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王蒙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研究

王蒙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研究摘要我国当代文坛中,王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
提到王蒙,必然绕不开他的作品《杂色》,深刻的思想内涵、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在文学中产生巨大影响。
在语言方面,王蒙通过隐喻性、哲理性的语句,将语言和内容完美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化学作用,呈现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而作家的语言特点,大都是作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影响。
关键词:杂色;小说语言;文学艺术著名作家王蒙于1934年出生于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青年团,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在他22岁的时候,创作出《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一鸣惊人,随后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经历过文革岁月,后来获得平反,仍然坚持创作,紧随而来的《坚硬的稀粥》、《青春万岁》、《春之声》和《恋爱的季节》等纷纷面世,在国内外掀起巨大风暴,获得广泛关注,因此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在鲜花和掌声包围下的王蒙,并没有就此沉溺,而是追求创新,努力在语言上寻求突破,孜孜不倦地书写,被文坛称为“长亲属”。
作品《杂色》于1981年发表,立即受到广泛关注。
从思想内容来看,这部作品和王蒙的其它作品相同,都是通过对社会现象背后的严肃思考,对人性的深刻探析,处处显示出王蒙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子和思想内涵。
但是,从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看,这部小说又具有明显的特别性,在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开创了小说艺术表现的新篇章,和王蒙以前的作品都不一样,成为了作者对艺术手法探究的代表作品,阐述全新的理念。
一、《杂色》蕴含的思想内涵《杂色》中讲述的是一个没有稳定性、荒乱不堪、流离变幻的人生故事,当然并不代表这成为了作品的审美目标。
《杂色》中描述曹千里和他的马的各种各样行为或者心理情绪,都是为了创造一个精神不振的人物,一个被社会扭曲灵魂的当代知识分子角色。
通过这一形象的艺术创作和加工,使得读者感受到真实存在的社会历史。
对于曹千里的精神面貌,没有办法用具体词汇描述出来,主要是因为太过复杂,也符合王蒙创作中坚持的“杂色”运用。
在作品中,王蒙采取“表情分类”的办法来为曹千里做个画像,可是又将形象表面化。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王蒙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饱含人性的深度思考和生命的磨砺。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王蒙一直活跃在文坛,并且多次获得了诸多文学奖项。
本文将通过文学批评视野,探讨王蒙小说的独特之处,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提纲:一、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1.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2.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3.注重反思社会问题二、“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1.身临其境的经历2.深入到人性的所在3.对生命的思考三、文化记忆再现的主题1.历史上的“大事”和史诗2.文革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困难3.人性共同的面向和认识四、王蒙小说的艺术性价值1.人物形象的塑造2.情感的表达和抒发3.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五、王蒙小说的意义和价值1.文学批评视野下的历史评价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对文学发展的启示六、王蒙小说中的性别议题1.女性形象的刻画2.爱情与婚姻的探究3.女性生存状态的呈现七、王蒙小说的家国情怀1.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2.对祖国的热爱与关注3.民族精神的体现与表达八、中国文学的全球化1.王蒙小说在全球文学市场上的影响2.中西文化对话的跨越3.中文小说在国际上的地位九、文学批评和王蒙小说的关系1.批评视野对王蒙小说的影响2.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批评视角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通过以上几个提纲点,本文将深入王蒙的小说创作中,同时也会探究更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问题,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1.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和风格提纲一探讨王蒙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主要包括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法和注重反思社会问题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建了王蒙小说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是深入探讨王蒙小说的基础。
2. “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提纲二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对王蒙小说的影响。
王蒙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生活和写作,他的作品深受这段历史经历的影响。
因此,“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理解和解析王蒙小说的重要环节。
【课外阅读】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

【课外阅读】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王蒙便是这样一位具有幽默风格的作家。
他的小说按照幽默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风筝飘带》以及《不如酸辣汤及其他》、《失恋的鸟鸦及其它》这样的“幽默作品”。
幽默在其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手段被用来创造喜剧气氛和塑造喜剧形象,而且作为一种情节手段用来结构整个作品。
这里的关键,是用幽默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
《说客盈门》中的众说客分明是受命或主动前来为县委一把手的二流子表侄询私说情,却又摆出一副振振有词、道貌岸然、情真意切的样子,这种表里相悖、欲盖弥彰的表演构成了小说基本的喜剧冲突。
买买提处长经历了一场人世间罕见的浩劫,但他却以自得其乐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来看待和对待它。
“荒诞的处境造就了荒诞的心境”, 《轶事》的整个喜剧冲突正是立足于荒诞心境对荒诞处境的嘲笑和惩罚之上的。
这种用幽默手法造成的喜剧冲突,正是使这类小说成其为幽默作品的根本条件。
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同其他作品相比,主要特色在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诚然,夸张确是它们的一个明显特征,但须知,夸张还可以作为幽默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即语言手段来制造喜剧气氛,而不用夸张手法也未必就不能成其为“幽默作品”。
例如《布礼》,钟亦成那首仅有四句二十五个字的儿童诗遭到评论界新星牵强附会的批判之后,作者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时,就使用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夸张手法,其夸张的程度,大到“太阳系的衰老和消亡”, 深到“挖一个三十米深的大坑,把一座大楼推倒在坑里”, 严重到“抱起一台重机枪,到小学课堂里扫射”。
然而,象这样运用了夸张手法的小说,由于缺少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照样可以仅仅是“渗透幽默情调的作品”, 而不是“幽默作品”。
相反,《风筝飘带》倒未见用明显的夸张手法,而是以主人公的视点和意识流程为线索,把人们熟视无睹的一系列日常生活现象用白描的手法串联起来,但由于它具有用幽默手法造成的喜剧冲突作为撑持全篇的支柱。
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

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王蒙的小说《杂色》是一部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变迁来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在描写农村社会中,王蒙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特色,使小说更加鲜活生动。
本文将从叙事特点、形象描写和对话语言等方面对《杂色》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并指出其独特之处。
首先,在叙事特点方面,王蒙运用了多样而灵活的叙事方式,以鲜明的个人叙述者和多角度叙述的手法展开故事。
小说以陈大叔和他的家庭为中心,通过他们的视角和回忆,揭示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王蒙通过叙述者的独特视角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和家庭的命运,增强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其次,在形象描写上,王蒙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借以展现农村社会的广阔与复杂。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将每一个角色细腻地刻画出来:陈大叔的细腻和善良、二妞的坚强与勇敢、美丽丽的聪明和执着等等。
通过这些形象,王蒙展现了乡村人物的生动与多样性,使读者对他们的情感和命运产生共鸣。
此外,在对话语言方面,王蒙的语言特色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巧妙地使用口语和方言,使对话更加真实、生动。
通过充满地方特色的对话,读者可以感受到故事背后真实的生活氛围和情感交流。
此外,王蒙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对话的简洁和暗示,增加了对话的内涵和表达能力。
他通过对话语言的独特运用,将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叙述得更加立体饱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蒙在《杂色》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来丰富故事的意义和情感。
比如,雨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代表着命运的挫折和苦难;黄花则代表着美好的事物的逝去和破碎。
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度,更使作品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共鸣。
综上所述,王蒙的《杂色》具有丰富多样的语言特色。
他通过多样的叙事方式、生动的形象描写、独特的对话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乡土情感的丰富。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论文作者:师晓红准考证号:018304120723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尚志市苇河林业局万山林场子弟校指导教师:董秀丽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论文提纲:一、序论1、“人物内视角”叙事的运用。
2、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小说结构严谨、细节的运用。
二、本论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出本篇文章独特的叙事视角,人物的社会意义,以及结构的严谨之处。
(一)、通过本篇文章中人物叙事角度的分析,指出“人物内视角”叙事的独特之处。
(二)、通过分析文章的中心情节,指出文章结构严谨、细节描写的运用。
(三)、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具体分析,指出林震、刘世吾、赵文慧、韩常新等一人物的典型意义。
三、结论概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内容提要《组织部来了年轻人》是王蒙发表于1956年的短篇小说。
是作者早期的作品。
本文从小说的叙事角度、人物描写、结构严谨等角度入手,并附以具体的分析。
指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作者发表于1956年的作品。
作者时年22岁,所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作者较早的短篇小说。
发表时间也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本文将从以下的三方面论述作者的写作手法:一、“人物内视角”的叙事的运用。
叙事学成为小说创作中一门举足轻重的学部。
小说的叙述中有叙大兴安岭声音的叙述眼光之分,叙述眼光又称狁述视角,主要指由谁的角度,由谁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
叙事视角又分为全知全能视角和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又分为“人物视角”和“人物外视角”。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主要是运用了“人物内视角”即作品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让他自己呈现故事情节。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

文学批评视野下的王蒙小说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虽然在其创作领域中并不独占鳌头,但在文学批评视野下,其作品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以王蒙小说作品中的“抒情写实”为主线,探讨王蒙小说在文学批评视野下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学批评视野背景下的王蒙小说二、“抒情写实”是王蒙小说的写作特色三、城市题材与青年表达在王蒙小说中的表现四、以“半抬着头”为例,探究王蒙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五、王蒙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六、以《黄金时代》为例,探讨王蒙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七、城市生存的政治历史痕迹——王蒙小说中的历史意识八、以新旧玩具为例,探讨王蒙小说中的“诗性”九、在“抒情写实”中探究王蒙小说中的精神寄托以上九点将会成为本文探讨的内容,通过细致地分析与论证,将会从多个角度极致解读王蒙小说作品的内涵,展现其在文学批评视野下引人注目的价值与意义。
1. 文学批评视野背景下的王蒙小说在这一部分中,论文可能会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探讨王蒙小说在当代文学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力,以及其作品广受赞誉的原因。
可以结合一些文学批评的专业观点,如认为王蒙小说的创作有扎实的历史功底和深厚的思想内涵等。
2. “抒情写实”是王蒙小说的写作特色这部分将会深入挖掘王蒙小说的“抒情写实”写作特色,探究其在小说中的表现方式和含义。
可以通过对王蒙小说中的情感描写、语言质感、人物刻画等细节方面的分析来阐释这一写作特色。
3. 城市题材与青年表达在王蒙小说中的表现这部分将会着重探讨王蒙小说的城市题材与青年表达,从中揭示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革给个体生命与情感带来的冲击、矛盾及其反应。
可以透过王蒙小说中的城市表象、青年表达等方面,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城市/青年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力量。
4. 以“半抬着头”为例,探究王蒙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本部分以王蒙小说中的一位小人物形象——“半抬着头”为例,探究王蒙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小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向读者呈现出王蒙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特点和写作面貌,同时也展现出王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独特性思考。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作者:汪双英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
意识流概念从论及关于人的意识活动特点,即人的意识是一个流动不息的过程,发展到文学中的小说创作领域时,已是专指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小说”。
它以表现人类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要内容和方式,也就是说意识流能够反映人的心灵真实和心理现实,因而又被称作心理小说或心理现实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心理学残余。
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著名作家王蒙是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之一。
“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王蒙是“同代人中最富于艺术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特殊的经历熔铸成他特别的文体”。
①1979年回到北京后,他成为新时期创作力喷发最为壮观的作家之一。
“有许多作家都在探索小说的叙述艺术”,但“没有一个作家能像王蒙这样多方面地领小说艺术革新风气之先”。
②《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突破狭窄的政策模式,力图实现艺术视线的转移;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创作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则推进了中国当代小说的现代性进程;《杂色》等作品以隐喻、象征结构体现对文化哲学意味的追求;长篇小说“季节系列”是王蒙在叙述技艺上大胆实验的成功范例。
王蒙较多新奇的创造,与时代、体验、个性都有不小关系,而其中的意识流创作当是最值得称道的。
王蒙在为其作品《蝴蝶》的英、德文译本所写的序言中曾自解道:“我作为小说家就像一只大蝴蝶。
你扣住我的头,却扣不住腰。
你扣住腿,却抓不着翅膀。
”③这段风趣的内心独白被借用来盘点王蒙文学创作的“意识流”观是最贴切不过的。
我以为以下的“王蒙自白”最可以诠释那段自解,从而为我们呈现他本真而朴素的“意识流”观:“我不是意识流专家”,“不要把它(意识流)搞得很神秘,应该把它放在适当的地位”。
舒卷自如多姿多采——王蒙文论的艺术特色

文 艺 评 论家
品
,
。
他们 能 哆 写 出 大 量 优 秀 的 作
,
合
即 将文 艺 理 论 的 阐 发 与 生 活 的 具 体
。
不 仅仅依赖 于生 活 的熟知
:
, ,
同 时还凭 依
,
形 象 结合 起 来 说 的 创 作》 中 一 理 论 问题 时
例 如 他 在亥 漫 谈 短 篇 小 论 述 郊何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这
… 当年 鲁迅
郭 沫 若 在文 学 上 的 探
,
也 决 不 会感 动 人
,
写 小说 有 时有一
、
神祖
论
,
其实
。
,
优 秀 的 文学 评 不仅
,
种 很大的乐 趣
就是 人 物 的 出 场
, ,
经历
、
遭
,
也必须 具备 这 些特 色
,
文艺 评 论
;
遇 和 最 后 的 离去
使 你感觉 到象 活 人 一 样
,
要发之 以理
而 且 要 动之 以情
。
不 仅 要有 事 还
,
就 象你 的 老 朋 友 和 亲 人
,
… … 命 运 使你 同 这 你 对 他 们很有
义 而 且 要 有情 志
在 沦 析事 理 的 时 候
。
些 人 物 在 一 块搅 和 了 一 阵 子
笋有文宋
有形象 性
这 样 的 文 艺 评论
才
感情
仿 佛 在 火 车 站 的 月 台 上 向徐 徐 离 站 的
气
架气
,
舒 卷 自如
多 姿 多 采
七一 王 蒙 文 论 的 艺 术 特 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探索王蒙小说的写作特点
【摘要】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在其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和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文学现象也以点见面地反映了当代文学的某些阶段性发展规律。
本文从王蒙创作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时期初的创作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剖析王蒙的新时期小说创作,同时结合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以及王蒙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王蒙创作思想矛盾与冲突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艺术上突破创新和其创作心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王蒙新时期小说新探索
一、在风格上的特征
在风格竞呈流派众多确当代文坛,王蒙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高产作家。
新时期以来,王蒙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丰硕复杂的思惟内蕴吸引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从而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与规模的王蒙研究高潮。
纵观新时期的王蒙小说研究,以1990年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本文试从海内报刊上公然发表的百余篇论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分述之,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的新的一页,是在王蒙的一组意识流小说泛起后掀开的。
王蒙复出文坛后,于1979年至1980年间.先后创作了《布礼》、《夜的眼》、《蝴蝶》等与传统小说艺术手法显著不同的中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极大争议,《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就此展开强烈热闹的讨论。
尽管当时意见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赞成王蒙意识流等艺术手法的探索;一是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没有塑造典型形象。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以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糊口,但同时又正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既写人物的感觉、印象、联想,又写人物清醒的思索、判定和理性,它们运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等意识流手法,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叙事、描写、先容和评论”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立异》.刘淮、朱容的《为了塑造更丰硕更锦绣的灵魂》,张学正的《探索通向心灵的道路》。
,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
’等文章,在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王蒙小兑的“意识流”手法的同时,又为意识流做了东方和两方、唯物和唯心之辩,指出王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鉴戒.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续.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是理性的、积极的。
与此同时,有人固守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对王蒙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蓝田玉在《王蒙近作一些值得{丰意的题目》中,严肃批评王蒙小说“晦涩难僬”、忽视深化和凸起主题”、“忽视典型性格的塑造”;李从宗也指出:“王蒙寻找到了思惟,丢掉,形象”,“凄者得到的也只是这些零碎的不联贯的感觉和情绪、想象和联想,却看不到光鲜的完整的人物形象,更难发现可以称之为典的人物“这期间,王蒙也以自己的一系列文幸介入剑讨论中来对已的创作追乞降作品做一定阐述,他的一观点芷某种程度上影响评论者对其作品的评析而这评论意见对王蒙调整以后的创作手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文字堆砌的“概念”是不能使人直觉艺术之美的。
文学的最大难处在于它不能直接诉诸于人的知觉。
它只能通过语言文字作媒介使读者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以想象活动唤起形象而获得美感。
但是,各类艺术并不是截然独立的。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人类的语言和动作这些基本的物质材料范畴的不同形式在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活动中是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
就其文学语言来说,它决不只具有传达意义的功能。
好的文学语言还可以使人得到如同欣赏音乐、绘画一般的美感。
这既是文学语言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也是现代小说家的刻意追求。
王蒙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在语言上的特征
(一)语言的音乐感
王蒙是一个具有抒情诗人气质的小说家。
他的文学语言常常伴随着他炽热的感情之潮而渲泄,呈现出一种有节奏地跳跃,错落有致、强弱分明、快慢有序、张驰井然、转变自若,使作品迥荡着动人的音响和旋律,给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在主观上,王蒙十分注意小说的音乐写法和语言的音乐感。
他说:“怎样才能有味道呢?怎样才能避免那种千篇一律、一般化、毫无特色的构思、手法和语言呢?问题在于你是‘说’还是‘唱’。
‘说’是指用最一般的方式,用最一般的语言,只求表达介绍清楚,却不追求一定的色彩和曲调。
而唱却需要感情的燃烧,需要特殊的表达方式,需要经过精选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语言”。
②在创作上,王蒙在注意到语言节奏与作品意境和感情旋律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节的舒约徐疾,运用和声和伴奏以配合作品主旋律的展示,字里行间仿佛跳动着充满激情的音符。
(二)语言的色彩感
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指出:“物有声即有色,象者,摹色以称音也。
……斯不独征声,又当选色也。
”在王蒙的小说中,语言的色彩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感受中的色彩的反映,即经过作者感情润泽过的色彩。
这是一种不同于自然视觉感受的描摹,而是寄寓了某种情感或思想的“第二自然”,从而使读者的感情得以调动,收到以色动人的艺术效果。
如《风筝飘带》中对主人公素素的思想历程的不同阶段的描绘。
那白色的“水兵服和浪花”,蓝色的天空、海底、星光,都是写实,描绘的是视觉感受,而又写“红的梦”,“白色的梦”,“蓝色的梦”和“橙色的梦”则是虚指,抒发的是种种不同的情感。
这是所谓的“虚实相生法力,实际上是一种移情活动,以色调的客观和主观的反映促使读者调动起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加强了语言的感染作用。
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历史的新时期,社会改革和思想解放的潮流,带来了文学的解放和有利于文学创新的社会环境。
伤痕文学与反思小说最先从题材上打破了一个个文学禁区,同时在创作思想上也冲破了陈旧的模式。
文学走向开放,从表现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都给当代小说带来了新变化。
而王蒙就是最先感知并实践这一变化的作家之一。
文学艺术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饱含感情的创造审美反映。
艺术作品理应带有艺术家的个人印记。
文学贵在创新。
守旧永远是创新的敌人。
如果在思想上受到束缚而丧失创造性,丧失艺术的独特感受和发现,艺术便濒临死亡;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艺术充满勃勃生机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思想解放所推动的艺术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昂扬,在王蒙的“自成一派”
②以及其他作家“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追求中,都得到富于代表性的反映。
差不多人人都认识到,只有勇于创新和探索,才能使文学摆脱僵化,走向欣欣向荣,从而适应新的时代的历史要求。
近年致力小说创新的王蒙,则揽“风云三十年,故国八千里”于笔端,
打破时空顺序,以人物心理情绪逻辑来结构故事、塑造人物,语言机智、丰富而诙谐。
(文学内容方面的勇敢开拓,必然推动形式、风格的开拓。
)
王蒙之所以有这一成功的创新探索是因为他的洞察力非凡!他的这一惊人的超然,就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是他引起人们去找寻意识的根源。
殊不知,意识的真正根源正是现实生活。
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是这样评说王蒙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他的创作在内容上,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
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
”
参考文献:
[1] 郭友亮、孙波主编的《王蒙文集》第六卷《变化中的生活和文学》。
[2][3] [4]郭友亮、孙波主编的《王蒙文集》第六卷《倾听着生活的声息》。
[5] 郝福伟王绍成、主编的《新时期文学专题》
[6]郭友亮、孙波主编的《王蒙文集》第一卷
[7] 张钟、洪子城、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著《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