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SOP文件

微生物实验室SOP文件一、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旨在确保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符合标准化要求,保障实验室内的实验安全和数据的准确性。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SOP文件内容和要求。
二、SOP文件的编写和管理1. SOP文件的编写a. 每个实验室的SOP文件应根据具体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b. 编写SOP文件时,应明确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安全措施、实验方法、设备操作等内容。
c. SOP文件应包含标题、引言、目的、范围、定义、缩写词、材料和设备、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结果记录、附录等部分。
2. SOP文件的管理a. 实验室负责人应负责SOP文件的编写、审查和更新。
b. 每个SOP文件应有唯一的标识符,以便于管理和查找。
c. 所有实验室成员应熟悉并遵守SOP文件中的操作规程。
三、微生物实验室SOP文件的内容要求1. 标题a. SOP文件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描述实验室操作的内容。
b. 标题应具备唯一性,以便于识别和管理。
2. 引言a. 引言部分应介绍实验室的背景和目的,明确SOP文件的编写目的。
b. 引言部分还应包括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如实验室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3. 目的a. 目的部分应明确该SOP文件的目的和作用,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
4. 范围a. 范围部分应明确该SOP文件适用的实验室操作范围和限制。
5. 定义a. 定义部分应对SOP文件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和缩写进行解释和定义,以便于读者理解。
6. 缩写词a. 缩写词部分应列出SOP文件中使用的缩写词及其解释。
7. 材料和设备a. 材料和设备部分应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清单,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8. 操作步骤a. 操作步骤部分应按照实验的顺序,详细描述每个操作步骤。
b. 操作步骤应包括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操作流程、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
9. 安全注意事项a. 安全注意事项部分应列出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和操作规范。
b. 包括但不限于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操作、废弃物处理等内容。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1 目的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职责质量检定部人员严格按本SOP操作。
4 工作程序4.1 仪器4.1.1 超净工作台4.1.2 微生物检测系统4.2 试剂所用培养基及缓冲液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三部要求进行配制。
玫瑰红钠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4.3 试验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4.4试验前准备试验过程中所有用的器材都应进行灭菌后方可使用;超净工作台使用前需进行紫外灭菌30min。
4.5 试验步骤4.5.1 将样品加入薄膜过滤器的滤杯中4.3.1.3 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4.3.1.4 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5~37℃。
4.3.1.5 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或10cm2为单位报告。
4.3.2 检验量4.3.2.1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或cm2)。
4.3.2.2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查量为10g或10ml;化学膜剂为100cm2;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
4.3.3 供试液的制备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4.3.3.1液体供试品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油剂可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脂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4.3.4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4.3.4.1 检查法薄膜过滤法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膜孔径应不大于0.45um,直径约为50mm。
选择滤膜材质时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的充分被截留。
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
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再过滤前后的完整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 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 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 适用性试验。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 10104]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102])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CMCC(B) 50094]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
薄膜过滤法采用的滤膜孔径不大于。滤膜直径一般为50mm。滤器及滤膜使用 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水溶性供 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为发挥滤膜的最大过滤效率,应 注意保持供试品溶液及冲洗液覆盖整个滤膜表面。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 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不超过100ml,总冲洗量不得超过1000m1;以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取照上述“供试液的制备”和“接种和 稀释”制备的供试液适量(一般取相当于1g、1ml、10cm2的供试品,若供试品 中所含菌数校对,供试液可酌情减量),加至适量的稀释液总,混匀,过滤,用 适量的冲洗液冲洗滤膜。测定需氧菌总数,转移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胰酪大豆胨 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转移滤膜菌面朝上贴于沙氏葡萄糖 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按规定条件培养、技术。每株试验菌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1张滤膜。同法测定供试品对照组和菌液对照组菌数。
SOP微生物限度检验室规程

1目的PURPOSE本规程为无菌操作及微生物限度检验室的保护提供标准化的指导。
2范围SCOPE微生物限度检验室。
3责任RESPONSIBILITY微生物检验员负责此操作的执行。
4程序PROCEDURE4.1微生物限度检验室(简称微检室,下同)设有操作间、洗消间和缓冲间,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保持在45~60%。
4.2微检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检验产生的废弃物,含有化学试剂、培养基、细菌的,应按《实验室“三废”处理操作规程》处理。
4.3严防一切对灭菌器具和培养基的污染,已污染的应停止使用。
4.4微检室应备有70~75%的酒精。
4.5微检室每天使用前应开紫外灯30~60min进行消毒。
微检室长期不用时,确保每周至少开一次紫外灯30~60min。
如遇长假,导致超过一周未开启,需开启紫外灯消毒后,按4.17检查菌落数,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处理。
4.6需要进入操作间使用的物品均应经过灭菌或消毒,经传递窗送入操作间。
吸管、平皿等,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170℃、2小时的干热灭菌;培养基和生理盐水等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121℃、30min)。
4.7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前,必须用洗手液洗手、再经消毒液(75%酒精)消毒,方可进入操作间进行操作。
4.8操作间使用前必须提前50分钟打开超净工作台的紫外灯,30分钟后关闭紫外灯,同时启动超净台鼓风机吹风。
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操作间。
4.9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
检查前,用70~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4.10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空白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
4.11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灭菌刻度吸管和吸耳球吸取。
吸耳球应保持清洁,每次使用前吸入臭氧静置30min进行消毒,且不应用作其它用途。
4.12接种针/环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
接种针/环带有水时,先用内焰烤干,再用外焰灼烧,防止灼烧引起飞溅。
微生物室微镜检查法 sop文件

细菌室SOP文件—显微镜检查法显微镜检查是细菌鉴定工作中的一重要手段,有助于细菌的初步鉴别,同时对下一步鉴定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时通过形态学检查可得到初步诊断,如痰中的抗酸杆菌和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的淋病奈瑟菌等。
显微镜检查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两种。
1.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不染色标本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1.1压滴法:用接种环取细菌悬液2环,置于清洁载玻片中央,覆上盖玻片,于高倍镜下观察。
制片时菌液要适量,不可有气泡,不可外溢。
1.2 悬滴法:取洁净的凹窝载玻片及盖玻片各1块,将凹孔四周的平面上涂上一层凡士林,取一环菌液置盖玻片中央,将凹窝载玻片的凹面向下,对准于盖玻片的液滴上,然后迅速翻转玻片,用小镊子轻压盖玻片使之与凹孔边缘粘紧。
镜下观察时先低倍后高倍,不可压碎盖玻片。
有动力的细菌可见细菌从一处移到另一处,无动力的细菌呈布朗运动而无位置的改变。
螺旋体由于菌体纤细、透明,需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活动。
2. 染色标本检查法:通过对标本的制片及染色,能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特性以及荚膜、芽胞、异染颗粒等结构,有助于细菌的初步鉴定。
2.1快速革兰染色法2.1.1操作见试剂说明书2.1.2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2.1.3 注意事项:染色关健在于涂片和脱色,涂片不宜过厚,固定不宜过热,脱色不宜过度,菌龄为18~24小时为佳。
2.2抗酸染色法2.2.1操作见试剂说明书2.2.2结果:抗酸杆菌呈红色。
2.2.3注意事项:每一张玻片只能涂一份标本且不能在染色缸中染色,以免造成不同标本间的交互污染从而导致阴阳性结果混淆,脱色时间宁长勿短,至无红色液体流下为止。
2.3阿尔培异染颗粒染色法:2.3.1初染:涂片上滴加第一液染剂(甲苯胺蓝和孔雀绿的乙醇溶液),染3-5分钟,水洗。
2.3.2复染:第二液染剂(碘化钾溶液)染1分钟,水洗。
自然干燥后镜检。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参考Word)

1. 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2. 范围:适用于原辅料及成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 责任人:QC负责实施,QC主管负责监督。
4. 程序:4.1 检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P704.2 检验规程4.2.1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总则4.2.1.1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的检查。
4.2.1.2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
4.2.1.3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
4.2.1.4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5~37℃。
4.2.1.5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或10cm2为单位报告。
4.2.2 供试品的检验量: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或cm2)。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检验量为10g 或10ml ;中药膜剂为50cm2,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检验量可以酌减。
要求检查沙门菌的供试品,其检验量应增加10g或10ml。
检验时,应从2 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品,大蜜丸还不得少于4 丸,膜剂还不得少于4片。
一般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
4.2.3供试液的制备按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可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4.2.3.1液体供试品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油剂可加适量无菌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微生物SOP文件

一、简易SOP文件:1。
1、标本接收筛选方案:1.1。
1、痰标本:目测:黄色、灰色、血性、铁锈色,浑浊、稠厚,呈现团块状的标本为合格标本;而无色、白色、有黑色小点,清稀,呈现泡沫状,有明显食物渣滓、纸屑灰尘、泥土的为不合格标本.显微镜下筛选:对经过目测筛选的标本须经过显微镜下再次筛选,凡脓细胞>25/HP且复层鳞状上皮<10/HP的标本为合格标本,可进入下一步程序;而脓细胞〈10/HP或复层鳞状上皮〉25/HP的标本为不合格标本,应拒收.1.1。
2、尿标本:目测:采用一次性无菌杯,杯盖严密者为初步合格;显微镜下筛选:标本经过离心后镜检,凡有较多复层鳞状上皮的,脓细胞较少而细菌数量较多的、或有大量尿结晶析出的均为不合格标本,应拒收。
1.1.3、大便标本:采用一次性无菌杯,杯盖严密,无明显灰尘、泥土或纸屑者为合格标本. 1。
1。
4、咽拭子标本:须采用显微镜下筛选,凡无脓细胞的标本为不合格标本,应拒收;而脓细胞>10/HP的为合格标本。
——怀疑为风湿热、猩红热的病人除外。
1。
1。
5、血液、骨髓、心包液:凡未接种于血培养瓶中的均为不合格标本,应拒收。
1。
1.6、各种穿刺液:所有标本均采用无菌容器送检或未接种于血培养瓶中,否则为不合格标本,应拒收。
1.1.7、脑脊液、生殖道标本:采用一次性无菌杯或直接接种于血培养瓶中,由医护人员(住院病人)或病人家属(门诊病人)当面交送给专业微生物检验人员,经过询问是在30min内,保温保湿条件下运送的方为合格标本,否则应拒收。
1。
1.8、其他标本:必须是采用无菌容器运送的,且在相应规定时间内送检的才是合格标本. 1。
2、标本预处理:1.2。
1、痰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相关章节,采用先用20ml生理盐水洗涤两次,经过10ml生理盐水稀疏后,用接种钩钩取脓性部分,采用压片法制作痰涂片,再在杯中加入胰蛋白酶消化1-2小时后接种。
1.2。
2、尿标本:WBC<5/HP的尿标本不用进行培养,因为很少会出现没有细胞渗出的尿路感染.当WBC>5/HP时,取4 ml离心后,弃去上清液,留下200µl混匀后接种,剩余标本涂片干燥后染色;不离心标本用于菌落计数,方法,取5ml生理盐水,加入50µl尿液标本,混匀后取100µl接种,结果×1000为每毫升菌落数。
微生物检验SOP

6.7微生物验收标准见附表3。
6.8微生物检测取样计划具体见下表:
6.8.1备注:以上均需按取样计划进行,其中成品、原材料可根据每天检验工作量做适当调整;出现异常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连续取样检测。
6.9附表1:双料及单料管操作说明
6.9.1取样量(稀释后)大于1ml的用双料,小于lml(包括lml)的用单料
6.9.2具体取单料还是双料我一般是根据产品标准要求定的,主要包括3类情况:
6.9.2.1产品大肠菌群测定结果要求小于等于300/100ml(g)的时候,稀释10倍的做3管(每管取样1ml);稀释100倍的做3管(每管取样1ml);稀释1000倍的做3管(每管取样1ml)
6.9.2.2产品大肠菌群测定结果要求小于等于30/100ml(g)的时候,稀释10倍的做6管,包括3管双料(每管取样10ml)、3管单料(每管取样1ml);稀释100倍的做3管(每管取样1ml)6.9.2.3产品大肠菌群测定结果要求小于等于3/100ml(g)的时候,原液做6管,包括3管双料(每管取样10ml)、3管单料(每管取样1ml);稀释10倍的做3管(每管取样1ml)
6.9.3实际上,用乳糖胆盐发酵管时,只要“加到培养基里的菌悬液的量”大于1ML,就用双料,其余的(1和1以下)用单料。
这里的菌悬液的量不是指其中原样品的量,而是实际吸取的液体。
6.9.4之所以要用双料和单料是因为从理论上说,加到培养基里的样品的量多,它含大肠菌群的量就多,它们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营养就多,所以要用双料,否则它们会因为营养不良而表现不出他们应该反映的现象。
6.10附表2: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数报告方式
6.11附表3:微生物判定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范围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固体制剂及物料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责任化验员有责任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判定,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 定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
5 内容5.1 总则:5.1.1供试品应随机抽样。
一般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
5.1.2 供试品在检查前不得开启,检查全过程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防再污染。
5.1.3 控制菌的污染检查应做相应的已知菌对照试验,对照菌株为大肠杆菌[CMCC(B)44102],每批试验已知菌加入量为50-100个。
5.1.4 染菌量的检查或控制菌的检查均应做空白对照试验。
5.1.5 供试品稀释成稀释液后应在均匀状态下取样,凡有抑菌成份或防腐剂的供试品应做特殊处理后进行检验。
5.1.6 供试品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操作完毕。
第2页/共6页5.1.7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5-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6℃±1℃。
5.1.8细菌、霉菌检验结果的报告以1g、1ml或10cm2为单位;控制菌检验报告以每1g、每1ml或每10cm2为单位报告“检出”或“未检出”。
5.2仪器、用具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移液管(1ml、10ml)、试管、离心管、双碟、镊子、剪刀、不锈钢吸管筒、酒精灯、取样勺、称量纸、研钵一个、不锈钢双碟筒。
5.2.1用具的包扎移液管:用纱布包住移液管,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
试管、双碟:试管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双碟放入不锈钢双碟筒内。
无菌衣、裤、帽、口罩:用布口袋将洗净的衣裤、帽子、口罩配套后装入,扎紧袋口,再用牛皮纸包好。
5.2.2用具的灭菌将包扎好的用具,在121±0.5 ℃蒸汽灭菌柜中灭菌30 分钟,物品取出时切勿立即置冷处,以免急速冷却灭菌物品内蒸汽凝造成负压,易致染菌,应置烘箱烘干。
5.3培养基、试剂5.3.1营养琼脂培养基称取本品36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后,按需要进行分装,经121℃15分钟灭菌备用。
5.3.2虎红培养基称本品30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3胆盐乳糖培养菌(BL)称本品36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4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称本品42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5生理盐水称取9 g 氯化钠,加水1000 ml 溶解,分装后于121℃±0.5℃湿热灭菌30分钟,供作稀释剂用。
5.3.6 75%酒精棉量取无水乙醇75ml,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将脱脂棉与75%酒精混合即得。
5.3.7 0.1%新洁而灭第3页/共6页量取5%新洁而灭20ml,加水稀释至约1000ml,摇匀,即得。
5.4进入无菌室的操作要点用肥皂水洗手,换消毒鞋,关闭缓冲间紫外灯,将用具物品搬入传递窗口内,用紫外灯灭菌15分钟,关闭第一层门,用1%新洁而灭洗涤双手,用消毒毛巾擦干,换上无菌衣、裤、帽子、口罩及消毒鞋。
关闭无菌室内紫外灯,进入第二层门并将用具搬至无菌室内,关闭无菌室门。
凡进入无菌室后不应再外出取物品,因此,在每次试验中所用物品必须计划好,并准备好备用物品。
从进入第一层门直至无菌室内,随工作人员的进入就喷雾0.1%新洁而灭溶液。
5.5检查法:5.5.1 细菌、霉菌的染菌量,采用培养皿菌落计数法。
5.5.1.1 供试液的制备:固体供试品以无菌操作称取10g,置含0.9%氯化钠的生理盐水100ml中,振摇溶解,使成1:10稀释度的供试液。
然后吸取1:10的供试液1ml,置含0.9% 氯化钠的生理盐水9ml中,稀释成1:100稀释度的供试液。
依次可制成1:1000 的供试液。
5.5.1.2 吸样:分别吸取1:10、1:100、1:1000的供试液1ml分别注入2-3个平皿中。
5.5.1.3 注皿:将事先融化并置45℃水浴中保温备用的细菌、霉菌培养基分别倾注入平皿,每皿约15ml,随即转动平面,使供试液与培养基混匀,分别作上标记,置水平台上待凝。
同时作空白对照(不加样品,将两个双碟分别加入虎红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培养基,操作同上)。
5.5.1.4 培养:将凝固好的平皿按规定温度倒置于培养箱中培养。
细菌培养48小时;霉菌培养72小时。
5.5.1.5菌落形态细菌菌落是一个菌细胞或菌细胞团在局限位置上,经一定条件下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群体,外观湿润或干燥,表面光滑或折皱,外缘整齐或缺陷。
具有放射或树枝样分枝的菌丝是霉菌菌落的特征。
初形成时多无色透明,有明显的折光性,成熟的霉菌菌落有各种颜色的孢子形成。
在较暗的背景下以透射光观察,易于识别。
5.5.1.6菌落计数法:先用肉眼观察,标记并计数,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无遗漏。
第4页/共6页如有片状菌落或花斑样菌落蔓延生长的以及平板受到污染的情况,则该平板计数无效。
若平板上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如可分辩,仍以2个或是2个以上菌落计数。
当一个稀释级用2个平板时,应采用2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
计算各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按菌数报告规则报告菌数。
如各稀释级平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最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小于1时,则报告菌数为小于10个。
菌数报告规则:细菌宜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级,霉菌宜选取平均菌落数在30~100之间的稀释级作为报告菌数计算的依据。
如有1个稀释级在30~300(30~100)之间时,将该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同时有2个稀释级在30~300(30~100)之间时,按下式计算两级比值。
高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比值= —————————————————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当比值≤2时,以两稀释级的均值报告,当比值>2时,以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同时有3个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时,以后2个稀释级计算级间比值报告;如各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以最接近30或300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在300(100)以上,按最高稀释级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时,一般按最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5.5.2 控制菌的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液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10cm2),直接或处理后接种,经增菌、分离培养后,进行革兰染色、生化试验与血清凝集试验等项检查。
5.5.2.1大肠杆菌检查法:取胆盐乳糖培养基3份,每份100ml,2份分别加入规定量的供试液,其中1份加入对照菌50-100个作阳性对照,第3份加入与供试液等量的稀释液作阴性对照。
培养18-24小时(必要时可延至48小时)。
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取上述3份的培养物各0.2ml,分别接种至5mlMUG培养基管内培养,分别于5 小时与24小时时,取未接种的MUG培养基管作本底对照,将各管置365nm紫外光下观察。
阳性对照管呈现荧光,MUG阳性。
供试液的MUG管呈现荧光,MUG阳性;无荧光,MUG阴性。
然后加数滴靛基质试液于MUG管内,液面呈玫瑰红色为阳性,呈试剂本色为阴性。
当阴性对照呈阴性,阳性对照正常生长,供试液胆盐乳糖培养基培养液澄第5页/共6页明,并证明无菌生长,判未检出大肠杆菌。
如MUG阳性、靛基质阴性,或MUG阴性、靛基质阳性,均应取供试液胆盐乳糖培养基培养物划线于曙红亚甲蓝(EMB)琼脂平板或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18-24小时,如上述供试液培养物的分离平板无菌落生长,判未检出大肠杆菌。
或有菌落生长,应挑选2-3个可疑菌落按照药典规定作生化试验及革兰染色、镜检,并按规定判断结果。
5.5.2.2大肠杆菌菌落形态在EBM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呈紫黑色或中心深紫色,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带有金属光泽。
非典型形态,在EBM琼脂平板上呈浅紫、粉紫、粉色,无明显的暗色中心,应做为疑似菌进行鉴定。
5.5.3对照试验:5.5.3.1阴性对照试验:检验试验全过程无菌技术的可靠性。
5.5.3.1.1 菌数测定阴性对照试验分别吸取生理盐水1ml置于无菌平皿中,分别按细菌、霉菌测定方法注皿、培养,不得长菌。
5.5.3.1.2 控制菌检查阴性对照试验吸取生理盐水于增菌液中,按控制菌检查方法检查不得长菌。
5.5.3.2阳性对照试验:检查供试品是否对控制菌生长产生干扰作用及检查培养条件是否适宜。
5.5.3.2.1 方法:于供试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相应对照菌,做平行试验。
5.5.3.2.2 规定阳性对照菌株为大肠杆菌[CMCC(B)44102]。
对照菌的加入量为50-100个,可事先预试确定。
5.5.3.2.3 用计数方法,取37℃培养18-20小时的新鲜肉汤培养物,以10倍递增稀释至10-6,取其0.1ml于普通肉汤琼脂板表面涂抹进行测定。
5.5.3.2.4 当供试品未检出菌时,而阳性对照试验也未能检出,则不能做出供试品未检出控制菌的结论。
5.5.3.2.5 阳性对照试验操作必须与供试品检验操作严格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5.6复试:5.6.1 菌数测定不合格者应复试,控制菌检验以一次检验为准,不再复试,但应保留检出菌株一个月备查。
5.6.2 复试项目以不合格项目为准,做单项复试。
5.6.3 复试需取同批样品测定2次。
5.6.4 复试报告以3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报告。
第6页/共6页5.7 检验报告:5.7.1 测定菌数报告:以各次测定结果的全部平均值报告。
5.7.2 控制菌以一次检验的结果报告:报告为检出或未检出控制菌。
6 培训6.1 培训对象:化验员。
6.2 培训时间:二小时。
7 记录记录名称保存部门保存时间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质监科药品有效期后一年QF-01-006-00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品名:批号:规格:检验日期:年月日细菌计数 30~35℃ 48h36±1℃大肠杆菌。