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超详细的解释

合集下载

WIFI协议详解

WIFI协议详解

WIFI协议详解一、背景介绍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WIFI(Wireless Fidelity)作为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如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

为了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的稳定性和互操作性,制定了WIFI协议。

本协议旨在详细解释WIFI协议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二、协议目的本协议的目的是确保WIFI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的顺畅和安全。

通过规范WIFI协议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使不同厂商生产的WIFI设备之间能够互相兼容和互操作。

三、协议范围本协议适用于所有使用WIFI技术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四、协议内容1. 硬件要求a. WIFI设备应符合相关的无线通信标准,如IEEE 802.11系列标准。

b. WIFI设备应具备必要的无线通信功能,如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能力。

c. WIFI设备应支持至少一种常用的无线加密方式,如WPA2-PSK。

2. 软件要求a. WIFI设备应搭载适当的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以支持无线通信功能。

b. WIFI设备应支持常用的无线网络配置和管理功能,如SSID设置、密码设置等。

c. WIFI设备应支持无线信号强度的自动调节功能,以提供稳定的无线连接。

3. 无线网络配置a. WIFI设备应支持无线网络的自动配置功能,如通过DHCP获取IP地址。

b. WIFI设备应支持手动配置无线网络的功能,如手动输入IP地址、子网掩码等。

4. 无线安全性a. WIFI设备应支持无线网络的加密功能,如WPA2-PSK。

b. WIFI设备应支持访问控制功能,如MAC地址过滤。

c. WIFI设备应支持定期更改无线网络密码的功能,以提高安全性。

5. 无线网络管理a. WIFI设备应支持无线网络的远程管理功能,如通过Web界面进行配置和管理。

b. WIFI设备应支持无线网络的带宽限制功能,以确保公平使用和提高网络性能。

c. WIFI设备应支持无线网络的访问日志记录功能,以便进行故障排查和安全审计。

bb84协议的易懂的解释

bb84协议的易懂的解释

BB84协议的易懂解释介绍在当今信息时代,保护通信内容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通信的保密性,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加密方案,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案就是BB84协议。

本文将对BB84协议进行详细解释。

什么是BB84协议?BB84协议是一种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用于在通信双方之间安全地共享密钥。

它由Charles H. Bennett和Gilles Brassard于1984年提出,因此得名为BB84。

该协议利用了量子力学的原理,通过传输量子比特来实现通信的安全性。

BB84协议的原理BB84协议的原理基于量子态的特性。

量子态是量子力学中描述量子比特状态的概念。

在BB84协议中,通信双方(通常称为Alice和Bob)通过发送和接收量子比特来共享密钥。

步骤1:准备密钥在BB84协议中,Alice首先准备一串随机的比特序列,例如”01011010”。

对于每个比特,Alice随机选择一种量子态进行编码,通常是使用两种不同的量子态表示0和1。

例如,Alice可以使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极化光来表示0和1。

步骤2:发送量子比特Alice将她准备好的量子比特序列发送给Bob。

在发送过程中,Alice会随机选择一种极化方向(例如水平或垂直)对每个量子比特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然后,她将测量结果发送给Bob。

步骤3:接收量子比特Bob接收到Alice发送的量子比特序列后,他会随机选择一种极化方向对每个量子比特进行测量。

然后,他将测量结果发送给Alice。

步骤4:公开测量结果在这一步中,Alice和Bob会公开他们的测量结果。

他们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并排除掉那些测量结果不一致的比特。

步骤5:提取密钥在步骤4之后,Alice和Bob会得到一串一致的比特序列。

这些比特就是他们共享的密钥。

他们可以使用这个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

为什么BB84协议是安全的?BB84协议之所以安全,是因为它利用了量子力学的原理。

在量子力学中,测量一个量子态会改变它的状态,而且这个改变是不可逆的。

http协议详解(超详细)

http协议详解(超详细)

http协议详解(超详细)1. 基础概念篇1.1 介绍HTTP是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缩写。

它的发展是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Internet工作小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合作的结果,(他们)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的RFC,RFC 1945定义了HTTP/1.0版本。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RFC 2616。

RFC 2616定义了今天普遍使用的一个版本——HTTP 1. 1。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

它可以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

它不仅保证计算机正确快速地传输超文本文档,还确定传输文档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部分内容首先显示(如文本先于图形)等。

HTT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由请求和响应构成,是一个标准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HTTP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

1.2 在TCP/IP协议栈中的位置HTTP协议通常承载于TCP协议之上,有时也承载于TLS或SSL协议层之上,这个时候,就成了我们常说的HTTPS。

如下图所示:默认HTTP的端口号为80,HTTPS的端口号为443。

1.3 HTTP的请求响应模型HTTP协议永远都是客户端发起请求,服务器回送响应。

见下图:这样就限制了使用HTTP协议,无法实现在客户端没有发起请求的时候,服务器将消息推送给客户端。

HTTP协议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同一个客户端的这次请求和上次请求是没有对应关系。

1.4 工作流程一次HTTP操作称为一个事务,其工作过程可分为四步:1)首先客户机与服务器需要建立连接。

只要单击某个超级链接,HTTP的工作开始。

2)建立连接后,客户机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请求方式的格式为:统一资源标识符(UR L)、协议版本号,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请求修饰符、客户机信息和可能的内容。

cu du 分离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cu du 分离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cu du 分离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5G时代已经到来,对于通信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cu du 分离协议应运而生。

cu du 分离协议是一种新的网络架构设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将无线接入网元(CU)和物理层处理单元(DU)进行分离,从而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从定义、优势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对cu du 分离协议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通信协议。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展开讨论,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cu du 分离协议的概念和定义,帮助读者对该协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然后详细分析cu du 分离协议在实践中的优势,探讨其在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最后,文章将对cu du 分离协议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cu du 分离协议的全面解读,读者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协议。

部分的内容1.3 目的:cu du 分离协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网络设备中的控制面和数据面的分离,使得网络管理和数据传输的功能可以独立部署和灵活组合。

通过实现cu du 分离,可以提高网络设备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管理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需求和应用场景。

同时,cu du 分离协议还可以帮助网络运营商降低网络设备的维护成本,加快网络创新和服务部署的速度。

总的来说,cu du 分离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网络设备的技术革新,提高网络服务的灵活性和效率,实现更加智能和可持续的网络服务。

2.正文2.1 cu du 分离协议的定义在移动通信领域中,cu du 分离协议是一种将通信网络的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技术标准。

其中,CU即为控制面单元(Control Unit),负责处理网络的控制功能;DU即为用户面单元(Data Unit),负责处理网络的数据传输功能。

通过将这两部分功能分离,cu du 分离协议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提高通信网络的效率和性能。

wifiroaming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wifiroaming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wifiroaming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Wifiroaming协议是一种用于无线网络漫游的通信协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日益增长,无论是在办公场所、公共场所还是家庭中,都需要稳定和快速的网络连接。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无线路由器的信号覆盖范围有限或信号强度较弱等,经常出现无法顺畅切换网络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Wifiroaming协议被引入。

它通过改进和优化网络切换的机制,使得用户在移动过程中能够自动且无缝地切换到最佳的网络连接。

该协议致力于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让用户能够在无线网络中自由地漫游而不受到网络中断的困扰。

Wifiroaming协议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延迟和带宽等指标来评估和选择最佳的接入点。

当用户设备的信号质量下降或者与当前接入点的连接变得不稳定时,该协议将自动扫描周围的网络环境,并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和策略来选择新的接入点。

这个过程是无感知且自动进行的,使得用户在切换网络时不需要进行任何手动操作。

Wifiroaming协议的应用场景广泛。

在办公环境中,当员工从一个会议室移动到另一个会议室时,他们可以保持网络连接的连续性,无需重新连接网络。

在公共场所,如机场、火车站和购物中心等,用户可以自由地移动并享受到更好的网络服务。

在家庭环境中,如果家里有多个路由器,该协议可以使得移动设备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无缝切换,确保用户始终处于最佳的网络连接状态。

综上所述,Wifiroaming协议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通过优化网络切换机制,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增多,Wifiroaming协议将继续发展并完善,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和高效的无线网络连接。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框架,用于呈现和阐述文章的内容。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旨。

本文将对"Wifiroaming协议"的文章结构进行介绍。

modbus tcp通讯协议详解与实例演示

modbus tcp通讯协议详解与实例演示

Modbus TCP是一种基于TCP/IP网络的通信协议,用于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换。

以下是Modbus TCP通讯协议的详细解释和一个实例演示:1. Modbus TCP协议概述:- Modbus TCP是Modbus协议的一种变体,使用TCP/IP作为传输层协议,通过以太网进行数据通信。

- 它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其中客户端发起数据请求,而服务器响应请求并提供数据。

- Modbus TCP使用简单的请求-响应模型,支持读取和写入数据寄存器、线圈、输入寄存器和离散输入等。

2. Modbus TCP帧结构:- Modbus TCP帧由标头和数据部分组成。

- 标头包括事务标识符、协议标识符、长度字段和单元标识符。

- 数据部分包含功能码、数据和错误检查字段。

3. Modbus TCP功能码:- Modbus TCP支持多种功能码用于不同的操作,如读取、写入、读取多个寄存器等。

- 常见的功能码包括读取线圈状态(0x01)、读取输入状态(0x02)、读取保持寄存器(0x03)、写单个寄存器(0x06)等。

4. Modbus TCP实例演示:- 假设有一个Modbus TCP服务器设备,IP地址为192.168.0.100,端口号为502。

- 客户端想要读取该设备上的保持寄存器中的数据。

- 客户端发送一个读取保持寄存器的请求帧,包括事务标识符、协议标识符、长度字段、单元标识符和功能码等。

- 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解析请求帧,根据功能码读取保持寄存器中的数据。

- 服务器将读取到的数据封装成响应帧,并发送给客户端。

- 客户端接收到响应帧后,解析响应帧,提取出所需的数据。

Modbus TCP协议是一种常用的工业自动化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仪表设备和传感器等。

通过使用Modbus TCP,不同的设备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远程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各种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来实现Modbus TCP通讯,如Python、C#、Java等。

ipv4协议详解

ipv4协议详解

ipv4协议详解协议名称:IPv4协议详解一、引言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是互联网协议的第四个版本,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之一。

本协议旨在详细解释IPv4协议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二、协议概述IPv4是一种面向数据包交换的协议,它为互联网上的主机和路由器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寻址和路由机制。

IPv4协议使用32位的地址空间来标识网络上的每个设备,其中包含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

IPv4协议还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和传输规则,以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正确的路由选择。

三、IPv4地址结构1. IPv4地址格式IPv4地址由4个8位的十进制数(范围为0-255)组成,以点分十进制(dotted decimal)表示。

例如,192.168.0.1是一个常见的IPv4地址。

2. IPv4地址分类IPv4地址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方式,分为5个类别:A类、B类、C类、D类和E类。

其中A、B和C类地址用于公共互联网,D类地址用于多播(Multicast),E类地址保留用于实验和特殊用途。

3. 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用于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边界。

它与IPv4地址进行逻辑与运算,以确定网络号的范围。

子网掩码通常由32位的二进制数表示,例如255.255.255.0。

四、IPv4数据包格式IPv4数据包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首部包含了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和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包括版本号、首部长度、服务类型、总长度、标识、标志、片偏移、生存时间、协议、首部校验和、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字段。

五、IPv4协议的工作原理1. 寻址和路由IPv4协议使用IP地址来寻址和路由数据包。

发送方根据目的主机的IP地址确定数据包的目的地,并通过路由表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传输。

路由器根据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进行转发,直到数据包到达目的主机。

2. 分片和重组当数据包的大小超过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时,IPv4协议会将数据包进行分片,并在目的主机上进行重组。

网络协议详细解释

网络协议详细解释

在网络的各层中存在着许多协议,它是定义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规则,接收方的发送方同层的协议必须一致,否则一方将无法识别另一方发出的信息,以这种规则规定双方完成信息在计算机之间的传送过程。

下面就对网络协议规范作个概述。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它是用于映射计算机的物理地址和暂时指定的网络地址。

启动时它选择一个协议(网络层)地址,并检查这个地址是否已经有别的计算机使用,如果没有被使用,此结点被使用这个地址,如果此地址已经被别的计算机使用,正在使用此地址的计算机会通告这一信息,惟独再选另一个地址了。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网络管理协议它是TCP/IP 协议中的一部份,它为本地和远端的网络设备管理提供了一个标准化途径,是分布式环境中的集中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

AppleShare protocol(AppleShare 协议)它是Apple 机上的通信协议,它允许计算机从服务器上请求服务或者和服务器交换文件。

AppleShare 可以在TCP/IP 协议或者其它网络协议如IPX、AppleTalk 上进行工作。

使用它时,用户可以访问文件,应用程序,打印机和其它远程服务器上的资源。

它可以和配置了AppleShare 协议的任何服务器进行通信,Macintosh、Mac OS、Windows NT 和Novell Netware 都支持AppleShare 协议。

AppleTalk 协议它是Macintosh 计算机使用的主要网络协议。

Windows NT 服务器有专门为Macintosh 服务,也能支持该协议。

其允许Macintosh 的用户共享存储在Windows NT 文件夹的Mac- 格式的文件,也可以使用和Windows NT 连接的打印机。

Windows NT 共享文件夹以传统的Mac 文件夹形式浮现在Mac 用户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协议
1.空闲状态
I2C总线总线的SDA和SCL两条信号线同时处于高电平时,规定为总线的空闲状态。

此时各个器件的输出级场效应管均处在截止状态,即释放总线,由两条信号线各自的上拉电阻把电平拉高。

2.起始位与停止位的定义:
•起始信号:当SCL为高期间,SDA由高到低的跳变;启动信号是一种电平跳变时序信号,而不是一个电平信号。

•停止信号:当SCL为高期间,SDA由低到高的跳变;停止信号也是一种电平跳变时序信号,而不是一个电平信号。

3.ACK
发送器每发送一个字节,就在时钟脉冲9期间释放数据线,由接收器反馈一个应答信号。

应答信号为低电平时,规定为有效应答位(ACK简称应答位),表示接收器已经成功地接收了该字节;应答信号为高电平时,规定为非应答位(NACK),一般表示接收器接收该字节没有成功。

对于反馈有效应答位ACK的要求是,接收器在第9个时钟脉冲之前的低电平期间将SDA线拉低,并且确保在该时钟的高电平期间为稳定的低电平。

如果接收器是主控器,则在它收到最后一个字节后,发送一个NACK信号,以通知被控发送器结束数据发送,并释放SDA线,以便主控接收器发送一个停止信号P。

如下图逻辑分析仪的采样结果:释放总线后,如果没有应答信号,sda应该一直持续为高电平,但是如图中蓝色虚线部分所示,它被拉低为低电平,证明收到了应答信号。

这里面给我们的两个信息是:1)接收器在SCL的上升沿到来之前的低电平期间拉低SDA;2)应答信号一直保持到SCL的下降沿结束;正如前文红色标识所指出的那样。

4.数据的有效性:
I2C总线进行数据传送时,时钟信号为高电平期间,数据线上的数据必须保持稳定,只有在时钟线上的信号为低电平期间,数据线上的高电平或低电平状态才允许变化。

我的理解:虽然只要求在高电平期间保持稳定,但是要有一个提前量,也就是数据在SCL的上升沿到来之前就需准备好,因为在前面I2C总线之(一)---概述一文中已经指出,数据是在SCL的上升沿打入到器件(EEPROM)中的。

5.数据的传送:
在I2C总线上传送的每一位数据都有一个时钟脉冲相对应(或同步控制),即在SCL 串行时钟的配合下,在SDA上逐位地串行传送每一位数据。

数据位的传输是边沿触发。

二、工作过程
总线上的所有通信都是由主控器引发的。

在一次通信中,主控器与被控器总是在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

1.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数据
主设备发送起始位,这会通知总线上的所有设备传输开始了,接下来主机发送设备地址,与这一地址匹配的slave将继续这一传输过程,而其它slave将会忽略接下来的传输并等待下一次传输的开始。

主设备寻址到从设备后,发送它所要读取或写入的从设备的内部寄存器地址;之后,发送数据。

数据发送完毕后,发送停止位:
写入过程如下:
发送起始位
•发送从设备的地址和读/写选择位;释放总线,等到EEPROM拉低总线进行应答;
如果EEPROM接收成功,则进行应答;若没有握手成功或者发送的数据错误时EEPROM 不产生应答,此时要求重发或者终止。

•发送想要写入的内部寄存器地址;EEPROM对其发出应答;
•发送数据
•发送停止位.
•EEPROM收到停止信号后,进入到一个内部的写入周期,大概需要10ms,此间任何操作都不会被EEPROM响应;(因此以这种方式的两次写入之间要插入一个延时,否则会导致失败,博主曾在这里小坑了一下)
详细:
需要说明的是:①主控器通过发送地址码与对应的被控器建立了通信关系,而挂接在总线上的其它被控器虽然同时也收到了地址码,但因为与其自身的地址不相符合,因此提前退出与主控器的通信;
2.主控器读取数据的过程:
读的过程比较复杂,在从slave读出数据前,你必须先要告诉它哪个内部寄存器是你想要读取的,因此必须先对其进行写入(dummy write):
•发送起始位;
•发送slave地址+write bit set;
•发送内部寄存器地址;
•重新发送起始位,即restart;
•重新发送slave地址+read bit set;
•读取数据
主机接收器在接收到最后一个字节后,也不会发出ACK信号。

于是,从机发送器释放SDA线,以允许主机发出P信号结束传输。

•发送停止位
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