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资料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参数名称
1
设计最大流量
2
小时流量
2
进水BOD
3
出水BOD
4
填料容积负荷
5 好氧池有效容积
6
填料高度
7
好氧池面积
8
水池格数
9
每格水池面积
10
水池宽
11
水池长
10 接触时间校核
11
超高
12
填料上水深
13
填料层间隙
14
配水区高度
15
总高度
16
池体总容积
17 污水总停留时间
18
汽水比
19
曝气总量
20 生物接触公式 Q'=Q/24
V=Q(S1-S2)/Nv A=V/H f=A/2 L=f/B
t=24*n*f*H/Q
H0=H+H1+H2+H3+H4 V0=n*f*H0
t'=n*f*(H0-h1)*24/Q D=k*Q/24*60
计算参数 500
20.83333333 500 100 3.2 62.5 3
21 集水槽出水堰负荷
22
出水堰长度
符号 Q Q' S1 S2 Nv V H A n f B L t h1 h2 h3 h4 H0 V0 t' k D W q L
单位 T/d T/H mg/L mg/L kg/(m3*d) m3
m2
m2 m m h m m m m m m3 h m3/m3 m3/min kg L/(s*m) m
不检修取0.5,检修取1.5
一般取10-15 按每公斤产生0.35-0.4干污泥计算
一般取2.0-3.0 取整数
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参数

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参数发帖人: 275081840 点击率: 3761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参数:生物接触氧化法又称浸没式曝气池,它是一种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点的废水处理构筑物。
在曝气池中填充填料,使填料表面长满生物膜,当废水流经填料层时,废水在曝气条件下和生物膜接触,使废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而得到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如下特征:1、目前所使用的填料多是蜂窝式或列管式填料以及软性填料,上下贯通,废水流动的水利条件好,能很好地向固着在填料上的生物膜供应营养及氧。
生物膜的生物相很丰富,除细菌外,还有球衣菌类的丝状菌、多种种属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
2、填料表面全为生物膜所布满,具有很高的生物量,据实验资料,每平方米填料表面上的生物膜可达125g,相当于MLSS13g/L,有利于提高净化效率。
3、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污泥生成量少,无污泥膨胀的危害,无需污泥回流,易于维护管理。
4、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主要缺点是填料易于堵塞,布气、布水不均匀。
填料是生物膜的载体,是接触氧化池的核心部位,直接影响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的效率。
对填料的要求是:有一定的生物附着力,比表面极大;空隙率高;水流阻力小;强度高;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强;不溶出有害物质,不导致产生二次污染,形状规则,尺寸均一,在填料间能形成均一的流速;便于运输和安装。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填料有硬、软两种类型。
硬填料主要制成蜂窝状,简称蜂窝填料,所用材料有聚氯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环氧玻璃钢和环氧纸蜂窝等。
软填料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填料,一般用尼龙、维纶、填料涤纶、晴纶等化学纤维编结成束,成绳状连接,因此又称为纤维填料。
特点:质轻、高强,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纤维束呈立体结构,比表面积大,生物膜附着能力强,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效率高;纤维束随水漂动,不宜为生物膜所堵塞。
纤维填料近年来已广泛用于化纤、印染、绢纺等工业废水处理中,实践证明,他特别适宜用于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污水处理。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3.5 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进水COD浓度La=650mg/L,出水COD浓度Le=250mg/L。
取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的COD容积负荷M为1.5kgCOD/(m3·d)。
3.5.1 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容积根据公式W=(La-Le)Q/1000M,计算填料的总有效容积为1600m3.其中,W为填料的总有效容积,m3;Q为日平均污水量,m3;La为进水COD浓度,mg/L;Le为出水COD浓度,mg/L;M为COD容积负荷率,gCOD/(m3·d)。
3.5.2 生物接触氧化池总面积根据公式A=W/H3,取填料层高度H为3m,计算接触氧化池总面积为533.3m2.其中,A为接触氧化池总面积,m2;W为填料的总有效容积,m3;H为填料层高度,m,取3m。
3.5.3 接触氧化池格数和尺寸设一座接触氧化池,分3格,每格接触氧化池面积为178m2.每格池的尺寸为30×6=180 m2.每格接触氧化池在其端部与邻接触氧化池的隔墙上设1m×1m的溢流孔洞。
3.5.4 污水与填料接触时间根据公式t=nfH3×180×3×24/Q,计算污水在填料层内的接触时间为6.5h。
其中,t为污水在填料层内的接触时间,h;n为填料层数,取为1层;f为每格接触氧化池面积,m2;H为填料层高度,m,取3m;180为每格池的尺寸,m2;3为3格;24为小时数;Q为日平均污水量,m3.3.5.5 接触氧化池总高度接触氧化池的总高度为4.5m。
其中,H为填料层高度,m,取3.0m;h1为池体超高,m,取0.5m;h2为填料上部的稳定水层深,m,取0.5m;h3为填料层间隙高度,m,取0.2m;m为填料层数,取为1层;h4为配水区高度,m,取0.5m。
3.5.6 填料需气量按每去除1kgCOD消耗1kg氧气计算,生物接触氧化池的需氧量Q1为2400 kgO2/d。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摘要: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给水生物预处理工艺,近年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
本文对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法预处理工程中常用的两种曝气系统(微孔曝气器曝气和穿孔管曝气),作了充氧性能、系统造价、运行成本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研究表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采用微孔曝气器的曝气系统优于采用穿孔管的曝气系统。
关键词:微孔曝气器生物接触氧化池穿孔管充氧性能运行成本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引起了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同时,相应的污染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导致了饮用水水源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恶化。
在给水处理领域中引入生物预处理,已成为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有效手段之一。
在我国,给水工程实践中常用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生物预处理工艺。
在该方法中,曝气系统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整个生物预处理工艺的充氧性能、处理效果、运行成本和管理操作。
本文结合中试试验和工程实践对这两种不同曝气系统作了多方面的比较与分析。
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两种曝气系统为提高氧的利用率,生物接触氧化池宜采用气水逆向流设计。
一般用鼓风机鼓风曝气,曝气设备分布于池底;气流自下向上流经填料区,水流自上向下流经填料区。
曝气系统一般采用微孔曝气系统或穿孔曝气系统。
微孔曝气系统一般采用膜片式微孔曝气器作为曝气设备,池中填料一般采用弹性填料,设计气水比一般取0.7左右。
穿孔曝气系统采用穿孔管作为曝气设备,池中填料可采用颗粒填料或弹性填料,设计气水比一般取1左右。
2 充氧性能比较通过对中试装置的清水充氧试验,对两种不同曝气方式的标准状态充氧性能作了测试,并对以下几项充氧性能评定指标作了比较与分析。
(1) 标准状态下的氧总转移系数K Las(h-1)——曝气器在标准状态(水温20℃、1atm大气压强)的测试条件下,在单位传质推动力作用时,单位时间向单位体积水中传递氧的数量;K Las=K La(T)·1.024(20-T)(1)式中K La(T)——水温为T℃条件下,氧气的总转移系数(h-1);T——测定时的实际水温(℃)。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实现秒出结果的专业技术路径一、引言在环保工程领域,生物接触氧化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装置,其设计和运行需要精确的计算以实现最佳的运行效果。
然而,传统的计算方法往往复杂且耗时。
本报告将介绍一种能够实现秒出结果的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方法,通过结合先进的理论模型与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基本原理与计算难点生物接触氧化池是一种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在池内装填生物膜载体,使污水与生物膜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然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计算涉及多个因素,如反应时间、氧气供应、微生物生长速率等,这使得计算过程变得复杂且耗时。
三、秒出结果的专业技术路径为了解决传统计算方法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计算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数学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实现了秒出结果的目标。
1.数学模型建立:根据生物接触氧化池的物理特性、微生物生长规律以及反应动力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多种因素,如污水流量、污染物浓度、氧气供应等。
2.计算机程序开发: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程序。
该程序能够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3.实时监测数据采集: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收集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各项运行数据,如污水流量、污染物浓度、氧气供应等。
这些数据作为输入参数传递给计算程序。
4.秒出结果的技术实现:通过将在线监测数据输入到计算程序中,程序根据数学模型进行快速计算,并即时给出处理效果预测和优化建议。
由于整个计算过程在秒级时间内完成,因此实现了秒出结果的目标。
四、专业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这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计算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率:通过自动化计算和实时监测,实现了秒出结果的目标,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2.精确性:数学模型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处理效果。
3.灵活性:该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参数及计算公式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一、一般规定一、生物接触氧化池每一个(格)平面形状宜采用矩形,沿水流方向池长不宜大于10m。
其长宽比宜采用1:2 ~ 1:1,有效面积不宜大于100m2。
二、生物接触氧化池由下至上应包括构造层、填料层、稳水层和超高。
其中,构造层宜采用0.6~1.2m,填料层高宜采用2.5~3.5m,稳水层高宜采用0.4~0.5m,超高不宜小于0.5m。
3、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端宜设导流槽,其宽度不宜小于0.8m。
导流槽与生物接触氧化池应采用导流墙分隔。
导流墙下缘至填料底面的距离宜为0.3~0.5m,至池底的距离宜不小于0.4m。
4、生物接触氧化池应在填料下方满平面均匀曝气。
五、当采用穿孔管曝气时,每根穿孔管的水平长度不宜大于5m;水平误差每根不宜大于±2mm,全池不宜大于±3mm,且应有调骨气量和方便维修的设施。
六、生物接触氧化池应设集水槽均匀出水。
集水槽过堰负荷宜为2-3L/(s·m)。
7、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应有放空设施。
八、当生物接触氧化池水面可能产生大量泡沫时,应有消除泡沫办法。
九、生物接触氧化池应有检测溶解氧的设施。
二、填料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应采用对微生物无迫害、易挂膜、比表面积较大、间隙率较高、氧转移性能好、机械强度大、经久耐用、价钱低廉的材料。
2、当采用炉渣等粒状填料时,填料层下部0.5m高度范围内的填料粒径宜采用50~80mm,其上部填料粒径宜采用20~50mm(常常利用炉渣填料的理化性能见附录B)3、当采用蜂窝填料时,孔径宜采用25~30mm。
材料宜为玻璃钢、聚氯乙烯等。
4、不同类型的填料可组合应用。
三、设计计算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容积应按下式计算:V=24LjQ/(1000*Fr)V---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容积Lj---生物接触氧化系统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mg/L);Q---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流量(m3/h)Fr---生物接触氧化池BOD5填料容积负荷(kg/m3d).2、生物接触氧化池BOD5填料容积负荷通过实验肯定.当无实验资料且采用二段式系统,进入生物接触氧化系统的污水BOD5为60~180mg/L时,可按下式计算系统的填料容积负荷.Fr =0.2881 L 0.7246 (3.3.2)式中L---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出水BOD5(mg/L).3、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污水与填料的接触时刻可由下列公式计算或按表采用:t=24Lj/(1000Fr)式中t----污水与填料的接触时刻(h),不得小于0.5h.表:接触时刻与进出水BOD5关系表(h)进水BOD5(mg/L) 出水BOD5(mg/L)20 25 30180 1.71 1.46 1.28150 1.43 1.21 1.06120 1.14 0.97 0.8590 0.86 0.73 0.6460 0.60 0.50 0.50当采用二段式时,污水在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内与填料接触的时刻宜为总接触时刻的55%~60%.4、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气水比宜通过实验或参照相似条件的运行资料肯定.当进水BOD5为60~180mg/L,且采用穿孔管在填料下方满平面均匀曝气时,二段式系统的总气水比可采用3:1~7~1,其中,一氧池的气水比为2:1~4:1,二氧池的气水比为1:1~3:1.5、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强度宜采用10~20m3/m2•h。
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

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依据及参数资料设计流量(m 3/d)Q=4000 日变化系数K Z =1设计水温(度)T=20 最大流量Q max =40001)进水水质(mg/L)BOD=150COD=200NH 4-N=60TN=2)出水水质(mg/L)BOD=10COD=50NH4-N=3TN=设BOD容积去除负荷Nv=1.5kgBOD/m3.dNv取值:城市污水1.0~6.0;印染废水1.5~3.0V=Qmax*(S1-S2)/Nv*1000=400m 3氨氮容积负荷N=0.45kgNH3/m3.d一般取值范围0.3-0.8反应体积V NH3=507m 3总面积F2.5m(一般H=2-3m)60%F=V/H=121.6m2每格池面积f设格数n=1f=F/n=121.6m2一般f≤25m2,n≥24)第一接触氧化池规格参数3)有效容积V(填料体积)一氧池取总有效体积的取填料层总高度H=取池宽B=2.5m池长L=f/B=48.6m池体总尺寸取超高h1=0.3m(一般h1=0.5~0.6m)填料上水深h2=0.5m(一般h2=0.4~0.5m)填料层间隙高h3=0.2m(一般h3=0.2~0.3m)配水区高度h4=0.5m(不进入检修h4=0.5m,进入检修h4=1.5m)填料层数m=2池总高H0=H+h1+h2+(m-1)h3+h4=4池总容积V0=n*f*H0=486.4总面积F取填料层总高度H=2m(一般H=2-2.5m)F=V/H=101.333333m2每格池面积f设格数n=1f=F/n=101.333333m2一般f≤25m2,n≥2取池宽B=2.5m池长L=f/B=40.5m池体总尺寸取超高h1=0.3m(一般h1=0.5~0.6m)填料上水深h2=0.6m(一般h2=0.4~0.5m)填料层间隙高h3=0.2m(一般h3=0.2~0.3m)配水区高度h4=0.5m(不进入检修h4=0.5m,进入检修h4=1.5m)填料层数m=2池总高H0=H+h1+h2+(m-1)h3+h4=3.6m 池总容积V0=n*f*H0=364.8m35)第二接触氧化池规格参数T=24*n*f*H/Qmax=3.04h7)曝气量取气水比k=15(推荐取值10~15)曝气量Q=k*Qmax/24*60=41.66666667单池曝气量Q1=Q/n=41.66666667接触沉淀池 1)表面负荷取值: q=5一般取5-7m3/m2.h之间 沉淀池表面积33.3m2 选用方形池则池长 5.8m取有效水深2m超高0.3m污泥斗高1m总高 3.3mHRT 6.7小时 反洗气量冲洗强度30m3/m2.h Q=1000.0m3/h =16.67m3/min 6)接触时间校核SS=200TP=5SS=5TP=0.3表1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典型负荷率kgBOD/(m 3·d)KgNH 4-N/(m 3·d)碳氧化高负荷率2~5------碳氧化/硝化高负荷率0.5~20.1~0.4三级硝化高负荷率<20mgBOD/L a0.2~1.0处理要求工艺要求体积负荷率a:装置进水浓度。
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在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和计算中,主要需要考虑氧化池的尺寸和处理量、曝气系统的设计、混合系统的效果、氧化剂的投加量等因素。
下面将从设计原则、计算公式和实际案例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设计原则:1.氧化池尺寸:根据处理量确定氧化池的尺寸,一般以每天平均流量(Q)计算。
同时考虑到曝气和混合需求,一般建议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12小时。
2.曝气系统设计:根据处理量和氧化剂需求量确定曝气系统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需氧量(COD)、比容积负荷(F/M)和令牌查尔斯法则等。
3.混合系统设计:根据处理量和氧化池尺寸确定混合系统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控制进水流速和排水流速、混合强度和混合时间等。
4.氧化剂投加量:根据处理量和氧化剂需求量确定氧化剂的投加量,一般以氧化剂需氧量(SOR)计算。
二、计算公式:1.设计流量(Q)的计算公式:Q=平均日流量(m^3/d)2.氧化剂需氧量(SOR)的计算公式:SOR = (输入COD浓度(kg/m^3) - 输出COD浓度(kg/m^3)) ×Q3.曝气系统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氧化剂供给量:SOTE=SOR×荷载系数×1/反应活性率* SOTE:单位时间的总供氧功(kg O2/h)* SOR:氧化剂需氧量(kg O2/d)*荷载系数:通常取0.7-1.0*反应活性率:取决于曝气方式和操作条件,一般取0.2-0.6 -曝气深度:Z=(SOTE/(A×SOTE2))^(1/3)*Z:曝气深度(m)* SOTE:单位时间的总供氧功(kg O2/h)*A:曝气器面积(m^2)*SOTE2:单位面积供氧功(m^3O2/m^2·h)-曝气时间:T=氧化池水深(H)/Z*T:曝气时间(h)*H:氧化池水深(m)4.混合系统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进水流速(Qw):Qw=Q/混合时间(t)*Qw:进水流速(m^3/h)*Q:设计流量(m^3/d)*t:混合时间(h)三、实际案例:以废水处理厂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为例,数据如下:-处理量:1000m^3/d- 进水COD浓度:300mg/L- 出水COD浓度:50mg/L-水力停留时间:8小时-曝气器面积:200m^21.计算设计流量:Q=1000m^3/d2.计算SOR:3.计算曝气系统设计参数:-计算SOTE:-计算曝气深度:-计算曝气时间:T = 0.5m / 1.16m ≈ 0.43h ≈ 26min4.计算混合系统设计参数:-计算进水流速:Qw=1000m^3/d/8h≈42m^3/h以上是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的基本原则、公式和实际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一般规定
● 生物接触氧化池由池体、填料、及支架、布水系统和曝气装置等部分组成; ● 通常,氧化池填料高度为3.0~3.5m ,底部布气厚度为0.6~0.7m ,顶部稳定
水层为0.5~0.6m ,池的总高约为4.5~5.0m ,排泥所需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2米;
●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个数或分格数应不小于2个,并按同时工作设计; ● 池长一般不大于10m ,长宽比为1:2~1:1;
● 构造层为0.6~1.2m ,填料层为2.5~3.5m ,稳水层为0.4~0.5m ,超高不小于
0.5m ,有效水深3~5m ;
● 进水导流槽宽度不小于0.8m ,用导流墙分隔,其下缘至填料底部距离
0.3~0.5m ,至池底距离不小于0.4m ;
● 进水BOD 浓度应控制在150~300mg/L ,当进水BOD 为120~150mg/L 时,总气
水比为5:1~6:1;
● 通过填料后,出水中溶解氧浓度为2~3mg/L ;
● 可生化性较低的废水,BOD 负荷为0.8~1.2kgBOD5/m3·d ;
● 为保证布水布气均匀,接触氧化池的单格面积一般不大于25m
4.2设计参数
进水BOD 浓度L a =180.5mg/L
出水BOD 浓度L e =90mg/L
取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的BOD 容积负荷M 为2kgCOD/(m 3·d)
4.3.1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容积
5432
1000)905.180(12000)(=⨯-⨯=-=M L L Q W e a 式中 W ——填料的总有效容积,m 3;
Q ——日平均污水量,m 3;
L a ——进水BOD 浓度,mg/L ;
L e ——出水BOD 浓度,mg/L ;
M ——BOD 容积负荷率,gCOD/(m 3
·d)。
4.3.2生物接触氧化池总面积 1813
543===H W A 式中 A ——接触氧化池总面积,m 2;
H ——填料层高度,m ,取3m 。
4.3.3生物接触氧化池单格池尺寸
设一座接触氧化池,分10格,每格接触氧化池面积
1.1810
18110===A f (m 2) 每格池的尺寸 212.45=⨯=⨯B L m 2
4.3.4 生物接触氧化池整体尺寸
10格单池以隔板分格成5×2排布,隔板厚1b 300mm ,布管间隙1l 2000mm ,单格池长2l 5000mm ,宽2b 4200mm 。
池长 mm b l l l 3060030012500052000125121=⨯+⨯+=++= 池宽 mm b l l b 11600300442002200042121=⨯+⨯+=++=
整体池面积3396.3543549600003060011600m mm S ==⨯=
4.3.5污水与填料接触时间
26.1500
32110=⨯⨯==
Q nfH t 式中 t ——污水在填料层内的接触时间,h 。
4.3.6 接触氧化池总高度
H 0=H+h 1+h 2+(m-1)h 3+h 4
=3.0+0.6+0.55+(3-1)×0.1+1.55=6.5m
式中 H 0——接触氧化池的总高度,m ;
H ——填料层高度,m ,取3.0m ;
h 1——池体超高,m ,取0.6 m ;
h 2——填料上部的稳定水层深,m ,取0.55m ;
h 3——填料层间隙高度,m ,取0.1m ;
m ——填料层数,取为3层;
h 4——配水区高度,m ,取1.55m 。
生物接触氧化池选用ф25mm 的塑料蜂窝煤型填料。
4.3.7 需气量
按每去除1kgBOD 消耗1kg 氧气计算,生物接触氧化池的需氧量Q 1为:
Q 1=12000×(180.5-90)/1000 = 1086 kgO 2/d
生物接触氧化池采用微孔曝气器曝气,其充氧效率E A 取15%,则接触氧化
池每天所需的空气量G S 为:
s m d m E Q G A S /279.0/22.2410915
.043.1%21108643.1%21331==⨯⨯=⨯⨯=(5994/0.07)
式中 G S ——需气量,m 3空气/d ;
E A ——氧转移效率,%;
21%——氧在空气中所占百分比;
1.43——氧的容重,kg/m 3。
曝气装置选用穿孔管单侧曝气装置, 穿孔管孔眼直径为3mm ,孔距70mm,设支管管径为20mm ,支管间距取700mm ,长3700mm ,单格需穿孔管7根,经计算共需支管70根,单侧枝状布置。
孔口向下倾斜45°,安装管中心距池底1500mm 。
曝气器单侧布置草图见图如图所示
校核每格曝气管曝气量: 每根支管所需空气量:384.79 4.24//20al q m h =
=⋅3根<7m 根 充气管管径:
设空气流速7615(/)v m s -=,6515(/)v m s -=,5410(/)v m s -=,4310(/)v m s -=,3210(/)v m s -=,215(/)v m s -=。
计算得各管道管径为:
mm
d mm
d mm d mm
d mm d mm
d 200801201505050487665543221======------
4.3.8布水系统 采用导流廊道,设进水流速0.2/a v m s =,进水管径D=200mm 。
4.3.8污泥产量
按每去除1kgCOD 产生0.15kg 污泥计算,则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污泥产量W 1为:
d Kg W /9.16215.0120001000905.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