便各方共同改进产品和服务。

其次,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也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关键。

在风电产业链中,如果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一致,就会导致产品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差,增加产业链的运行成本。

因此,上下游企业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比如,在叶片的设计和制造方面,应当制定统一的尺寸、强度和质量标准,以保证叶片能够与整机完美匹配。

在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方面,也应当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运维规范和电力接入标准,以提高风电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再者,合作开展研发项目是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些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上下游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共同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研发。

通过合作研发,各方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成果的质量。

主要风电整机企业及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主要风电整机企业及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齿轮箱:大重、南高齿发电机:兰电、大连天元、永济控制系统:Windtec(奥地利)叶片:LM 、惠腾、中复、东汽齿轮箱:重齿、南高齿、德阳二重发电机:兰电、永济、东风电机厂控制系统:Mita(丹麦)叶片: 惠腾齿轮箱: 重齿发电机:株洲、永济控制系统:自制叶片: 惠腾齿轮箱: 重齿发电机:株洲、永济控制系统:自制叶片:LM 、惠腾发电机:株洲、南汽控制系统:自制叶片:惠腾齿轮箱:重齿、南高齿发电机: 永济控制系统:Mita(丹麦)叶片:惠腾齿轮箱:重齿、南高齿发电机: 永济控制系统:Mita(丹麦)叶片:惠腾、无锡瑞尔齿轮箱:重齿、杭齿、南高齿发电机:永济、兰电控制系统:Mita(丹麦)叶片: 上玻院齿轮箱:重齿发电机:兰电已批量生产累计:5台1500kW/70m/77m变桨变速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国有控股)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国有)变桨变速1500kW/70m/77m定桨定速定桨定速变桨变速(直驱)批量生产累计:300台批量生产累计:100台批量生产累计:587台批量生产累计:731台1500kW/70m/77m600kW/43m750(800)kW/48m/50m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有控股)定桨定速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国有)批量生产累计:约50台正在试制样机正在试制样机定桨定速1000kW/55m已有 1 台样机变桨变速(主动失速)变桨变速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国有)750kW/49m800kW/54m1500kW/70m/77m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国有)定桨定速1000kW/55m已有 1 台样机控制系统:Mita(丹麦)。

[风电,产业发展,难题]风电产业发展待破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风电,产业发展,难题]风电产业发展待破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风电产业发展待破的难题及应对策略发展风电产业,是建设低碳社会、保障能源供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审视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几大难题。

能否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难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风电产业能否实现健康、良性的发展。

产业发展短板与面临的挑战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说,主要存在这样三方面问题:重风场建设,轻产业配套。

以江苏为例,江苏在下游风力发电场方面的开发力度很大。

根据江苏省陆上风电场工程规划,到2015年底陆上风电装机容量规划为300万千瓦,这一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尚未开放的剩下只有低风速区域。

这跟江苏沿海各地均将风电场开发作为开拓重点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各地普遍采取“以资源换装备”策略,而在招引风电制造企业、打造风电配套产业链上关注较少,推进不够,致使目前可利用的风电资源已所剩无几,难以形成招引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大量落户、大规模发展的态势。

重部件生产,轻整机制造。

基于江苏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目前,江苏以高速齿轮箱、风机叶片等零部件制造为主的风电配件企业众多,但在整机制造领域,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仅仅只有华锐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风电整机机组。

重引进组装,轻自主研发。

目前,江苏的风机整机制造企业,大多是从外地运入零部件,在本地进行组装,扮演的仅是一个“加工厂”的角色,尤其是缺少核心技术、缺乏科技含量,还没有能够形成自主研发、试验,到整机生产、组装、调试一整套的产业链,缺乏整机研发、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而从产业发展现状的角度分析,则主要存在这样三方面问题:市场竞争白热化,相互压价现象明显。

由于江苏地区风资源较好、电网强,前几年地方政府对风电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大,各风电开发商在集团的带领下,投入重金抢夺资源,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形成了如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风电设备制造厂家间存在相互压价的现象,各企业都不能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以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为例,由于竞争加剧,南京某公司的1.5MW风力发电机组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从2013年2月份的每台40万元一路下降到现在的不到30万元,降幅超过25%。

风力发电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分布

风力发电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分布

风力发电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分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风力发电产业链已经形成,涉及到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

风电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包括风机叶片,塔筒,发电机,主控系统,相关企业有中材科技,天顺风能,哈尔滨电机,许继电气等等;
中游为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和整机组装,包括陆上风机和海上风机,相关企业有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东方风电,上海电气等等;
下游包括风电场开发建设、运营维护和风电储能,国有发电集团和地方电力企业,都有涉足风电领域,相关企业有国电投,国能投,华能,华电,三峡能源等等。

从风电设备的市场规模来看,目前我国陆上风力发电设备市场规模最大;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市场规模较小。

随着海上风电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产业政策的逐步完善,国内海上风电开发利用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2022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22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能源是国民经济进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保障。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主要依靠火电。

“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调整能源结构战略,乐观推动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供应,转变过渡依靠煤炭能源的局面。

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都盼望通过进展新能源产业,引领本国走出经济低谷。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扶持、鼓舞措施不断强化,风能作为最具商业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备受各地政府和电力巨头追捧。

自2022年我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后,我国风电产业迎来了加速进展期。

《可再生能源进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时期,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到2022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同时,形成国内风电装备制造力量,整机生产力量达到年产50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生产力量达到年产800万千瓦,为2022年以后风电快速进展奠定装备基础。

2022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24.6万千瓦,位列全球其次;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15.3万千瓦,成为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

估计,2022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还会翻番,届时在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总量中的比重,将增至33%以上。

根据目前的进展速度,中国将一路赶超西班牙和德国,2022年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000万千瓦,跃居世界其次位。

目前,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新能源振兴规划。

估计到2022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达到3万亿元,其中用于风电的投资约为9000亿元。

依据目前的进展速度,到2022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

届时,风电将成为火电、水电以外的中国第三大电力来源,而中国也将成为全球风能开发第一大国。

设备制造行业现状依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疆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进展潜力巨大。

中国风电机组控制系统行业综述(变桨系统篇)

中国风电机组控制系统行业综述(变桨系统篇)

中国风电机组控制系统行业综述(变桨系统篇)文 | 高原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风电产业概况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风电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的统计,2019年,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风电新增装机数量为10916台,新增装机容量为2679万千瓦,同比增长26.7%,占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44.4%。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数量为13.5万多台,累计装机容量为2.36亿千瓦,占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36.3%,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驱动全球风电发展(图1)。

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为风电机组控制系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契机,行业内能够抓住机遇的企业也迎来快速发展。

风电机组控制系统行业概况风电机组控制系统是控制风电机组运行、保障风电机组发电效率的重要部分,是风电机组运行的核心单元,主要包括主控系统、变桨系统和变流系统等。

在风电机组生产中,控制系统所占的成本相对较低,其作用却十分重要。

由于控制系统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对生产工艺及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风电整机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选择向外采购控制系统,这为风电机组系统配套商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

风电机组变桨系统变桨系统是大型风电机组控制和保护的重要执行装置,对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稳定的变桨控制已成为当前大型风电机组控制和保护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变桨系统在风电机组整体成本中的占比约5%,但就是这样一个“小”部件,却对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欧盟ReliaWind项目一份题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风能系统设计和运维优化研究:用于下一代产品的工具、概念验证、导则和方法》(Reliabilityfocused research on optimizing WindEnergy systems design, operation andmaintenance: Tools, proof of concepts,guidelines & methodologies for a newgeneration)的报告显示,变桨系统故障在2MW风电机组故障次数中占21.29%,造成的风电机组停机时间约占总停机时间的23.32%,高于其他部50 风能Wind Energy2021年第01期 51图1 2010—2019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走势件或系统(图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电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正逐步完善;总体来看,叶片、齿轮箱和发电机的产业化发展进程较好,国产化率较高;而随着国内整机企业的数量增加,需要各零部件制造企业积极扩大产能,重点解决零部件供应问题。

在风电机组整机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以及风电装备国产化率政策的引导下,风电零部件制造业逐渐壮大,生产供应体系日益健全。

目前,国内已形成涵盖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变浆偏航系统、轮毂、塔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体系。

叶片研制方面,企业数量和产能快速增加,产品配套完整。

国内目前能够进行叶片制造或正在进行研发试制的企业有20多家,代表企业有中航(保定)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玻璃钢研究院等,都是通过技术引进或联合设计来获得大功率风电机组叶片的制造技术,已实现批量化生产。

主要叶片生产企业的配套情况见图。

图1:我国风机叶片配套情况
齿轮箱方面,企业稳步扩大,产能增加缓慢,产品配套比较完整。

我国风电齿轮箱生产企业
都是从国家大型齿轮箱企业延伸出来的,如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和杭州前进齿轮箱公司,其中前两者占国产化齿轮箱市场份额的80%~90%以上。


要齿轮箱生产企业的配套情况见图。

图2:齿轮箱配套情况
发电机方面,工业基础良好,制造企业较多。

国内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生产发电机的企业主要有永济电机、兰州电机、湘潭电机、株洲时代、上海电机、大连天元、东风电机、南
洋电机等。

主要发电机生产企业的配套情况见图
图3:发电机配套情况
控制系统方面,产业化程度较低,是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中最薄弱的环节。

这是目前唯一没有实现批量国产化的部件,基本依赖进口,主要来自于丹麦Mita和奥地利Windtec等。

国内现有的几家独立电控系统研制企业大都处于研发试制阶段,主要有中科院电工所(科诺伟业)、合肥阳光、许继电气、南瑞集团、北京天源科创等。

其中,科诺伟业研制的1.5兆瓦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已有样机于2006年投入运行。

这是我国第一台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风电场实际并网运行的控制系统。

主要电控系统企业的配套情况见图。

图4:控制系统配套情况
总体来看,叶片、齿轮箱和发电机的产业化发展进程较好,国产化率较高。

而随着国内整机企业的数量增加,需要各零部件制造企业积极扩大产能,重点解决零部件供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